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非洲

横渡非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非洲
  • 旅行
  • 探险
  • 游记
  • 文化
  • 自然
  • 纪实文学
  • 个人成长
  • 异域风情
  • 户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罪案」、「黑暗」、「暴力」、「贫穷」、「饥荒」、「疾病」等等,彷彿就是非洲的代名词。
  然而,亲身游历过后,才知世人对这片土地的误会太深。
  当您拿起这本书时,不妨看看当中记录的人和事,跟您想像的有何分别?


  本书记录了银仔、银太横渡非洲的背包游及自驾露营车游踪,一个月的旅程全纪录。

  莫三比克、马拉维、赞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这几个大家都不甚熟悉的国度,银仔和银太用心记下到这些国家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想。

  期望让大家以主流媒体以外的角度认识非洲。这趟旅程既看到壮丽的风景、体会到慢活放空的乐趣之余,还认识到当地人的单纯真挚。

联合推荐

  时事节目主持——麦嘉纬
  加拿大神召会嘉智中学历史科老师——老志坚
沧海桑田: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地理探险指南,亦非聚焦于单一区域的历史编年史。它是一部宏大叙事,追溯人类文明从史前蒙昧到现代科技浪潮中复杂交织、曲折前行的恢弘画卷。我们试图以跨越数万年的广阔视角,审视驱动社会变迁的核心动力:资源争夺、思想革新、技术突破以及权力结构的重塑。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早期秩序的建立 故事始于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的尝试。我们深入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农业革命。重点不在于记录每一座城市的兴衰,而是分析“剩余”的产生如何催生了阶级分化、官僚体系和书写系统的萌芽。 文字的诞生与信息控制: 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早期权力机构实施社会管理和知识垄断的利器。我们将探讨这些符号系统如何塑造了最初的法律、宗教和历史叙事,将“野蛮”与“文明”进行区隔。 早期帝国的兴衰逻辑: 从阿卡德到古埃及新王国,帝国的扩张并非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对周边生态系统、贸易路线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我们剖析了灌溉技术、冶金术的进步在维持庞大疆域统治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内部腐败、气候变化和边疆压力如何成为结构性瓦解的内因。例如,对青铜时代晚期“海上民族”的考察,并非关注他们的航海技术,而是将其视为跨区域生态危机和贸易网络崩溃的共同症状。 第二部分:思想的冲突与哲学的觉醒 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人类开始向内探索,关注“我是谁”、“我应如何生活”等根本性问题。本部分聚焦于轴心时代(Axial Age)的全球性思想爆发。 东西方智慧的异同: 我们并置考察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思辨(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印度的奥义书体系和佛教的解脱之道,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文化如何利用抽象概念(如“道”、“逻各斯”、“梵”)来应对社会动荡和生命的无常性。这种比较并非寻求单一的“普世真理”,而是展现人类心智在相似的历史压力下产生的结构性回应。 宗教形态的固化与挑战: 早期宗教信仰如何被组织化为制度化的宗教?我们分析了祭司阶层如何通过解读神谕来巩固世俗权力,以及先知和改革者(如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如何挑战既有的意识形态霸权。这种“真理的商品化”过程,是文明成熟的标志,也是冲突的根源。 第三部分:全球网络的形成与地理的重塑 本阶段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物质与非物质交换如何从区域性扩展为全球性连接。 丝绸之路的隐喻: 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绸和香料的通道,更是疾病、技术、信仰和政治理念的载体。我们着重探讨了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无休止的需求如何影响了中亚的经济结构,以及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当地文化所吸收和改造。这些网络展示了“全球化”并非现代发明,而是贯穿人类历史的持续过程。 海洋的征服与碰撞: 从腓尼基人的贸易网络到维京人的劫掠航行,再到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海洋的力量从障碍转变为连接器。本书详细分析了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对欧亚大陆乃至美洲生态和人口构成的灾难性影响。这不是对英雄航海家的赞美,而是对生态系统重组和跨大陆疾病传播的冷静记录。 第四部分:革命、启蒙与现代性的构建 近现代的加速发展源于对传统权威的系统性解构。 科学革命的内在驱动力: 科学革命并非仅仅是伽利略或牛顿的个人天才,而是基于印刷术普及带来的知识共享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兴商业阶层对实用性知识的需求。我们探讨了实验方法论如何取代了纯粹的思辨,成为社会理解世界的新范式。 工业化的双刃剑: 蒸汽机和工厂制度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这种变化不仅是生产力的飞跃,更是劳动力的异化和社会阶层的剧烈重塑。我们分析了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理论(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对这些新社会问题的回应。 民族国家的兴起与边界的固化: 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普世人权观念,最终在实践中被“民族认同”所驯化和工具化。民族国家如何通过统一的教育体系、军事动员和国家神话,成功地将前现代的忠诚对象转化为对抽象“国家”的效忠。 结语:持续的张力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收尾部分回归到对当代世界的反思。人类在征服自然和重塑社会结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核扩散和数字信息泛滥带来的生存挑战。文明的进步并非单向的线性上升,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破坏”中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失衡。我们试图留下一个开放性的提问:下一轮重塑人类秩序的核心力量,将来源于技术奇点、生态崩溃,还是我们自身对“共同利益”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朴实、论证严谨,避免使用任何带有过度情绪化的修饰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类复杂历史轨迹的框架,而非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单一的地理路线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银仔


  业余博客,热爱旅游,也爱摄影,偏爱冷门国度。
  十多年前,银仔开始四处游历,并借着撰写游记来记录沿途所见所闻。一转眼,银仔足迹已走过六大洲多个角落。

银太

  《银仔流浪记》内的「港女」,本属典型处女座,事事要预先计划妥当。
  认识银仔后,随他踏上这无定向的无尽旅途,上天下海、东西南北,发掘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麦嘉纬先生 
推荐序二——老志坚老师 
自序一——银仔 
自序二——银太 

第一章 独自浪游篇

莫三比克
1. 极度惶恐 
2. 战战兢兢上街去 
3. 非洲黑夜之融入非洲 
4. 非洲实况 
5. 寻找起点 
6. 幸福的定义 
7. 环岛游(上) 
8. 环岛游(下) 
9. 相同地方,不同感觉 
10. 相约在香港 
11. 好人好事 

马拉维
12. 入境风波 
13. 非洲黑夜之流落街头 
14. 廉洁国度 
15. 给我一个吻 
16. 潜入马拉维 
17. 路人甲乙丙 

第二章 带着老婆游非洲

赞比亚
18. 饥馑三十 
19. 新的旅程 
20. 黄昏历险 
21. 接机 
22. 俯瞰维多利亚瀑布 

博茨瓦纳
23. 再次河上历险 
24. 勐兽相伴 

津巴布韦
25. 瀑布多面睇 
26. 非洲跳笨猪 

第三章 露营车自驾游

博茨瓦纳
27. 无敌露营车 
28. 有乜好过去真.Camping 

纳米比亚
29. 再遇入境风波 
30. 公路旁午餐 
31. 大地任我行之美男厨房 
32. 探访土着 
33. 横渡成功 
34. 红色沙漠 
35. 迷失死亡谷 
36. 享受美食 
37. 鬼城 
38. 暗藏杀机 
39. 再见露营车 
40. 速游南非 

后记
签证及防疫措施 
自驾分享 
营地分享 
《入境风波》跟进篇 
《相约在香港》延续篇 
特别鸣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出发〉


  看游记,为了看旅者走自己不会、不敢走的路。

  为了看旅者代自己走出安舒区(comfort zone)。

  埋头看此书的初稿,朋友好奇搭讪:「非洲?真酷!……非洲的首都是哪儿?」

  他是球迷,认识利物浦的文尼,甚至知道文尼今年曾出战非洲国家盃。但他认为非洲有个首都。

  很多香港人对非洲的认识,即使不是这样,大概就是非洲很热、很乱、很穷、很落后。印象刻板的程度,与问「屯门有没有牛」差不多。

  不过,旅行却不一定会加深认识。

  有些香港人去旅行,只会留在自己的comfort zone,于是回来后,只强化了对某地的固有印象。

  银仔带着疑问出发,却看见了偏见以外的非洲:有繁华,有匮乏;有现代,有原始;有坏人,有好人。

  走进陌生的国度不难,让陌生的人和事走进自己的天地,却要很大的勇气。

  从印度洋到大西洋,可看到银仔用心去认识非洲这片土地。从战战兢兢地拍照,到放心与当地人互喊「amigo」打招唿;从听《任我行》变成播放传统非洲音乐;从担心被佔便宜,到义载辛巴族人……自己逐渐缩小,世界逐渐变大。

  在银仔笔下,非洲还原为一个一个的国家,一个一个的人。不是一整块面目模煳的土地,不是一整块固定的标签。

  然而,若你想看各地的美食指南、休闲玩乐攻略,又或是买手信懒人包,这本书可能令你失望,因为它充其量只有自驾露营车小贴士——而我连这章也跳过没看。记者看游记,留心的都是旅程上的人和事,这些在书中都不缺:有贪心的商贩,也有主动带路协助讲价的好人;有真.zebra crossing(斑马过马路是也),也有只想要一枝笔的男孩;在比过山车颠簸的沙甸鱼巴士上受伤,在四野无人的荒漠上静看银河……每个地点、每帧照片,拍照前和拍照后的风光和故事,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横越非洲似乎遥不可及——抑或,是我们的comfort zone太小?感谢银仔与银太,与我们分享游历,看他们如何跳出comfort zone。

  看游记,其实是为了给自己出发的动力。

  出发,可以是横越非洲,可以是挑战自己。

  出发,也可以是为改变社会多行一步。一点点累积起来,也许就可以改变甚么。

  世道纷扰,人面丑恶,礼崩乐坏,抬头一看,还好,天空仍在,世界很大。看毕银仔的游记,我为自己做记者的初衷注入动力。

  走出comfort zone,为时未晚。

麦嘉纬
时事节目主持

推荐序二

〈阅读世界〉


  犹记得中学时代,英语科老师曾讲授由Jules Verne所着的小说《八十日环游世界》。故事背景为十九世纪末的英国,飞机还未面世,要远行便只能靠乘搭轮船和铁路。故事的主角是一名英国绅士福格,他跟朋友打赌,可于八十天环游世界一周。纵使沿途遇上众多险阻,仍能化险为夷,最后成功返回伦敦。这个历险故事包含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知识,令年少的我留下深刻印象。看毕银仔横渡非洲的经历,虽没有故事主角般的惊险,但其旅途上的遭遇和所见所闻,其戏剧性肯定不亚于小说故事。

  回想廿年前,银仔在唸高中的时候,选修了历史科。由于他热衷于钻研历史,所以在公开试取得很不错的成绩。历史学的训练,令他掌握了批判思考、搜集资料及运用资料的能力。相信他对周游列国的兴趣,就在这时埋下了种子,我也深感欣慰。对他而言,旅行不只是观光享乐,而是要「阅读」当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银仔这本《横渡非洲》文笔生动有趣,我细阅时就像亲历其境,看着他从独自背包浪游,到与太太结伴同行,游览沿途各国的大街小巷、参与游猎旅行、观赏大自然景色等,一直从非洲东岸的印度洋至西岸的大西洋……虽然此书不是主流的吃喝玩乐指南,但银仔把沿途的亲身体验,经过多角度的消化和反思,再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大家也会从书内的文字和照片,感受到非洲人善良、诚实、有礼、乐于助人的一面。

老志坚
加拿大神召会嘉智中学历史科老师

自序一

  银仔一直热爱旅行,十多年前因感情生活落空,初次尝试背包独游,成了旅行历程上的转捩点。这次独游确立了无定向、想做就做、绝不随波逐流的旅行风格。

  由于当年游历的国度,对一些朋友而言比较冷门,他们偶尔会问及旅途种种,所以我开始撰写以旅游为主题的博客——《银仔流浪记》,一写便是十多年。直至此刻,我仍然坚守写游记的初心,就是着重记下亲身所见所闻所想,资料则比较次要。因为互联网无远弗届,历史、交通、住宿等资讯垂手可得,更一定最新最准,但旅途上的经历和感觉是最独特、不会改变的,所以这本《横渡非洲》亦秉承了我一贯的写作风格,没有加入太多资料。当然在谈及一些在旅程中认识的文化和历史时,也已尽力求证。如挂万漏一,请多多包涵。

  多年来,在出发旅行前,身边每每有人泼冷水或感到担心。可幸直至现时,在旅途上遇到的人和事,总会战胜出发前的不安。这趟横渡非洲之旅尤其特别,推翻了很多世人的偏见与误解。正因旅途上源源不绝的惊喜,我对探索世界越来越乐此不疲。

  十年前我已踏足过非洲北部两次,就文化及人种而言,埃及、摩洛哥等北非国家跟中东比较接近。谈及典型的非洲印象,应该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吧。我总觉得「横渡非洲」是非常新奇刺激的行程,也是自己旅游人生上必定要做的事。可惜假期有限,只能取巧地选择一条较短的横渡路线。趁西非伊波拉疫情减退,部份有派系斗争的地区亦平静下来,加上我还算年青,绝对是圆梦的好时机!

  「罪案」、「黑暗」、「暴力」、「贫穷」、「饥荒」、「疾病」等等,彷彿是非洲的代名词,很多钟爱旅游的人还是对这片土地敬而远之,令我很想亲身去求证非洲是否如斯恐怖。

  朋友得知我将到非洲时,纷纷问我是否去肯雅、坦桑尼亚看大迁徙?南非?还是到近年兴起的马达加斯加?其实「看野生动物」并不是这趟旅程之主要目的,而是想发掘非洲的另一面。因为从大部份到过非洲旅游的朋友得知,他们在旅途中看见动物的机会比接触当地人还要多。

  百多年前,欧洲人对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认知几乎是空白一片。全靠英国伟大探险家、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先生(David Livingstone),把自己廿多年来分段横渡非洲南部的探险经历出版成书,启发许多欧洲人对非洲的兴趣。百多年后的今天,资讯虽然发达,但我们仍然对非洲有说不清的误解。认识到利文斯顿先生的伟大事迹后,也令我有一股动力,把今次的旅游经历出版成书,给大家多一个渠道了解非洲可亲的一面,甚至到当地旅游的可能性。

银仔

自序二

  《横渡非洲》这部书可说是我和银仔第一件爱情结晶品,其实准备过程比起十月怀胎,相信没有轻松很多。银仔常说这本书可能是这辈子唯一一部着作,所以我们总希望去芜存菁,以致经常就内容取舍或行文用语争拗。然而,每当达成共识,满足感又会增添一分。

  认识银仔前,我的旅游版图只有内地和台湾,行程就是赶赶热门景点和吃喝购物,有时逛过一整天,比上班还要累。自从中途加入了他专属的一场「旅行马拉松」,跟家人朋友谈及目的地,他们起初的反应清一色是「哗!」「在哪儿的?」「那里危险吗?」「可以有甚么活动?舒舒服服去食玩买不是更好吗?」「做背包客很辛苦吧!」不过久而久之,他们已见惯不怪。其实背包游没有很辛苦,又不用一整天带着,反而在通勤时可以腾空双手,没有升降机也不怕,方便多了。最重要是从执拾行李的过程,学会了无论历时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旅程,带上七、八公斤的行装已很足够,而日常生活也渐渐摆脱身外物的羁绊。现时我对背包旅行的好感超乎想像,甚至连银仔觉得可以用行李箱的行程,我也坚持背包。此外,我们没有刻意赶行程,常常睡到自然醒。每当遇上美景或舒适的咖啡厅,又可以停下来慢慢细味。习惯了「全天候无定向」的旅行模式后,我学会放下对计划的执着,拥抱一个个未知数带来的惊喜。

  除了在世界各地跟其他旅人或当地人结缘,有些本来不太熟的朋友,也因「旅游」这个共同话题而加深认识。这几年间,银仔的亲朋好友不时鼓励他把旅行体验结集成书。可是之前众多的旅程,也找不到一个令我们有热情和冲劲出版着作的题材。诚如银仔所言,对香港人来说,非洲从不算是热门旅游胜地,亲身游历过后,才知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误会太深。这本书没有太深奥的学术讨论,而是希望借着我们的经历,让大家以主流媒体以外的角度认识非洲。这趟旅程既看到壮丽的风景、体会到慢活放空的乐趣之余,还认识到当地人的单纯真挚。这些珍贵回忆的份量,较血拼的战利品更重、更实在。箇中的得着,难以用三言两语道出,最重要就是令自己对拥有的人和物心存感激,以及为梦想而努力的意志更加坚定。

  近来,「舒适区」这三个字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打转。如何划分舒适区,每个人的准则不同,当然也不止旅游。对「裸辞」的人来说,我俩不够洒脱;对「穷游」的人来说,我们可能太奢侈。人生无法比较,也不需比併,最重要是找到自己喜爱的生活模式。然而,常常追求空间的我们,不就是应该勇于打破局限、把舒适区扩充一下?要是你已拿起这本书,以及读到这句,希望你能继续读下去。看看非洲的天空,跟你想像的有何分别?

银太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独自浪游篇
 
莫三比克
 
1. 极度惶恐
 
出发时正值二零一五年九月中旬,香港的晚上还是非常炎热、没有半点秋意;在地球另一端的南非,甫踏出机舱便感受到清晨时份的凉快。趁等候转机往莫三比克楠普拉(Nampula)的空档,在约翰内斯堡机场内一间面向停机坪的餐厅,享用身处非洲的第一餐——巨型英式早餐,为这趟横渡之旅揭开序幕。
 
跟二十多名以白人为主的乘客登上前往莫三比克的小型飞机,机程约两个小时,于中午时份便到达楠普拉机场。
 
莫三比克东临印度洋,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到过莫三比克的港口。在十六世纪,莫三比克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发展为非洲东岸的海上要塞,吸引不少商人、传教士和探险家沿海岸线往内陆探索。殖民政府管治莫三比克接近五个世纪,直到一九七五年才独立。时至今日,葡萄牙语仍是莫三比克的官方语言,大部份国民不谙英语。根据网上资料,「Mozambique」有数个中文译音,包括「莫桑比克」、「莫三比克」、「莫三鼻给」等。香港政府和驻港领事馆採用「莫桑比克」,但其实「莫三比克」在华语地区更为流行,所以我们就称唿这个国家为「莫三比克」吧!
 
由于出发前,已到莫三比克驻香港领事馆申请签证,所以一抵.便直接到柜台办理入境手续。警察拿着我的护照,说了一句「Paper」,然后不发一言在纸上写了「$100-USD」。按我理解,他在索取「买路钱」。然而,我早已缴付超过一百美元申请签证,当然不会就范。经过一轮拉锯,他无奈地放弃敲诈,默默盖印放行。想不到预先领取了莫三比克签证,在入境时也遭到留难,我估计余下行程,无论用特区护照或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即BNO)在各个不用签证的国家过境,均可能遇到阻滞。于落后国家过境,不时会遇上这些经历,我通常会坚持到底。因为一旦给了贿款,他们就会认定香港人必会屈服,将会更加百般刁难,影响非常深远。
 
楠普拉是莫三比克东北部的大城市,但机场颇为简陋。入境后环顾四周,刚才搭乘同一班机的白人,已瞬间被当地黑人的身影吞噬。想到找换店兑换当地货币也不得要领,还是先找一辆的士,前往已预订的旅舍再作打算。经议价后,这趟车程收费三百元梅蒂卡尔,即约五十港元。上车后望着窗外,沿途视觉冲击源源不绝。以往只能从纪录片了解非洲民生百态,现在终于亲历其境。

用户评价

评分

**环境保育的沉重反思** 当我们谈论非洲时,很难不联想到那些壮丽的野生动物和辽阔的自然景观。然而,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横渡非洲》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充满探索的意味,但我常常会将这样的探索与环境保护的议题联系起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非洲的腹地,去亲眼见证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希望它能触及到在现代化进程中,非洲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我想了解,那些曾经繁盛的野生动物种群,如今的生存状况如何?盗猎、森林砍伐、气候变化等因素,究竟对这片土地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并引发读者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深刻反思。这种带有警醒意义的描写,往往比枯燥的数据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评分

**初探荒野的惊心动魄** 我一直都对那些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的故事特别着迷,总觉得在那些最原始、最广阔的土地上,隐藏着最真实的生命力和最深刻的哲思。《横渡非洲》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般的重量,让人立刻联想到广袤的草原、险峻的山脉、以及那些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条平坦的大路,而是充满荆棘、需要披荆斩棘才能前行的艰辛旅程。想象着那片大陆上,可能有着古老的文明遗迹,潜藏着未知的危险生物,还有那些与现代社会隔绝的部落,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世界观,都让我充满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穿越,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对人类勇气和毅力的极致考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克服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如何在孤寂与绝望中寻找希望,又如何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重新认识自我。这种探险故事,总是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冒险的渴望,让我暂时逃离日常的琐碎,沉浸在一种宏大的叙事之中。

评分

**生存法则的严酷展现** 非洲,在我脑海中,就是一片充满野性与原始力量的土地。那里没有过度的开发,没有被驯服的自然,只有最纯粹的生存法则在起作用。《横渡非洲》这个名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那种原始、残酷生存环境的想象。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如何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寻找水源,如何躲避饥饿的掠食者,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恶劣的天气。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毫不保留地展现出非洲大地上那种严酷而真实的生存竞争。我想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智慧和体力,去应对那些随时可能出现的生命危险。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能的挑战,更是对一个人精神意志的极限考验。在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人性的善恶、坚韧与脆弱都会被放大。我想了解,在绝境之中,人类的本能是如何被唤醒的,又是在怎样的压力下,我们才能激发出超越自身极限的力量。这种关于生存的故事,总是能让我深思,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人文关怀的深刻体察** 读一本关于非洲的书,我最期待的不仅仅是壮丽的风景,更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群体的深刻描绘。非洲,作为一个充满复杂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洲陆,其人民的命运常常与殖民、冲突、贫困等关键词紧密相连。《横渡非洲》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更侧重于地理上的跨越,但我总觉得,真正的“横渡”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对当地人生活状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上的连接。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非洲村落,去感受那里的喜怒哀乐,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去体会他们在艰难环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求存,又是如何维系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往往比单纯的探险描写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引发我们对全球性议题的思考。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真诚、不带偏见的眼光,展现非洲大陆上多元的生命图景。

评分

**发现未知的惊喜与挑战** 每一次翻开一本新书,我最期待的就是那种“未知的惊喜”。《横渡非洲》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未知与神秘感。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条早已规划好的路线,而是一段充满了未知变数,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茫茫的大陆上,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又如何在这些挑战中,不断发现新的风景、新的人物、甚至新的自我。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像是一场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我希望书中能充满各种各样的“第一次”:第一次见到某种珍稀的野生动物,第一次经历某个部落的独特仪式,第一次被当地人帮助,又或者第一次在困境中被逼到绝境。这种充满戏剧性和意外的叙事,最能抓住我的注意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体验到那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并在每一次的“发现”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