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值得更好的城市

我们值得更好的城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城市」的改造,能导致「人」的改造。
台湾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1950年代,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饱受塞车之苦,空气污染及噪音问题严重。政府决定将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商业街改成行人徒步区,反对声浪不断,商家担心生意将与车流一起消失,文化评论家说丹麦人不习惯室外生活。但事实证明,徒步区迎来了更多的消费人潮,从此人们爱上这样的空间,也期待更多这样的空间。──这正是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经典例证。
 
  邱秉瑜将自己在英国攻读都市规划硕士一年之所学、回台湾任职工程顾问公司一年之所获,以及七年来在不同城市生活旅行之所思,化为本书二十四篇文章,希望能激发人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想像力。

  借镜世界的一流城市规划──哥本哈根的行人悠闲自在,伦敦的自行车畅行无阻,波特兰的轻轨活化街道,鲁尔的工业区蜕变重生,纽约的住宅追求公义,京都的夜色魅力独具──台湾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名人推荐

  一致赞扬|周奕成(世代文化创业群负责人)、林洲民(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局长)、林崇杰(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局长)、姚文智(立法委员)、孙启榕(建筑师)、彭扬凯(OURs 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祕书长)、简旭伸(台湾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依姓名笔画排列】

  专文推荐|黄金桦(东海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曾柏文(端传媒评论总监)

  「秉瑜总能从更大的格局,从制度面、实际营运面,甚至把城市看作一整个运作机制来思考城市的发展。他的新书《我们值得更好的城市》诊断台湾的城市问题,有切身的在地真实议题,有对应的国际成功典范,更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与做法。」──黄金桦(东海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二○一五年年初认识秉瑜,注意到他对许多城市案例的掌握,便鼓励他写专栏,希望让这些好不容易积累的知识公共化,为台湾城市相关讨论注入资源。本书二十四章逐章浏览,就像带着台北的问题意识,走向世界去考察,让更多人有意识地反思、激盪、勾勒台湾更好的可能。」──曾柏文(端传媒评论总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秉瑜


  台北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空间规划硕士,毕业于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去过北京与里昂交换学生。历任工程顾问公司策划分析师、台北市政府聘用规划师。

  大学时期利用交换学生的机会,一个人揹着背包,完成贯穿七省市的中国内陆大纵走、跨越五国的西欧南欧半环游,眼界大开之余,对「城市」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立志以此为业。现为联合新闻网「鸣人堂」公共政策专栏作家,致力于援引国际案例,提倡台湾都市议题的新思潮。

  搜寻专栏与Facebook:邱秉瑜
  信箱:bingyu.chiu@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好公民与好城市──黄金桦
推荐序  延伸我城的想像──曾柏文
自序

第一篇──减少私人运具
■培养无车族群■
台北离自行车城市还有多远?
自行车能共享,汽车也能共享?
推动BRT的策略与决心!
■发展轨道运输■
让轻轨活化城市的街道!
减碳盖轻轨,经费从哪来?
利用大众运输之便,让旧城区活化再生!

第二篇──强化步行环境
■限制车辆行为■
为什么台湾车不让人?
巷子内的马路如何安心走?
怎样阻止机车入侵人行道?
■扩展步行空间■
徒步区存废,公投来决定?
让大众运输周边环境更好走!
把公园绿地串在一起!

第三篇──提升生活品质
■改善居住条件■
街边型夜市应彻底改革!
让民间协助开发社会住宅!
城市该如何对付交通噪音?
■打造休闲环境■
花博结束了,场馆怎么办?
松山机场用地,未来何去何从?
台铁台北机厂,该如何再发展?

第四篇──厚植市民认同
■文化观光精炼■
台湾夜间观光,只有夜市可逛?
如何打造创意街区?
台北的捷运,站名有问题?
■治理模式创新■
把中正纪念堂改成国会议事堂!
台北的二○五○愿景是什么?
升格直辖市,区政谁来管?

附录──全书架构一览表与图片出处

图书序言

〈台北离自行车城市还有多远?
──借镜伦敦的单车政策〉
 
台北迈向自行车城市,可说是不断试验与修正的过程。虽然河滨自行车道的完善建置有目共睹,但像敦南自行车道──利用市区干道最外缘建置、位于人行道与一般车道间却与靠路边停站的公车相冲突──反而以失败收场。
 
而随着YouBike的启用,台北市政府改把脑筋动到人行道上,先採过渡性质的「人车共道」原则,将人行道的部分空间挪作自行车专用道,却又造成行人的威胁。
 
后来,市府终于确立了继续利用人行道让自行车骑乘、而另将人行道拓宽以便「人车分道」的方针。
 
2015年初,市府宣示了自行车路网执行计划,预计年内完成「三横三纵」(信义路、仁爱路、南京东西路、中山北路、松江路、新生南路以及复兴南北路)的市区路网;然后再分阶段针对宽度40与25公尺以上道路,完成自行车道铺设。这些单车路网,也将进一步衔接台北和新北两市之间的各座桥樑。
 
这些政策确实能让台北往自行车城市更迈进一步。然而,我们在此必须提出两个问题:
 
.新政策看来仍是沿袭旧做法,在缺乏任何分隔设施的状况下,人行道上设自行车道,只有铺面不同,这样真能确保行人的安全?
 
.台北、新北将在联络桥樑上合作设置自行车道,此是纯为了休闲用途,还是想取代两市间庞大的机车通勤潮?自行车总会骑过桥到另一边去,试问作为台北市附廓的新北市,有无提出相应的自行车道规划?
 
究竟怎样的市区自行车道才真正符合骑士的需求?在通勤行为上,市中心又该如何与周边区域结合,共同提升自行车的使用风气?
 
国际间最有名的「单车首都」,当然非哥本哈根与阿姆斯特丹莫属,但对于尚处自行车环境建置起步期的台北来说,较值得取法的,却应是同样正努力往自行车城市迈进的伦敦。
 
▎伦敦市长的自行车政策
早在2008年,时任伦敦市长的李文斯顿(Ken Livingstone)就宣布建置12条「自行车超级高速公路」(Cycle Superhighways),同年继任市长的强森(Boris Johnson)也继续推动此计划,并在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的赞助下陆续建置完成,同时也开办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