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最诚实的建筑观察书写
从年轻建筑人第一线的参与观察,
看见建筑师谢英俊,也看见现代建筑的困境
「现在住的房子是你自己盖的吗?」 这样一句话,是谢英俊把自己放在独特战斗位置的宣言。 「灾难」是谢英俊建筑实验的起点。从一九九九年的南投九二一地震开始,谢英俊进入灾区一待就是十年。之后接续而来二○○九年的八八水灾、二○一二年的中国四川雅安地震、二○一五年的尼泊尔震灾重建等,「灾后重建」成了谢英俊的主战场。灾害催化他思考现代建筑的缺陷,使他转型成为提出革命性观念的建筑师。
谢英俊的生活状态就宛如「行者」,而他的团队就像是一支游击队性质的非正规军──哪里有房子要盖就往哪里去。他的主要概念其实很简单:「自己盖自己的房子」,以「协力造屋」的形式来达到自力造屋的目的。以「盖自己的房子」这个主张,他重新定义了建筑,把住居这件事从被资本禁缚的商品市场中解放,拉回人的身边、生活里面。
谢英俊的建筑实践,与其他建筑师最不同的地方是,他从灾区出发,採取极度贴近土地的实践取径,同时经常以乡村为现场。灾区重建牵涉诸多在地政治资源分配,在这样角力复杂的现场,团队成员们如何进驻、与居民们共同生活,如何在各种现实条件皆极度欠缺的灾区,找来厂商、调解居民需求,则在在皆是挑战。当建筑返回追求人的需求,建筑的实践并不见得因此单纯化,因为在居住议题中,「人」从来就是最大的主题。
本书为一个被现代都市哺育、在其中成长的年轻人,从实际参与谢英俊团队工作位于中国川北的震灾重建工作,以内部实践视角所完成的观察书写。透过绵密细致的纪录,本书以完全不同的面向纪录了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现场。
名人推荐 这本书并不意在美化或圣化谢英俊,也不意图具有学术实证与绝对客观的基础,反而以第一人称的直接记录描述,以及相当真实迫人的主观态度,揭开外界对谢英俊有时美化的憧憬想像,或是某些蓄意的揣测质疑。──阮庆岳(实践大学设计与艺术学系教授)
从那充满变数的现实中,发展出『游击造屋』的具体实践过程,常常是讨论谢英俊的工作方法时最难被论述的部分。本书作者从个人亲身参与的经验与视域出发,借由记事与纪实的叙述方式,一定程度弥补了这关键与不可能仅以概念进行讨论的部分。……从一个建筑外行者的角度,阅读这本以四川杨柳村兴建过程为记事主线的书,也彷如观看卷轴画般,跟随着原本单纯、懵懂的建筑系学生,一起因着偶然的因缘,逐渐卷入大多数时候令人不知所措、宛如「人性迷宫」的灾区环境里。──陈界仁(当代艺术家)
一个台湾都市文青出现在这场域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与同时加入我们团队的大陆文青之间的互动也算是时代的巧遇,他们经历了人类史无前例规模宏大惨烈无比的灾后重建,其中发生的大小事,他用流畅的文笔记录了下来。……天灾将这个社会开肠破肚,灾后重建是将这残存的躯体再作一次痛苦的清创和手术,虽然书里描写的情境,大多是生活琐事和嘻笑怒骂插科打浑,但在拉开时间和空间距离后往往会望见生命强韧的一个面向。──谢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