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臺灣政治價值的省思:「讓出空間」與「敬畏」作為公共領域價值的基礎

對於臺灣政治價值的省思:「讓出空間」與「敬畏」作為公共領域價值的基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文聖
图书标签:
  • 臺灣政治
  • 公共領域
  • 政治價值
  • 民主
  • 公民社會
  • 文化省思
  • 價值觀
  • 公共哲學
  • 臺灣研究
  • 政治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比不正義更壞的是一個人自己的正義」,因為正義不夠謙卑。
 
  身處於臺灣,我們敏感到臺灣社會的問題,人們生活的主流價值帶動著社會脈動中的趨勢,如果我們察覺到這個趨勢的方向有所偏差,我們有責任將它導往正確的方向。
 
  「愛臺灣是民粹還是民主?」
  「對於政治人物而言,道德責任與政治責任要相提並論。」
  「要化解民粹與菁英主義或維護法律正義的兩端,就需喚醒對於羞恥心的察覺」
  「如何從菁英政治轉為民主政治,但不致落於民粹主義」
 
  本書企圖以羞恥、畏怯、敬畏、自我謙卑、尊重等等情感來抑制集體之愛的民粹式情感,以重建臺灣的政治價值。集體之愛不能作為共同的理想,也不能作為通往共同理想的條件。相反的,要對集體之愛抑制,才能通往共同的理想,抑制集體之愛卻是依靠羞恥、敬畏,以及「讓出空間」。
 
  ……集體之愛可從私領域帶入社會,但卻不宜自我膨脹地帶入公共領域。我們要問,何以產生了這種自我膨脹,以致民粹無法對於政治生活有所貢獻?無論作為來自大地存有的一種情感生命,集體之愛或是助長執政者的權勢,或是以群眾運動與執政者對抗,都不宜忘記自己和持反對立場者常有著共同的理想,而自己對於此理想的實現是力量有限的,因而必須和反對者相互形構,進而協調合作。若缺乏這種自覺,集體之愛就很容易無限上綱、自我膨脹,逾越了本來可對於政治生活有所貢獻的位置……
 
  本書前半部的學術概念討論是為了對於現實議題的探究打好基礎,概念在分析時有著明確的導向:價值的根源是什麼?它何以和海德格與鄂蘭的良知概念有關?而這兩者又如何和內在與外在的羞恥,以及繼續發展出的敬畏感與讓出空間相關?從而當我們在面對集體的情緒,也就是民粹式的情感時,就能對之做有力的批判反思。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您特定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公共领域价值的基础构建,侧重于政治哲学的多个维度。 --- 书名:公共领域价值的基石:从契约到共识的政治哲学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现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公共领域价值的形成、维护与演变进行一次全面的、跨学科的审视。在后现代思潮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面临结构性重塑,这使得对那些支撑社会有效运作的、被广泛认可的价值(如正义、自由、平等、尊重等)的根基进行重新考察变得尤为迫切。本书摒弃了对任何单一意识形态的偏袒,而是力求在历史的脉络中梳理不同思想流派的论述,并尝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价值框架。 第一部分:价值的起源与历史回溯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于追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关于公共价值起源的核心争论。我们首先回顾了自然法传统如何将价值锚定于超越性的秩序,以及启蒙运动时期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洛克、卢梭)如何将价值的合法性转移至个体同意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深入分析了,在契约论框架下,个体理性如何被视为构建共同规范的唯一可靠来源,以及这种理性基础在面对多元化社会时所暴露出的内在张力。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19世纪的批判思潮。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特别是其关于“客观精神”和国家作为道德理念实现场所的论述,为理解价值的“历史性”提供了重要视角。同时,我们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政治价值的解构——指出那些被视为永恒的价值,实质上是特定经济结构下的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反映。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迫使我们思考,当前被奉为圭臬的公共价值,是否同样具有其历史的暂时性。 第二部分:当代政治哲学中的价值冲突与整合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政治哲学对价值的探讨进入了更加精细和规范化的阶段。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构成了本书分析当代价值体系的中心支点之一。我们详细剖析了“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设计如何旨在导出一个超越特定利益集团的公平正义原则。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对罗尔斯理论的阐释,而是深入探讨了其理论所受到的主要挑战,特别是来自社群主义(如麦金太尔、桑德尔)的批评。社群主义者质疑,脱离了具体文化和历史社群的“抽象个体”能否真正形成具有约束力的道德承诺。 此外,本书还着重审视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将价值的合法性基础从主体内在的理性转向了公共领域中无权力干预的理性协商。我们探讨了“理想言谈情境”作为一种程序性正义的可能性,以及在信息爆炸和极化加剧的今天,这种理想情境的实现难度。这种对交往过程的强调,为我们理解“共识”的动态性质提供了工具。 第三部分:公共价值的伦理学维度与实践困境 第三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规范性理论转向了伦理学实践。我们探讨了德性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及当代复兴)如何挑战以权利和规则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框架。德性伦理主张,一个健康的公共领域依赖于公民所培养的特定品格(如审慎、责任感、公共精神),而非仅仅依赖于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实践层面,本书深入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对统一公共价值的冲击。当社会内部存在根本性的、关于何为“善”的生活的信仰差异时,政府应当如何设定其价值底线?我们考察了“中立性”原则的极限,以及在面对极端不宽容立场时,自由民主社会如何界定其不可侵犯的价值边界。这部分内容特别关注了言论自由与仇恨言论之间的复杂张力,以及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与尊重个体表达权利之间的平衡艺术。 第四部分:迈向面向未来的公共价值构建 本书的结论部分着眼于面向未来的挑战,如数字治理、人工智能伦理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跨代际正义问题。这些新兴议题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思考全球性的公共价值。我们论证了,任何可持续的公共价值体系,都必须具备强大的反思性和自我修正能力。价值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持续在批判与实践中被塑造和检验的生命体。 本书最终呼吁,构建稳固的公共领域价值,需要一种审慎的开放性:既要坚守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核心人性原则,也要对新的经验和不同的生活世界抱持敬意与学习的态度。这不仅是哲学家的问题,更是每一个参与公共生活公民的持续性任务。 --- 本书特色: 跨越学科鸿沟: 融合了政治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及法理学的深度见解。 批判性继承: 对经典理论进行细致的解读,并着重于识别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局限性。 问题导向: 聚焦于当前社会治理中最棘手的价值冲突领域。 理论与实践结合: 探讨了抽象的价值原则如何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公共政策与公民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文聖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暨兼任教授,德國曼次大學哲學博士,主要致力於胡塞爾、海德格、鄂蘭,與呂格爾的研究,時而與中國哲學對照比較,並思考現象學與現實社會的關係。2019年出版了《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胡塞爾、海德與鄂蘭的倫理、政治與宗教哲學》專書,近年致力於「敘事的理論與實務」的研究。今呈現於讀者面前的對於臺灣政治價值的反思,則是延續之前較理論性的《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來檢視我們的「生活世界」,特別是所倚以為重的「政治世界」的實際問題。

图书目录

人文新猷叢書總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  黃冠閔
致  謝
前  言
第一篇  從海德格來看價值的探源與建立
第一章  以信賴、實效或價值對人事物的判定與當真
第二章  價值的根源是什麼?
第三章  價值是什麼?
第四章  海德格論價值的可能缺失

第二篇  從鄂蘭公共空間作為價值基礎對於臺灣政治價值的省思
第五章  鄂蘭對於傳統的良知的擴展
第六章  公共空間作為價值的基礎
第七章  對於臺灣社會政治價值的觀察
第八章  敬畏何以成為民主政治的前提

第三篇  「讓出空間」蘊含的「敬畏」何以作為公共空間的價值基礎?
第九章  儒家談外在之善與敬畏
第十章  羞恥的自我省察與社會性的綜合
第十一章  從羞恥的自我屈辱對於「讓出空間」的解析

結  語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31505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3 x 21 x 1.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還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但很快地,我的疑慮就被打消了。作者的文字充滿了一種對臺灣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這種關懷是務實的,而非空泛的口號。書中對於「敬畏」一詞的重新詮釋,尤其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帶有壓迫感的服從,而更像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謙卑認知。當我們對民主程序、對歷史教訓、對他人的生命經驗抱持著敬畏之心時,我們的決策自然會更加謹慎、更加長遠。這種內在的約束力,遠比外在的法律規範來得更為堅固。如果臺灣社會能夠廣泛地吸收這種「敬畏感」,那麼許多激烈的對抗或許就能轉化為建設性的對話,社會的韌性也會隨之增強。

评分

這本關於臺灣政治價值的省思,讀來讓人心中泛起不少漣漪。尤其在當前社會氛圍下,探討「讓出空間」與「敬畏」這兩個概念,實在是切中肯綮。我感受到作者在處理這些價值觀時,並非單純的學理推演,而是揉合了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與觀察。書中對於公共領域的界定,以及如何在多元意見中找到共存之道,提出了許多值得細細咀嚼的觀點。例如,當社會對立日益加劇時,如何真正理解「讓出空間」的意義,不只是表面的退讓,而是深層次的相互尊重與理解,這點讓我很受觸動。書中或許對一些常見的政治口號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引導我們跳脫框架,重新審視我們所認同的價值體系。對於一個長期關注臺灣民主發展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不能遺失了最根本的人文精神。

评分

拜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心靈對話。它不像某些嚴肅的政治學著作那樣充滿了晦澀的術語,反而帶著一種溫潤的論述風格,卻能直達問題的核心。我特別欣賞作者如何細膩地剖析「敬畏」在現代政治中的消逝與重構。在一個強調個體權利無限放大的時代,如何重新建立對制度、對歷史、對彼此的謙卑與敬畏感,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搭建一座橋樑,連接過去的傳統倫理與未來的民主實踐。它不是要我們盲目地遵從權威,而是引導我們思考,哪些價值是值得我們懷抱敬意去守護的。閱讀時,我常常停下來,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對待異見的態度,是否真的實踐了作者所倡導的「讓出空間」的胸襟。這種內在的檢視,遠比外部的評論來得更為深刻和持久。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感受,有點像是走進一間老舊卻充滿智慧的書房,裡面的藏書可能顏色不一,年代各異,但每一本都散發著值得被尊重的氣味。作者提出的「讓出空間」概念,對於習慣了零和博弈思維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挑戰。我們習慣於將空間視為有限的資源,你多佔一點,我就少一點。但這本書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公共空間,是透過「讓」才能擴大的。它需要一種主動的姿態,一種願意看到對方觀點的誠意。這種誠意,正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的「敬畏」之上——敬畏於思想的多元性,敬畏於民主體制的脆弱。總體而言,這本書不是提供速效解方,而是提供了一種修煉內功的法門,讓讀者在紛擾的政治現實中,找到安頓自我價值觀的立足點,這份深度和廣度,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架構,給我一種既紮實又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它似乎沒有急於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更著重於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對於臺灣社會的「價值焦慮」,作者展現了極大的同理心。我們常常在追求快速變革的過程中,忽略了價值觀的沉澱與內化。書中對於「公共領域」的探討,讓我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摩擦與衝突,例如鄰里間的爭執、網路上的口水戰。作者是否暗示,這些微觀層面的價值失衡,正是宏觀政治困境的縮影?「讓出空間」的實踐,首先必須從最小的單元開始,承認彼此的差異性與不可替代性。如果說政治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藝術,那麼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套精妙的藝術指導手冊,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堅守原則的同時,保有必要的彈性與空間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