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找回以「人」为本的大街小巷,创造人与人的互动连结

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找回以「人」为本的大街小巷,创造人与人的互动连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arles Montgomery
图书标签:
  • 城市设计
  • 公共空间
  • 社区营造
  • 以人为本
  • 城市规划
  • 幸福感
  • 人际互动
  • 街道设计
  • 宜居城市
  • 城市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蝉连亚马逊都市发展∕都市经济∕城市规画排行榜
★ 作者蒙哥马利特别为台湾版新增亚洲案例

 
好的城市设计让你心情上天堂,
不好的城市设计让你心情住牢房!

  为何生活在都会里心情会这么烦躁?人口太稠密?错!路边的摊贩太多?错!因为现代城市的设计就不是要让你过得好!

  以下这些人应该要出来负责:
  ‧让车子时速能超过40公里的车商
  ‧主张「车子最大」的道路规画者
  ‧建筑盖得超密,害阳光无法照到街道上的建商
  ‧硬把都市盖成棋盘状,结果没留任何绿地给市民的政府
  ‧以为要「空间」就得搬去郊区的都市规画师
  ‧因为财务危机,就把公车班次减少的公车处
  ‧把商场盖在市郊,害你得浪费油开车大老远去购物的零售商

  这些设计让我们以为生活要过得好,就得远离都市、搬去郊区:于是我们的道路越盖越笔直(撞死的行人也越来越多)、住宅区离市中心越来越远(想购物?要上班?先开一小时车再说)、「路」变成车子走的而非人走的(去哪里都得开车,所以我们越来越胖)、土地都盖高楼大厦不见绿地(想去公园玩耍?对不起,你得开车去那个超远的森林公园)、与邻居完全没有互动,不认识彼此。

  长期投入城市规画的得奖记者查尔斯‧蒙哥马利,透过大量的追踪访谈,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将影响人快乐/不快乐的元素融合为一个个小故事以及妙味横生的心理学研究,抽丝剥茧现代都市规画的利弊,以及我们该如何追求更舒适的居所。他以巴黎、波哥大、纽约、温哥华等地为例,指出快乐城市应该有充足的人口、完善的大众运输、车流量越低越好、道路以步行为主,而每个路口都要一片绿地,并有充足空间让市民彼此交流。

本书特色

  ★ 作者为台湾版新增亚洲案例
  ★ 蝉连亚马逊都市发展、都市经济、城市规画分类榜
  ★ 荣获2014年罗伯布鲁斯奖,并入围查尔斯泰勒非文学奖与其他奖项
  ★ 以一个个故事为例,陈述快乐城市所需具备的元素
  ★ 从政策、规画、设计、管理各种角度,点出都市规画的重要性
  ★ 融合大量访谈、行为经济学、环境心理学等,抽丝剥茧快乐的成因
  ★ 提供给所有都市规画者、官员以及社会人士的重要参考

名人推荐

  这是本通俗易懂、译文活泼的书。基本上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汽车社会及其都市规画的反思,当然全球许多现代大都会也效颦发展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现代都会人的生活、生命因而走上一条看似理性、效率、繁荣、美观的康庄,但作者却一层一层的拨开那些混沌、浪费、贫乏、丑陋的迷障。作者进一步指出现代城市让人无法快乐的本质,甚至从许多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以政策、规画、设计、管理各种角度,举出一些打开城市快乐天窗的案例。这样的另类书籍,对于从事都市规画、设计的专业者,以及制定都市发展政策的政客、官员,甚至是社会各界人士,应该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________孔宪法,成功大学都市计画学系系主任

  「《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不只是读得下去而已,它会让你放不下手、让你感觉被狠狠电击。我们想问而一直不敢问的问题,这本书都帮你提了。你生活的社区,有让你觉得开心吗?这不是个蠢问题。蒙哥马利鼓励人当问则问,不用等批准,该思考就思考,不许无脑。」_______艾稜‧埃伦哈特(Alan Ehrenhalt),《纽约时报》书评

  「经过滴水不漏的研究,查尔斯‧蒙哥马利说了个精采的故事。如果故事的横轴是都市史的用力回顾与幸福科学的细细爬梳,那纵轴就是切身的故事与第一手的证词,如此交织出的文字即便处理的是理解都会脉动的使命,你依旧能在其中感受到丰足的人性。让人看完会蠢蠢欲动,惊觉改变城市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_______玛丽亚,尼卡诺(Maria Nicanor),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建筑与都市主义副策展员(Associate Curator)

  「查尔斯‧蒙哥马利只想说一件事:要拯救地球于末世,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过得开心,而人要过得开心代表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的城市必须令人开心。《快乐城市》写的是都市设计,但其诉求的不只是专业人士,而是每一个希望城市能脱胎换骨,每一个不只是嘴砲,而是真的想做点什么让生活变好的宝宝。」_______贾瑞特‧渥克(Jarrett Walker),《人类与公共运输》(Human Transit)作者

  有哏,有学问,天不怕地不怕的查尔斯‧蒙哥马利结合了强大的「报导力」与突破框架的思考模式,探究了何以上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人类作品──超大型城市──让人觉得寒毛直竖外加冷冷冰冰。改造城市,让城市找回永续性、创新与人类所需的「幸福」温度,乍听至下或许陈义过高,但查尔斯‧蒙哥马利搭起了愿景与论述。他建构理论时用上了活生生的人,跟你我都不陌生的一草一木……城市的哲学,就是存在的哲学──这是都市设计的至高境界。」_______希拉蕊‧威斯顿非文学奖决选评审委员

  「《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是令人陶醉的阅读经验:这是场令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值回票价约会,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带我们走遍人类都市景观中的至善与缺陷。美丽的都会,就在查尔斯‧蒙哥马利手指的那个方位。」_______安德鲁‧布兰姆(Andrew Blum),《网路到底在哪里》(Tubes)作者

  「读完《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之后,你看待、体验与感受居住地会是完全不同的心境。我们共同的都市愿景,从未出落得如此充满希望与正向的能量。作者借科学之力点出了早在我们内心蠢蠢欲动的常识:打造一座座美好城市,就是这颗地球的救赎,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救赎。」_______劳勃‧哈蒙(Robert Hammond),纽约高线公园之友的共同创办人

  「出奇精彩、文情并茂,不容错过的佳作。查尔斯‧蒙哥马利以满满的巧思,带领我们直击被财富、名车与物质生活所遮蔽的真相。拿开眼前的业障,人类生活、工作与放松的栖息地,城市,会从此不一样。」________铃木大卫(David Suzuki),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万物本质」(The Nature of Things)节目主持人,铃木大卫基金会之共同创办人

  「简单讲,哇呜,我还以为我全知全能,但显然我太自以为是了。在唿应城市对行人友善可创造经济、健康与环保效益的同时,我一直刻意避开「幸福」的概念,我总觉得幸福太过虚无飘渺,讨论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感谢老天爷,赞美老天爷,感谢查尔斯‧蒙哥马利用勇气跟专业指正我的盲点。所有答案,都在这本精彩好看的书里面。_______杰夫‧史派克(Jeff Speck),《能走路的城市》(Walkable City)作者

  「关于都市生活的心理层面,查尔斯‧蒙哥马利的书写兼具机锋与博学,市民与规画者看了都能睁开双眼。《快乐城市》会揪住你的衣领摇醒你,让你对环境中理所当然的东西产生质疑;这本书让你明了让城市变好是我们的责任,也朝我们该行的道路挂上一盏明灯。_______尼可拉斯‧亨佛瑞(Nicholas Humphrey),着有《灵魂之尘》(Soul Dust)

  「我以为身在纽约,快乐城市就在我的脚下,但因为查尔斯‧蒙哥马利,我才惊觉不分男女老少,幸福的天花板其实很高,重点是我们得去思考人生何以美好。突然之间,怎样让无数人幸福起来变成我满脑所想,这书太狂!_______兰诺‧史坎纳兹(Lenore Skenazy),《学会放手,孩子更独立》(Free-Range Kids)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查尔斯‧蒙哥马利Charles Montgomery


  一九六八年出生于北温哥华,一九九一年毕业于维多利亚大学地理系。他是一位屡获殊荣的作家,亦是着名的都市规画师,在加拿大、美国、英国都有开设关于都市规画的课程,并运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建筑和都市规画的专业,与BMW古根汉实验室和温哥华博物馆合作,致力于社会实验,帮助城市居民改变彼此以及他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着有《最后的天堂》(The Last Heathen),并以此书获二○○五年查尔斯‧泰勒奖(Charles Taylor Prize),新书《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获加拿大罗伯布鲁斯(Robert Bruss )房地产书奖,并入选希拉蕊.温斯顿非文学奖、Shaughnessy Cohen 政治写作奖等。

  关于他的「快乐城市」实验,请见thehappycitylab.com/

译者简介

郑焕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译的志愿役,喜欢看书、堆书的译者。译有:《地图上不存在的国家》、《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来》、《勇气的力量》等译作。

  赐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打造快乐城市由你我做起   / 李永展

第一章   快乐的市长
第二章   追求幸福,是都市存在的初衷
第三章   (崩坏的)社会现场
第四章   回首来时路
第五章   误会大了
第六章   过来一点嘛
第七章   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
第八章   汽车之城(上):移动篇
第九章   汽车之城(下):自由
第十章   城市为谁而生?──在城市中实践平等
第十一章   环环相扣,与干净地球共存共荣
第十二章   让蔓延区改头换面,不再空白一片
第十三章   拯救城市,就是拯救自己
结语   开始,就趁现在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打造快乐城市由你我做起/李永展(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第五任理事长)


  你想知道每个人平均的步幅是多少公尺?你想知道纽约市民每人平均花在上班来回的时间有多久?伦敦市民呢?东京市民呢?你想知道全美国油钱花费最高的城市是那个城市(不是大部分读者以为的纽约)?全球第一个倡议土地使用分区管制的是那个城市?全球第一个把公共自行车纳入正式运输体系的是那个城市?全美国人均餐厅数前三名是那三个城市?

  另外,你想知道地板族、社交贫血、温哥华主义、众人撤守的空间、N街共同住宅、异方差、绿浪、巴黎海滩、自行车超级高速公路、废渣地景、市/住民、庞氏骗局、麦克屋、城市修复、蔓延修缮、孤独的地理等看似陌生却很重要的观念吗?

  而空间专业的理论概念,例如紧凑城市、离散城市、混合使用、都会填充、包容性分区管制、都市成长边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例如注意力、归属感、心理地图、地点效应、反社交空间、过载理论;绿色都市主义的理论概念,例如人均碳足迹、BedZED、吾纳夫「分享空间」运动、享乐的永续性、温哥华「村子」的「污水废热回收系统」等内容是什么?

  然后,你知不知道,走路、散步,效果就跟吃药一样,而且还是踏出几步就开始作用的特效药吗?你知不知道车辆的引擎几乎可确定是每人每英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的第一名吗?你知不知道纽约市的街道面积超过纽约市土地的四分之一吗?

  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惊悚数据:二○一一年一个四口之家平均的交通支出超过缴税与看病的总和;汽车造成的污染会转化为额外数百亿美元的医疗费用;车祸的生命财产损失累计高达一年一千八百亿美元;全美花在用车把小孩载到学校的预算,一学年高达约六千亿台币,相当于每位学生约两万四千五百台币;两三层楼的低矮混用建物每英亩的税收是大卖场开发案的十倍;以每百万美元的营收而言,旧金山在地企业创造出几乎是全国连锁店两倍的工作机会;到二○三○年,亚特兰大都会区每五位居民就有一位会超过六十岁;全美平均每台车辆能分到八个停车位;要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欧洲跟北美加起来还比不过一个中国。

  此外,空间专业领域经常探讨的案例在书中也有不少着墨,例如韩国首尔清溪川透过李明博市长及众人的努力,形成一条有草原、芦苇、别有洞天的私房景点;纽约市高线公园原本是退役的高架铁轨,近年来被打造成曼哈顿西城的线形公园;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在校园内的新餐厅,创造出一个绿色的坡面;三十三幢「普鲁伊特-伊戈」公寓最后被炸掉;哥本哈根的北桥公园是测试「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激进实验。

  还有更多批判性及反思性的数据,可提供台湾城市相当好的借镜,例如:
「伦敦中心区的绿地如果平均去除,每个人可以分到二十七平方公尺,几乎比温哥华还多三分之一」──台湾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到五平方公尺,不只缺大型公园,也缺小型绿地,「美国城市很多既公又私、不公不私的开放空间(也就是容积奖励广场)可以说对人并不友善到简直是想拒人于千里之外」──台湾也一样。

  「快捷巴士站除设有可以遮风挡雨的座位区,还在入口处加装了显眼的萤幕,上面清楚地显示着下班车跟下下班车还有多久会到」──台湾愈来愈多城市也有这种设置,的确可减缓乘客等车的焦虑感。

  「民间的软体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几十种手机app供人查询即时的系统资讯」──台湾许多城市也有不少类似的app供人查询。

  「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过得像巴黎人,那我们可能要三个地球才够供应人类需要的能源、物料与垃圾场,而巴黎人的足迹大小还只是美国人的三分之一。可见美国人的足迹会更大」──台湾的生态足迹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

  「温哥华市府正在评估市区停车塔可以如何变更利用。其中一座立体停车场的顶层将重新规划成都市农场」──台湾各地正在大力推动田园城市。

  「巴黎的Vélib’使用者间已经出现了一种默契是会在还车的时候把座椅转成横的,意思是这台车坏了别借,硬骑会出问题」──台湾有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也是如此!

  「都把社区的公园给围起来,好让社会底层的民众不得其门而入」──台湾也有类似的「门禁社区」(gated community)。

  「另外一部分的问题是纽约市着名的高线公园就像引线一样引爆了沿线的都市更新,结果公园走路五分钟内的房价在二○○九年(公园开幕)的前后八年内翻涨超过一倍」──这种高房价及「仕绅化」(gentrification)现象在台湾也愈来愈明显。

  「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富郡」)通过了单行法规定郡内每个新设的村镇市,都必须提供百分之十五的住处给中低收入者,如此在郡内就业的民众便能真正在当地生活」──台湾社会住宅/公共住宅的本意正是如此。

  这么多的新知及经验都可在本书获得!简单来说,《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是一本既通俗又专业的科普书。作者查尔斯‧蒙哥马利于前年出版《打造快乐城市》,今年我读完原文书后,正巧时报出版社找我帮忙写序,我一口答应。主要原因是本书作者真的对「快乐城市」的内容做了很多功课,而且书写方式深入浅出,不只让本书成为一般民众想知道如何打造快乐城市的入门书,也可提供建筑、都计、景观等空间专业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的参考。

  很巧的是,书中谈到的不少人事物都是我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环境规划博士时修过课或读过文献的真实体验。例如,书中提到史蒂芬与瑞秋‧卡普兰夫妇的「注意力」,他们夫妻俩上课时经常提到人脑容量其实相当有限,在短时间内通常只能容纳5 ± 2种资讯,也就是3 - 7种资讯;换句话说,对专业者而言,他们可以记住7点以上的资讯,但对初学者而言,能记住3点便很厉害了。所以我修了他们夫妻的三堂课都没有任何考试,只要求在期初、期中、期末时各交一张A4单面的小论文,小论文必须以5 ± 2的观点说明想表达的内容,其实这种小论文远比一般考试或硕博士论文还难,不过倒是能反思真实世界经常须在短时间内精准且精简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挑战。

  作者在书中提到「注意力」,让我回想到在课堂上与史蒂芬‧卡普兰讨论到主动的与被动的注意力是可以互用的,例如,如果在球场上只是放空地在场外观赏,那大部分使用的是被动的注意力(也就是纯欣赏球赛),但如果你特别关注某个球员的表现,目光随时钉着那个球员,那你便是在应用主动的注意力来观察他/她的一举一动。

  书中提到的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倡议者雷昂‧克利尔(Leon Krier),更是我刚到密西根大学时,建筑规划学院在Rackham Graduate School举办大师专题讲座时,在爆满的演讲厅聆听大师级的克利尔诠释他主张的新都市主义。攻读博士时我同时也唸了建筑系的都市设计硕士班,在都市设计理论课程上不只阅读了他的教科书,都市设计实务操作时,刚好利用本书第十二章提到的临海观光市镇西塞德(Seaside)作为基地,在西塞德东北方进行新都市主义的都市设计演练,这堂课的参考书刚好也是作者提到的杜瓦尼‧普拉特-载柏克(DPZ)事务所的「智慧法条」都市设计准则,也深深体会到杜瓦尼要打破传统分区管制僵硬手法的用心。

  西塞德是1998年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拍摄地,除了都市设计实务的基地刚好坐落于此,我回台任教后,曾经利用到佛州奥兰多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后,专程开车前往参访,感受更是真实。西塞德试图打破美国传统郊区化的都市蔓延窘困,但由于地处郊区,即便社区内的设计採用传统的步行街区手法,但居民大部分仍以退休族为主,缺乏社会不同年龄层的多元互动,因此不是解决都市蔓延的最佳方案,不过,诚如作者指出的,西塞德的最重要贡献是在挑战土地使用分区管制的僵硬法条及不具人性尺度的都市设计准则。

  作者也引用了数个知名大师的着作来支持他的论点,包括已故的都市主义者珍‧杰可布斯(Jane Jacobs)指出,一九六○年代格林威治村街道之所以友善而安全,是因为这些街坊为众人共享,她也写到在拥挤的人行道上,行人会边进行眼神接触边绕着找出自己的路,就像在跳芭蕾舞,这些特质就是作者引用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恆之道》所指出的「不知名的特质」。

  作者一再提醒我们,城市的设计是一个途径,特定的生活方式才是目的;城市可以反映出所有人心中那个最好的自己;城市可以是我们希望它是的任何东西。作者从希腊雅典谈到罗马,利用西方城市发展史中的两种公共广场作为鲜明的对比;雅典的「阿哥拉」(广场)之于罗马的「议事广场」(forum),作者认为,「如果说雅典的哲学家曾经宣扬过城邦生活的精神层面与价值,那罗马人则是慢慢唾弃了城市的生活」!

  作者接着犀利批判现代城市过度注重汽车运输及其衍生的城市漫延恶化现象──「郊区蔓延」作为北美(以及许多国家)最具代表性的都会发展样貌,其滥觞多少可回溯到法兰克‧洛伊德‧莱特视如己出,同时也在美国人心田上生出根来的独立与自由观念;如果说拥挤的市区是都市重划、立法与游说出来的结果,那都市蔓延的区域也丝毫不遑多让。都市蔓延不是自然的发展,而是人为的设计;它不只危害到地球的健康,也不利于我们下一代的幸福。

  至于郊区蔓延所造成的「非城市」(non-city)雏型长得什么模样,其实就是睡城(exurbs)、超大型商城(megamall)、边缘城市及离散城市(dispersed city);这些都是边缘化的卧房市镇(bed town),因此,作者一再提醒我们,离散的生活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正全面性、系统性地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知到城市不该只被当成是创造财富的引擎,城市还得是增进众人福祉的人造体系;城市也要建立起面对经济与环境冲击的韧性。还好愈来愈多城市开始了解到提升生活品质跟减少环境足迹是两个互补而非互斥的目标,而几乎所有连结到快乐都市主义的政策手段,都会同时影响到所属城市的环境足迹,乃至于同样不容耽搁的经济与财政健康问题。

  诚如作者说的,土地利用、能源、碳排放与任何一件事情的代价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而人类面对气候变迁与资源耗竭的孪生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都市。因此,永续城市必须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必须鼓励人选择有效率的移动,必须满足人对于感官享受的要求,必须让人衷心感到喜悦而不损及环境分毫。

  最后,作者在「结语」引用了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名言:「有权在城市生活,不只代表人有权利用都市的资源:住在城市代表我们有权经由改变城市来改变自己」。城市必须先尊重人,才能期待公民礼尚往来;城市要有能力给每个人一点东西,其建立就一定要所有人一起参与;对城市有一分权利,不能单纯解读为造访城市的权利,也不能想成是对传统城市的回归。这只能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权利,一种在都会生活的权利,这权利就只能这么拟定。

  易言之,只有透过改变你我所在的城市,让它成为快乐的城市,我们才能因此获得心灵及视野的解脱,从而建构一个崭新而快活的自己。也惟有此,我们才能成为昂希‧列斐伏尔所说的「市/住民」以及马克‧雷克曼所说的「村民」,然后从这些基础逐步扩大到社区/社群:最后成为建构公民社会的先锋。《是设计,让城市更快乐》正是一本引领我们朝此方向迈进的书,值得大力推荐。
 

图书试读

回到现代主义的过去走一圈,与现实脱节的环境会对社交性造成多大的冲击,便可不证自明。翻找极端现代主义里最一败涂地的代表性案例,不容我们错过的一个极品是日裔美籍的山崎实(Minoru Yamasaki)于一九五○年代建于圣路易、那一组三十三幢的「普鲁伊特-伊戈」(Pruitt-Igoe)公寓。这个建案的初衷,是要在汪洋般的「草坪海」中盖起崭新而整齐的一落落公寓来取代原本破落的排屋,借此让市中心这贫困社区的荣景能够恢复。山崎的建筑示意图里有母亲与孩子在公共的艺廊里游憩,在彷彿公园般的中庭空间嬉戏,但实际盖好后的社区名声却绕着脏乱、破坏、吸毒与有安全之虞打转而不堪闻问。建筑物之间的草坪大归大,却没有人敢踏,因为住在这的人都觉得害怕。
 
建筑师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曾在「普鲁伊特-伊戈」烂到一个极致的期间去走访,而他发现社区的格局设计直接塑造了居民的心理健康光景:「各层楼梯间的回转空间如果只由两家人共用,那维护的状况就相当理想,但由二十户共用的走廊,乃至于多达一百五十户共用的大厅、电梯与楼梯,状况就只能说是惨不忍睹──这些公设完全激不起居民的身分认同,甚至会使人因为控制不了环境而产生无力感。」在这些楼房的公用露台上,在栋与栋之间那阳春至极的广大空间中,纽曼观察到一种因为他而变得有名的「社区失能」,叫作「众人撤守的空间」(indefensible space)。遇到人对公共空间没有归属感,觉得公设的所有权不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垃圾就会开始堆积、破坏横生,而毒贩也会开始在此出没。岁月流转,二十年过去,「普鲁伊特-伊戈」有多达三分之二的单位数遭到弃置。先天不良的「普鲁伊特-伊戈」有贫穷与管理不当的问题,这是事实,但后天的格局设计也绝对是共犯:「普鲁伊特-伊戈」的崩坏与对街的排屋社区形成强烈的对比。对面的居民有着类似的社经背景,但他们却成功地在同一个二十年里守护住自己的家园。一九七二年,圣路易住房管理局(St. Louis Housing Authority)出手炸掉了普鲁伊特-伊戈公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