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緻富之道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緻富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Thomas J. Stanley, William D. Danko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什麼人纔是真正的有錢人,什麼人不是有錢人?
為什麼住豪宅、開名車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
運用大數據調查有錢人之所以有錢的原因
財富是你纍積瞭什麼,不是你消費瞭什麼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179週
  英文版熱銷超過50萬冊

本書特色

  作者窮二十多年光陰以大數據研究人們如何緻富。一開始,作者對居住在美國高級住宅區的人進行問捲調查,一段時間後,發現瞭一些奇怪的現象,許多住豪宅、開名車的人,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財富。然後,更奇怪的事齣現瞭:很多真正的有錢人,根本不住在高級住宅區。

  透過研究,作者開始找齣有錢人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共同特點?例如,有錢人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穿什麼衣服?日常的消費習慣如何?從這些調查中,找齣有錢人的特徵,繼而使讀者可以從中學習,靠著自己的力量,翻身做個有錢人。

  美國八成有錢人的財富不是因繼承而來,他們都是第一代有錢人,憑著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成為有錢人。會花大錢不代錶是有錢人,因此坐領高薪者如果是個月光族,沒有纍積到財富,根本不算是有錢人。

  作者毫不保留地讓我們看到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由於自我犧牲、節製度日、勤奮工作,這些被高消費社會明顯貶低的特質,但作者卻告誡我們:「那隻是一輛車,不是你」。

  為什麼讀者會想讀這本書?
  因為我們發現什麼樣的人纔是真正有錢人,什麼樣的人不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一般人要怎麼做纔會變有錢的公式。

  為什麼一般對有錢人的看法是錯的?
  財富並不等於收入。如果你的收入很高但卻是個月光族,並不會變得更有錢,你不過是生活水準比較高。財富是你纍積瞭什麼,不是你消費瞭什麼。

  要怎麼做纔會變有錢?
  這會跌破所有人的眼鏡,很少人是因為幸運、繼承、唸很多書,或特彆聰明而纍積大筆財富。財富往往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結果——勤奮、努力不懈、規劃,更重要的是,自律。

  為什麼我沒有錢?
  很多人會自問:為什麼我沒有錢?他們努力工作,受過良好教育,收入也高,為什麼不是有錢人?因為他們把收入全部用來消費,並不投資。這類型傢庭一旦少瞭薪水,在經濟上大概隻能撐一到兩個月。

  什麼樣的人能夠緻富?
  美國富翁有80%是白手起傢。有錢人通常是生意人,在同一個地方住一輩子,可能擁有一傢小型工廠、連鎖商店,或提供服務的公司。他的鄰居,財富隻有他的一小部分。他強迫自己儲蓄跟投資,靠自己打拼賺錢。

  緻富的七大元素

  富人們通常遵循一種能夠幫助他們纍積財富的方式生活。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這些有錢人有七大共同特性:

  1. 有錢人會量入為齣。
  2. 有錢人能有效分配時間、精力、金錢,以達到建立財富的目標。
  3. 有錢人相信經濟獨立比展現崇高社會地位更加重要。
  4. 有錢人的父母並不提供經濟上的後盾。
  5. 有錢人的成年子女在經濟上能夠自給自足。
  6. 有錢人對掌握市場機會很有經驗。
  7. 有錢人選對瞭職業。

  對有錢人的研究當中,我們發現瞭什麼?
  打造財富需要紀律、犧牲和努力工作。你真的想達到經濟獨立嗎?你和你的傢人願意為瞭達成這個目標,而重新定位你們的生活方式嗎?許多人很可能會說他們做不到。如果,你願意拿你的時間、精力,和消費習慣來交換,以打造財富並獲緻經濟獨立,那麼本書會幫你展開這段旅程。

  如果錯過做有錢人的機會?
  如果讀者錯過做有錢人的拼搏年紀,也能透過本書的觀念,從教育和職業選擇上,讓下一代有機會翻身做有錢人。

來自各界的推薦

  專文推薦
  綠角(「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艾爾文(富朋友理財筆記站長)

  研究投資理財,學習財富纍積之道,也學習財富之上的更高價值。——綠角,「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財經暢銷作傢

  如果你也想擁有足夠多的財富,本書作者實際採訪有錢人的故事,與整理歸納齣的心法可成為藉鏡。——艾爾文,富朋友理財筆記站長、財經暢銷作傢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的含意是……幾乎有穩定工作的人都有機會纍積一筆小財富。——《富比士 》(Forbes)

  本書內容比任何國傢政策更有助於個人財務層麵的提升……《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有個非常真實的主題……「你看,我做得到,你一定也可以!」——羅許・林保 (Rush Limbaugh)

  一本瞭不起的好書。——《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

  對想變有錢的人而言,說到心坎裏瞭。——《今日美國》(USA Today)

  渴望透過節儉緻富者的入門指南。——《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一個有趣的社會學研究。——《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對美國社會的有錢人做瞭一個十分有趣的檢視。——《快訊報》(The Dispatch)

  這些睿智的建議,是給我們所有人的忠告……一本讀起來相當有趣的書。——《考剋斯新聞社》(Cox News Service)

  揭露奢華揮霍就代錶有錢人的假象。——《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告》(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很喜歡這本書,內容提到「美國多數有錢人的財富靠繼承而來」根本是個迷思。事實上,過去二百多年,我們創造瞭一個偉大的國傢,我們已找到方法讓窮人也能白手起傢並坐擁財富,為他們的子孫創造一個扭轉人生的機會。我們贊揚它,把它拍成電影,圖書館裏到處都是這樣的書。這沒什麼不對。——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

  作者以大數據展現瞭這些有錢人共同、齣人意料的節儉個性。一傢企管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這麼說:「主要的課題就是高收入並不等於財富多。」他把本書列為「非讀不可,而且越早讀越好」。——《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


  作傢、演講人,自1973年開始研究富人的研究者。現居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

威廉・丹柯(William D. Danko)

  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商學院副教授,教授行銷學。

譯者簡介

淩瑋


  曾任職於各大外商銀行二十餘年,兼職譯者。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研究投資理財,學習如何纍積財富(綠角) 007
推薦序二:再簡單不過瞭!富有之道沒想像中復雜(艾爾文) 015
前言:亙古不變的財富知識 025
自序:有錢人有不一樣的想法 029
引言:有錢人的調查報告 035

第一章 原來隔壁鄰居是個有錢人 041
第二章 真正有錢人的緻富之道 067
第三章 花時間和精力做財務規劃 125
第四章 那隻是一輛車,不是你 175
第五章 富二代的金錢觀念 217
第六章 注意!不要養齣啃老族 263
第七章 找到利基讓自己邁嚮有錢之路 309
第八章 慎選職業,輕鬆做有錢人 329

緻謝 335
附錄 359
附錄1:有錢人都在哪裏? 360
附錄2:1996年汽車車款:估計每磅的價格 363
附錄3:有錢人都做什麼工作? 368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研究投資理財,學習如何纍積財富
綠角,財經作傢、「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本書作者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和威廉.丹柯(William D. Danko)在本書討論瞭一個主題——美國的百萬富翁是怎樣的人?他們有哪些共同特點?將相關資料整理起來,或許可以進一步迴答,「如何成為有錢人?」這個問題。

  會花錢不等於有錢

  本書的內容是根據作者在過去二十年所做的研究與統計,源自跟超過500位百萬富翁的麵談,以及與11,000名高所得或高資産人士所做的問捲調查。

  作者定義「富人」是擁有超過100萬美金淨資産的人。在美國,一億個傢庭(Households)中隻有3.5%,也就是350萬個傢庭有達到這個標準。這些百萬富翁中的九成五,持有100萬到1000萬美金不等的淨資産。

  他們之中有八成是第一代富人;也就是說,他們的財産大多不是繼承而來,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在自己這一代成為有錢人。

  書中第一章談到,有錢人跟你想像中很不一樣,他們大多不會開進口車,不會穿高級西裝。他們看起來就像一般人,住在一般的社區(僅管他們的淨資産是鄰居的好幾倍)。

  書中舉瞭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一傢信託公司的經理是作者研究富人目標客群。這個經理穿高級西裝,開進口車;反觀他們麵談的富翁,則是穿舊西裝、牛仔褲,開國産車。

  假如你問一般人,誰看起來像有錢人?

  大多人會選經理。

  但其實,有錢人是那些其貌不揚的人。

  這是社會的一個通病。我們沒有搞清楚有錢和很會花錢的差彆。

  我們以為擁有很多值錢的東西,就是有錢的象徵。

  作者初期也犯過這個錯誤。他們剛開始要研究有錢人時,前往高級社區調查。結果卻發現,很多住在廣廈豪宅,開好車的人,其實口袋裏根本沒什麼錢,沒有多少淨資産。他們把錢花在消耗性産品上,卻未持有什麼具增值潛能的資産,譬如股票、債券、私人企業、油田或林業産權。

  這個現象跟媒體渲染的富豪形象有關。我們三不五時就會看到某個有錢人(企業大亨、體育明星,或是知名藝人)一擲韆金,買下高昂物件的報導。

  我們心中留下一個印象「有錢人都很會花錢」。然後再進一步把邏輯顛倒過來,就變成「很會花錢的就是有錢人」。

  媒體報導的是容易吸引人的內容,而不是整體真相。

  想想看,假如報紙或是電視報導一個富翁的節儉生活,那會有什麼賣點?

  於是,這樣的看法成為對富人的第一個誤解。

  但很多人的確活在這樣的迷思中。

  有的有錢人似乎怕彆人不知道他有錢,所以為瞭符閤「社會期待」,花大錢去買一些高單價的物件。

  現今房價高漲,擁有特定豪宅,剛好成為這些人試圖展示自己很有錢的途徑。

  想來可悲,他們很可能一點也沒有自己的品味,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居所,隻為瞭「符閤大眾期待」便買瞭高單價的豪宅。有瞭錢,卻仍是不自由。

  而對於這些人當中的某些人來說,有錢似乎是人生唯一且重要的目標。

  有錢最重要,可以用任何途徑達成,包括從事內綫交易、販賣黑心食品等等。齣賣自己的人格、企業的品格在所不惜,隻要變有錢就好。

  想想這些人,假如把錢從他們身邊剝離,他們還會是誰?

  你會發現,他們會變成誰都不是。這些人假如沒有錢的話,什麼都不是。

  這些人以金錢為人生首要目標,不擇手段達成之後,深怕外界不知,於是選擇全國知名豪宅為居所。結果這個地方的住戶,接連「齣事」。這是巧閤,還是事齣有因?

  而有些人,他就算沒錢,他仍然是Somebody,一個令社會大眾敬重、佩服的人。

  譬如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物。對於這個人,金錢根本不是衡量他成就的標準。不管有錢沒錢,他都是個偉大人物。

  這,纔是人生的真正成就。以自己的工作與生命,為社會、為他所服務的族群帶來價值。

  在這個真正成就之前,所有進口汽車、豪華房屋的廣告,宣稱擁有這些東西就有「領袖風範」,就是「至尊王者」的畫麵,都變得膚淺而可笑。

  金錢本是奬勵一個人做好工作的奬品。做得好,同時收入不錯,變有錢人,那是天經地義。

  但假如倒行逆施,為瞭金錢做齣傷害社會,罔顧他人之事,這個人就是除瞭錢之外,什麼都不是的人。東窗事發之後,更會成為被社會唾棄的人。

  做得好,而得財富,人生快樂。

  為瞭財富,賤招齣盡,沒有人格,那就真的成為金錢的奴隸瞭。

  令人佩服的富人

  對一個年收入300萬的人來說,擁有200萬的淨資産其實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年收入40萬的人而言,200萬的資産已是個小成就。

  不同的收入層級,所能達到的資産層級自然不同。如何估算自己在所屬的層級中,是否有存到該纍積下來的資産呢?

  作者在書中提齣一個簡單的估算法。

  算式是:年齡×稅前總收入/10

  譬如40歲,年收入80萬的人,他至少應該有40×80/10=320萬的資産。

  假如是一個很會存錢的人,其纍積的資産至少該是預期資産的兩倍以上。延續上麵的例子,他至少要有640萬的資産。書中把這類人稱作超優理財族(prodigious accumulator of wealth, PAW)。

  假如資産不到預期的一半,延用上述的例子,就是資産連160萬都不到,那他就是個很不會存錢的人。這些人是超遜理財族(under accumulator of wealth, UAW)。

  依據這個算式,可以讓讀者很快的評估自己落在什麼層級。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作者以實例說明財富是怎麼纍積齣來的。重點是,高收入不一定可以纍積齣高額財富。假如過著過度消費的生活,弄到入不敷齣都有可能。中低收入者的財富也不一定會輸給收入較高者,假如他們很會存錢,那也可以纍積可觀財富。

  真正有效的財富纍積,來自於「攻守兼具」的方法。攻,指的是擴大收入;守,指的是控製支齣,也就是存錢。在這方麵,很多美國富有傢庭採分工的方式,由先生主攻,負責帶來傢庭的主要收入;太太主守,詳細規劃與控製傢庭支齣。兩者搭配起來,有相當好的成效。

  真正存很多錢的傢庭,常是夫妻兩人都很願意存錢的人。隻要其中有一人很會花錢,在財富纍積上就會比較辛苦。

  攻守兼具是傢庭理財很重要的概念。有些人講理財,僅一直講如何存錢,完全把重點放在這上麵。其實再怎麼會存都有上限,上限就是收入總額。要攻,拉高收入,纔能增進財富纍積的速度。這點,在《 膽小存錢,不如勇敢賺錢》書中,作者也有提到。

  總結來說,這本書戳破瞭「會花錢就是有錢」的假象,讓讀者看清,其實大多數富翁之所以「有錢」,正是因為他沒「花錢」,沒把錢送齣去。

  這本書也讓非美國裔的讀者看到,美國當地與「印象中」不同的富有階層。

  很多外國人看美國,都覺得這是一個過度消費、鋪張的國傢。它有這個問題沒錯,但仍有不少美國人有著勤奮、儉樸的個性,他們生性低調,媒體上看不到,但不代錶他們不存在。

  巴菲特先生本身就有這種性格,他富有,但生活非常節約。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也是,過著質樸的生活。雖貴為資産管理公司總裁,當初齣差至紐約,仍不惜顔麵跟旅館櫃颱討價還價,要便宜的房間住;舊衣一穿再穿,搞到小孩看不下去幫忙買新衣。但在慈善或公益方麵,這兩人都貢獻瞭大筆資産。

  他們都是美國這類富人的典型。錢可以存就存下來,從不花在過度的物質享受上;但在做慈善或是迴饋母校方麵,則是一擲韆金,毫不手軟。

  這是真正令人欽佩的富人,因為他們錶現齣身而為人所能達到的更高價值,一個剋製、奉獻、服務的精神。

  研究投資理財,學習財富纍積之道,也學習財富之上的更高價值。

綠角,財經作傢、「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推薦序二

再簡單不過瞭!富有之道沒想像中復雜
艾爾文,富朋友理財筆記站長、財經暢銷作傢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書透過實際採訪美國擁有百萬美元淨資産的人,瞭解他們成為百萬美元富翁的過程,以及運用什麼方法維持住財富。如果你也想擁有足夠多的財富,本書作者實際採訪有錢人的故事,與整理歸納齣的心法可成為藉鏡。

  在介紹本書前,大傢不妨先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今天要你去找齣一群韆萬颱幣以上身價的人來採訪,你覺得去哪裏比較容易找到?一般直覺會想到去雙B轎車展場取得客戶名單、去入會門檻高的高爾夫球俱樂部認識人、去高級住宅區發名單徵求受訪對象,除此之外你可以再思考看看有沒有其他答案。

  有想到要去哪裏找到身價高的人瞭嗎?

  答案確定瞭嗎?要不要再想想看?

  如果你的答案跟上麵方法相似,認為到那些地方就可以找到符閤的對象,那麼你看完本書後,應該會發現有錢人真的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樣!

  聽起來心中充滿問號,是吧。

  如同我在開頭所言,本書作者實際採訪淨資産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人,並以統計過的數據來告訴讀者,這些旁人眼裏的富翁是如何取得財務上的成就,日常過的生活又是如何,所擁有的資産是透過投資還是透過繼承遺産。

  強調一下,這些受訪對象必須是在扣除所有債務後,資産仍然超過100萬美元的人。前述會一直強調用「淨」資産而不是看年收入,是因為作者發現,就算收入很高的人也不見得擁有相對高的淨資産;有些人可能年收入是20萬美元,但淨資産卻不到10萬美元;有些人年收入則是7萬美元,淨資産卻來到200萬美元。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這本書就是在討論多數人沒注意到的觀點,並揭露這些人會緻富的真正原因。讀完後會發現這些人的經驗並不復雜,大眾都可以效法,很多都值得我們學習。

  以全書架構來說,我會將此書分成三個部分來看:

  第一部分:真正的有錢人到底是過什麼樣的生活?看完會讓許多人大吃一驚。
  第二部分:如何達成那樣的財富?
  第三部分:如何守住財富並讓財富持續成長?

  首先,要告訴大傢一件聽起來正麵的事情:經作者調查,80%的百萬富翁是有錢的第一代。

  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們並不是透過繼承遺産或傳承傢族事業而變富有,80%的人是靠自己發跡,多數人擁有的事業也是自己所創辦,然後慢慢纍積齣財富。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含著金湯匙齣生,我們仍然有機會在自己這一代緻富。

  隻是說實在,這好像跟平常在電視或媒體上接收到的資訊有些差彆,電視節目報導有錢人的生活通常都很奢華,不時還齣現難以理解的花邊新聞:撞壞法拉利不是在乎修車費而是在乎不可以露臉;經常參加VIP時尚派對;一齣手就買瞭幾百萬的商品等。

  不可否認,電視節目上形容的富人都是偏嚮這些報導,因為不報這些根本沒有人會有興趣看!想像一下,如果電視報導齣來的內容,畫麵中齣現的是一個穿著輕便樸素衣服的人,然後生活中省吃儉用慢慢存錢,齣入開的是二手的國産車……想像一下這樣的報導能夠吸引多少人?因為題材性不夠,媒體自然不會想報導。然而若依照本書作者調查,在真正有錢的族群中,有很高比例都是過著電視根本不會想報導的平淡生活。

  雖然還是有過著極度奢華的人,但根據作者的調查多數的百萬富翁通常生活都過得很簡單,買的東西也不昂貴甚至比大部分人購買的東西還便宜。吃的也是普通食物。齣入開的也不是進口名車而是普通汽車,有的人還隻願意買二手車。像作者起初邀請有錢人受訪時,為瞭讓這些有錢人感受被尊重,所以特地在精華區租下豪華的招待室,並且準備高級紅酒、牛肉、點心招待,就是為瞭讓有錢人覺得「符閤他們的身分」。結果,沒想到受訪時那些人幾乎沒吃準備好的高級食物,隻願意吃些簡單、便宜的小餅乾,而且還因座位「太高級」顯得坐立難安。作者有瞭這段經驗後,之後的採訪就改為簡單、樸實的規格,沒想到整體採訪效率齣奇的好。那時作者纔知道,原來有錢人不一定都過著大眾所想像的生活,正確來說不是過著電視媒體所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奢侈、豪華、高調的生活。相反地,他們懂得節儉,知道量入為齣,非常擅於管理金錢,並且積極地把錢存下來與學習投資知識。盡管他們的收入並非位於級距的最上端,但時間久瞭纍積的淨資産卻是大部分人一輩子都難以賺到,也比許多其他年收入更高的人還富有。這些人懂得進攻(賺錢),更懂得防守(把錢留住)。

  超優理財族 V.S 超遜理財族

  作者還有個觀點值得學習,就是衡量自己過去是否有留住財富。本書中以「超優」跟「超遜」來辨彆一個人是否在纍積財富的道路上通往正確的方嚮。所謂的超優理財族,是指在收入、年齡相近的族群中屬於淨資産較高的一群,反之就是超遜理財族。經作者觀察,通常超優理財族的淨資産會比低度纍積者多齣3到4倍。

  比如書中的「豪邁先生」(Mr. Friend)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是一個極端的高消費者,擁有兩艘船與六輛高級汽車,可是其實傢中隻有3個人在開車,況且那六輛車也不完全屬於他,有兩輛是用租的,另外四輛是用車貸買的。他同時是兩個高級俱樂部的會員,手上戴的手錶價值超過5000美元,身上穿的都是在高檔服飾店購買,還擁有一套度假彆墅。

  以直覺來看,「豪邁先生」走在路上應該多數人都會覺得他是有錢人,若再告知他的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相信他有錢的人就更多瞭。然而,他到底擁有多少淨資産呢?作者透過一個統計的算法來衡量財富,在同樣收入水平的族群裏,一個人應該擁有多少淨資産纔是閤理:

  應該擁有的淨資産=你的年收入*你的年齡/10

  好比一個人的年齡是40歲,年收入是100萬元,那麼這個族群的淨資産平均值就是400萬元。而「豪邁先生」的年齡是48歲,年收入為22萬1000美元,經公式計算應該要擁有約106萬美元的淨資産。而他實際上有多少淨資産呢?不到該有淨值的四分之一。他不是百萬美元富翁,而且在同族群中是屬於超遜理財族。他錶麵上過著看似富裕的生活,但他不一定是真的有錢,至少以他所屬的族群來說並不是。雖然光看外錶他的生活或許令人稱羨,但實際上他在所屬族群裏是相對財富不高的人。

  然而「豪邁先生」也不是個完完全全隻喜歡齣手擺闊的人,比如他在付費尋找金融理財專傢時,就是以價格便宜為優先。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形容他懂得如何花錢買到好的高價商品,卻在財務管理方麵選到沒那麼專業的人。相較之下,作者發現多數真正有錢的人認為金融理財專傢是一分錢一分貨。令人省思的是,Mr. Friend因為高額的貸款以及高消費的習性,所以整天必須忙於工作賺更多的錢來支付利息,根本沒時間去享用他購買的奢侈品。

  如果你賺錢是為瞭花錢,那麼你因為要花更多的錢就需要賺更多的錢。

  「豪邁先生」的故事裏還有個小插麯,那就是他的消費及投資習慣可能來自於原生傢庭父母。他父母的金錢觀也是有多少花多少,而且不喜歡瞭解投資,認為投資都會吃掉自己的錢,倒不如把錢拿去花掉。他父母本身有抽煙習慣,作者計算如果他們把每年抽掉1,095盒的香煙錢省下來,46年來共省下33,190美元,比他們住的房子還貴!而且若把這些錢有計畫地投資香煙公司的股票,46年後股票將價值高達200萬美元,而且他們的身體還會更健康。

  當然,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也不是把香煙錢省起來就肯定能換到那麼多的財富,但把賺來的錢做更好的運用對財富纍積絕對有正麵幫助,至於當下願不願意相信還是得看自己瞭。

  瞭解原來有錢人錶麵看來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有錢時,我們接著再進一步思考,這些白手起傢的「富一代」,是如何成為真正有錢人的?

  成為有錢人的方法

  經過訪談後,作者歸納齣這些人緻富的七大要素,調查對象中滿足有錢條件的人都符閤或大緻符閤以下七點。在此建議,你也可以把它們當作確認清單,勾選看現在的你符閤哪幾點。

  1. 他們量入為齣,通常生活支齣遠小於收入。
  2. 他們有效運用時間、精力與金錢,去做能幫助他們纍積財富的事。
  3. 他們相信獲得金錢上的自由,比把錢花在讓人知道自己有錢的錶象還重要。
  4. 他們的父母在他們成年時沒有提供金錢上的資助。
  5. 他們的小孩成人後即擁有經濟上自主與獨立的能力,能夠自己養活自己。
  6. 他們擅於抓住市場機會。
  7. 他們懂得選擇適閤自己的職業。

  縱觀這些有錢人的主要特徵,說齣來可能會讓大傢覺得無趣,那就是:有錢人喜歡節儉不喜歡浪費!

  說到這或許有人會想:「想成為有錢人就是想要享受生活,不是要節儉度日呀!」當然你可以有這樣的想法,隻是或許也應該想想書中有錢人到底做瞭哪些事纔成為富裕的人。我常提醒,想做有錢人跟真的成為有錢人差彆很大;過著想像中有錢人的生活與去過真正有錢人在過的生活,你覺得哪個比較有機會纍積財富?

  財富纍積的首要基礎是把賺來的錢守下來,接著依靠良好的預算跟計畫讓財富持續成長。

  善用有限資源,打造自己的財務自由係統

  撥齣你的時間、精力、金錢來管理你的錢,超優理財族願意花很多的時間來管理、投資自己的金錢;相反的超遜理財族通常會因為覺得太忙、沒時間而疏於管理自己的金錢。研究中更有些人因為以下的想法而不去管理自己的金錢:

  「這樣做是沒有希望的。」
  「我從來沒有時間管理我的金錢。」
  「我賺的錢不夠多。」

  「工作、事業已佔去我所有的時間,沒時間學理財。」

  但是彆忽略瞭,大多數纍積財富的高手也一樣很忙,一樣每天隻有24小時的時間,隻是他們知道要透過一套係統來規劃他們的生活、工作、理財,每天、每週、每年就靠著建立好的係統,一步一步纍積齣財富。還有個關鍵,這些人習慣一點一滴持續的計畫與執行,相較於偶爾心血來潮纔寫份計畫(比如每年纔一次的新年新希望),他們更懂得透過自己的係統每天持續實現心中的財務目標。

  當你能把錢留住時,再思考如何賺更多的錢

  如果前麵說的你已經能做到後,思考賺更多的錢纔有意義。當你擁有良好的金錢管理習慣後,將有機會不去依賴上班的薪資收入。擁有一定存款、財富的你,也可以開始創辦其他的事業。也許你認為創業風險太大,那麼書中一位商管教授說的話值得好好思考:

  「風險是什麼?就是隻有一種收入來源。受僱於他人有風險……他們隻有一種收入來源。那麼,那些為你的雇主提供清潔服務的創業傢呢?他有成韆上百個客戶……成韆上百個收入來源。」

  就算你對創業沒興趣,上述這段「創造額外收入來源」的觀點仍值得好好思考。

  這個心得總結一定要帶走

  如果你是個跳過文章想直接看最後結論的人,以下是我建議讀完書後一定要記起來的三個心得:

  1. 永遠要量入為齣。收入減去支齣的差值愈大,你愈有能力管理好金錢。
  2. 要為自己打造存錢與投資的係統,若可以,讓這些係統自動化。
  3. 以上兩點愈早開始進行愈好。

   我知道,聽起來有些廢話,但這就是貨真價實的緻富之道。

艾爾文,富朋友理財筆記站長、財經暢銷作傢

自序

有錢人想的不一樣


  最近,有位記者問我在當前經濟危機下,我關注的美國富人人口産生的變化。她想知道,因為股票和房地産的市場價值翻黑,有錢人是否已經走到瞭盡頭。我說,就算經濟衰退,周遭的有錢人一樣好端端地過日子。自1980年起,我持續注意到,大多數有錢人並不會把所有的財富套牢在股票投資或房地産上。有錢人之所以成為經濟上的贏傢,就是因為他們想的不一樣。好些有錢人分彆告訴我, 控製自己的投資與真正的多角化之間有重要的關係;沒有人能掌控股市。但是你可以——好比說,掌控你自己的事業、私人投資,和放貸給私人團體。過去三十年來,我從來沒發現有任何一位典型的有錢人對上市股票的投資超過財富的30%。比較常見的是20%~25%這個區間,這個百分比和美國國稅局所做的調查結果一緻。關於有錢人,國稅局握有全世界最棒的數據。

  想到鄰傢富人型的夫婦典型——T小姐和她的先生。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對夫婦的生活方式十分無趣,可謂是平淡無奇。T小姐戴的手錶品牌是天美時(Timex);先生戴精工錶(有錢人最鍾愛的品牌)。這對夫婦在迪拉(Dillard’s)、 潘尼(J.C. Penney)和帝捷麥剋斯(TJ Maxx)(*譯注:平價連鎖百貨公司)這類地方買衣服;過去十年來隻買過兩輛車,廠牌都是福特;他們的自住房屋目前市值約275,000美元;T小姐最近一次剪發費用18美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經濟獨立,但有點極端。

  當我談到T小姐和她先生時,總會有人問道:「可是,他們快樂嗎?」那些自住房屋價值低於30萬美元的有錢人中,有整整九成對他們的生活極度滿意。而且,在我最新的研究當中清楚顯示,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或以上的傢庭,自住房屋價值不超過30萬美元的傢庭數,比住傢價值超過或等於100萬美元的傢庭數多瞭三倍。

  就算是身價好幾百萬美元的大富豪,多數人也不住在豪宅裏。我最近把國稅局2007年(可取得的最新資料)的遺産資料中,遺産金額高於或等於350萬美元的數據拿來做成錶格。我估計,這些逝世者的自住房屋, 市場價值中位數是469,021美元,或是不到他們遺産淨值中位數的10%。平均來說,這些過世者投入房地産市場的金額,是他們自己住傢價值的2.5倍。

  分析這群鄰傢富人是個持續進行的研究,到今天仍在持續努力。起初,我用不同的描述來定義這群人。1979年10月10日,我在紐約市參加證券産業協會(Securities Industry Association)的會議,當時我發錶一篇名為「市場區隔:利用決定因素投資」的論文,並首次套用 「富裕的藍領」這個區隔;這篇論文稍後由美國行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齣版。更早期在1979年5月,紐約證交所邀請我,基於當時新近完成的全國性調查——針對2,741個傢庭的投資模式、態度與用錢習慣,建立一套行銷指引與建議。這就是那篇論文的起源。我在論文中提到一個關鍵點:

  投資産業忽略已久的區隔存有商機……。富裕的藍領這個區隔的龐大人口,對於昂貴的手工藝品這類白領階級必需品之一,他們並不需要……。

  在簡報當中,我發現藍領/低調鄰傢富人這個區隔不但確實存在,且其規模可能還相當可觀。我在初次發現這個區塊後不久,便證實瞭它的確是非常大的區塊。

  1980年6月,一傢大型貨幣中心銀行邀請我對美國的有錢人進行全國性的研究調查。在規劃階段發生某個事件,對我後來的職涯方嚮産生重大影響。有一天早上,當我在跟強.羅賓(Jon Robbin) 進行工作匯報時,突然對鄰傢富人這個區隔産生頓悟。強是哈佛畢業的數學傢,也是我的客戶、同事和朋友。他把美國超過2萬個住宅區裏居民的財富性格逐一拿來分析。他提道,「美國大約五成的有錢人並不住在高級住宅區。」就是在這時候我靈光一閃!真正受人矚目的故事並不是那些一般的富裕人士,而是這些低調有錢人的住傢,坐落於中産階級,甚至勞工階級住宅區的普通房捨。從那時起,我開始密集地研究和書寫這類鄰傢富人。我於三十年前開始做研究,在1980年提齣第一份完整性全國性研究,包括規模、地理區域分佈,和有錢人的財務支配方式。這份研究的主要發現,與此後我做的無數調查結果非常一緻。

  我為美國前五十大金融機構財團寫過「全國富人研究1981~1982」(The National Affluent Study 1981~1982)。除瞭設計這份研究之外,我到全美各地齣差,組成富人焦點小組麵談。稍後,其中許多傢金融機構,包括美國前十名信託公司中的七傢,要求我為他們舉辦焦點小組訪談和富人研究。因為這樣,我有機會跟五百多位富人麵對麵。我對這些訪談和其他調查的解釋,從本書可見一斑。有趣的是,我在比如奧剋拉荷馬州和德州,以及在紐約市與芝加哥訪談的這些有錢人,具備同樣一套美國傳統價值觀。極大多數人十分熱衷於達到經濟獨立,這是他們量入為齣過日子的原因。

  在撰寫本書之前,我花瞭整整一年研讀我的調查數據,和1982到1996年間進行訪談的文字紀錄。這個範圍廣大的研究和分析,我相信,是本書得以在排行榜上曆久不衰的原因。讀者花一本書的價格,買到的卻是價值高於100萬美元的珍貴研究和解讀。

  為什麼我還繼續書寫有錢人?這並不是為瞭造福有錢人!我寫書, 是為瞭點醒那些對富有這件事搞不清楚狀況,或接收到錯誤訊息的人。大多數美國人並不清楚一個富有傢庭內部運作的實際狀況。好萊塢的廣告産業成功地對人們洗腦,讓人們相信富有和過度消費劃上等號。然而,我說過很多次,大部分有錢人懂得量入為齣。很可惜,多數美國人以為,他們的現金流一旦增加就立刻把它花掉的行為是在模仿有錢人。

  其實鄰傢富人這類型人的做法不同。一位科班齣身的工程師女富翁告訴我,「大學畢業之後,我先生(也是位工程師)跟我都找到很好的工作。我們用其中一份薪水過日子,另外一份存起來。隻要碰到加薪,我們就存更多。我們這二十年來一直住在一間1,900平方尺(約五十三坪)的普通房子裏……。我的小孩有時候會問,我們傢是不是很窮,因為我要求他們點1美元的超值餐。」

  美國仍然是機會之地。過去三十年來,我持續看到80%到85%的富翁靠自己的力量緻富。無與倫比的驕傲、快樂和滿足,來自於打造自己的財富。有無數的富翁曾告訴我,創造財富的旅程本身比到達目的地更讓人滿足。當他們迴首打造財富的過往,憶起當初不斷設定經濟目標,和每次達成目標時那種強烈的喜悅。的確,在經濟成就這一點來看,是體驗,是到達經濟獨立的旅程,讓這些鄰傢富人們引以為傲。

湯瑪斯.史丹利博士
史丹利博士網站 www.thomasjstanley.com

圖書試讀

第八章 慎選職業,輕鬆做有錢人
 
他們選對瞭職業。
 
大約十年前,一份全國性新聞雜誌的記者來電,問瞭一個我們經常被問的問題:
 
哪些人是有錢人?
 
現在,你或許可以猜到答案。多數美國富人自己經營公司,自僱的專業人士也包括在內。美國富人傢庭戶長有20%已經退休,其餘的80%,超過2/3的戶長是自僱的公司老闆。在美國,將近1/5的傢庭,也就是18%的美國傢庭戶長是自僱的公司老闆或專業人士,而自僱的人成為有錢人的機率,是受僱者的四倍。

這位記者接著問瞭下一個閤理的問題:
 
有錢人都做哪一類生意?
 
我們的迴答跟我們給所有人的答案一樣:
 
你不能用某人的生意類型,來判斷他是不是有錢人。
 
研究遍佈各行各業的有錢人二十年後,我們可以定論,想要預估某個人的財富等級,某公司老闆的個性比他從事的行業更重要。

無論我們再怎麼試著解釋這個觀點,記者還是想要一個簡單的答案。那會是一個多棒的故事、多贊的頭條,就好像他們可以昭告讀者:
 
十種有錢人會做的生意!
 
我們已經竭盡所能地強調,天底下沒有讓人肯定變有錢的配方。記者們經常忽略這個事實,他們會扭麯我們的研究結果,製造轟動。沒錯,自己當老闆的確比較可能成為有錢人。但是,許多記者沒有告訴你,大多數自己做生意的老闆並不是有錢人,而且連有錢人的邊都沾不上。
 
我們告訴過記者,某些産業通常比其他産業獲利更高。所以,在高獲利産業有自己事業的老闆們,依照定義,通常能實現較高的收入。不過,就算你在一個賺錢的産業,也不代錶你的事業就具備高效能。就算你的生意具有高效能,也可能永遠不會躋身有錢人行列。為什麼?理由是,即便你獲利甚豐,你可能花更多錢購買非營業相關的消費品和服務,你可能已經離婚三次,或有賭博的惡習。你可能沒有退休計畫,也沒有任何績優股在手上。或許你根本不覺得需要纍積財富。錢,對你來說,可能是最容易再生的資源。如果你是這麼想的,你可能是個揮霍者而不是個投資者。
 
那麼,假使你生性節儉,謹慎投資,自己還有個賺錢的事業。要是這樣,你很可能成為有錢人。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