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九年,动员260万人次
举世首见铜柱佛像
一幅幅生动的插画图解千百年前铸造现场,
详实呈现奈良卢舍那大佛惊人的铸造技术
提及奈良,必定想到日本华严宗大本山的东大寺。平成十年(西元1998年),古都奈良登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身为「古都奈良文化财产」之一的东大寺,也随之走出日本,成为全人类应加以保护重视的文化宝藏。
在整个东大寺伽蓝院区,人人必得前往伫足仰望的,就是大佛殿中凝然端坐的卢舍那佛大佛像。这尊卢舍那佛也就是闻名遐迩的奈良大佛,其铸造年代在西元八世纪的天平时代,由圣武天皇在天平十五年(西元743年)颁布「建立大佛之诏书」,至天平胜宝四年(西元752年)佛像完成,举行开光点眼仪式,前后九年的时间成就了一尊高约十六公尺的铜铸大佛像;放眼当时的佛教世界,高度虽远不及敦煌石窟的石塑像和巴米扬崖壁的石佛,却是世界首见的铜铸大佛像。这不禁让人思索:圣武天皇下诏铸造大佛的动机为何?当时的日本已具有成熟的技术铸造这么厚重高大的铜铸佛像了吗?
后人不能解体奈良大佛,借以研究其中的技术领域;再则这尊大佛历经战火无数,除了极少部分之外,属于天平时代的遗绪已经不多。幸而当代留下的文献资料稍微弥补此中缺憾,加上专攻古代铸造技术、日本金工史的作者香取忠彦的研究,铸造技术的谜雾总算拨云见日;插画家穗积和夫也乘着想像的翅膀,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带着后人重回一千二百年前的铸造现场,与古人重温奈良大佛的铸造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