品牌.城市:从风格生活再造城市DNA

品牌.城市:从风格生活再造城市D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品牌
  • 城市
  • 风格
  • 生活方式
  • 城市规划
  • 城市文化
  • 城市营销
  • 文化创意
  • 品牌战略
  • 城市DNA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没有品牌故事的城市,城市发展就像个空虚的壳子。
品味世界上无可取代的城市印象,识别城市品牌建立之路。

  独树一格的lifestyle 是形塑城市品牌的核心元素。它让一群对生活有共同信仰的人移居,并在独特的信仰价值下,发展出独特的在地产业,活化在地发展。与其探讨复制大都市的表象,更重要的是了解现代都市发展的领航者,到底是蕴含着怎样的lifestyle,因此让人憧憬。

  深感台湾需要一个有别于世界大城市的旧时代城乡发展方法,作者提出了七个城市趋势关键字:创新、生态、农业、宜居、品味、艺术与新兴。希望从世界各地区的十七个指标城市,深入了解它们如何塑立自己的品牌价值,找出新的城乡发展典范。

  本书不谈大家已熟知的国际大都会,而要透过七种城市品牌定位类型,带领大家走一遭它们的品牌建立之路。或许你对它们已有些许认识,但每一个城市故事背后,我们试图串接它的文化脉络、生活风格、产业发展、城市景观,从无形到有形,逐步建立品牌识别度,支撑起该城市的意象,也借此看到我们自身城乡的可能。

专业推荐

  薰衣草森林集团执行长 王村煌
  肯梦创办人 朱平
  好样集团执行长 汪丽琴
  台北设计之都执行长 吴汉中
  交通部观光局东管处处长 林信任
  学学文化创意基金会副董事长 张基义
  PChome董事长 詹宏志
  政大科智所教授 萧瑞麟
  东海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 罗时玮

  共同推荐(按姓氏笔画顺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金桦


  享受在延迟的时差中摸索环境。
  纽约、伦敦、台北,是过去十多年不断起飞与降落的城市。
  闲暇时与异地寻梦者畅谈,是饮着一品脱比利时生啤时的取暖方式。
  理想中的城市样貌,在时空错置下,以文字与手稿逐渐描绘,
  盼在差异中激盪火花;在想望中逐一实践。

  他是:
  现职PLAN《Innovative Cities。Business。Design》Consulting 主持人
  TAGather社群APP暨TAGather Goods生活品牌创办人
  东海大学景观建筑所兼任助理教授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AIA)
  美国纽约州註册建筑师
  英国伦敦商学院(LBS)Global MBA主修品牌管理与创新行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建筑暨都市设计硕士
  东海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士

  重要经历:
  2014年交通大学建筑所兼任助理教授《指导2014年法国能源屋大赛都市策略类别》
  2010~2014年于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任教
  2010年获美国商业促进协会颁发《50 Outstanding Asian Americans in Business》奖项
  彰化县县政顾问
  《迈向2016世界设计之都_台北市设计能量》研究主持人,成功协助台北市获选设计之都
  《2015观光局跨域加值亮点计画: 云林台三线》提案协同主持人,于全国参赛县市中获得最高积分,成功为云林县争取观光发展经费。
  《嘉义市林森东西路轴带串接构想计画》主持人
  《嘉义火车站前构想计画》主持人
  诚品讲堂《城市建筑家系列: 共造城市生活风格》讲师
  《第二届台港文化合作论坛_建筑与空间设计类》委员
  《交通部国门美学专案_商场空间设计类》讲师
  《2014宜兰国际文创论坛》与谈人
  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Solar Decathlon Europe兰花屋计画》,都市设计类别指导教授。于全球各国参赛队伍中,都市设计类荣获首奖。
  《学学文创志业》都市、建筑、空间设计、品牌课程讲师
  《La Vie 行动家: 美学公民论》网路平台专栏作家
  纽约PLAN Architecture, 偕同创办人暨创意总监
  美国非营利教育机构Teach For America总部暨40 +据点企业空间设计师
  精品企业DKNY设计师
  3rd Place Hub商场设计师
  FN.ice品牌概念店及展场设计师
  《纽约人的城市翻转力》作者

  脸书粉丝页: 黄金桦的城市观点
  www.facebook.com/AndrewHuangAndCity/

  TAGather App下载页:www.tagather.net

图书目录

Chapter1 创新城市
1.1 柏林
1.2 蒙特娄
1.3 特拉维夫
1.4 布里斯托

Chapter2 生态城市
2.1 马德里
2.2 阿姆斯特丹

Chapter3 农业城市
3.1 纳帕谷
3.2 托斯卡尼
3.3 普罗旺斯

Chapter4 宜居城市
4.1 墨尔本
4.2 赫尔辛基

Chapter5 品味城市
5.1 米兰
5.2 巴黎

Chapter6 艺术城市
6.1 越后妻有&濑户内海
6.2 匹兹堡
6.3 阿斯伯里帕克

Chapter7 新兴城市
7.1 里约
7.2 孟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城市学的关键报告


  黄金桦建筑师长期关心建筑与城市发展,二〇一四年出版了《纽约人的城市翻转力》,将纽约旧街区十年观察深入浅出无私的分享,引起专业界与大众热烈回响。两年之后,二〇一六年更将视野扩及全球十八个城市,并以七个面向综整归纳成《品牌.城市》一书。

  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跨国品牌的地球村上。苹果、谷歌、微软、IBM、Visa、可口可乐、麦当劳……它们都是跨国企业的超级品牌;而柏林、马德里、阿姆斯特丹、墨尔本、米兰、巴黎、里约……等书中列举的十八个城市,也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竞争中崛起的城市品牌。

  创新、生态、农业、宜居、品味、艺术、新兴等七个面向,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朝这七个面向来经营城市品牌。二十一世纪既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亦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人类正逐渐迈入一个以消费创意和文化的时代。时至今日,投资型(investment driven)经济已经穷途末路,创新型(innovation driven)经济与知识型经济将取而代之。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中产阶级富有的消费者注重品质更胜于价值,九〇年代企业品牌的竞争,延烧到千禧年后的城市品牌竞争。市场经济活络,全球新兴城市纷纷竞相脱颖而出。

  城市竞争已经超越国家竞争,城市品牌的界定、升级与行销,无疑已经成为创意时代来临的显学。一个世纪之前,世界上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今日却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在城市赖以维生。人口往都市迁移持续增加,预计到了二〇五〇年,全球将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在城市落脚。

  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建筑及都市学教授理查‧巴尔德特(Richard Burdett)指出,人类历经数十载,才逐渐意识到世界既是一个完整统合的单一系统,亦是一个微小而易碎的系统。绝大部分的人将居住在数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mega cities),都市化的区域将超越国家及洲际的疆界。依据统计数据的推论,都市生活、空间与建筑将消耗更高比例的能源,并产生更严重的污染。充分了解人口成长对环境带来的冲击,城市与社会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显复杂与脆弱。

  对建筑师、都市规划师或城市经营者而言,任何塑造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的策略,终将影响都市气候的转变、公民权益的伸张,以及移居城市、找寻工作机会、不可胜数的广大群众。全球移居、成长、移动、永续与开发等主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都市除了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深远之外,跟生活形态、工作与都市环境皆有关;可以预见,将来会与全球化、都市化、移动性、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族群迁移、多元文化、永续发展……等议题环环相扣。

  《品牌.城市》是品牌与城市的重要纪录,也是亲近大众的城市观察手记。不论是城市故事,或是品牌建立,都架构在清楚的理论基础之下,以清晰的案例阐释第一手经验,使本书成为城市学的关键报告。

张基义/学学文化创意基金会副董事长、交大建筑研究所教授

图书试读

特拉维夫  垃圾可成黄金的创新城市

当飞机缓缓下降在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Ben Gurion Airport),云层渐散,一个被形形色色废弃塑胶瓶覆盖的隆起空地映在眼底。或许你疑惑了⋯⋯以色列这个以旱地滴灌技术闻名世界的国家,怎会任凭市民随意丢弃环境杀手的塑胶瓶,而且面积如此之大?

其实,你看到的是塑胶瓶做的圆拱地景,一个在赫里亚掩埋场垃圾山顶上,点燃了大型生态公园计画艺术策展的创作之一。别人用摩天楼形塑城市地标,特拉维夫用垃圾公园传达市民的颠覆性思考精神。

预料在二○二○年全区完工后,它在景观设计史上,可与纽约将废弃铁道重生成都市动脉的空中公园(Highline Park)齐名。它彻底呈现了特拉维夫人「垃圾可成黄金」的城市创新精神。圆拱地景,扬弃绚丽的人造景观,用日常恣意丢弃的塑胶瓶形塑景观大门;提醒环保之余,更述说这是未来整个公园生态工程概念的小缩影。

它可谓对全球地标建筑的新世代意义立下典范,用巨资创造摩天高楼的城市竞争法则,早该成为过去式。以色列前总理艾里尔.夏隆(Ariel Sharon)在计画过程中,誓言要让这个公园成为国际观光客必到之地,有如西班牙的毕尔包博物馆、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知名地标。
 
从垃圾山变成公民地标


赫里亚并不是让你拍照、打卡完就走的视觉性地标。完工之后,在这个佔地广达纽约中央公园三倍大的园区漫步,你将感受到这是一个公民共享的地标。从有形景观到看不见的能源再生系统,它是特拉维夫「颠覆性创新精神」的城市橱窗。

一九九七年,前以色列博物馆馆长魏尔博士(Dr. Martin Weyl)看不过去这臭气沖天的垃圾山,竟是多数外国旅客在飞机降落时对以色列的第一印象。天真的他,以过去的策展经验,自发性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亲自爬上山顶,发想让垃圾成为艺术的可能。这个漫天幻想的成果展,开始吸引媒体的报导与政府的重视,进而得到当时总理夏隆的全力支持,也催生了后来在二○○四年,由德国景观建筑师彼得.拉兹(Peter Latz)胜出的生态公园设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