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我和林真理子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超过三十年了。直到今天,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们约定见面的地方是位于六本木的喫茶店「A.Lecomte」,二楼只有我一个客人。
我一边喝柳橙汁,一边等林真理子来。
店内历史悠久的阶梯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穿着牛仔裤的林真理子上来了。
我和林真理子的命运从此交会,掷地有声。
后来的十年,我肯定是最常和林真理子合作的编辑。
林真理子不断推出畅销散文集,第一次尝试的短篇小说入围直木奖,也很快地获得了直木奖。
她谈了几场恋爱,然后结婚。
这一切我都深入参与其中。
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林真理子,身为编辑的见城彻不会以今天的姿态存在,而如果没有我,今天这个身为作家的林真理子也不存在。
这不叫命运,什么才叫命运。
我辞去角川书店的工作,自己成立幻冬舍还不到一年时,我们两人决裂了。当时根本没想到绝交的状态竟然会长达十六年。在那之前吵架虽是家常便饭,往往两、三天就能重修旧好。
这空白的十六年间,我心里或许从来没有放下这件事。期间好几次偶然巧遇,两人总是背转过身,不看对方。
在这样的状况下,某天,札幌的「渡边淳一文学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西式自助茶会。我以出版社社长的身分,林真理子以渡边淳一作家友人代表的身分,同时出席了设在饭店宽敞宴会厅中的盛会。
当我看到穿着和服站在远处桌边的林真理子时,勐然领悟如果错过这一次,我将永远失去与她言和的机会。
我拜託身旁一位熟识林真理子的男性传话,「见城说无论如何都想向妳道歉,可否请妳移驾一下?」
在那位男性将她的答案带回来之前,林真理子已站在我眼前。
「我觉得我应该过来,见城兄。」
从那个瞬间起,我们两人重新建立起睽违十六年的关系。
本书开头收录的两人对谈,是由她提出邀请,在《週刊朝日》杂志上实现的内容。
包括秋元康在内,承蒙许多人称赞,说是从来没看过那么有趣的对谈。得知那次对谈引起这么大的回响,讲谈社编辑原田隆向我们提出企划,表示想做一本以我俩关系为主题的书。刚开始我半信半疑,这个主题真的能做出一本书吗,没想到一旦开始之后,脑中陆陆续续浮现各种回忆。
透过讲谈社拿到的林真理子原稿对我形成良好的刺激,正好也促使我回首四十年来的编辑生活。
我告诉自己,现任作家与现任编辑出一本这样的书,或许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有自信,一定能完成一本独特的书。
读者不妨将本书当作人生论来读,或者视本书为林真理子畅销书《野心的建议》的番外篇,读起来也会有另一番乐趣。
对我而言,这是一本豁出去的书。
只要读者喜欢,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
见城彻
后记 两年前我在《週刊朝日》上有个对谈专栏,当时邀请了见城兄与我对谈,引起广大的回响。
「真亏你们有办法重修旧好。」
「原来你们又恢复交情啦?」
很多人这么说,不过听到最多的评语还是:
「真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对谈。」
性格强烈的两人激辩起来,似乎是一件很新鲜的事。
看似顺水推舟地出了这本书,其实中间发生了不少事。
首先,在我们为了出这本书,两人得经常碰面那阵子,发生了出名的《殉爱》骚动事件。我一点也不讨厌百田先生,那本书本身也很有意思。只是书中关于未亡人的描写明明有那么多不清不楚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本週刊杂志敢开口提起,我实在觉得太奇怪了,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在《週刊文春》上,不少媒体和网路也报导了这件事。
由于这件事过后不久就得和见城兄碰面,我和编辑都觉得压力很大。
「那种事真是伤脑筋哪。」
没想到他只笑着这么说,使我对他稍微刮目相看了。真要说的话,我做的事称得上挡人财路,他却能把两件事分开来看待。
话虽如此,也不好在那场骚动中出版这本书。
「在这节骨眼上出书的话,怎么看都像我们为了出书而铺的哏啊。」
本书的出版因此而延期,没想到后来又遇上《少年A》问题。 读了《週刊文春》的报导,我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既然已经不出那本书了,乖乖闭嘴不是很好吗?那人果然是喜欢待在风暴中心的人……」
然而,见城兄的说法是,那次採访完全不在他预料中。当时人在夏威夷的他被记者逮到,好像觉得不说点什么不好意思,因此有了那篇报导。确实,他从以前就有一点滥好人的地方。
等到我仔细读完本书原稿,还是不得不佩服起见城兄那异于常人的自我表现欲,以及伴随而来的精力与天赋直觉。
和我说的话比起来,见城兄说的话是多么具体,多么明晰,字字句句充满自信,坚定不移。比我说的话有趣多了。
想必正是那份决不动摇的坚定形成巨大的魅力,使得许多作家、演艺圈人士、IT创业家和政治家深深受他吸引。
尽管如此,出版界还是有不少「反见城派」。对于这些人,见城兄是这么说的。
「我当然知道啊。可是,我有从那些人身上拿走什么或抢走什么吗?」
他激动地说。
看似工于心计,却又让人恨不下去。看似老谋深算,却又有哪里少根筋。近乎老派地相信人情。
出版界以外的人,反而更能理解见城兄的魅力。我觉得这件事非常有趣……或许轮不到我这么说吧。
见城兄已不是当年我所熟悉的见城兄。现在的他在社会层面与经济层面拓展出更开阔的格局。只要读完本书,一定会明白原因。
林真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