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虹風(沙貓)
图书标签:
  • 出版
  • 书籍史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学
  • 纸本书
  • 独立出版
  • 寒冬
  • 文字
  • 阅读
  • 书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二:《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 紙本書?大家都在手機平板看東西了,誰還要看紙本書啊?
 
  十年紀念的第二本書《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是一本第一手訪談實錄,以「書」為起點與媒介,藉著小小書房十年來,銷售排行榜上前十名的書籍,分別採訪書籍出版人、出版社。透過深度訪談,以出版人視角述說一本書的生命史:它的誕生與存在方式;以及,出版人對台灣圖書出版數十年寒冬現象的觀察與因應,期望從中讓讀者看見,這十年來,每一個出版社在自身專業與出版工作上的視野與努力,以及未來可能的規劃。

  * 誰需要這本書?

  你是新手編輯嗎?想成為出版人嗎?讓資深前輩告訴你,你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讓你知道一本書的誕生過程必須經過哪些考驗與折磨。

  如果你已經是個出版人,相信你也正面臨紙本書的寒冬挑戰。

  1.身為同業,曾經的榮景,目前的衰退,你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一路走過來的嗎?
  2.一個又一個的十年,他們的初衷、他們的妥協,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如此執著、堅持下來?
  3.面對閱讀環境的轉變,他們的對策?究竟紙本書的出版人,在現今的時代,該如何自我定位,面對下一個十年?

  如果你是獨立出版人,究竟書籍出版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在媒介如此多元、發達的年代,為什麼還是有獨立出版人選擇紙本書的出版?

  如果你想成為作者,要怎樣才能讓你的作品被出版人看見?編輯們都是如何與作者相遇?出版一本書前,到作品出版後,作者需要有哪些準備?

  以上皆非?那你可以從這本書裡獲得什麼?

  1.在百業蕭條,全面受到電子商務影響的市場中,你可以在書中發現其他人是如何觀察市場、規劃行銷,發掘客群。
  2.如果你是讀者,當然,你正捧著這本書,你想知道這本書是怎麼誕生的嗎?讓書裡的十本書來告訴你這個艱辛的歷程!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介紹:www.flyingv.cc/projects/14668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海孤舟:光年之外的文明探索》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详细展开,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相关信息。 --- 《星海孤舟:光年之外的文明探索》图书简介 探索未知,定义存在——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宇宙尺度上定位自身、追寻地外智慧的史诗级非虚构作品。 《星海孤舟》并非一部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是一场深入人类文明核心的哲学叩问,一次横跨数个世代的科学接力。本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叙事结构,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星际迷雾,直面人类在宇宙中孤独而又充满希望的处境。 第一部分:寂静的回响——费米悖论的当代审视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人类文明最核心的疑问之一:费米悖论。如果宇宙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接收到任何确凿的地外智慧信号? 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模型的罗列,而是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第一批尝试回答这一问题的先驱者——从卡尔·萨根的“德雷克方程”到早期射电望远镜的“聆听”时代。我们详细剖析了“大过滤器”理论的各个可能阶段:生命起源的瓶颈、真核生物演化的门槛、技术文明的自我毁灭倾向,以及星际旅行的物理学限制。 书中特别引入了“黑暗森林”假说及其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态中的隐喻。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细致梳理和批判性分析,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轨迹:我们是否已经通过了大过滤器?还是说,我们正处在那个巨大的考验面前,只是尚未察觉?这种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是理解我们为何如此“孤独”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信号的捕捞——SETI计划的曲折历程与技术前沿 本部分详尽记录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从萌芽到现代的跌宕起伏。这不是一个关于持续成功的历史,而是一部关于坚持、资金枯竭、技术迭代和科学范式转换的编年史。 我们深入介绍了阿雷西博天文台的辉煌与遗憾,探讨了现代射电望远镜阵列(如SKA)如何通过提升灵敏度和覆盖范围,试图捕捉那些来自遥远恒星系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技术指纹”(Technosignatures)。书中详细解释了如何区分自然的脉冲星信号与可能的智慧信号,以及“水印”(Watermarks)和“超结构”(Megastructures)搜索的原理。 更具前瞻性的是,本书用专章讨论了非射电搜寻的兴起——例如,对系外行星大气层中异常生物标记(Biosignatures)的分析,以及对“戴森球”等假想巨型工程痕迹的探索。我们呈现了现代天体物理学如何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等新一代工具,将搜寻工作的焦点从“倾听”转向“观测成像”,这是一个由概率驱动向直接证据驱动的重大转变。 第三部分:邻里的画像——系外行星的真实生态位 《星海孤舟》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对宜居带(Habitable Zones)概念的解构和重塑上。随着开普勒和TESS任务的成功,我们发现行星远比想象中普遍,但“宜居”的定义却日益复杂。 本书细致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系外行星——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以及潮汐锁定行星的潜在环境。我们探讨了类地行星的“宜居性”是否必须依赖于稳定的恒星、合适的卫星以及板块构造等一系列苛刻条件。作者采访了多位行星地质学家和气候模型专家,描绘出不同恒星类型(如红矮星、黄矮星)周围生命可能演化出的奇特形态,挑战了我们对“生命”这一概念的碳基中心主义偏见。 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对比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随机性”事件。如果宇宙中存在生命,它们是否会像地球生命一样,遵循达尔文主义的轨迹?或者,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下,它们会发展出完全不可预测的生存策略? 第四部分:对话的伦理与后果——METI的争议前沿 当搜寻达到一定技术成熟度时,下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便是: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发送信息? 本书深入探讨了主动向地外文明发送信息(METI)的伦理争议。支持者认为,沉默是错失文明进步的良机,而反对者则基于对未知技术鸿沟的恐惧,警告此举可能暴露人类文明的位置,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呈现了历年来关于“信息内容”的争论——应该发送数学、艺术、还是完整的基因组蓝图? 此外,本书还前瞻性地探讨了如果真的收到信号,人类社会将如何反应。从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协调、信息过滤,到宗教、经济和哲学体系的剧烈冲击。我们模拟了接收到来自“超越性文明”信号后,人类社会可能经历的“认知失调”与“新启蒙”的复杂阶段。这部分内容超越了纯粹的科学讨论,触及了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和未来学的核心领域。 结语:谦卑的远航 《星海孤舟》最终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地球本身。在追寻光年之外的同伴时,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类文明的唯一性和时间跨度的不可逆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以科学的严谨性,结合人文的关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引人入胜的宇宙图景。它不是要提供答案,而是要邀请读者加入这场永恒的探索,以更谦卑、更警醒的姿态,面对我们作为宇宙中漂浮的一叶“孤舟”的命运。 一艘船,航行在无垠的星海之上,目标是理解我们身处的寂静,并为那微小的、终将到来的回响做好准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虹風(沙貓)


  小小書房店主。國立政治大學俄語系、莫斯科大學俄語系文學組碩士。

  曾任《誠品好讀》編輯、誠品網路書店行銷企劃主編、台北市國際書展基金會國際專員,於永和社區大學任文學閱讀講師。

  2006年創立獨立書店「小小書房」。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佳作獎,著有《完全變態》、《百秒.當下.台北城》,譯作塔可夫斯基《Instant Light》。

李偉麟

  經常聽人說故事,把故事轉化為一股力量、一種可能、一段旅程的文字工作者。

游任道

  台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

  曾任理繼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臺大地質系國科會專案計畫《台灣玉:聽見山脈心跳的寶石》紀錄片專案執行製作、《逢甲人月刊》編輯。

  現任小小書房華文讀書會主持人、小寫出版企劃主編。

陳安弦

  台灣大學人類學碩士。
  曾任水牛出版社編輯;現任小寫出版企劃編輯。
 

图书目录

編輯室手記

談《一根稻草的革命》
專訪 綠色陣線協會祕書長 吳東傑

談《解說愛麗絲漫遊奇境》
專訪 ㄚ亮工作室 ㄚ亮

談《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前時報出版總編輯 吳繼文書面回覆
前時報出版主編 鄭栗兒專文
專訪 前時報出版主編 鄭栗兒
專訪 時報出版文學線主編 嘉世強

談《單車失竊記》
專訪 麥田出版副總編輯 林秀梅

談《浮光》
專訪 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 梁心愉

談《無 III 實踐篇 自然農法》
專訪 有限責任台灣綠活設計勞動合作社 陳芳瑜

談《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
專訪 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朱亞君

談《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
專訪 前大塊文化主編、現任合作社出版總編輯 林明月
專訪 大塊文化副總編輯 林盈志

談《我等待》
專訪 米奇巴克出版藝術總監 何香儒

談《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
專訪 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江慧儀

附錄
後互聯網時代下的台灣出版業  
主講:蘇拾平(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一、讀者行為的轉變
二、出版業持續生存的模式
三、出版產業生態的改變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131346
  • 規格:平裝 / 29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輯室手記
  
文/虹風(小小書房店主,小寫出版總編輯)

  
  有一年整理小小舉辦過的活動場次資料時,突然很想問問曾經來小小辦過活動的出版社、創作者,讀者,這麼多年來,大家的生活、工作如何呢?那樣的心情、念頭,一直留在我的心底,直到二〇一六年,小小邁入十周年時,它才被付諸實行。
  
  回頭來看這個瘋狂的計畫:決定在十周年時啟動紀念書的出版計畫,分別訪問出版人、創作者以及讀者,製作成三書,作為小小十年踏進出版產業這一階段的小結;決定啟動募資,拍攝影片、透過臉書、募資、媒體平臺宣傳,在年底達標之時,我們也如火如荼地與出版人聯繫,進行訪談。
  
  在我們籌備出書的過程裡,出版業進入前所未有的變動中:截至二〇一五年為止,出版業總產值較十年前下滑僅剩一半,文化紙媒退場、實體書店持續關閉……在這些訪談裡,我們所關注的「出版業寒冬」,似乎進入另一階段的「黑暗期」。
  
  然而,壞消息裡總有好消息。對於出版業的未來走向與信心,是從長達半年的訪談、稿件整理往來中持續浮現,也因此,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與讀者、同業分享在這段期間的收穫與成果。
  
  《馴字的人》一書,我們從小小十年的總暢銷榜裡,列出前十名的書單,試圖回溯每一本書的生產過程,訪問與其相關的出版人。其中,有六本為「正規」的商業出版社,為《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時報)、《單車失竊記》(麥田)、《浮光》(新經典)、《假牙詩集》(寶瓶)、《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大塊)以及《我等待》(米奇巴克):三本為環境、生態、運動相關的組織所出版,分別是《一根稻草的革命》(綠色陣線協會)、《無III實踐篇自然農法》(有限責任台灣綠活設計勞動合作社)以及《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大地旅人工作室);唯一一本以個人之力出版的是《解說愛麗絲漫遊奇境》(ㄚ亮工作室)。他們可以被大約分為三類的出版者:持續、長期投入出版行業的資深出版人、編輯;長年關注某一特定主題,並且藉由出版、出書延伸他們的理念及實踐的團體;以及因為個人的偏好、興趣而出書的獨立出版人。
  
  從資深出版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如何精進、修習自身專業,娓娓道來一本書的產出與行銷、推廣,即使出版業已經走過最為繁盛的風華時期,在十年前就已經進入所謂的「冰河」、「寒冬」期,然而,對於出版這一行,他們依舊有不滅的熱情與執著、足以對得起自身從事之行業的專業之道。我們從他們的無私分享裡,學到非常、非常多關於出版、編輯、行銷的重要觀念、態度與方法。
  
  另一類的「非正規」出版者,讓我們學習到的是,他們如何將對於生活、環境、在地球生存的種種疑問與追尋,透過出版,與人們分享。無論是他們的出版品,或者每一次的訪談,這些先行者所給予我們的震撼,是他們看待人類生活、生存本質、與環境關係的思考與實踐。他們也許毫無出版專業背景,邊學邊做;這些書在書封、版面設計上,就坊間出版品而言算不上精緻,但他們在意的是:翻譯務必正確,以及如何透過書,持續地將運動的理念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無論是哪一種出版者,他們都讓我們看見「出版一本書」的背後,有著千絲萬縷的考量與繁複的歷程。也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相信,無論「寒冬」存在多久,未來還會不會持續,他們都會是在這樣的黑夜裡擎燭的那些人,微小,緩慢,但堅定、不息。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