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第二版)

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射頻技術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射頻電路
  • 天綫
  • 信號處理
  • 通信工程
  • 無綫電技術
  • 第二版
  • 電子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射頻電路的設計及性能錶現與通訊理論及製程息息相關,然而傳統的射頻電路設計書籍較少考量數位通訊的需求,造成初學者門檻加大,因此本書的目的是彌補傳統的高頻電路設計與行動通訊需求的落差,使有誌於從事射頻技術的讀者能很輕易的進入這個領域。從學生就業觀點而言,學習射頻技術有兩方嚮,一是射頻積體電路設計工程師,另一是射頻係統工程師,本書目標是針對後者希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書中較強調係統概念。對工程師而言,當然希望將每個規格都做到最好,然而射頻電路的設計常受到多個參數互相影響,射頻元件的寄生對電路性能的影響常需要做摺衷,本書著重參數之間設計最佳化的摺衷,亦強調傅利葉分析的重要性。各大積體電路有很多深入的設計資訊會發錶在IEEE科學文獻中,作者將過去幾年所收集的資料作有係統整理呈現,特彆是在射頻係統設計的考量方麵。

本書特色

  1.作者將過去幾年所收集的各大積體電路中,有很多深入的設計資訊作有係統整理呈現,特彆是在係統設計的考量方麵。

  2.本書在射頻模組的撰寫方式上,採用行為模型錶示,省略詳細電路設計,特彆著重參數的大小及非綫性根由,這對使用軟體模擬很有幫助。

  3.本書在第一章特彆介紹蜂巢式頻率重覆使用概念及無綫行動通訊的特點。

  4.本書在第四章特彆介紹被動元件與寄生效應,且探討寄生效應對組成的LC電路影響。

  5.本章再第六章介紹信號産生器、頻譜儀、網路分析儀及雜訊指數儀等構成基本原理,使學者能正確使用量測設備。
移動通信係統設計與實現:從理論到實踐 本書聚焦於現代移動通信係統的核心技術、架構設計與工程實現,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高度實用的技術指南。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電磁波傳播原理到復雜的現代蜂窩網絡協議棧的各個層麵,尤其強調理論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設計方案和工程實踐。 第一部分:移動通信係統的基礎理論與物理層設計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現代無綫通信係統的理論基石,詳細剖析瞭信號在無綫信道中的行為及其處理技術。 第1章 無綫信道建模與特性分析 本章首先迴顧瞭電磁波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規律,隨後深入探討瞭城市、室內等復雜環境中多徑效應的物理機理。我們將詳細介紹平坦衰落(如瑞利、萊斯分布)和頻率選擇性衰落的數學模型,並闡述信道衝激響應(CIR)的概念。重點內容包括: 時域與頻域特性: 描述瞭時延擴展、相乾帶寬、多普勒頻移和相乾時間對係統性能的影響。 信道測量與仿真: 介紹常用的信道測量設備和方法,以及如何構建精確的信道仿真模型,以驗證係統設計的魯棒性。 路徑損耗模型: 分析瞭不同傳播環境下的經驗和半經驗路徑損耗模型(如Okumura-Hata模型),並討論瞭其在係統級規劃中的應用。 第2章 信號調製與編碼技術 本章深入探討瞭如何將數字信息高效、可靠地映射到模擬信號並傳輸的各種關鍵技術。 數字調製方案: 詳細分析瞭綫性調製(如PSK, QAM)和非綫性調製(如FSK)的原理、星座圖、功率譜密度和解調復雜度。著重探討瞭高階M-QAM在提升頻譜效率方麵的優勢與限製。 信道編碼理論: 介紹香農信道編碼定理的意義,並詳細講解瞭經典的前嚮糾錯(FEC)編碼技術,包括分組碼(如循環碼、BCH碼)和捲積碼及其維特比(Viterbi)譯碼算法。 現代高性能編碼: 重點介紹Turbo碼和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的迭代譯碼原理,分析它們如何在大信噪比區域逼近香農限,是4G/5G等現代標準的核心技術。 功率譜控製: 討論瞭如何通過脈衝整形(如升餘弦濾波)來控製發射信號的帶外輻射,滿足鄰道泄漏比(ACLR)的要求。 第3章 基礎多址接入技術 本章闡述瞭在有限頻譜資源下允許多用戶共享同一資源的各種接入技術。 頻分多址(FDMA)與時分多址(TDMA): 介紹其基本原理、優缺點,以及在早期係統中的應用。 碼分多址(CDMA): 深入分析正交性、擴頻增益、處理增益的概念,並對比瞭直序(DSSS)和跳頻(FHSS)技術的性能差異。 正交頻分復用(OFDM)基礎: 闡述OFDM的核心思想——將寬帶信道分解為多個窄帶正交子載波。詳細介紹循環前綴(CP)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FFT/IFFT實現高效的調製解調。 第二部分:高級物理層與係統性能優化 本部分關注現代移動通信係統中為應對信道不確定性而采用的先進技術,以提高係統容量和可靠性。 第4章 多天綫(MIMO)係統理論 MIMO技術是提升頻譜效率和係統可靠性的關鍵。本章從理論上剖析其工作原理。 信道容量分析: 基於水填充(Water-filling)算法,分析瞭多輸入多輸齣(MIMO)信道容量的上限,以及如何根據信道狀態信息(CSI)分配功率。 空間復用(Spatial Multiplexing): 介紹垂直貝爾努利分解(V-BLAST)等技術,實現數據流的並行傳輸,顯著提高峰值速率。 空時聯閤編碼(STBC): 講解如何通過編碼冗餘提高傳輸的抗衰落能力,重點分析瞭Alamouti碼在雙天綫係統中的應用。 信道狀態信息(CSI)獲取: 討論預編碼、波束賦形(Beamforming)對CSI的需求,以及反饋機製的開銷與準確性權衡。 第5章 接入與乾擾管理技術 在蜂窩網絡中,同頻乾擾是限製係統容量的主要因素。本章聚焦於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乾擾。 OFDMA與資源調度: 詳細介紹OFDMA(正交頻分多址)的原理,並分析瞭如何根據用戶信道質量進行子載波分配(調度算法),例如最大化係統吞吐量和公平性調度。 乾擾協調技術: 介紹上下行解耦的概念。重點分析: 功率控製: 閉環與開環功率控製機製在抑製近端乾擾中的作用。 異構網絡(HetNets)中的乾擾抑製: 討論小基站(Small Cells)部署帶來的新型乾擾問題,以及ICIC(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和eICIC(增強型ICIC)技術。 波束賦形(Beamforming)的工程實現: 從數字域和模擬域介紹波束賦形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其空間選擇性來提高目標用戶的信噪比並降低對鄰居用戶的乾擾。 第三部分:網絡架構與協議棧實現 本部分將視角從單鏈路提升到整個通信係統,探討網絡協議棧的結構、接口標準以及物理層與高層之間的協同工作。 第6章 蜂窩係統架構演進與接口標準 本章追溯移動通信係統的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瞭3GPP標準中關鍵技術點的演進。 從2G到4G的核心差異: 對比GSM/WCDMA/LTE在接入技術、核心網架構(電路域到分組域的轉換)上的根本區彆。 空口接口設計: 詳細描述物理層(Layer 1)與媒介接入控製層(MAC Layer)的接口定義。討論調度器在MAC層中的核心作用,包括混閤自動重傳請求(HARQ)的機製。 物理層參數集: 剖析關鍵物理參數的確定過程,例如符號速率、傳輸塊大小、循環前綴長度的選擇如何影響時延和係統吞吐量。 第7章 物理層與MAC層的協同與資源映射 本章是連接理論與實際部署的關鍵部分,關注如何高效地將比特流映射到底層物理資源上。 傳輸塊處理流程: 詳細描述數據包從上層傳入到物理層後,經過信道編碼、速率匹配、擾碼、調製、層映射(如MIMO層映射)、資源塊映射(Resource Block Mapping)的完整流程。 速率匹配與填充: 解釋為什麼需要速率匹配來適應不同的調製編碼方案(MCS),以及如何處理傳輸塊大小與資源塊數量不匹配時的數據填充問題。 時序與同步: 分析下行同步信號(PSS/SSS)和上行參考信號(SRS)在係統建立、跟蹤和信道估計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保證係統的精確時序對齊。 第四部分:係統仿真與性能評估 本部分側重於工程實踐中驗證係統性能的工具與方法論。 第8章 係統級仿真環境搭建與驗證 本章指導讀者如何建立和使用仿真工具來評估新的通信算法和係統設計。 仿真框架選擇: 討論基於MATLAB/Simulink和C++的仿真平颱的優劣,以及何時采用係統級(System-Level)仿真替代物理層(Link-Level)仿真。 性能指標與統計方法: 確定關鍵的評估指標,如吞吐量(Throughput)、覆蓋範圍(Coverage)、連接成功率(Connection Success Rate)和能效(Energy Efficiency)。強調濛特卡洛(Monte Carlo)仿真的正確采樣方法。 模型簡化與精確度平衡: 探討在進行大規模網絡仿真時,如何對復雜的物理層過程進行閤理抽象,以在計算效率和結果準確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本書力求在提供紮實的理論深度之餘,緊密結閤現代無綫通信係統(如LTE/NR)中的實際工程實現細節,為從事無綫通信係統研發、網絡規劃和性能優化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提供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章 射頻信號與係統
1-1 射頻信號 
1-1-1 信號功率 
1-1-2 頻率的影響 
1-1-3 自由空間信號傳播 
1-1-4 行動通信信號傳播 
1-2 行動通訊的特點 
1-2-1 頻譜重覆使用技術
1-2-2 雙嚮通訊 
1-2-3 多人同時接取 
1-3 數位無綫收發機基本架構 
1-3-1 收發信號流程 
1-3-2 碼間乾擾(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與脈沖整形
1-4 數位調變 
1-4-1 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1-4-2 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1-4-3 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調變 
1-4-4 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 
1-5 多模多頻的無綫通訊
1-5-1 蜂巢式行動通訊的演進概略
1-5-2 多頻多模
1-6 本書的組成 
參考資料 
習題 

第2章 射頻模組及係統規格
2-1 放大器 
2-1-1 雜訊源 
2-1-2 雜訊指數(Noise Figure-NF) 
2-1-3 最佳雜訊指數放大器設計 
2-1-4 串接係統雜訊指數
2-1-5 大信號與失真 
2-1-6 大信號模型 
2-1-7 靈敏度 
2-1-8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2-2 濾波器與天綫開關 
2-2-1 濾波器 
2-2-2 天綫開關(Antenna Switch)
2-3 混波器 
2-3-1 單平衡與雙平衡混波器行為模型 
2-3-2 轉換損失(Conversion Loss) 
2-3-3 雙平衡混波電路 
2-3-4 隔離度(Isolation) 
2-3-5 高階波拒斥混波器 
2-4 本地振盪器
2-4-1 高頻振盪器與相位雜訊 
2-4-2 鎖相迴路對振盪器相位雜訊的效應 
2-4-3 電路對相位雜訊的效應 
2-4-4 同步信號檢測 
2-4-5 本地振盪器副波 
2-5 通訊標準中的射頻考量 
2-5-1 發射規範
2-5-2 接收規範 
2-5-3 GSM收發電路的性能 
2-5-4 WCDMA收發電路的性能 
2-5-5 LTE收發電路的功能 
參考資料 
習題 

第3章 無綫收發機射頻架構 
3-1 外差接收原理 
3-1-1 頻帶選擇和頻道選擇 
3-1-2 鏡像信號 
3-2 傳統外差接收架構 
3-2-1 下變頻窄頻帶接收 
3-2-2 中頻的選定與頻道選擇能力
3-2-3 半鏡像頻率問題 
3-2-4 寬頻接收 
3-2-5 基本挑戰
3-3 零中頻架構(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 
3-3-1 零中頻接收原理 
3-3-2 設計挑戰
3-4 低中頻架構Low IF Receiver
3-4-1 哈特萊鏡像排除混波器 
3-4-2 基本挑戰 
3-4-3 韋佛(Weaver)鏡像排除混波器
3-5 發射架構 
3-5-1 調變升頻
3-5-2 頻偏鎖相迴路式(Offset PLL)
3-6 各種通信係統參考例子
3-6-1 Pager 
3-6-2 Bluetooth Low-IF
3-6-3 GSM 
3-6-4 WLAN 
3-6-5 WCDMA 
參考資料 
習題 

第4章 高頻被動元件與電路 
4-1 被動RLC元件及其頻率響應 
4-1-1 電阻 
4-1-2 電容 
4-1-3 電感 
4-2 LC組閤應用電路 
4-2-1 LC共振槽 
4-2-2 Bias-T 
4-2-3 LC相移電路 
4-3 高頻常用二極體 
4-3-1 PIN二極體 
4-3-2 變容二極體 
4-3-3 蕭特基二極體 
4-4 振盪器的頻率調諧 
4-4-1 寄生效應對VCO頻寬的影響
4-4-2 石英晶體振盪器 
4-5 前端模組(Front End Module-FEM)
4-5-1 前端模組結構 
4-5-2 縮小化封裝 
4-5-3 頻帶選擇濾波器響應
4-5-4 帶通濾波器 
4-5-5 錶麵聲波元件
4-5-6 薄膜體波共振器(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FBAR) 
參考資料 
習題 

第5章 阻抗匹配
5-1 集總元件匹配 
5-1-1 匹配的分類 
5-1-2 電阻性寬頻匹配 
5-1-3 電抗性窄頻匹配
5-2 史密斯阻抗導納匹配
5-2-1 史密斯圖
5-2-2 阻抗導納圖匹配(Immitance Chart) 
5-3 傳輸綫匹配
5-3-1 傳輸綫公式 
5-3-2 傳輸綫與集總元件混閤匹配
5-3-3 傳輸綫與並聯小段匹配 
5-3-4 傳輸綫與串聯四分之一波長混閤匹配 
5-4 匹配的應用
5-4-1 低雜訊放大器匹配電路設計
5-4-2 天綫匹配
參考資料 
習題 

第6章 高頻儀器與量測 
6-1 信號産生器
6-1-1 方塊圖 
6-1-2 射頻功率設定
6-1-3 50Ω輸齣接頭 
6-2 頻譜分析儀
6-2-1 方塊圖 
6-2-2 解析頻寬與視頻頻寬
6-2-3 頻譜分析儀應用
6-3 網路分析儀 
6-3-1 雙埠網路與參數 
6-3-2 網路分析儀方塊圖
6-3-3 應用實例 
6-3-4 製具與校正 
6-4 雜訊指數量測 
6-4-1 雜訊指數 
6-5 相位雜訊量測 
參考資料 
習題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第四篇:** 作為一個在颱灣從事手機産品開發的軟體工程師,我平常雖然不直接碰觸射頻硬件,但手機的無綫通訊錶現,也就是大傢常說的“收訊好不好”,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用戶體驗指標。很多時候,軟體層麵的調優,也需要建立在對射頻技術有一定瞭解的基礎上。所以,當我看到《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 (第二版)》這本書時,就立刻被吸引瞭。 我比較欣賞這本書的切入點,它並沒有一開始就陷入到工程師可能容易犯的“技術細節泥潭”裏。而是從行動通訊的演進,從2G走到5G,每一步的技術革新,都伴隨著對射頻技術提齣的更高要求,這樣的敘事方式,讓我覺得很有代入感。比如,為什麼5G要引入毫米波頻段?它解決瞭什麼問題,又帶來瞭什麼新的挑戰?書中都講得很清楚。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詳細講解瞭射頻前端的接收和發射通道的構成,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各種乾擾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如何通過濾波、放大、混頻等一係列處理來消除乾擾,確保信號的質量。特彆是關於信號失真和噪聲的討論,書中給齣瞭很多具體的例子,讓我明白為什麼有時候即便天綫設計再好,信號也會齣現問題。而且,它對不同類型的射頻組件,像是PA(功率放大器)、LNA(低噪聲放大器)、Mixer(混頻器)等,都進行瞭詳細的原理介紹和性能指標分析,雖然我是軟體工程師,但這些基礎知識,對於我理解軟硬體協同工作,優化功耗和性能,絕對是錦上添花。 這本書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用戶反饋“手機收訊不好”時,可能涉及到的硬件層麵的問題,這樣在跟硬件同事溝通時,就不會覺得“雞同鴨講”。它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完整的角度去看待手機的無綫通訊能力,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軟體層麵。

评分

**第二篇:** 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 (第二版)》這本書,心裏還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射頻技術”這四個字聽起來就蠻硬核的,我擔心會看不懂。我本身是在一傢手機零組件供應商做研發,平時工作中會接觸到一些射頻元件,但對整個係統的理解,特彆是射頻部分的細節,還是覺得有點模糊。這本第二版,比我之前看過的一些教材,在講解的深度上真的提升瞭不少,而且它非常接地氣。 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先從最基本的射頻概念講起,比如阻抗匹配、駐波比、S參數這些,都會用比較直觀的方式來解釋。然後逐步深入到射頻鏈路的各個環節,像是接收端和發送端的架構,濾波器、混頻器、閤成器等等,這些我平常隻在規格書上看到的元件,在這本書裏都有詳細的功能和設計考量。尤其是在講到功率放大器的綫性度問題時,它不隻是解釋瞭DABP、ACPR這些指標,還講瞭如何通過預失真技術來改善。 這本書讓我覺得最棒的一點是,它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非常好的結閤在一起。比如在講到無綫通訊的標準,像是2G、3G、4G,甚至是5G的一些基礎概念時,它不會隻是簡單介紹,而是會告訴你,這些標準對射頻技術提齣瞭什麼樣的要求,為什麼需要發展齣新的射頻技術來滿足這些要求。像是LTE的載波聚閤,為瞭提升數據傳輸速率,對射頻前端的帶寬和綫性度就提齣瞭更高的挑戰。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理解,為什麼這些技術會這樣發展。

评分

**第五篇:** 長久以來,我一直對手機裏那些看似神奇的無綫通訊技術感到好奇。《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 (第二版)》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個領域的大門。我不是這方麵的專業人士,隻是一個對科技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所以特彆看重書籍的易懂性和趣味性。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錯,它用一種比較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射頻原理講得清晰易懂。 書中對於射頻信號是如何從手機發射齣去,再如何被遠方的基地颱接收,以及這個過程中經曆瞭哪些變化,都有非常生動形象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頻譜”的概念,它把頻譜比喻成一條條不同的“高速公路”,而不同的通訊技術則行駛在不同的“車道”上。這本書非常清楚地解釋瞭,為什麼我們需要不同的頻段來支持不同的服務,以及不同頻段的特性差異。 而且,它還詳細介紹瞭手機內部射頻模塊的構成,從天綫到射頻芯片,再到最後的信號處理,每一步都講得非常細緻。例如,它解釋瞭為什麼手機需要多根天綫,以及這些天綫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它還講解瞭射頻信號在傳播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衰減、反射、繞射等等,以及工程師們是如何設計各種技術來剋服這些挑戰的。 這本書讓我對於“手機信號”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隻是簡單地認為信號強度就是一切,而是明白瞭背後還有如此復雜的射頻技術在支撐。它讓我對現代科技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看到瞭射頻工程師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即使不是專業人士,也能在這本書中獲得很多知識和樂趣。

评分

**第一篇:** 哇!拿到《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 (第二版)》這本書,真的有種像是挖到寶的感覺!我本身就在做跟無綫通訊相關的工作,平常雖然每天都跟射頻打交道,但總覺得很多東西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市麵上關於這塊的書不少,但很多都寫得太理論,或者太淺顯,看來看去總是抓不到核心。這本《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 (第二版)》給我的感覺就是,它真的能讓你把那些復雜的射頻概念,跟實際在手機、基地颱裏跑的那些技術串起來。 尤其是在講到天綫設計的部分,以往我總是覺得天綫就是個“黑盒子”,裝上去就能用。但這本書裏麵,它把不同類型天綫的原理、優缺點,還有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考量,都解釋得非常清楚。像是MIMO技術,要怎麼在有限的空間裏塞進多根天綫,又要如何處理它們之間的互耦效應,書中都有圖有真相地講。還有關於射頻前端的收發器設計,從低噪聲放大器到功率放大器,那些關鍵參數該怎麼權衡,怎麼優化,都很有條理。它不像有些書那樣,隻是羅列公式,而是會告訴你,為什麼需要這些公式,它們代錶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實際設計時要注意哪些陷阱。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關於信號乾擾和抗乾擾的部分。在越來越擁擠的頻譜裏,如何讓我們的行動通訊信號不被其他設備乾擾,同時又能盡量不乾擾彆人,這簡直是門藝術。書中對各種乾擾源的分析,以及幾種主流的抗乾擾技術,比如跳頻、擴頻,都有很細緻的講解。雖然我工作上可能不會自己去設計這些算法,但瞭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對於調試問題、優化性能,都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再隻是一個被動的使用者,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為什麼”我的設備能這樣工作。

评分

**第三篇:** 我是一名在颱灣一傢電信運營商工作的工程師,主要負責網絡規劃和優化。平時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信號覆蓋、容量、乾擾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很多都跟射頻技術息息相關。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中應用的圖書,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部署的網絡是如何工作的。 《射頻技術在行動通訊的應用 (第二版)》這本書,我覺得非常符閤我的需求。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從最基礎的射頻理論,比如電磁波的傳播特性,到具體的射頻元件,再到整個射頻鏈路的設計和優化,都有詳細的闡述。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天綫陣列和波束賦形的部分,這些技術是實現大規模MIMO和5G高頻段通訊的關鍵。書中對不同陣列形式的優缺點,以及波束賦形算法的原理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對於我理解未來網絡演進非常有幫助。 此外,這本書在講解射頻集成電路(RFIC)的設計時,也提供瞭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如何在高頻下實現高集成度、低功耗和高性能,這涉及到很多復雜的工藝和設計技巧。書中對幾種主流的RFIC設計技術,如SiGe、CMOS等,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都有介紹。對於我來說,能夠瞭解這些基礎技術,有助於我更全麵地評估不同廠商的設備性能。 總的來說,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理論與實踐結閤緊密,對於想要深入理解行動通訊射頻技術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讓我對目前和未來的行動通訊技術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瞭理論指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