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

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因工程学
  • 工程心理学
  • 用户体验
  • 工业工程
  • 第五版
  • 精装本
  • 设计
  • 人机交互
  • 安全工程
  • 效率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因工程是一门实用科学,其领域涵盖了工程、设计、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本书以人体的安全与健康为主轴,依人的基本特征来呈现人体测计、力学行为特征、生理/新陈代谢特征、肌肉骨骼伤害等,此外更提供许多相关知识及调查数据,以达理论与实务并重。人因工程的知识已广泛的应用在产品、空间、设施、工作、与环境的设计上。不仅适合作为大专相关系所授课教材,也十分适合一般业界人士进修使用,造就「人因工程」技术专长人才

本书特色

  1.本书内容完善,充分了解人体的各种特征、行为与限制,更可将这些知识运用在工作环境的设计改善中,提昇工作效率。

  2.理论及方法介绍后,配合调查数据与例题说明,使读者活用理论、贴近实务。

  3.章后设有「自我评量」单元,加强重点记忆与学习回馈,提昇学习效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系统动力学:复杂决策与组织变革的建模方法》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姓名,例如:张伟、李明]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未来科技出版社] 版本: 初版 装帧: 精装 页数: 约 680 页 ISBN: [此处可填入虚构 ISBN,例如:978-7-XXXX-XXXX-X] ---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这一强大的建模和仿真工具,旨在为理解和管理复杂、非线性和动态变化系统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治理领域,决策者常常面临着“高层次的复杂性”和“意外后果”的挑战。传统的线性思维和静态分析方法往往无法捕捉系统内部的反馈回路、时间延迟和非预期效应。《系统动力学》一书正是为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而编写的。 本书的撰写严格遵循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的递进逻辑,确保读者能够逐步掌握系统思维的核心精髓,并能独立构建和分析复杂的系统模型。 第一部分:系统思维的基础 第一部分侧重于建立系统思维的认知框架。我们首先介绍了系统思维与传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区别,强调了“结构决定行为”的根本原则。 1.1 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定义了什么是系统、子系统、边界以及系统中的关键要素。重点阐述了系统具有的整体性、涌现性、非线性和适应性等特征。 1.2 反馈回路的识别与分析: 这是系统动力学的基石。我们详细区分了增强回路(Reinforcing Loops, R)和调节回路(Balancing Loops, B),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从实际情境(如人口增长、市场渗透率、库存管理)中准确识别这些回路。 1.3 存量与流量(Stocks and Flows): 深入讲解了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两个核心要素——存量(状态变量)和流量(速率变量)。通过对微分方程的直观解释,阐明了存量如何随时间累积或消减,以及流量如何驱动这些变化。 1.4 时间延迟(Delays)的作用: 探讨了时间延迟在系统行为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信息延迟、传输延迟和处理延迟,如何导致系统的振荡和不稳定。 第二部分:建模与仿真实践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指导读者如何将抽象的系统思维转化为可量化的仿真模型。我们强烈推荐读者结合本书的配套软件(如Vensim或Stella)进行同步操作练习。 2.1 辅助变量与非线性关系: 介绍了如何使用辅助变量来简化模型结构,并重点讲解了如何使用查找表(Look-up Tables)来准确描述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如规模报酬递减、饱和效应等。 2.2 建立第一个完整的仿真模型: 通过一个经典的“啤酒供应链模型”案例,手把手地带领读者完成从概念图(Causal Loop Diagram)到系统图(Stock and Flow Diagram)的转换过程,并进行首次仿真运行。 2.3 模型验证与校准: 强调了建立一个“有用”的模型比建立一个“完全真实”的模型更为重要。详细介绍了定性验证(结构合理性、边界条件检查)和定量验证(历史数据拟合、敏感性分析)的方法。 2.4 策略测试与情景分析: 讲解了如何利用模型进行“如果-那么”的推演。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调整策略参数(例如,改变决策规则、增加资源投入)来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应用 在掌握了建模基础后,第三部分将这些工具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跨学科的复杂问题。 3.1 政策阻力与系统陷阱: 分析了为什么许多看似合理的政策在实施后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通过对“公共资源过度开采模型”、“城市交通拥堵模型”的剖析,揭示了系统惯性、目标冲突和权衡取舍的本质。 3.2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 从组织管理视角,探讨了系统结构如何影响组织的适应性和学习速度。重点分析了“组织惰性”的结构根源,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重构组织流程的建议。 3.3 宏观经济与增长模型: 引入了对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系统动力学解释,包括对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模型的现代解读,以及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建模思路。 3.4 案例研究:项目管理中的资源波动与延期: 结合实际工程管理场景,演示了如何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诊断项目进度严重落后的根本原因,而非仅仅归咎于人员或资源短缺。 本书特色 《系统动力学:复杂决策与组织变革的建模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操作性和概念清晰度。 1. 图示驱动学习: 全书配有数百张高质量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直观展示了抽象概念的物理对应。 2. 案例深度解析: 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紧密结合至少一个来自商业、环境或公共政策领域的真实案例进行深度剖析,避免了纯理论的空泛。 3. 面向实践的结构: 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介绍,而是力求将系统动力学转化为决策者和分析师手中可靠的“数字沙盘”,用于预演和优化复杂的干预措施。 无论您是从事战略规划、运营管理、环境科学研究,还是在探索组织变革的有效路径,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套超越传统分析工具的、洞察系统深层逻辑的强大武器。通过阅读本书,您将学会提问“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而不是仅仅关注“发生了什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人因工程概论
1.1 人因工程的定义
1.2 人因工程的起源
1.3 人机系统
1.4 人的特征
1.5 人因工程的应用
1.6 本书的架构

第2章 人体测计与应用
2.1 人体座标与方位
2.2 人因体测计学
2.3 人体资料的变异来源
2.4 人体测计资料与应用原则
2.5 人体测计与工作空间设计

第3章 人体的力学特征
3.1 骨骼系统
3.2 肌肉系统
3.3 基本动作型态
3.4 肌力量测与基础生物力学调查
3.5 生物力学模式
3.6 手的活动与肌力

第4章 生理系统与工作设计
4.1 饮食与能源
4.2 新陈代谢
4.3 唿吸与心脏血管系统
4.4 工作与休息
4.5 生理韵律与人员排班

第5章 肌肉骨骼伤害(I)
5.1 下背部伤害
5.2 手臂与手的肌肉骨骼伤害
5.3 其他部位的肌肉骨骼伤害
5.4 肌肉骨骼系统伤害调查方法
5.5 伤害的预防

第6章 肌肉骨骼伤害(II)
6.1 人工物料处理
6.2 震 动

第7章 防滑设计
7.1 摩擦力与摩擦系数
7.2 脚与地板间摩擦的问题
7.3 脚与地板间作用力
7.4 影响鞋与地板间的摩擦系数之因子
7.5 地板抗滑标准与摩擦系数量测

第8章 体温调节与大气环境
8.1 热与体温调节
8.2 热环境评估
8.3 热危害控制
8.4 冷环境与冷应力

第9章 感觉与人员讯息处理
9.1 感觉的基本过程
9.2 资讯理论
9.3 人员讯息处理模式
9.4 记 忆
9.5 决策过程
9.6 注 意
9.7 信号侦测理论
9.8 情境知觉
9.9 人员反应

第10章 视觉与照明
10.1 眼睛的构造
10.2 视觉能力
10.3 光与颜色
10.4 视觉与照明
10.5 视觉与疲劳

第11章 听觉设计与噪音问题
11.1 听觉器官
11.2 声音的性质
11.3 声音与听觉
11.4 听觉讯息显示
11.5 噪音问题

第12章 控制与输入设计
12.1 控制器的种类
12.2 控制器之编码
12.3 控制阻力
12.4 控制器的回馈与灵敏度
12.5 控制器的评估
12.6 常见之控制器与输入装置

第13章 视觉显示设计
13.1 数量显示设计
13.2 质化显示器
13.3 文字显示
13.4 图形与符号显示
13.5 视觉显示终端机
13.6 显示器的位置
13.7 抬头显示器
13.8 光投影显示
13.9 控制与显示之配置

第14章 安全资讯与警告标示
14.1 事故与人为失误
14.2 产品与环境之危害
14.3 产品安全资讯设计模式
14.4 警告标示 
14.5 警告标示与人员行为

附录A 英中名词对照
附录B 人体测计之应用-安全防护
附录C 肌肉骨骼系统评估
附录D MSDS检核表
附录E KIM推拉作业检核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工作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如何让学习过程更有效、更符合认知规律。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的到来,让我看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支撑。首先,它的精装版本身就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为阅读提供了良好的体验。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学习者认知负荷”和“教学系统设计”的章节。我经常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学方法效果显著,而有些却不尽如人意?人因工程学正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来分析这些问题。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介绍了理论,更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情境相结合。例如,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以及如何设计更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交互式学习系统,这些都对我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五版在数字教育和在线学习领域的新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人因工程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广阔应用前景。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为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收到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让我感到十分惊喜。作为一名在航空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人因工程在保障飞行安全和提升飞行效率方面的重要性。这本书精装的封面和厚实的内页,都显示出其高品质和学术价值。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驾驶舱设计”和“飞行员工作负荷管理”的章节,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的挑战。初步翻阅,我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书中不仅涵盖了基础的人体测量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现了人因工程在航空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关于如何通过界面设计减少飞行员的操作失误,以及如何优化信息呈现方式来降低飞行员的认知负荷,这些都对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第五版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对于人机交互、自动化系统等方面的新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与时俱进的特质。我坚信,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能够获得更系统、更专业的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航空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收到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稳”。精装的质感,厚实的书页,一切都透露着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人因工程这个领域,当时是因为看到一款产品设计非常糟糕,用户体验极差,才开始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能够去研究和优化人与工具、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的结构安排很合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循序渐进,逻辑清晰。我看了一下目录,关于“人体测量学”、“感知觉”、“认知过程”、“运动学”这些基础章节,内容都非常扎实,理论讲解透彻,而且还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插图,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尤其看重它在“应用”章节的呈现,书中列举了非常多贴近实际的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因工程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比如说,关于工作场所设计如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的讨论,就让我联想到自己办公室的布局,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改进,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能获得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出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评分

收到《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身躯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我从事的是用户研究领域,经常需要接触各种理论和方法论,人因工程学一直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次入手第五版,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它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发展。书中的内容,从我的初步翻阅来看,非常扎实且系统。它不仅仅是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大量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特别关注到它在“认知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这一部分,这对于我理解用户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做用户访谈,收集用户反馈,但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来支撑,很容易陷入碎片化的理解。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框架,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洞察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此外,第五版在“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内容更新,也让我非常期待,这都是当前产品设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我尤其看重它对于“可用性测试”方法的详细介绍,这对我日常工作的开展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宝贵资源。

评分

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找到了一把开启用户体验优化大门的钥匙。我从事的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用户体验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人因工程学正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础学科。拿到这本厚实的精装书,就感觉它分量十足,内容肯定很扎实。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用户界面设计”和“信息架构”的内容,这直接关系到用户能否轻松自如地使用我们的产品。很多时候,用户流失的原因,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设计细节里。这本书提供的系统性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第五版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行为分析”、“用户建模”等内容的更新,也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这些都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非常迫切需要用到的知识。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设计出更符合用户习惯、更易于使用的产品。

评分

我一直都对“如何让事物变得更好用”这件事充满好奇,而人因工程学正是解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学科。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的到来,真是让我欣喜若狂。首先,它的精装版本身就给人一种值得珍藏的感觉,无论是送礼还是自用,都显得很有档次。翻开书页,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知识内容深深吸引。作为第五版,它一定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我快速浏览了一下目录,看到了诸如“用户体验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跨文化人因考量”、“可持续设计与人因工程”等章节,这些都是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挑战,也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书中的案例分析,据我初步观察,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软件界面到物理产品,再到整个工作流程的优化。我尤其期待它在“可访问性设计”方面的论述,因为我一直在关注如何让产品能够服务于更多有特殊需求的用户,这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专业的学习工作坊,随时都能获得灵感和指导。

评分

拿到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外观的专业与严谨。我平时的工作涉及医疗器械的研发,而人因工程学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护人员的操作效率。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产品的设计,理解不同用户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需求和限制。初步翻阅,我发现它内容翔实,结构清晰,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并且配备了大量的图表和插图,这使得复杂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医疗设备的人因设计”的案例分析,这能为我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如何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医疗差错,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第五版在“人机交互”和“系统可靠性”方面的更新,也让我看到了它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它教会我们如何以用户为中心,系统地思考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设计出更安全、更有效、更人性化的医疗产品。

评分

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拿到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它的分量和质感,厚实的精装封面,搭配着沉稳的配色,一股学术的严谨气息扑面而来。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合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这点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长时间阅读专业书籍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平时工作就跟产品设计打交道,虽然不是直接的人因工程专家,但对这个领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时常会关注相关的研究动态和理论进展。这次入手第五版,主要是听说它在内容上做了不少更新,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看到诸如“认知负荷的测量与优化”、“多模态交互设计”、“可穿戴设备的人因考量”等章节,就已经能感受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了,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中非常关注的议题,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不少新的思路和实用的方法论。而且,精装本的装订方式也让我觉得非常牢固,不用担心经常翻阅会散架,这样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书,有个好的载体是至关重要的。我非常期待接下来能从这本书中汲取知识,为我的工作带来实际的帮助和启发。

评分

我一向觉得,一本好的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叠,更是一种思考的引导。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从我初步的翻阅来看,它并没有一股脑地把概念和公式灌输给你,而是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案例分析,让你在实际情境中去理解人因工程的原理。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行业案例的选取,覆盖了航空、医疗、工业生产,甚至到日常的消费品设计,这种跨领域的呈现方式,让我看到了人因工程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举个例子,书里提到关于航空器驾驶舱设计的案例,我当时就联想到自己前不久看到的某款智能家居产品,为什么它有时候操作起来会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是不是在设计过程中,就忽视了一些基本的人因原则?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脑海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以更系统、更科学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种种设计,并能更清晰地辨别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第五版在对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在人因工程领域的应用上,也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让我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它的语言风格也很值得称道,虽然是专业书籍,但整体上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晦涩术语,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较好地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产品设计,其核心在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本《实用人因工程学(第五版)(精装本)》正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指南。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精装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就有一种专业书籍的范儿。我平时工作中需要经常思考如何让用户更顺畅地使用我们的产品,而人因工程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复杂的人因理论,通过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变得易于理解和应用。我特别喜欢它在“错误分析与预防”方面的章节,这对于我们改进产品,减少用户操作失误非常有帮助。很多时候,产品出现问题,并非因为用户不聪明,而是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这本书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和规避这些设计缺陷。第五版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最新进展,也让我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比如,书中对“情境感知设计”的探讨,以及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以人为本的设计中,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前沿的思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践的启示录,我期待通过它,能够设计出真正让用户感到愉悦和高效的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