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编剧、新派武侠名家徐皓峰继《道士下山》后最新繁体中文书。
◎徐皓峰至今四部电影作品:2017年最新片《刀背藏身》、
2016年大受好评的《师父》以及《箭士柳白猿》、《倭寇的踪迹》,原着皆出自此书。
◎完整呈现徐皓峰十年武侠短篇创作的轨迹和电影作品出发点。
◎台湾版独家收录〈平民称贵〉文章。
「武侠小说是一稜刀背,
幸好,
有此藏身处。」——徐皓峰 「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
新派武侠名家暨名导徐皓峰,熟悉民国时期武林人物、江湖掌故,阅读量惊人,对佛、道教及东、西方电影皆有研究。
他笔下的武侠小说,细腻生动地描绘出前辈武人的行止遗风,谈武学时「教真的」——论理精辟,同时织进许多上辈人日常生活的讲究和细节,人物对白机敏而充满余韵,令人回味再三。
本书收入徐皓峰2003年至2013年间五个武侠短篇作品︰〈倭寇的踪迹〉、〈民国刺客柳白猿〉、〈柳白猿别传〉、〈师父〉、〈国士〉、〈刀背藏身〉,以及两篇散文。呈现徐皓峰十年武侠短篇创作的轨迹和变化,其中四篇已由徐皓峰自己改拍成电影。
其中2016年的《师父》不仅拿下2015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大奖,也备受两岸三地好评、被誉为开创武侠电影新境界。原着〈师父〉亦获中国《人民文学》杂志短篇金奖及2015年第16届百花文学奖小说双年奖。文字与影像对照,各有所妙,值得细细品味。
「每一位早逝者都是短篇小说,文止处留下了余味。」——徐皓峰
「武侠小说是中国很长的一条脉,从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到明清的志怪小说,到金庸古龙。司马迁写的为什么档次高,它写失败。以前诸如还珠楼主这样的大家,武侠小说都是写现实生活。徐皓峰的故事里,一个是写失败,一个是写当代。把武侠小说移植到当代生活里,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的解决之道是,描写上简化武功招式,更多是集中在两个人为什么要出手,加大了人物的心理,重点放在了练武人的心态上。以前的武侠小说,写的抗争是一个是非,朝廷坏、武侠对。但是现实生活是更复杂的问题,它很多不是好坏,而是一个无奈。」(摘自简体版书籍介绍)
〈师父〉 ●这是一个「出师父不出徒弟」的时代,各派都有名师,都后继无人⋯⋯扬名需要深远策画,「一战成名」只属于武侠小说,现实中,一次扬名行为的週期是三到五年,布局和善后占去大部分时间。
●放耿良辰去踢馆,是想好了后路。耿良辰踢到了第八家,已是天津武行能忍受的极限,将会有一位名师出面将他击败,维护住天津武林的体面。在这位名师的主持下,耿良辰作为一个犯乱的徒弟,被逐出天津,而连踢八家的战绩得到承认,背后的师父浮出水面,收取胜利果实,立名号开武馆。
〈国士〉 ●国考分为三组,组内抽签对打,双败淘汰制,不按体重分级,没有统一护具。 三十二岁,站在擂台上,郝远卿有着严重耻辱感,他的对手多是小他十岁的人。 好在结果好,国考赋予前三名以「国士、侠士、武士」称号。国士,一国最优人才, 《史记》中是辅佐刘邦打下汉朝天下的战神韩信,所谓「国士无双」。
〈刀背藏身〉 ●刀法真传——以身就刀。就,北平土语,逆反之意。以身就刀,身体跟刀反着来。剑和枪是进攻性武器,身体和兵器对成一条线,便于冲刺发力。而刀是防御性兵器,敌人兵器袭来,身体要从刀后闪开。
●孔鼎义:「习武的有一绝,认人脸准。江湖暗算多,记不住人,死得快。十四年前,元姑男人找我爷爷比刀,不是你这张脸。」
〈倭寇的踪迹〉 ●据说俞大猷从倭寇两手握刀的动作,悟出倭寇的刀法是从棍法中变化而出的,他的兵营不训练士兵使刀,只是训练长棍技法,临出战才发下倭刀,竟能屡战屡胜。俞大猷说长棍无刃,而一切有刃的兵器却要从无刃的练出来。
〈民国刺客柳白猿〉 ●「才知道了中国的上层组织为党,下层组织为帮,明朝末年东林党人李三才驾驭帮
会管理运河,开始了党帮合作,这是把握社会的关键⋯⋯
在党帮之外的名为「侠」,行侠就是行刺,这是战国时代《灵动子》的思想,认为刺客是天道运行的一环,盛世以道德约束人,衰世以法律,而乱世以行刺,否则人没了顾忌,社会便将崩溃。
名人推荐
房慧真、卧斧、毕恆达、张大春、乔靖夫、郑丰好评推荐!(依姓名笔画顺序) 张大春:「徐皓峰为武林扩充了知识的深度,也为江湖恩怨拓展心理的深度,他的小说值得一再回味。从而,无论在任何一个看似蹈空的历史年代里,我们都可以说: 徐皓峰为武侠这个文类,注入了现代性的养分。」 乔靖夫:「徐皓峰老师在传统武术上的识见和贡献令人钦佩,于当代武侠创作界更是仅见的逸才!」 毕恆达:「文笔极简约,须屏息慢嚼。人物是热唿唿的(有体温),动作是硬底扎实的(有血肉)。此书意蕴深远,读来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