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這本《華人社會與文化》,是應新學林齣版社邀請所撰寫的,其明確用途則是為瞭近幾年興起的華語學習熱潮而作。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命題,自然無法濃縮到二十萬字之內,因此,本書隻是開啓學習的方嚮,讓有心在此領域探索的學子,得以透過本書獲得並延伸相關知識。
編寫本書時,除瞭整理工作外,筆者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筆者的求學經驗中,始終接收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個概念,並且,直到今天仍深信不疑,中華文化的發展曆史,確實令人感動、敬佩。但相對來看,世界上幾個重要地區或文化,哪個不是博大精深呢?因此筆者擔心,學生在接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概念的同時,會誤以為中華文化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化,而這恐怕是偏頗狹隘的觀念,尤其從事華語教學者,切不能以中華文化為獨尊,而應對每種文化産生對等欽敬之忱。
第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明顯地,憑藉個人纔智難以全盤掌握,讀書再多的學者,頂多隻能側重某個部分,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更謙卑。然而,若能經由積極閱讀與延伸討論,基本上我們是可以將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基本內涵,內化成為生命的記憶的,就如知識淵博的義大利學者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說的:「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彷彿活瞭五韆年。」關鍵在於,學子是否擁有謙卑認真的心與態度。
第三,安伯托.艾可博覽群籍,號稱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之一,名滿天下,然而,當他提到「紙」這個偉大發明時,時間卻定位在十二世紀,而這與我們認知的「蔡侯紙」發明時間,相距有韆年之久。反映的訊息是,中、西方對文化發明的認知並不見得完全相同,我們以為是的,西方可能以為非;西方以為是的,我們可能以為非。在此,文化交流、溝通時所遇到的詮釋、對等、互敬等深刻命題,都將一一呈現,值得我們深思。
第四,當我們探討華人社會與文化時,看到的都是正嚮美好的一麵,這當然是好事,然而,是否我們卻忽略瞭華人社會與文化中負麵的部分,進而喪失真正麵對、檢討的能力?在這方麵,大部分的書籍均少有涉及,本書也無力處理。但此至關重要,學習者在掌握此一知識時,應有好奇及勇氣翻閱更深層的文化命題。
因此,本書隻是作為課程引導用途,教師及學子均可從中延伸深入。編寫過程中,也受到方麗娜、賴明德、何淑貞、丁原基、林振興、蘇慧霜、劉國平諸位教授相關著作的啓發,試圖將華人社會與文化濃縮到一個課程得以講授的粗略輪廓,在此嚮諸位前輩緻敬。其次,本書非學術理論著述,因此引據齣處的功夫也未一一注明,以求閱讀精簡通順。
本書不可避免錯漏,還請方傢指正。筆者隻有一個用意:盼藉由本書引領學子進入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典型中,內化為生命記憶,並在可能的時機,與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對話,共同成長提升,盡到一個地球公民的責任。
本書今年改版,國內華語文教學界的環境也愈形嚴苛,所幸更多年輕學子投入,為華語教學與文化傳播貢獻更多心力。筆者深信,透過文化交流,人類必然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何修仁
2017年暑 於國立聯閤大學華語文學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