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

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19世紀
  • 外貿畫
  • 中國畫派
  • 藝術史
  • 文化交流
  • 繪畫
  • 西方藝術
  • 中國藝術
  • 視覺文化
  • 收藏
  • 蓪草與畫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世紀中外海洋貿易的熱銷寵兒,
隱藏在中國東南沿海商埠的繪畫大師!

  一段東西藝術交流史中的絢麗傳奇。

  17世紀以降的中外貿易關係裏,西方除瞭大量需求中國絲綢、陶瓷、香料、茶葉,19世紀的水彩或水粉外貿繪畫,也是外銷到西方國傢的商品大項。這些畫在蓪草紙、菩提葉或玻璃上的油畫、水彩或水粉畫,以及繪製在畫布上幾可亂真的西洋風格油畫,內容除瞭饒富中國情調、滿足西方對東方社會風俗好奇心理的富商官吏、庭院樓閣及內宅生活,也有顧客指定繪製的水彩植物、西洋風景及人物肖像。

  繪製這些作品的中國畫師被稱為「中國畫派」或「公司畫派」(東印度公司),其創作受到西方審美品味和寫實技法影響,尤其是西方透視畫法的接受,與中國傳統書畫風格異中求同,同中有異,其中不乏技巧卓越的大師;然而因商業産量要求,大量生産製作,水準良莠不齊,並不為傳統宮廷畫院或文人畫派所重視,且隨著19世紀末中外海洋貿易衰退,百餘年蓪草與畫布的風華,如曇花一現,成為東西藝術交流史中的一段絢麗傳奇。

  第一本係統性研究蓪草紙畫、外貿油畫、鏡畫、菩提葉畫的中文著作!

  本書作者張錯深受蓪草作品吸引,進而開始蒐集,並潛心研究這類畫種與文化、外貿等關係,本書便是其多年研究及收藏心得的珍貴精粹,是目前第一本係統性把蓪草紙畫、外貿油畫、鏡畫、菩提葉畫放在藝術文化史文本研究的中文著作。書中除瞭以「中國貿易與中國畫派」、「西方自然曆史與植物繪圖」、「菩提葉畫與玻璃畫」、「蓪草畫船艇的曆史社會背景」等章節介紹蓪草畫種類及發展沿革,更收錄作者自藏之多幅蓪草畫精品,相當值得一覽。
《鏡框之外的東方:19世紀西方旅行者的中國藝術觀察與收藏》 引言 19世紀,是一個全球聯係日益緊密的時代,也是西方世界對東方充滿好奇與渴望的時期。隨著貿易航綫的開闢、傳教士的足跡遍布以及早期旅行者深入內陸的探索,中國藝術品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多樣性湧入西方視野。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中國風”(Chinoiserie)研究範疇,深入剖析19世紀西方旅行者、外交官、商人乃至早期漢學傢群體,是如何觀察、解讀、收藏並最終構建起西方對中國視覺藝術的認知的。我們將聚焦於那些被他們帶迴西方的藝術品,探究其背後的文化語境、藝術價值判斷以及跨文化傳播的復雜機製。 第一章:初識與誤讀——旅行者眼中的“異域奇觀” 本章將詳細考察19世紀早期西方旅行文學和日記中對中國繪畫、書法及工藝美術的記載。這些早期的記錄往往充滿著主觀色彩和文化偏見。我們不再僅僅關注被描繪的對象,而是深入分析記錄者的視角。 1.1 早期西方探險傢對民間藝術的零星記載:從廣州“行畫”到江南士人的私藏。重點分析早期西方人如何區分宮廷藝術與地方手工藝。 1.2 視覺語言的隔閡:西方油畫訓練背景下的觀看方式與中國傳統筆墨技法的衝突。例如,對“透視法”和“光影”的理解偏差如何影響他們對中國山水畫的評價。 1.3 傳教士的影響:從郎世寜的遺産到後期教士對中國宗教畫的記錄,考察基督教視角下對本土宗教藝術的取捨與評判。 第二章:廣州:中西藝術交匯的“樣品間” 廣州作為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是西方收藏傢接觸中國藝術品的起點。本章著重分析這一時期在廣州定製和交易的藝術品,探討其“迎閤”西方審美的特點。 2.1 “齣口藝術”的誕生與分類:分析以水彩、水墨小品、冊頁、以及精美的瓷器裝飾畫為代錶的齣口藝術品,它們如何適應西方傢庭陳設和審美需求。 2.2 技師與畫師的身份:探討廣州畫師群體在西方訂製需求壓力下,其藝術身份和創作模式的變化。他們如何在保持核心技法的同時,融入西方元素以滿足市場? 2.3 貿易路綫與收藏網絡:追蹤這些藝術品如何經由東南亞、印度洋最終抵達倫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的私人收藏傢手中。 第三章:超越工藝品——士人藝術的艱難進入 與大量流入的“外貿畫”不同,中國真正的文人畫和書法在19世紀的西方社會中,長期被視為一種復雜的“工藝品”而非“高級藝術”。本章將梳理西方漢學傢和早期藝術史學傢如何艱難地理解並引入這些作品。 3.1 早期漢學傢的貢獻與局限:研究如李善蘭、傅蘭雅等早期接觸中國學術界的學者,他們對中國書畫理論的翻譯和介紹,以及其學術框架對西方理解的塑造。 3.2 書法:被長期忽視的“視覺藝術”:分析書法如何被西方理解為一種晦澀的文字符號,而非獨立的綫條藝術。探討19世紀末期,隨著對東方哲學的深入研究,書法地位的緩慢提升。 3.3 收藏的私人化:考察少數具有前瞻性的西方收藏傢,如何基於個人興趣和對東方哲學的理解,開始係統性地收藏高水平的中國文人畫作,而非僅僅停留在精緻的工筆畫層麵。 第四章:展覽與挪用——藝術品的“二次生命” 藝術品一旦進入西方,其意義便開始發生漂移。本章關注19世紀末期,中國藝術品在西方博物館、世界博覽會以及私人沙龍中的展示情況,以及它們如何被吸納進西方現代藝術的語境。 4.1 世界博覽會的展示策略:分析中國展館中藝術品的陳列方式,以及這種展示如何強化瞭西方對“東方”的刻闆印象。 4.2 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對中國繪畫元素的藉鑒:不再將之視為簡單的“影響”,而是深入探討諸如德加、梵高等藝術傢如何通過有限的接觸,提取瞭中國藝術中的空間處理、平視視角或綫條裝飾性,並將其轉化為自身藝術語言的一部分。 4.3 藝術史的建構:西方學者在19世紀末期開始嘗試為中國藝術史分期定論,這種基於西方藝術史框架的分類對中國藝術的後續研究産生瞭何種深遠影響? 結論:19世紀的遺産與未來的反思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19世紀西方對中國藝術的觀察、收藏與傳播過程,強調這一曆史階段是理解當代全球藝術史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不僅看到瞭藝術的流通,更看到瞭文化權力、審美霸權以及跨文化對話的艱辛曆程。 附錄 19世紀西方旅行者關於中國藝術品的關鍵文獻摘錄 重要的跨文化藝術品交易記錄(廣州—歐洲) 19世紀末期西方博物館重要中國畫收藏來源分析 主題關鍵詞: 19世紀、西方旅行文學、廣州齣口藝術、跨文化交流、藝術收藏史、視覺文化、漢學、東方主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錯(原名張振翱)


  客籍惠陽人,國立政治大學西語係學士、美國楊百翰大學英文係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愛荷華大學博士後及國際寫作計劃作傢,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係及比較文學係教授、颱北醫學大學特聘人文藝術講座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張錯為當代著名詩人學者,著作等身,除文學專著研究外,近年著力視覺藝術及物質文化研究,橫跨文學、藝術史、文化史、曆史、考古五大領域。其著作在「藝術傢齣版社」齣版有《雍容似汝》(2008)、《瓷心一片》(2010)、《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2012)、《中國風:貿易風動,韆帆東來》(2014)、《青銅鑑容:「今昔居」青銅鏡鑑賞與文化研究》(2015)。

圖書目錄

代序──颱灣藍鵲 ...................................... 4
第 1 章 蓪草水彩畫的文化視野...........................6
第 2 章 中國貿易與中國畫派.............................22
第 3 章 新官(Sunqua)畫作風格與西方畫壇的互動. ... 34
第 4 章 中國畫派宅院風情.................................54
第 5 章 從香料到花鳥──自然科學與蓪草繪圖.............................76
第 6 章 西方自然曆史與植物繪圖.................. 96
第 7 章 心似菩提葉,水月鏡花緣──菩提葉畫與玻璃畫........................... 116
第 8 章 啓濛與探源──茶葉、絲綢服飾與瓷器水彩畫......... 134
第 9 章 順風順水.大吉大利──蓪草畫船艇的曆史社會背景 ........... 164
第 10 章 晚清中西畫的風土人情................. 182

圖書序言

代序

颱灣藍鵲 
張錯


  知道自己美麗,但不在乎
  美麗是陷阱,陷身其中不可自拔
  它轉身一聲鳴囀,萬綠叢中
  半空拋起,彈丸射嚮天穹,一彎拋物綫
  嚮上,再嚮上,海潮湧嚮岩岸,抽拍激起
  韆層浪,天女散花,紛紛濺灑
  優美身段弧度落下;它的飛翔
  不就是英國詩人描述的雲雀麼?
  一百多行,尚喜佳句堪足憧憬
  山榖像浴後俯臥
  麯綫扳齣弧度酒杯
  歌聲似黃金,注滿杯中美酒。
  自我陶醉吧,美麗是危險
  陷入阿諛庸俗而不自知
  青春是心情,被時光擄獲
  動彈不得。自我超越吧,管弦樂團
  沉穩雍容氣度平行六和弦
  帶來廣闊天空歌聲;
  小提琴聲響,沃恩威廉斯的雲雀
  從Marie Hall 到 Hilary Hahn琴音不絕如縷
  Allegretto tranquillo, allegro tranquillo 交替
  歡樂、自由、互信、苦難與愛
  黃昏晚風來訪,拂麵一陣清涼
  它閃身而過,再不迴頭,是藍鵲還是雲雀?
  在英格蘭、愛爾蘭、還是颱灣?
  泰晤士河、淡水河、還是陽明山?
  它越飛越遠,瀟灑而決絕
  像世間一切絕色美麗
  錯過瞭就永不迴來。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這本書的標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19世紀,那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國的門戶逐漸被打開,西方的影響開始滲透到各個角落,藝術也不例外。我總覺得,外貿畫是中國藝術史上一段非常特彆的篇章,它們是藝術傢為瞭適應市場需求而創作的,但同時,它們也記錄瞭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比如當時的廣州十三行,洋行裏的場景,還有那些精美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這些都是通過畫筆被永久地記錄瞭下來。我很好奇,在當時,中國的畫傢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外貿畫”的?它們是否被視為正統的中國畫?還是隻是一種商業化的産物?而“蓪草”這個意象,又與這些畫作有著怎樣的聯係?它是否指代的是畫作的載體,還是某種獨特的繪畫材料?我對書中“中國畫派”的描述尤其感興趣,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將對外貿畫背後的藝術傢群體進行深入的梳理,探討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的共同點和差異性,以及他們如何在外來文化和本土傳統的夾縫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评分

最近在書店裏被一本名為《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的書吸引住瞭。坦白說,我對19世紀中國的曆史和社會變革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那個東西方文化開始大規模碰撞與融閤的時期,藝術領域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更是讓我著迷。外貿畫,這個詞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畫麵:色彩鮮艷的市井風情,精美絕倫的傳統工藝,甚至還有那些遠渡重洋的外國商人和他們的生活片段。我一直好奇,在那個特殊的曆史節點,中國畫傢是如何在保留自身傳統繪畫技法和審美情趣的同時,又能滿足西方買傢的需求,創作齣那些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帶有西方視角的作品的?“蓪草”這個詞,作為書名的一部分,也讓我聯想到那些曾經用蓪草紙繪製的精緻圖畫,它本身就帶著一種東方特有的細膩和人文氣息,與“畫布”這個現代的藝術載體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比,仿佛預示著書中將會有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中國畫派”的提法,則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有瞭更具體的期待,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那些在19世紀活躍的外貿畫傢中,是否逐漸形成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藝術群體,他們的繪畫風格、藝術理念和創作實踐,又是如何在外貿畫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中得到體現的,最終又對中國畫壇的演變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评分

最近因為工作比較忙,閱讀的時間被壓縮瞭不少,但還是想找點能讓我沉浸其中的讀物。這次翻閱《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隻是大緻翻看瞭目錄和一些插圖,但整體給我的感覺非常紮實,有種想要深入探索的衝動。我對19世紀中國的社會變遷一直很感興趣,那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關鍵轉摺點,各個層麵的社會文化都在經曆劇烈的碰撞與融閤。外貿畫,顧名思義,就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為瞭滿足外國商人或旅行者的需求而産生的一種繪畫形式,它們記錄瞭當時的中國風貌、民俗生活,也反映瞭中西方交流的一些側麵。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這些外貿畫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中國畫傢群落?他們的創作動機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在商業需求和藝術追求之間找到平衡的?這本書的名字裏提到瞭“中國畫派”,這讓我聯想到,外貿畫是否也催生齣瞭一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或風格流派的中國畫壇現象?書中的插圖,即使是初步的翻閱,也能感受到其精美程度,那些細節的描繪,色彩的運用,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繁華與變遷,讓人忍不住想要細細品味。

评分

拿到《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充滿詩意的書名所吸引。蓪草,這是一種非常具有颱灣本土特色的植物,它常被用來製作精美的工藝品,也常常齣現在我們童年記憶裏的一些手工藝品上。而“畫布”則直接指嚮瞭繪畫藝術。“19世紀外貿畫”則將我帶迴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一個東西方文化開始深度交融的時期。我一直覺得,老物件往往承載著最真實的時代記憶,而19世紀的外貿畫,正是那個時代與西方世界互動的一個生動注腳。它們可能描繪瞭當時的通商口岸,異國商人的身影,或是中國特色的生活場景,對於我們這些生長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這些畫作就像是穿越時空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書名中“中國畫派”的齣現,也讓我充滿瞭期待,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探討外貿畫對中國傳統繪畫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又是否催生瞭新的畫派或藝術風格?我猜想,這本書會帶領我們去探索這些繪畫背後的故事,去理解當時的藝術傢們是如何在新舊文化的碰撞中,創造齣那些既有中國韻味又帶有西方審美品味的獨特畫作,這對於我理解中國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以及颱灣與中國大陸在藝術上的傳承與聯係,都將非常有啓發。

评分

我最近在逛獨立書店的時候,偶然發現瞭一本裝幀設計非常雅緻的書,書名是《蓪草與畫布:19世紀外貿畫與中國畫派》。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藝術史研究者,但平時對老物件和曆史題材的展覽都挺有興趣的。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就吸引瞭我,19世紀的外貿畫,這可是個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為我曾在一些老照片、老建築或者博物館裏見過那些帶著西方色彩但又明顯是中國風格的繪畫,它們總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陌生則是因為我其實對它們的創作背景、藝術傢群體以及它們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具體位置瞭解不多。我一直很好奇,在那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時代,中國畫傢是如何迴應西方藝術的影響,又是如何將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與新的審美需求結閤起來的?尤其“蓪草”這個詞,它本身就帶著一種東方特有的細膩和精緻,讓人聯想到那些曾經用蓪草紙繪製的精美圖畫,所以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時,就覺得它一定能勾起我對那個時代藝術的無限遐想。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品味,傳遞齣一種沉靜而有深度的美感,讓我覺得裏麵一定蘊含著不少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