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与画布:19世纪外贸画与中国画派

蓪草与画布:19世纪外贸画与中国画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19世纪
  • 外贸画
  • 中国画派
  • 艺术史
  • 文化交流
  • 绘画
  • 西方艺术
  • 中国艺术
  • 视觉文化
  • 收藏
  • 蓪草与画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世纪中外海洋贸易的热销宠儿,
隐藏在中国东南沿海商埠的绘画大师!

  一段东西艺术交流史中的绚丽传奇。

  17世纪以降的中外贸易关系里,西方除了大量需求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19世纪的水彩或水粉外贸绘画,也是外销到西方国家的商品大项。这些画在蓪草纸、菩提叶或玻璃上的油画、水彩或水粉画,以及绘制在画布上几可乱真的西洋风格油画,内容除了饶富中国情调、满足西方对东方社会风俗好奇心理的富商官吏、庭院楼阁及内宅生活,也有顾客指定绘制的水彩植物、西洋风景及人物肖像。

  绘制这些作品的中国画师被称为「中国画派」或「公司画派」(东印度公司),其创作受到西方审美品味和写实技法影响,尤其是西方透视画法的接受,与中国传统书画风格异中求同,同中有异,其中不乏技巧卓越的大师;然而因商业产量要求,大量生产制作,水准良莠不齐,并不为传统宫廷画院或文人画派所重视,且随着19世纪末中外海洋贸易衰退,百余年蓪草与画布的风华,如昙花一现,成为东西艺术交流史中的一段绚丽传奇。

  第一本系统性研究蓪草纸画、外贸油画、镜画、菩提叶画的中文着作!

  本书作者张错深受蓪草作品吸引,进而开始蒐集,并潜心研究这类画种与文化、外贸等关系,本书便是其多年研究及收藏心得的珍贵精粹,是目前第一本系统性把蓪草纸画、外贸油画、镜画、菩提叶画放在艺术文化史文本研究的中文着作。书中除了以「中国贸易与中国画派」、「西方自然历史与植物绘图」、「菩提叶画与玻璃画」、「蓪草画船艇的历史社会背景」等章节介绍蓪草画种类及发展沿革,更收录作者自藏之多幅蓪草画精品,相当值得一览。
《镜框之外的东方:19世纪西方旅行者的中国艺术观察与收藏》 引言 19世纪,是一个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也是西方世界对东方充满好奇与渴望的时期。随着贸易航线的开辟、传教士的足迹遍布以及早期旅行者深入内陆的探索,中国艺术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多样性涌入西方视野。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中国风”(Chinoiserie)研究范畴,深入剖析19世纪西方旅行者、外交官、商人乃至早期汉学家群体,是如何观察、解读、收藏并最终构建起西方对中国视觉艺术的认知的。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他们带回西方的艺术品,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语境、艺术价值判断以及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机制。 第一章:初识与误读——旅行者眼中的“异域奇观” 本章将详细考察19世纪早期西方旅行文学和日记中对中国绘画、书法及工艺美术的记载。这些早期的记录往往充满着主观色彩和文化偏见。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被描绘的对象,而是深入分析记录者的视角。 1.1 早期西方探险家对民间艺术的零星记载:从广州“行画”到江南士人的私藏。重点分析早期西方人如何区分宫廷艺术与地方手工艺。 1.2 视觉语言的隔阂:西方油画训练背景下的观看方式与中国传统笔墨技法的冲突。例如,对“透视法”和“光影”的理解偏差如何影响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评价。 1.3 传教士的影响:从郎世宁的遗产到后期教士对中国宗教画的记录,考察基督教视角下对本土宗教艺术的取舍与评判。 第二章:广州:中西艺术交汇的“样品间” 广州作为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是西方收藏家接触中国艺术品的起点。本章着重分析这一时期在广州定制和交易的艺术品,探讨其“迎合”西方审美的特点。 2.1 “出口艺术”的诞生与分类:分析以水彩、水墨小品、册页、以及精美的瓷器装饰画为代表的出口艺术品,它们如何适应西方家庭陈设和审美需求。 2.2 技师与画师的身份:探讨广州画师群体在西方订制需求压力下,其艺术身份和创作模式的变化。他们如何在保持核心技法的同时,融入西方元素以满足市场? 2.3 贸易路线与收藏网络:追踪这些艺术品如何经由东南亚、印度洋最终抵达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的私人收藏家手中。 第三章:超越工艺品——士人艺术的艰难进入 与大量流入的“外贸画”不同,中国真正的文人画和书法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中,长期被视为一种复杂的“工艺品”而非“高级艺术”。本章将梳理西方汉学家和早期艺术史学家如何艰难地理解并引入这些作品。 3.1 早期汉学家的贡献与局限:研究如李善兰、傅兰雅等早期接触中国学术界的学者,他们对中国书画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以及其学术框架对西方理解的塑造。 3.2 书法:被长期忽视的“视觉艺术”:分析书法如何被西方理解为一种晦涩的文字符号,而非独立的线条艺术。探讨19世纪末期,随着对东方哲学的深入研究,书法地位的缓慢提升。 3.3 收藏的私人化:考察少数具有前瞻性的西方收藏家,如何基于个人兴趣和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开始系统性地收藏高水平的中国文人画作,而非仅仅停留在精致的工笔画层面。 第四章:展览与挪用——艺术品的“二次生命” 艺术品一旦进入西方,其意义便开始发生漂移。本章关注19世纪末期,中国艺术品在西方博物馆、世界博览会以及私人沙龙中的展示情况,以及它们如何被吸纳进西方现代艺术的语境。 4.1 世界博览会的展示策略:分析中国展馆中艺术品的陈列方式,以及这种展示如何强化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4.2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对中国绘画元素的借鉴:不再将之视为简单的“影响”,而是深入探讨诸如德加、梵高等艺术家如何通过有限的接触,提取了中国艺术中的空间处理、平视视角或线条装饰性,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艺术语言的一部分。 4.3 艺术史的建构:西方学者在19世纪末期开始尝试为中国艺术史分期定论,这种基于西方艺术史框架的分类对中国艺术的后续研究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 结论:19世纪的遗产与未来的反思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19世纪西方对中国艺术的观察、收藏与传播过程,强调这一历史阶段是理解当代全球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不仅看到了艺术的流通,更看到了文化权力、审美霸权以及跨文化对话的艰辛历程。 附录 19世纪西方旅行者关于中国艺术品的关键文献摘录 重要的跨文化艺术品交易记录(广州—欧洲) 19世纪末期西方博物馆重要中国画收藏来源分析 主题关键词: 19世纪、西方旅行文学、广州出口艺术、跨文化交流、艺术收藏史、视觉文化、汉学、东方主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错(原名张振翱)


  客籍惠阳人,国立政治大学西语系学士、美国杨百翰大学英文系硕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爱荷华大学博士后及国际写作计划作家,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台北医学大学特聘人文艺术讲座教授兼「人文艺术中心」主任。

  张错为当代着名诗人学者,着作等身,除文学专着研究外,近年着力视觉艺术及物质文化研究,横跨文学、艺术史、文化史、历史、考古五大领域。其着作在「艺术家出版社」出版有《雍容似汝》(2008)、《瓷心一片》(2010)、《风格定器物──张错艺术文论》(2012)、《中国风:贸易风动,千帆东来》(2014)、《青铜鑑容:「今昔居」青铜镜鑑赏与文化研究》(2015)。

图书目录

代序──台湾蓝鹊 ...................................... 4
第 1 章 蓪草水彩画的文化视野...........................6
第 2 章 中国贸易与中国画派.............................22
第 3 章 新官(Sunqua)画作风格与西方画坛的互动. ... 34
第 4 章 中国画派宅院风情.................................54
第 5 章 从香料到花鸟──自然科学与蓪草绘图.............................76
第 6 章 西方自然历史与植物绘图.................. 96
第 7 章 心似菩提叶,水月镜花缘──菩提叶画与玻璃画........................... 116
第 8 章 启蒙与探源──茶叶、丝绸服饰与瓷器水彩画......... 134
第 9 章 顺风顺水.大吉大利──蓪草画船艇的历史社会背景 ........... 164
第 10 章 晚清中西画的风土人情................. 182

图书序言

代序

台湾蓝鹊 
张错


  知道自己美丽,但不在乎
  美丽是陷阱,陷身其中不可自拔
  它转身一声鸣啭,万绿丛中
  半空抛起,弹丸射向天穹,一弯抛物线
  向上,再向上,海潮涌向岩岸,抽拍激起
  千层浪,天女散花,纷纷溅洒
  优美身段弧度落下;它的飞翔
  不就是英国诗人描述的云雀么?
  一百多行,尚喜佳句堪足憧憬
  山谷像浴后俯卧
  曲线扳出弧度酒杯
  歌声似黄金,注满杯中美酒。
  自我陶醉吧,美丽是危险
  陷入阿谀庸俗而不自知
  青春是心情,被时光掳获
  动弹不得。自我超越吧,管弦乐团
  沉稳雍容气度平行六和弦
  带来广阔天空歌声;
  小提琴声响,沃恩威廉斯的云雀
  从Marie Hall 到 Hilary Hahn琴音不绝如缕
  Allegretto tranquillo, allegro tranquillo 交替
  欢乐、自由、互信、苦难与爱
  黄昏晚风来访,拂面一阵清凉
  它闪身而过,再不回头,是蓝鹊还是云雀?
  在英格兰、爱尔兰、还是台湾?
  泰晤士河、淡水河、还是阳明山?
  它越飞越远,潇洒而决绝
  像世间一切绝色美丽
  错过了就永不回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被一本名为《蓪草与画布:19世纪外贸画与中国画派》的书吸引住了。坦白说,我对19世纪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变革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东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碰撞与融合的时期,艺术领域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更是让我着迷。外贸画,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色彩鲜艳的市井风情,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甚至还有那些远渡重洋的外国商人和他们的生活片段。我一直好奇,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中国画家是如何在保留自身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又能满足西方买家的需求,创作出那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带有西方视角的作品的?“蓪草”这个词,作为书名的一部分,也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用蓪草纸绘制的精致图画,它本身就带着一种东方特有的细腻和人文气息,与“画布”这个现代的艺术载体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仿佛预示着书中将会有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中国画派”的提法,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了更具体的期待,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那些在19世纪活跃的外贸画家中,是否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群体,他们的绘画风格、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又是如何在外贸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中得到体现的,最终又对中国画坛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最近因为工作比较忙,阅读的时间被压缩了不少,但还是想找点能让我沉浸其中的读物。这次翻阅《蓪草与画布:19世纪外贸画与中国画派》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大致翻看了目录和一些插图,但整体给我的感觉非常扎实,有种想要深入探索的冲动。我对19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一直很感兴趣,那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各个层面的社会文化都在经历剧烈的碰撞与融合。外贸画,顾名思义,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外国商人或旅行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们记录了当时的中国风貌、民俗生活,也反映了中西方交流的一些侧面。我特别好奇的是,在这些外贸画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中国画家群落?他们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在商业需求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的名字里提到了“中国画派”,这让我联想到,外贸画是否也催生出了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或风格流派的中国画坛现象?书中的插图,即使是初步的翻阅,也能感受到其精美程度,那些细节的描绘,色彩的运用,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变迁,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

评分

读到《蓪草与画布:19世纪外贸画与中国画派》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19世纪,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的门户逐渐被打开,西方的影响开始渗透到各个角落,艺术也不例外。我总觉得,外贸画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段非常特别的篇章,它们是艺术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创作的,但同时,它们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比如当时的广州十三行,洋行里的场景,还有那些精美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些都是通过画笔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我很好奇,在当时,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外贸画”的?它们是否被视为正统的中国画?还是只是一种商业化的产物?而“蓪草”这个意象,又与这些画作有着怎样的联系?它是否指代的是画作的载体,还是某种独特的绘画材料?我对书中“中国画派”的描述尤其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对外贸画背后的艺术家群体进行深入的梳理,探讨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他们如何在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的夹缝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评分

拿到《蓪草与画布:19世纪外贸画与中国画派》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充满诗意的书名所吸引。蓪草,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植物,它常被用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童年记忆里的一些手工艺品上。而“画布”则直接指向了绘画艺术。“19世纪外贸画”则将我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东西方文化开始深度交融的时期。我一直觉得,老物件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时代记忆,而19世纪的外贸画,正是那个时代与西方世界互动的一个生动注脚。它们可能描绘了当时的通商口岸,异国商人的身影,或是中国特色的生活场景,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这些画作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书名中“中国画派”的出现,也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探讨外贸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否催生了新的画派或艺术风格?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些绘画背后的故事,去理解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创造出那些既有中国韵味又带有西方审美品味的独特画作,这对于我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台湾与中国大陆在艺术上的传承与联系,都将非常有启发。

评分

我最近在逛独立书店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本装帧设计非常雅致的书,书名是《蓪草与画布:19世纪外贸画与中国画派》。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但平时对老物件和历史题材的展览都挺有兴趣的。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就吸引了我,19世纪的外贸画,这可是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我曾在一些老照片、老建筑或者博物馆里见过那些带着西方色彩但又明显是中国风格的绘画,它们总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陌生则是因为我其实对它们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群体以及它们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具体位置了解不多。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中国画家是如何回应西方艺术的影响,又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与新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的?尤其“蓪草”这个词,它本身就带着一种东方特有的细腻和精致,让人联想到那些曾经用蓪草纸绘制的精美图画,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就觉得它一定能勾起我对那个时代艺术的无限遐想。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有深度的美感,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蕴含着不少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