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筑专门杂志「日经Architecture」(NA)所出版的「NA建筑家系列」到本书已经是第6册了。到目前为止是以伊东豊雄、内藤广、隈研吾等经验丰富的建筑家为中心来加以形塑的,但从本次开始将改变方向,而将投射灯打在年轻建筑家的身上。至于是以在日经Architecture所刊载的报导来作为基础的构成方针并没有改变。
只是,相对于老经验建筑家引以为傲的、本身事务所长达20-40年的历史,年轻建筑家再长也只有10年左右的程度,就事务所而言的实绩也还不多。基于这样的背景缘由,而同时近距离探究2位建筑家。相对于已出版的伊东豊雄、内藤广、隈研吾分别是1942年、50年、54年出生,本书所揭载的平田晃久及吉村靖孝则为71年、72年出生。也就是年轻了至少2-3个世代。
从2000年代的后半以来,就如同被称之为「年轻建筑家热潮」的那样,相较于经验与实绩,年轻世代之作品与思想更广受注目。核心是1971年以后出生的建筑家,平田与吉村堪称其中的佼佼者。最近甚至连198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也出现在舞台上。
为何70年世代会开始被注目呢?试着回溯时代背景可以看到某些关键点。1971年到74年为止于第二次婴儿潮所出生的年轻一代,从小就被强迫在考试中的竞争,是很强韧地被孕育成长的世代。在结束了研究所生涯的90年代中期,作为拉抬景气的政策而使得地方的公共建筑相当繁盛的时代中,95年发生了坂神.淡路大地震与地下铁沙林事件。和上个世代不一样,并未曾透过实务来体验经济非常活络的泡沫经济时代。从90年代前半到2000年代前半,被称之为「失落的10年」,多愁善感的20岁年代是在经济不振与停滞当中度过的。可以说是眼看着社会与经济掀起万丈波澜的过程中,冷静而专注地酝酿着属于自己理论的世代。
接着,在此补充选择平田与吉村的理由。就如同前面已叙述的那样,他们是站在年轻世代之前线的同世代建筑家。以及他们都受到95年所举办的「仙台媒体中心」建筑竞图的启发为契机,在建筑设计的世界里找到希望,而开始走上建筑家之路。我们认为这些共通点会是最主要的线索与关键。
虽然他们走过同样的时代,但是这2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相对于在关西的大学里学习建筑,并在伊东事务所累经经验的平田,吉村则是在关东的大学里,于古谷诚章的研究室学习,独立之前也曾任职欧洲的事务所。我们认为透过相互的访谈来回顾这些足迹,各自的理论与战略的差异会变得更明白。作为建筑家的类型、以及使用的语言都截然不同的2位建筑家的对话,在某些场合下产生相乘效果、在某些场面下则产生宛如光晕般的反射。此外还有他们各自与恩师的对谈,以及相关者的评论等均收录与本书,内容非常精彩,请务必一读。
日经Architecture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