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学校

愚人学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萨沙・索科洛夫
图书标签:
  • 校园
  • 青春
  • 成长
  • 喜剧
  • 爱情
  • 友情
  • 校园生活
  • 搞笑
  • 轻松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同样的名字!同样的长相! 失序、错乱,充满诗意的愚人世界 「风采迷人、充满悲剧又感人肺腑!」──当代小说之王纳博科夫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等多位着名流亡美国俄裔作家盛赞 ◎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传统颠覆 ◎ 华盛顿邮报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俄国小说 ◎ 出版至今达四十年,翻译成二十多国语言并畅销世界各地 「我部分消失了,变成河边一株白色的百合,原来我已化身为它,从今而后我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学校,不属于裴利洛校长您个人──不属于世上任何人。从今而后我属于别墅区的勒忒河,那条按自身意志逆流而上的河流。」 一名因精神疾病就读特教学校的年轻学生,时间可以逆向、死如同生、童年记忆不断轮播、感官自由捕捉远方声响与美丽景致,支离破碎的语言与思绪开成一朵芬芳的睡莲,我与我手牵手超脱现实的现世。 最亲爱的女老师维塔、独裁霸道的裴利洛校长、喜欢告密的教务主任丁伯根太太、令人尊敬的地理老师萨维尔、体弱多病的女孩「风中玫瑰」、穿梭虚实的邮差「风之使者」、总是粉饰太平的精神科大夫札乌泽、作为威权体制守护者的检察官父亲,以及与音乐教师偷情的母亲……,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皆随着精神分裂的主角兼作者和故事叙述者的意识流动,时空不断移转、逻辑跳跃、自由联想,文字场景密密相连,致使现实与想像失去了边界,不想治疗也无需痊癒,自我意识的对话冲破语言的极限,狂乱、诗意且深富哲理。 本书特色 ◎ 颠覆俄国经典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从文字、人物、叙事、情节到结构,建立了一套独树一格的书写系统。 ◎ 译者、政治大学斯拉夫语文系宋云森教授专文解析,分别透过「文字密码」、「叙事风格」、「小说结构」、「小说题裁」四种面向诠释小说文本。 ◎ 淡江大学俄文系苏淑燕副教授兼系主任导读,带领读者一同探索故事主人翁的愚人视野,超脱时间与空间笑看傻子的绚丽幻想世界。 ◎ 收录俄国当代艺术家Galina Popova的全书插画70幅。 ◎ 本书装帧採裸背线装,封面烫雾黑、书衣雾面网印白烫亮黑、书腰雾面网印黑,并于书口网印内文经典段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萨沙・索科洛夫(Саша Соколов, 1943-)


  1943年生,旅美俄裔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暨诗人。小说在文字、叙事、人物等多颠覆文学传统与规则,喜玩弄音韵、自创新词和语法,并处处暗藏典故,独树一格的书写系统于世界文坛佔有一席之地。

  索科洛夫自小便喜爱文学,性好自由不受管束,在学校常写些俏皮话和短诗惹麻烦,中学时便尝试写中篇冒险小说,流传于同侪之中,毕业后曾加入前卫浪荡诗社《史墨格》。1967年就读国立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开始发表随笔、短篇小说和文学批评。

  1973年完成长篇小说《愚人学校》,却因其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借患双重人格少年的视角隐喻社会乱象,强烈的批判性不符苏联官方既定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路线,未获苏联当局核准出版。于是将作品送往西方,几经辗转,受到当代小说之王纳博科夫等多位着名流亡美国的俄裔作家高度推崇,1976年顺利于美国出版,畅销欧美各地、声名大噪。1989年正式获准在俄国出版所有作品。1996年获颁普希金文学奖,并持续创作至今。

译者简介

宋云森


  1956年生,台北人,国立政治大学东语系俄文组毕,美国堪萨斯大学斯拉夫语文系硕士(专攻俄国文学),俄国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博士(专攻俄语语言学)。曾任中央通讯社记者,现任国立政治大学斯拉夫语文系教授。译有《当代英雄》(启明,2013)以及《普希金小说集》(启明,2016)。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淡江大学俄文系 苏淑燕副教授兼系主任 专文导读


  笔耕不辍的宋老师又有新的翻译作品面世,这次是萨沙・索科洛夫(Саша Соколов)小说《愚人学校》(Школа для дураков)。索科洛夫既是俄国现代主义最后一批作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愚人学校》被卢德纽夫(В.П.Руднёв, 1958-)称作现代主义最难懂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充满许多文字游戏、超文本、互文、声音叠句、戏拟、不加标点符号的长句……,这些文字游戏几乎不可译,对译者来说是巨大艰难挑战。小说还反映了苏联时期各种社会乱象(包括逮捕、无神论、镇压、对人性的撕裂……)、基督教传说、神话、童话等等,如果知识不够渊博,不容易看穿作者的隐喻。宋老师挑战这么困难的作家,如此难懂的文本,仅只用了一年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将它译完,真是令人佩服。

  宋老师找我帮他写推荐序,着实令我心虚又惶恐,我对这个作家相当陌生,他不是普希金、不是莱蒙托夫,不是我所熟悉的写实主义……。但是宋老师相信我,我只能接下这个任务。我在家里翻箱倒柜,努力翻书,希望可以如同《天龙八部》里的虚竹,短时间被灌入一甲子功力,马上变成索科洛夫通。这一翻才发现,有关索科洛夫的资讯少得可怜,通常只有少少几页、寥寥数语,还众说纷纭,有人将他归于现代主义、有人归为后现代主义。读他的文本,根本就像瞎子摸象,解读各不相同。

  我开始阅读《愚人学校》。当我读到一大段(有时是好几段、好几页)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时,我内心吶喊:「这是什么鬼啊!是在考验读者的耐心吗?是宋老师忘了标,还是索科洛夫忘了标?」我努力地辨识一大段、一大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冗长句子,想着哪里该断句、哪里该停顿,不停地叫苦不迭。这时方才了解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内心不断地感谢发明标点符号的人,给了他满满祝福,希望他子孙满堂……。我也对翻译此书的宋老师,投注了深深的同情,难怪他要掷笔于地,掩面常叹,离开工作岗位一、两个月。

  待我读到第二章〈此时此刻〉,我的疑问更多了。在小说里插入了叙事风格迥然不同的十二则小故事,作者意欲为何?这些小故事彼此间没有联系(只有第一个故事与最后一个故事两者相关,主角相同),与前后章节也完全无关,不论是主角或是故事内容,都无涉于主要情节。「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不小心把其他故事编进来?还是有意为之?」不只第二章,睡莲的隐喻、罗马军团战士、李奥纳多‧达文西……,甚至故事的结尾也让人费解。我带着满腹疑问读完了整本小说,没找到任何答案。

  于是我开始阅读第二遍。这时,原先笼罩的浓雾出现了缺口,开始可以看见若干作者的布局,叙述的转折、章节脉络,彷彿慢慢有迹可寻……。我拿着纸笔,一一写下自己看到、感觉到的片段,试图理解作者的思绪、创作意图和轨迹。虽然看懂了一些,却有更多看不懂之处。于是,我读了第三遍。慢慢地,之前折磨我,冗长到不行的句子,开始对我微笑、向我招手。文字进入我的脑子,变成芬芳的花朵,我闻到了睡莲的甜蜜,感受到湖水的清澈,看见了拉开喉咙大喊大叫的愚人,听到他拉的手风琴,和另一个他的对话和争辩……。

  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反覆仔细咀嚼,方能得出箇中滋味,尤其像《愚人学校》这种充满文字游戏的小说,在看似脱序、随兴的叙述中,每个地方都是作者精心布局、逐字推敲、深思熟虑的结果。每看完一遍,我可能解决了若干疑问,却产生新的问题,直至今日仍有许多地方无法完全理解,甚至没把握自己的理解正确无误。如果我都有诸多疑问,其他读者又会如何?我可以想像一般读者看到这本小说,会如何地惊慌失措,被这些文字游戏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皱着眉头,不知如何读下去;兴许怒气沖沖,兴许失去耐心,打算合上小说……。于是,我写下自己对此书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助一些人,克服初期阅读的痛苦。不然,很可能就会丧失机会,进入不了索科洛夫那失序、错乱,但却充满诗意的愚人世界!

  姑且,就当作是瞎子过河吧!

  《愚人学校》是以一位没有名字的愚人视野所写,他是故事叙述者、男主角,由他引导故事进行,因此所有的叙述结构、叙事时间和空间都屈服于他的视野和精神状态。故事男主角是个热爱自然的精神分裂者(思觉失调症患者),故事中他不断与另一个「我」对话,也和其他人对话(这些对话大都出自主角的幻想),或想像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由此构成不断的争辩、抢话、视野和空间移动。小说正文前第三段,引自爱伦坡的引言,就指出了这个故事的精神分裂主题:「同样的名字!同样的长相!」但是,与其他俄国写实主义文学中的精神分裂主题不同,《愚人学校》里这两个「我」,几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读者无法判断哪个为主,哪个为辅,哪个是正,哪个是负,听不出两人的声音差别。而在俄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这两个「我」的区分是非常明显的。譬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马助夫兄弟们》的老二伊凡精神分裂时,另一个「我」是他心中的魔鬼,说出伊凡自我压抑下的真正邪恶思想(杀死父亲的念头),一个为正,另一个为负,他们的声音截然不同。《地下室手记》也是如此,当主角做出奇怪举动时(譬如,对妓女说出侮辱性的话语),就是另一个「我」出现的时候。

  然而《愚人学校》这两个「我」没有绝对性的不同,他们同时并存,不分时段、不分地点、不分优劣,声音和行为举止都相同,无法加以区别。于是对话中往往在「我」和「你」之间的争论后,再补上「我们」、「你们」,用复数来表现这两人的不可分辨、两人的一体性。为了强化此特色,作者甚至故意不加引号,来区隔两人之间的说话内容,让两人对话衔接得更加无形,让读者更难去辨识,这是哪一个「我」所说的话。

  小说很明显地,并不把主角的精神分裂视为疾病,不想治疗、无须痊癒。相反的,每当主角想要驱离另一个「我」,独霸话语权,自行编故事,或是情绪激动,任由脑中的思想、潜意识或是编故事能力氾滥时,作者就会使用不加标点符号(或是弱化标点符号)的冗长句子,让读者告饶投降,求作者返回对话的状况。不加标点符号的冗长句和冗长段落,让读者深刻体会,一个混乱的头脑可以多么狂乱、多么没有头绪、多么天马行空,思想的跳跃和联想可以多么自在,多么变化多端,毫无规则可循。(所以,你投降了吗?我亲爱的读者)。这些冗长句和冗长段落还表现了主角内心恐惧的阴影,传达紧张情绪,或是睡梦中、意识不太清楚时的语句。包括,隐喻心爱的维塔老师的混乱性关系(小说不断暗示维塔老师和车站卖淫女的关系,幻想她与不同人在城市不同旅馆间过夜)、母亲与音乐老师通姦、某某铁路主管的夜间问话……,小说都是透过不加标点符号的冗长句子来呈现,表达主角在回忆时的紧张和混乱。

  索科洛夫非但不认为精神分裂需要治疗,甚至相信,这样的疾病对主角是正面、超脱现实的方法。小说第一章〈睡莲〉,提到了主角精神分裂的开始:那天他乘坐小舟,在一条河上荡漾,下船之后,却看不见自己的足迹:「我处于一种消失的阶段,……我部分消失了,变成河边一株白色的百合」。这种部分的消失、形式的转换,指的就是另一个我的出现。从此之后,男主角甚至用睡莲来称唿自己。「……原来我已化身为它(百合,罗马人称作白睡莲),从今而后我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学校,不属于裴利洛校长您个人──不属于世上任何人。从今而后我属于别墅区的勒忒河,那条按自身意志逆流而上的河流。」

  精神分裂后的主角,拥有了超脱现实世界的能力,领略自然美景的能力,可以听见随风摆动的青草所发出的音乐,听到城市各种细微的声响:「本栋及旁边各栋楼房的其他各间公寓里,有印刷机与缝纫机的敲击声,有装订杂志翻页的声音,有修补袜子的声音」。他可以因为秋天树林的美景,而感动落泪;可以在祖母坟前,看见天使飞翔。这种对美的领略力、对细微声音的辨识力,让他成为诗人、音乐家,也成为「本书的作者」──想像和联想力自由无边的创作人。小说第二章里面十二个互不连贯的小故事,就是「本书的作者」在阳台上练习写作之举。他坐在阳台,练习着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男性或女性观点等不同方式创作,这些人可能是他城里或别墅里的邻居、车站遇到之人、别墅区居民、客人等等;或是他变换不同的自己,譬如:玻璃匠、夜间守卫、挖土机司机,这些既是十二则小故事里人物职业,也是他自己的;有些则是他经历过的事件,譬如:补习教师(只是他遇到的是数学老师,小故事里则是物理教师,但是补习教师的荒唐和堕落如出一辙)。检察官是他的父亲,检察官同事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和十二则小故事都有出现;而〈博士论文〉里的副教授应该就是阿卡托夫院士,主角将他认识维塔母亲时的故事加以变形……。宋老师在他自己〈关于愚人学校〉的文章里,对这个章节也有一些有趣的分析,这里不再赘叙。

  由于主角身兼作者和故事叙述者,于是所有的叙述轴线全由愚人的思想变化所决定,联想、意识的流动在这里佔据了主要地位,其他东西全部让位于它,服膺于它。(意识流的书写特色在〈关于愚人学校〉一文中已经有了精采分析,在这里,我只强调名称变化的部分)。在主角混乱头脑和自由不羁的联想里,名称脱离了旧有范围,产生不断的变化和变形:ветка既是铁路支线(ветка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金合欢树枝(ветка акации)、车站上的妓女维特卡(Ветка),也可以变成主角单恋的对象维塔老师(Вета)、希腊字母β(Бета,但在主角的口中变成了Вета,维塔老师的名字)、白柳(ветла)和风(ветер);车票(билеты)则变成勒忒河(Лета, нет Леты);荷兰动物学家和鸟类学家丁伯根(Тинберген)的名字,变成童话故事中的公猫和母猫,然后成了女巫,最后联想成他的邻居特拉荷琴柏格(Трахтенберг)太太,也就是愚人学校里的教务主任。这些联想和文字游戏,有些不可译,勉强翻译了,得不到效果,造成宋老师在翻译时,吃尽苦头,为如何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绞尽脑汁。

  变化的、不固定的名称,源自主角混乱联想,还因为主角的失忆症,让他记不住或记不清楚人或物的名称,造成小说中的人/物要不没有名称,要不就是不固定(多重性名称)。譬如,主角、他的父母、警报部部长、邻居助理检察官、铁道巡查工、钓鱼之人,还有许许多多配角,全都没有名字;而铁路、车站、水塘也全都不知其名。有名字的邮差,一下子是米赫耶夫(Михеев),一下子是米德维杰夫(Медведев)或是「风之使者」(Насылающий Ветер);主角所尊敬的地理老师,他的名字有时是帕维尔(Павел),有时变成萨维尔(Савл);他的邻居是退休的犹太老女人,但又是可怕的、喜欢密告的教务主任,在主角的幻想里,还变成了女巫,挂在窗户上,偷听地理老师的上课,并且加以密告。

  某些人事物是否存在,抑或只是存在他的幻想中,主角自己也搞不清楚(读者更是一头雾水)。风之使者只是传说,没人见过;与阿卡托夫的对话根本没有发生过,主角只有在幻想中去过阿卡托夫的别墅;地理老师喜欢的「风中玫瑰」,体弱多病的女同学,愚人学校里最出色的女低音,或许根本没有存在过,两人之间的爱情(偷情)或许都是主角幻想出来个情节?证据在于,故事写到她在地理老师死后不久也跟着过世,为了与同学合买花圈送她,主角跟母亲要钱,母亲追问女孩是否真的死了?主角却回答:「不晓得,……关于这女孩我一无所知」。甚至连主角暗恋的对象,坚决想要娶的女老师维塔,也许亦是幻想中人物,真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小说从来没正面描写过维塔的外表,她的年龄一变再变,一下是女孩,一下子变成三十几岁(学校老师),之后又变成四十岁(和主角结婚)。每次提到她的外在,叙述者都顾左右而言他。譬如:要求叙述她站在讲桌上讲课的样子,主角写的却是后面摆的骨骼。如果她真是愚人学校的老师,那主角认真听的课,应该不会只有地理课。维塔其实是穿泳衣的女孩,那个沉睡在沙滩上的女孩,带着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出现的女孩,那个穿着泳衣想去游泳的女孩;她也是站在愚人学校门口的白垩雕像,手上轻轻抚摸着狗(也或许是鹿?主角自己也记不清)。

  所有的一切在有病的男主角脑中,全都乱成一团,现实与想像失去了边界,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真实或虚假,真人还是雕像,死了或活者,女孩还是女人,全都是一场混乱,全都没有确切答案,需要读者自行去推测、思索和判断。(你呢?亲爱的读者,你看到了什么?)

  然而,互相交融的不只是现实与幻想,神话与人生,还有时间。精神分裂后的愚人拥有了精神上的自由,利用丰沛想像力来战胜肉体、现实生活的各种压迫。父亲卖掉别墅的痛苦、愚人学校的高压统治、裴利洛校长屈辱的拖鞋制度、肮脏的学校厕所、写不完的作业……,所有一切现实生活中的污秽或痛苦,都无法对他产生深刻影响,因为他拥有选择性记忆,记住喜欢的事情,忘记讨厌之事。对他来说,时间并不是线性前进,不是接续不断,而是自由自在,有时空白,有时同时发生许多事。「习惯上都认定,好像一月一日之后接着该是二日,而不该一下子就是二十八日。是吗,所有日子总是一天接着一天来吗?这样日复一日的顺序有某种诗意,但却是胡扯。根本没有什么先后顺序,在有谁想要的时候,日子就会来,而且常常是好几天一下子来到。也常常是日子久久不来」。对他来说,每件有意义的事情都是一个句点,一个单独存在的句点,句点与句点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关系;而没有意义之事,就不存在。因此,他无法确切说清楚,某件事情发生于什么时候(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之事),譬如,什么时候父亲把别墅卖掉、什么时候地理老师死亡、什么时候他去搭了一条小舟、什么时候离开愚人学校……。于是经常会在小说里遇到这样的句子:「不久之前(此刻、即将)我曾经(正在、将会)搭乘一艘快乐的小舟,荡漾在一条大河上。」时间线轴全被打乱又重整,过去、现在和将来三者揉成一团,互相交融,无法区隔。

  但是小说时间不仅如此,还有另一个特色,可以逆向出现,这种逆向时间与死亡母题紧密结合。已经死掉的地理老师帕维尔/萨维尔可以侃侃而谈自己的死亡,对死亡时穿着之服装表达不满……,死后出现于不同地方,还可以卖掉自己的骨骼。主角可以在四百年前达文西的义大利画室里工作,当他的助手,帮他洗颜料。牵狗的女孩既是雕像,也可以变成活生生的人,在不同地方出现(包括祖母墓旁的林荫道)。祖母墓前折断翅膀的守护天使出现在死掉的地理老师家里,变成他的远房亲戚,与主角对话;沙漠中的木匠将人钉上十字架,那个人却是自己……。「真正的未来──都是在过去,而我们称之为未来的──都已过去,也不会再重复」。于是小说叙事的时间轴线,既可以从过去到未来,也可以从未来到过去,还可以同时并存,如同风一样地自由自在;也如同这个地区的环线铁道,一条是正向行驶,另一条是逆向行驶:「奔驰在环线铁路上的共有两种列车:一种是顺时钟方向的,另一种是逆时钟方向的。因此之故,它们好似在互相毁灭,与此同时,也一起毁灭运动方向与时间方向」。时间可以正向流动,可以逆向流动,还可以暂停(变成空白),或同时并存。人可以死亡又出现,存在没有终结,死亡不再成为时间或叙事的终点。生如同死,死如同生,既存在又不存在,既死亡又存活。

  死亡母题还与遗忘母题加以联系,别墅区的河流被称作「勒忒河」,这条河中没有鱼,无法豢养生命。它与希腊神话中冥府的河流名称相同,是条忘却之河。相传所有进入阴间之人都须饮其河水,忘却身前所有事。遗忘是死亡的象征。因此,死后又回来的地理老师忘记了死前和死后所发生之事,必须透过主角的叙述,方能回想起来。他死了以后,只能站在河对岸(死之国度),要找他必须过河到对岸。不过,死掉的帕维尔还会出现在学校或城市之中(生之国度),出现在主角面前。「勒忒河」还有一个特色,它是倒流的河流,如同逆流的时间,让死后的帕维尔,可以回朔自己死亡之日的情景。逆流的河流/逆流的时间两者合而为一,皆具死亡的意涵。

  事实上,不只「勒忒河」是死亡之河、遗忘之河,整个别墅都是死亡之地/不存在之地。小说中的别墅区被描绘成人间仙境,它的自然美景,如同天堂。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何来此美景。这个地方被「勒忒河」所围绕,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另一个世界」(“иная страна”,“иная сторона мира”),美好、安详,但不存于此世。另一个牵扯别墅和死亡的线索,则是墓园。墓园位于城市和别墅间,是区隔生与死的界线,因此别墅是「另一个世界」,不存于现实世界。邮差米赫耶夫/米德维杰夫只在别墅区工作,不在城里送信;地理老师帕维尔在别墅区不穿鞋子,全部赤脚而行,而且不会被车站月台突出的钉子扎到脚,宛如飞行一般;神话故事「风之使者」只在别墅间流传……。这些都赋予了别墅地区特殊的神话色彩,让城市与别墅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现实污浊之地(那里有可怕、桎梏性灵的愚人学校、旅馆里的卖淫行为和性交易、各种不悦耳的城市声响),另一个则是如同仙境的世界,「另一个世界」,美好的桃花源;一个是永恆的冬天或秋天(寒冷),另一个则是永远的夏天(炎热),两者温度不同,泾渭分明。小说最后暗示了这里曾发生大水灾,别墅区全被淹没。「那一天『风之使者』终于开始工作了:那天河水洩出河岸,淹没所有别墅,沖走所有船只」。别墅原来只存在于传说中,存在于主角的回忆里。

  别墅地区还有两样东西,让它增添神话色彩,一是脚踏车,另一个则是风。脚踏车是别墅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用来与城市的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做出区隔,没有脚踏车,在别墅里就很难行动。除此之外,别墅里的脚踏车还与数学作业里出现的假脚踏车相对立:单车习题,计算从A点到B点的距离。主角痛恨数学,痛恶这些折磨人的数学习题,它们又多又无聊,把这些愚人绑成解题的奴隶。脚踏车代表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勇往直前、坦率自然的生活方式,帮助他摆脱父母亲,摆脱正常人的生活模式,脱离学校枯燥无聊、一成不变、屈辱人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成为从A点到B点再到C点的城外单车骑士,并且让那些可恶的蠢蛋,那些该死的蠢蛋,去解决关于我们这些单车骑士的习题,也代替我们这些单车骑士解决习题」。脚踏车对主角来说,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果远离了自然,脱离脚踏车,他的生活就是死寂,是坏掉的脚踏车,不再移动,变成停滞的人生。「……跟父亲言归于好……于是我的生命就如此打住,停滞不前,就像损坏的单车丢弃在棚子里。」

  脚踏车的神话色彩则是来自于它的速度感,当骑到一定速度,产生了风,就有御风而行的感觉,这时脚踏车被赋予了神性,成为「风之使者」传说的一部分,他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如同圣诞老公公所驾的麋鹿和雪橇(俄国则是驾三匹马)、太阳神用来巡逻大地所驾的日车……。「『风之使者』虽年纪轻轻却体弱多病,既是笨蛋,又是天才。他们说,好像他会出现在一个阳光最灿烂、最温暖的夏日,骑着脚踏车,吹着核桃木制的笛子,并且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给他所到之处带来凉风」。

  风是小说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神话元素。自古以来风在世界各国都具有高度神圣性,既可以代表唿吸(生命的存在象征),还是神力的展现。古代各国都敬畏风神,乞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风神心情好时,会给予微风轻抚;发怒时,则降下狂风暴雨,摧毁村庄。小说中与风有关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风之使者」老邮差米赫耶夫,另一个是追风人,地理老师帕维尔。老邮差所象征的「风之使者」,是对造物主的戏拟。传说中的「风之使者」只出现在别墅区,而且是在人多的别墅区,发怒时招来狂风暴雨,淹没别墅、翻覆小舟;在平常的夏日里,则会带来徐徐凉风。小说里有两个部分,利用戏拟手法将老邮差与造物主联结起来,一次是他摆出来的手势,另一次则是他心里幻想出来的大风雨场景:「他的一只手放开把手,摆出一个手势,后来这种手势被铭刻在很多古代的圣像与壁画里:那只手印证仁慈,那只手表示恩赐,那只手召唤人们并抚平人心」。

  而地理老师所追求的风,代表的则是真理,追风人正是意谓着对真理的追求和拥护。小说中用各种方法来暗示他的双重性,既是地理老师,也是基督使徒萨维尔(扫罗)。他是反抗者和预言家,如同扫罗在罗马地区传播基督的真理,他则是在愚人学校教导反叛和反抗的思想,和人的不死和永恆(死后重返人间)。小说除了使用双名来暗示他的双重性,还反覆强调他身上所穿的罗马风格凉鞋、罗马军团战士的鼻子,最后直接称他为罗马参议员暨罗马军团的勇士,用此来连结他与扫罗(罗马人出身)的关联性。

  透过死亡、死后重返人间、风、脚踏车、基督教传说、童话、女巫、寓言故事等各种情节元素,让整部小说带有浓浓的神话色彩,因而此书被归入新神话主义小说之列。

  然而这些神话色彩都只是表面手段,所有的神话性皆源于主角的幻想,源自他丰沛的想像力,和对逝去生活的深深眷念。萨维尔老师死了之后并没有回到人间,与主角进行对话,那是主角对他的思念所产生的幻觉;老邮差也不是「风之使者」,无法招风唤雨,他只能辛勤地骑着脚踏车四处送信,直到生命尽头;教务主任并不是巫婆,无法挂在窗上,不会施行任何法术。所有一切都是幻想力的迸发,文学之魔力。因为有了想像力,因为形之于文字,所有的传说皆成为可能。索科洛夫确信,只要有想像、怀念和记忆,只要有文字和文学,人的生命便可以永恆,记忆可以长存,最后成为传说和神话。故事最后结局,传达的正是这个信念:分裂中的两个「我」,「本书作者」和被描写的人、故事的叙述者,两人嘻嘻哈哈走出家门买稿纸,在路上打打闹闹,最后变成了两个行人。这个结局正是暗示小说完成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读者,如同我们一样,高高兴兴地读着这本书,嘻嘻哈哈的笑看傻子的绚丽幻想世界……。他的人生,或许真实,或许幻想,都成了我们一部分,成为美丽的相遇。
 

图书试读

第三章 萨维尔
 
但是,维塔没听到。你来到「孤独夜鹰之地」的夜里,我们学校一位三十岁的女老师,名叫维塔・阿尔卡季芙娜,教授植物学、生物学与解剖学非常严格,这时她会在城里最好的饭店跳舞与喝酒,跟她在一起的是一个年轻的,没错,比较起来算年轻的男子,是一个快乐、聪明、出手大方的人。音乐即将划下休止符──小提琴手与鼓手、钢琴师与喇叭手都将醉醺醺的,离开舞台。饭店在昏暗灯光中,要为最后一批客人结帐,于是,那位你一生中没见过、也不会再见面的、比较起来算年轻的男子将会带着你的维塔而去,带回他自家住处,然后在那儿跟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再说了,我已经都明白,我知道,在那儿,在住所里,他会亲吻她的手,然后马上送她回家,于是早上她会来到别墅,我们会再见面,我知道:明天我跟她还会见面。不,不是这样,你,想必,什么都没听懂,还是故意装傻,还是你根本就是懦夫,你害怕去想,你的维塔会发生什么事,在那儿,在你永远也不会见面的男子的住所那儿,话说如此,你当然会想要看那男子一眼,难道我会说错?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我很想跟他认识,但愿到什么地方都是我们一块,我们三人:维塔、他,还有我,到城里随便那个公园都好,还是到那个有摩天轮的市区老公园,我们要蹓跶蹓跶,谈天说地,不管怎样,这会是多好玩的事啊,我说:这会是多好玩,我们三人会是多好玩啊。话说回来,或许,那人不见得如你所说的那么有头脑,那就不好玩了,我们将白白浪费一个夜晚,那个夜晚会是一无所获,就如此而已,就是这些,不过,至少维塔会明白,跟我在一起好玩多了,并且再也不会跟他约会了,并在我来到「孤独夜鹰之地」的夜里,一听到我的唿唤,她便会随即出来见我──维塔维塔维塔是我啊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某某某啊出来吧我爱妳,──就跟往日一样。相信我:听到我的唿唤,她会随即出来的,我们将在她那法式阁楼相聚一起,直到早晨,之后,当天色开始放亮,我会小心翼翼地,不要惊醒她的父亲阿尔卡季・阿尔卡季维奇,从外面的螺旋梯下到花园,然后走回家。知道吗,在离去之前,我通常都会抚摸她那条再普通不过的狗儿,跟牠玩一会儿,免得牠把我忘记。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