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凡事只求全力以赴 在写作的跑道上,一路走走停停,匆匆已三十几个寒暑。虽然谈不上成果丰硕,倒也堪称「差强人意」。于今回顾那段满腔热血的笔耕初期,面对现实生活压力的无助与徬徨,仍不禁要轻拍胸脯,为自己捏一把冷汗——还好一路逢凶化吉,我顺利走过来了。
三十几年前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就不知天高地厚的把写作当作人生第一份差事。虽然这是从小就立下的志向,然而一方面碍于自己眼高手低,一方面昧于现实生活的严苛考验,没几个月就心灰意冷,先是忧虑徬徨,继之否定自我,对人生充满质疑与愤懑,甚至开始怨天尤人起来。就在心情与意志都盪到最谷底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名字——吴清基——浮现脑海,在我几近枯萎的笔耕苗圃,如及时雨般注入汩汩活水。
吴清基(曾任教育部长)是我当年就读台南县北门中学(现为国立北门高中)初中部时,最耳熟能详的名字。升降旗时在司令台喊口令的是他,带领全校师生做早操的也是他,校运会透过广播上台领奖的还是他,更别提布告栏上面从未缺席的学业奖学金得奖名单了。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吴学长,当年可说是校园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风云人物,足以和办学认真又深得师生敬爱的施金池校长(曾任教育部常务次长)比美了。
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在佳里镇佳兴国小的校长宿舍(我外公苏锐先生是校长,每年寒暑假,我常在那里打发时间),偶然听到来访的苏清宇老师(吴学长的恩师,曾免费让他上升学班)谈到吴学长以超高的分数考上师大教育系的消息。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他是佳兴国小的校友,后来更陆续从长辈口中得知他幼年失怙,全靠寡母在糖厂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缴不起学费是常有的事。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中,他不但不怀忧丧志,反而奋发图强,除了尽力帮忙家事之外,在学业、体育、操行各方面,更有不俗的表现。
得悉吴学长力争上游的感人事蹟后,「吴清基」三个字不知不觉深烙在我心头,成为青少年时期仰慕的对象与仿效的榜样,甚至在多年后遭逢挫折时,还能适时给我一帖振奋剂。
一旦得到活水的滋润,我振起精神重新出发,以吴学长在逆境中苦学成功为典范,配合自己力图振作的心境,开始构思一篇以励志和启蒙为主题的少年小说。时间设定在民国六O年代,空间则综合盐分地区的佳里、学甲和北门三乡镇为一体,并以母校东阳国小、北门高中和熟悉的佳兴国小为背景。而随着情节架构的逐渐成型,心中抑郁已久的阴霾一扫而空;随着「跑道」书名和主题的确立,我偏离的步伐又回到正轨。当小说顺利完成时,我彷彿脱胎换骨般重拾信心,对人生的意义也有很正面的看法和领悟。
「跑道」的内容,叙述刚满十二岁的李政彬,因百米赛跑屡战屡败的郁闷心结而作茧自缚,在一连串非理性的质疑、愤懑和怨天尤人的心路历程后,有幸得到年长六岁的运动高手的启发和引导,逐渐体会公平竞争以及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的意义,终于破茧而出,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整篇小说以田径场的竞争为主轴,情节高潮迭起,配合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与心理描绘,加上以励志与启蒙为主题,是一部非常适合青少年朋友细细品味的作品。虽然小说完成后,曾被某家以中小学生为发行对象的报社退稿,却在半年后得到第八届洪建全儿童文学奖第一名的殊荣。如此宛如洗三温暖的戏剧化过程,更印证这本小说的其中一个主题——凡事只求全力以赴,不以胜负成败论英雄。
「跑道」在重新改写后,能以单行本和读者见面,全得感谢小兵出版社的可白总编视敝屣为宝物,并给我不少宝贵的意见。衷心期待这本小说也能带给读者一些启发或鼓励,为人生「跑道」添加丰富的养分和活水。
陈肇宜
推荐序
跑道上的徘徊 一、
陈肇宜的《跑道》,是近年「运动小说」的佼佼者。
运动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是它能借着力的表现,展示人的不屈不挠。虽然面对困境,挫折连连,有毅力的人绝对不会服输,绝对不会放弃。
这种小说能给阅读者奋勇向前的勇气,发挥励志的作用。虽然部分作品难免涉及社会阴暗面,例如成人借运动比赛展开政治角逐或斗争、赌博等等负面的刻画,但是经过「检验人性」此一关卡,面对体能之挑战作用反而得以发挥无遗。阅读这类书籍,对于开始质疑人生意义,对成人世界与多批判的青少年而言,绝对能有正面引导的功效。
《跑道》中的少年李政彬擅长百米、跳远,绝属个人表现的项目,不论练习或比赛,常常踽踽独行于自己的跑道上,寂寞心情只有参赛者能深刻体会。不理想的生活环境加上自卑感作祟,确实会让人郁闷。政彬虽然努力尝试突破自己的跑跳瓶颈,但是挫折不断,总觉得白费力气,难免变得意志消沉。
像这样一个力争上游,却屡遭挫折,不知如何突破困境的小孩,其实正是广泛「青春期少年」的典型。有些少年在钻不出牛角尖的时候,便画个框框把自己关起来,甚至做个大茧把自己包裹起来,时间久了,便永远跨不出框架,因而毁了一生。
在细腻描述少年郁卒的同时,作者巧妙安插了「伯乐」与「智者」的出现来引导他。首先是杨老师发现政彬的潜能,矫正了他的跳远方式,让他跳越过五公尺。之后又安排政彬採取自力救济的「晚跑」策略,因而巧遇智慧型选手王运生,从这位乐于助人的王大哥那儿学了不少人生知识,包括对胜负结果的欣然接受态度、如何克服自己体型上的缺陷等等,让他从认同、洞察、移情到顿悟,终能破茧而出,在镇运上勇夺三面金牌,达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当然,在阅读这个事件的过程中,聪明的少年读者必能体会:肯「受教」定有收获。
二、
运动小说不容易写,因为作者除了具备一般小说家的必备条件外,还得拥有丰富的体育专门知识。这方面作者确实没让读者失望。他借杨老师和王运生这两位代言人,把他对短跑、跳远方面的专业知识依次展现,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显得更顺畅合理。
杨老师建议政彬改用左脚起跳、将助跑步幅加大,但不要过长、量十九步起跳、助跑路线不要偏左等,都是行家一针见血的观察结果,百公尺精、气、力、神合一的境界,更是一般运动员极需追求的境界。
相对的,王运生是个高中生,年龄与政彬接近,两人距离更小。王运生说什么话,政彬都听得进去,因为他以实际的亲身体验取代了杨老师比较理论化的说法,使政彬收获更大,例如:「……那一条条白粉画成的跑道,不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吗?在每一场比赛里,每个选手都平等的分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跑道,只待枪声响起,人人都有机会争取胜利,唯一的限制是不能偷跑,更不能占用别人的跑道……只要我们在自己的跑道上遵守比赛规则,并全力以赴的跑到终点,都可以算是胜利者。」
这类话虽然有些冗长,出自一个「大哥哥」口中,却能直接触及政彬的心灵,使他改变了对胜负的态度,因而更能自在挥洒,缔造佳绩,这也是作者在本书中刻意突显的主题之一。
我们的孩子正徘徊在一片混沌的社会跑道中,阅读这类小说,能使他们获得最需要的引导与励志。
海崃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 张子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