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场所:一个人的独处空间读本

灵魂的场所:一个人的独处空间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独处
  • 内省
  • 心灵成长
  • 自我探索
  • 精神世界
  • 哲学
  • 生活方式
  • 阅读
  • 治愈
  • 个人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独处的空间、灵魂的场所,
李清志带你一探全球33所净化人心的经典建筑!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是极简主义现代建筑大师密斯的名言。

  然而网路时代资讯纷杂,台湾人又习惯喧嚣、夸张、充满装饰的表现形式,使得人们几乎很难静下心来思索。

  建筑人文学者李清志多年来走遍世界各地探访经典建筑,有些建筑或场所不仅外观特出或结构巧妙,更能产生奥妙的空间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人内心获得安慰、灵魂沉淀安定。

  本书以七个人生重要课题(孤独、思考、信仰、死亡、归零、内省、和解)切分, 15篇文章搭配一百多帧精采照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各地33所「灵魂建筑」:从挪威山上结合高科技和传统手工艺的野生驯鹿中心、瑞士洛桑的漂浮图书馆(Rolax学习中心)、启蒙安藤忠雄的法国廊香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瑞典森林墓园、像美术馆般漂亮的片山津温泉街汤、伊利诺州森林中的绝美玻璃屋,到只限期存在一年的京都玻璃茶屋「光庵」⋯⋯每一处无不令人惊叹而神往。

  透过这些建筑,作者希望带领读者们欣赏孤独寂静的建筑美学,进而体会简单生活的美好。

本书特色

  •介绍9国33处经典建筑/场所:横跨美国、芬兰、日本、瑞士、奥地利、法国、瑞典、德国、丹麦。
  •超过100帧第一手精采照片。
  •实用资讯:文末详列原文、参观资讯及官网,便于读者自行规划前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清志


  建筑学者、专栏作家、广播主持人。美国密西根大学(Ann Arbor)建筑硕士。现任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专任副教授。酷爱旅行、摄影、电影。以都市侦探自许,定期发表着作。
 
  Facebook专页: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其他着作:
  2015 《新天堂美术馆》
  2014 《旅行的速度》
  2013《吃建筑》
  2010《岛屿建筑迷宫》
  2009《惑星建筑》
  2009《台湾建筑不思议》
  2008《天堂美术馆》
  2007《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
  2006《东京建筑酷斯拉》
  2005《建筑异型》
  2004《铁道建筑散步》
  2003《日本建筑奇想与异人观察》
  2002《街道神话》
  2001《台北LOST & FOUND》
  2001《建筑散步》
  2000《台北方舟计画》
  2000《巴哈盖房子》
  1998《台北电影院》
  1998《机械建筑》
  1997《都市侦探学》
  1996《建筑电影学》
  1994《鸟国狂》

图书目录

前言
 
Part 1 孤独的场所
1-1 孤独的必要性
(诺顿小屋|野生驯鹿中心)
1-2 独处的天堂
(军舰岛|犬岛|豊岛)
 
Part 2 思考的场所
2-1 哲学家与禅学家的空间漫步
(西田几多郎哲学纪念馆|铃木大拙纪念馆)
2-2 图书馆未来式
(海之未来图书馆|瑞士理工大学ROLEX学习中心)
 
Part 3 信仰的场所
3-1 神与人相遇的地方
(光之教堂|马丁.路德教堂)
3-2 天使的舞动
(廊香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
3-3 在洁净的水域里
(水御堂|水之教堂)
 
Part 4 死亡的场所
4-1 沉睡的森林
(森林墓园|樱花灵园)
4-2 面对死亡的智慧
(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场)
 
Part 5 重新归零的场所
5-1 修道院与玻璃屋
(拉托雷修道院|芳斯渥思宅)
5-2 侘寂的茶屋
(高过庵|飞空泥舟|方舟美术馆|光庵)
 
Part 6 探照心灵的场所
6-1 汤屋小宇宙
(直岛钱汤|片山津温泉街汤)
6-2 寂静的绿洲
(芬兰宁静礼拜堂|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Part 7 和平的场所
7-1 意识与悲剧的纪念碑
(欧洲受难犹太人纪念碑|罗斯福四大自由公园)
7-2 和好的艺术
(长崎市和平祈念馆|柏林和解教堂)

图书序言

前言
 
  我们活在一个资讯充沛多元,却又繁杂混乱的世代。所有资讯借着网际网路、手机、平板电脑,入侵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试图操控佔据我们所有的目光、时间与生命。这种入侵行动并不是用暴力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一种几近豢养的方式缓慢呈现,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要抗拒,慢慢地就沉溺在许许多多垃圾讯息之中,让这些讯息充斥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们甚至忙碌地制造讯息,彼此餵养,似乎这许多讯息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的生命感到喜乐满足;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过多的网路讯息、社群连结并未带给我们丰富满足的内心,反倒让我们的灵魂枯干、焦躁、失去安静的力量。最可怕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独处的能力,不敢面对孤独,只能不断地追求各种虚浮的事物。
 
  身为建筑研究学者,我发现建筑对人们心灵有极大的影响。可惜的是,这些年来,我们比较强调所谓的永续建筑、绿建筑,以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面,鲜少谈论建筑对于心灵的影响。因此这些日子以来,我除了旅行寻找影响心灵的建筑空间之外,也开始在这些建筑空间中,体会孤独的况味。
 
  孤独是迷人的
 
  我一度很着迷美国女诗人艾蜜莉.狄瑾荪(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的诗句。她是一位孤独的诗人,有些人甚至称她是「自闭症诗人」。她十分恋家, 终生独身未嫁,住在麻塞诸塞州的家中,不常出外旅行,但是她的诗句却向我们分享了关于永恆、自然、爱与死亡的哲学,令人十分惊艳。她与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两颗明亮的双子星。
 
  我们总以为孤独是贫乏苍白的,我们以为孤独是有害生命灵魂的,但是在艾蜜莉的诗句中,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细腻、美好与歌颂的世界。艾蜜莉不仅写诗,她同时也是很好的厨娘,她做面包、甜点,甚至冰淇淋;她也是很棒的手工艺达人,喜欢制作压花作品。
 
  写诗对于艾蜜莉而言,是孤独人生的救赎!她曾描述说:「晚餐后我躲进诗里, 它是苦闷时刻的救赎。一旦完成一首诗,我觉得放下了一个负担。晚上诗句常会吵醒我,韵脚在我的脑中走动着,文字佔领了我的心。接着我就能明了世界所不知道的,那是爱的另一个名字。」
 
  料理制作甜点也是她孤独人生的疗癒方式,她曾说:「对于一个受创的身体或灵魂,吃点糖可能会有所帮助。巧克力与奶油对舌头很有吸引力。同样的,字句加热沸腾也会有甜美的口感。」对于热爱甜点咖啡的我而言,艾蜜莉这段话让我犹如找到知音。
 
  艾蜜莉的生命诗篇让我们看到,其实孤独并不可怕,不懂得享受孤独才是生命的损失。孤独让我们看到生命细腻的部分,也让我们认真思考生命的本质。
 
  写作就是独处,作家都是孤岛
 
  我喜欢写作,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享受写作过程中的孤独世界。当我进入写作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干扰我,没有人可以在其中要我配合他、注意他,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一个人世界的美妙;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深深感觉, 可以一个人坐在咖啡店里写文章,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虽然我的写作地点可能是在嘈杂的咖啡店、疾驶的火车,抑或是公园水池边, 但是当我进入写作的世界,周遭事物就无法干扰我,我等于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每一个作家都会有这种经验,就是在写作中的孤独感与幸福感;每个作家都像是在一座孤岛上,各自创造建构自己的王国,没有人可以协助或分享,直到作品终于完成。
 
  咖啡馆就是我的修道院,我喜欢早晨来到我最喜欢的咖啡馆,在明亮的光线下, 坐在我习惯坐的位置,服务生知道我会先点一杯Flat White 咖啡,那是一种每天进行的生活仪式,同时也是我跟咖啡馆的默契。
 
  在啜饮Flat White 咖啡中的双倍Espresso 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写作。早晨的咖啡馆人并不多,我喜欢这种孤独的感觉。有如置身在修道院一般,孤寂、安静、平稳。或许这个时刻是我内心最平静,也最清醒,最接近上帝的时刻吧!咖啡馆果真是我的修道院啊!
 
  在咖啡馆的写作当中,我也似乎进行着我的「一个人的旅行」,孤独地走遍世界各个城市街巷,飞过沙漠与海洋,进入每个经典或前卫的地标建筑里。好的咖啡馆老板懂得作家的孤独喜好,他们永远不会随便干扰作家的孤独状态,不过他们会察言观色,适时地添加水杯里的水,或帮你收拾桌上的混乱空盘,好让我继续进行「一个人的旅行」。
 
  听见内心微小的声音
 
  今年我规划了一次旅行,将在暑假带着朋友们,前往南法里昂近郊,建筑大师柯比意(Le Corbusier)所设计的拉托雷修道院(Couvent Sainte-Marie dela Tourette),入住其中,体验修道院简朴静默空间的魅力。拉托雷修道院是柯比意最钟情的灵性空间,他曾经表示他人生的最后一夜,要在这座修道院度过。因此1965 年他去世那天,人们便将他大体移至修道院停放一晚。
 
  修道院的夜晚是孤寂的,虽然有许多修道士入住其间,但是彼此却不准交谈, 所有人都必须遵守规定与纪律;住宿的房间十分简单,狭小的房间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没有电视、收音机,或电脑等扰乱思绪的东西。修道院的清水混凝土墙面、简单朴实的早餐,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监狱的画面,事实上,修道院与监狱具有某种的相似性,唯一的差别在于,修道院内的修士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监狱里的罪犯渴望的是肉体的自由。
 
  现代都市人初次来到修道院,可能会因为没有网路、没有电视,甚至不能说话, 感到慌张与焦躁。但是慢慢地,你会感到一种轻省,因为没有资讯的干扰、没有混乱的装饰,只有单纯的房间、寂静的夜晚,然后你突然觉得可以听到许久未曾听到,内心微小的声音。
 
  简单生活的操练
 
  我们的生活中,很需要有可以让自己独处安静的场所,让你的心灵可以沉淀下来,让自己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并且与神对话。重要的是,去除生活中和心灵中,不需要、不能用的物件,过个简单的生活。这对许多人而言,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代建筑大师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很早就提出极简主义的名言: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句话在过去当学生时很难领会,如今年纪渐长才慢慢了解。过去认为密斯所设计的极简主义玻璃屋,或是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长屋,根本不适合人居住,如今却觉得住在这种空间里,虽然在物质上可能东西很少,但却可能拥有更丰足的心灵。
 
  台湾人长久习惯于喧嚣的生活美学,习惯于夸张吵闹的表现形式,因此许多事物的探讨流于浮面,很难有深刻的思虑。因此我们喜欢高跟鞋教堂、喜欢流行、装饰性强烈的事物,我们不甘寂寞、无法忍受孤寂,也不懂得去欣赏简约低调的设计风格。
 
  写这本书,不只是要介绍建筑大师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跟读者们分享我所体验的心灵建筑,那些让我灵魂沉淀安定的场所。一方面希望借着这样的分享,读者们可以开始去欣赏孤独寂静的建筑美学;另一方面,也一起来学习过着在物质上简单,但是心灵却富足的生活。
 
  这本书的出版,一波三折,充满意外,感谢大块汤皓全及编辑们的坚持与努力。人生不也是如此,总是充满着混乱与不安,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其中找到让自己心灵沉静的所在。

图书试读

Part 3信仰的建筑
 
3-2
天使的舞动
 
廊香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
 
建筑师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间些微变化的人,他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光线的移转,以及温度的变化。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几乎都懂得这些细微的「天使动作」。
 
天使的光影
 
犹太传说中,位于耶路撒冷的毕士大池(Bethesda)是个具有疗癒功效的神奇池子。平日平静无奇的池水,一旦被天使撩动,第一个跳进池子里的人,不论患的是何种疑难杂症,皆可痊癒。因此池边总是人满为患, 躺卧着瞎眼、瘸腿、血气枯干等病人。
 
圣经上描述一位被病魔缠身38 年的病患,千里迢迢来到毕士大池,索性拿着被褥在池边住下。只是即使他看到池水被天使搅动,却无力自进入池里,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所以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医治。耶稣来到当地,看见他就动了慈心,命令他:「起来!拿着你的褥子走吧!」那人就得着痊癒,起身拿着褥子离开。
 
犹太人并不崇拜天使,他们认为天使只是「服役的灵」;那位瘸子并非因天使而痊癒,主要还是因为耶稣的神蹟。但是天使的出现与形象,逐渐被美化为纯白与圣洁的使者,并且拥有疗癒的能力或助人的力量。
 
那位卧病毕士大池边的病人,或许真的看过天使降临;或许他其实也看不见,但他感受得到天使从天而降时的细微变化──明亮的天光照耀, 清新的空气鼓动,水面激起些许涟漪⋯⋯这些变化一般人无法察觉,但是对这个躺卧池边多时的病人,时间犹如静止,他早已经习惯观察水池,即便是再小的改变,都能引起他的注意!
 
现代人太讲求效率,养成了一种积极却忙碌的生活节奏。但是有时人会遇到不可控制的意外,就像毕士大池旁的病人一样,逼得我们不得不放下一切,让心灵学习安静。然后你将发现,你逐渐可以看见那些原本视而不见的事物,看见只有静心的人可以看见的细微处。
 
建筑师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间细微变化的人,他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光线的移转,以及温度的变化。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几乎都懂得这些细腻的「天使动作」(Angle´s Movement):不论是柯比意、路易.康(Louis Kahn)、安藤忠雄,或是丹下健三,都曾在他们的经典作品中表现出所谓的「天使动作」。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