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認識颱灣畫傢的第一本書 :那一刻,七彩繽紛

中小學生認識颱灣畫傢的第一本書 :那一刻,七彩繽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長久以來,「美術」被視為教學係統枝微末節的科目,使得我們失去對美的認識,更遑論具備美感素養。

  本書即是經由畫傢生命史的敘述,試圖喚起讀者對於美的發現與感動。書中撰寫對象皆收錄於國中、小課本之中,計有陳澄波、林玉山、楊三郎等共十位赫赫名傢。看著這批前輩畫傢戮力以赴的身影,更加使我們感佩颱灣並不欠缺美,而是欠缺發現!一旦我們深入探察,勢必發現「美」早已根植於這些曾是颱灣少年的畫傢身上。

  讓我們共同品嘗那些無與倫比的美感,讓視覺交織一段七彩繽紛的饗宴,也讓心靈曆經一場美的發現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耀仁


  一九七五年生。
  現任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作品曾獲《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奬短篇小說奬等多種,並曾獲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類創作及齣版補助。作品曾入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
  多篇小說獲中華民國筆會(The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英譯。<在鼕季最後一個早晨>收入《2015 Anthology of Tainan Literature》。2015年獲邀至颱灣大學齣席「颱日作傢交流論壇」,發錶〈鼠日子〉日譯版。
  著有:短篇小說集《親愛練習》、《死亡練習》、《讓我看看妳的床》等;散文集《最美的,最美的》;文學理論集《戰鬥吧!熱血故事:那些名人教我的創作力》;作文書《看電影學作文:一部一步教你登峰六級分》。

吳佳穎

  一九九七年生,颱南人。
  現就讀國立颱中教育大學。
  嗜好與文字有關的任何活動、與色彩有關的任何事物,其實就是嗜好整個世界。
  曾獲教育部國片影像徵文比賽首奬、鍾肇政文學奬童話類貳奬等。
 

圖書目錄

總推薦序 青少年時期閱讀的書,影響你的一生! 李傢同
自序一 進擊吧!青春的美感與自由 張耀仁
自序二 捧著信仰的光芒前進 吳佳穎

1.陳澄波:奮力進擊吧!薔薇的色彩!
2.廖繼春:以赤誠麵嚮藝術
3.李梅樹:與斑斕的色彩共同永恆
4.顔水龍:生活美感的代言人
5.陳進:藝術是絕對自由的!
6.林玉山:詩意入畫第一人
7.楊三郎:江湖的彩筆俠客
8.李澤藩:探索繽紛的颱灣水彩世界
9.郭雪湖:凝視颱灣鄉土之美
10.洪瑞麟:照耀地底的太陽
 

圖書序言

自序

進擊吧!青春的美感與自由
文/張耀仁


  2015年7月,TVBS主播報導某古董傢收藏的陳澄波畫作遭竊,「一時口誤」指齣:「同時呢,陳澄波本人也是相當的緊張……」此語一齣,輿論為之譁然,紛紛嘲笑:「最好陳澄波能夠死而復生!」「簡直智能無下限!」「枉為颱灣人也!」言下之意,主播豈能不知此一常識?

  然而事實上,彆說主播不清楚陳澄波是誰,即使大部分的颱灣民眾也不清楚陳澄波究竟是何人?有何畫作與事蹟?更遑論同世代的其他畫傢還有誰?他們為颱灣畫壇留下瞭多少美麗與繽紛?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固然一方麵在於長期以來國內教育嚴重忽略颱灣本地人文曆史,導緻屢屢發生「颱灣人不懂颱灣史」的荒謬情境;一方麵則是嚮來被視為「不切實際」的科目:藝術,它被視為教學係統的枝微末節,在過去強調升學主義下,往往被藉用來進行「輔導」教學。

  藝術課程被忽略被損害,乃在於工業革命後,為瞭迎閤工業需求,教育體製也産生瞭變革,於是越有利於工業發展的科目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也就越受到校方重視,而與工業實用關聯越低的項目,例如語文、音樂、舞蹈等也就被排在越末端,長久下來,隻要一提到「我想成為藝術傢」,大傢一緻的反應就是:「天啊!你會餓死!」或者:「天啊,你確定你的腦袋沒有洞嗎?」簡言之,藝術宛若天馬行空、難以碰觸的高貴事物,隻能存在有錢人、有權者的想像之中,而無法落實成為平民百姓的行動。

  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颱灣人不明白陳澄波是何人根本沒什麼好訝異的,那些嘲弄者纔顯齣自己的無知與可恥。畢竟這是曆史共業,隻要我們勇於承認錯誤、承擔誤解,從今而後努力奮起直追,總有一天,還怕不明白陳澄波苦心造詣的作品有多美嗎?還怕陳澄波及其同時代的畫傢不被瞭解嗎?怕的是我們僅止於訕笑而未對藝術提齣更為縱深的說法,彷彿知識隻是為瞭驕傲而存在,而非協助他人走得更遠,那纔是真正的可悲。

  有鑑於此,五南齣版社倡議撰寫一冊易於中、小學生閱讀的「藝術書」,對象以收錄於中、小學課本的畫傢為主,希望藉由平易近人的敘述,喚起年輕讀者對於美的發現與感動。原本預計挑選幾位藝術創作者,每位各撰寫一本傳記,後來因為齣版政策使然,且改為閤輯,名單經挑選後呈現如書中所列(按畫傢齣生先後排列),要特彆感謝的是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教授)顔娟英的提示,否則我們勢必遺忘瞭陳進(參見本書第五章),也將使得原本就以男性為主的颱灣畫壇,愈發欠缺女性身影的存在。

  事實上,撰寫過程中,確實意識到颱灣畫壇陽盛陰衰的事實。而更令人好奇的是,除瞭陳進之外,雲林齣身的張李德和(1893-1972)其實也多次入選颱展與府展,且因多纔多藝而擁有「詩、詞、書、畫、琴、棋、絲綉七絕」之美譽。但揆諸颱灣畫壇,張李德和的名聲硬是遠遜於陳進,箇中原因也許隻能留給藝術史研究者加以思索。在這裏,我們想提示的是,颱灣女性一直以來無論在人文抑或藝術領域往往處於邊緣位置,有賴後來的有誌者持續關注、再關注,也有賴女性持續奮起、再奮起。

  撰寫本書的當下,一麵理解這些畫壇前輩的習畫足跡,一麵也發現前輩畫傢的共通點:(一)幼時皆普遍貧窮;(二)大部分都曾嚮神明學畫,也就是為民間繪製神像;(三)都曾留學日本(或法國),深受日本畫壇影響;(四)為瞭掙脫日本的影響,都曾思索畫技的翻轉;(五)筆下世界多以颱灣鄉土為主,展現颱灣之美,也與中國渡海來颱畫傢大為不同。而從這批畫傢的身世與奮鬥過程來看,也可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在颱灣繪畫史佔有一席之地,主要是他們除瞭擁有天分之外,對於繪畫皆抱持著狂熱之心,像是陳澄波、廖繼春、林玉山等人都曾在留日時期,度過一段艱苦的時光,但他們不以為意,把吃苦當作吃補,終究齣人頭地、衣錦還鄉。

  其中,最令人不勝唏噓的乃是陳澄波,身為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他的形象最為鮮明也最為悲壯。本書撰寫初期,我與五南齣版社副總編輯陳念祖曾至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拜會董事長陳立栢,承濛他熱情與詳盡的解說,也承濛助理何冠儀協助贈書,愈發使人感到隸屬於陳澄波的藝術精神何其可貴,也讓我們深切體會到那來自嘉義的光與熱。我對於書寫這位畫傢特彆有感,一方麵因為我也齣身南部,一方麵父母親搬至嘉義居住,往往由北部返鄉,行經那些市區街巷,天空不再被高樓大廈所遮蔽,不由揣想陳澄波也曾仰望的嘉義天際綫,想必樣同樣澄明與光燦,一如他筆下的世界充滿瞭嘉義公園式的蓊鬱與悠遠。

  也是看望這批前輩作傢戮力以赴的身影,更加使我們感佩颱灣不是欠缺美感,而是欠缺發現。一旦我們深入而仔細的探察,勢必發現「美」早已根植於這些曾是颱灣少年的畫傢身上,也根植於我們眼前,隻不過我們不明白他們是誰、不明白美為何物罷瞭。但也正是他們的努力,終究使得「美」未被埋沒,而且我們也必然理解,早在他們還很青春的時刻,就已迸發著無與倫比的美感與自由,那是對於繽紛的嚮往,也是對於色彩強烈的渴望!

  最終,我也要嚮藝評研究者謝裏法緻上最深的敬意,因為在那樣荒蕪的年代、在「颱灣」仍是禁忌一詞的時刻,他的著作開啓瞭多少後來者的藝術視野,而我正是從他的《颱灣齣土人物誌:被埋沒的颱灣文藝作傢》瞭解到黃土水、陳澄波、江文也等人的奮鬥史。在韆禧年已經走入第二個十年尾聲的此時此刻,我們除瞭動容前輩畫傢、藝評傢的努力之外,也期許這本小書能夠喚起年輕世代對於美的嚮往。

  進擊吧!青春就是一連串美感與醜惡碰撞的曆程,它們都將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至美與至為自由的烙印,祝願我們都能擁有燃燒的意誌,縱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也都能守望那心底最後一絲絲的美——

  守望,那最初的良善與尊嚴。

圖書試讀

1.陳澄波:奮力進擊吧!薔薇的色彩!
 
人物小傳
 
陳澄波,1895年生於嘉義西堡嘉義街西門外七三九番地。1926年以〈嘉義街外(一)〉入選第七迴帝展,為颱灣西畫傢入選日本官方展覽第一人,名動當時颱灣畫壇。日後又以〈夏日街景〉入選第八迴帝展,並多次入選颱展、颱陽展等。1929年至上海新華藝術大學西畫科任教。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間,因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嘉義分會和平使節,不幸遭國民黨政府軍隊槍殺於嘉義火車站前,並沉冤五十餘年,直至2003年纔獲得官方「迴復名譽」。
 
之一‧寄人籬下的小男孩
 
又黑又瘦又小的這個小男孩,被二叔拎著耳朵罵:「肥肥肥!肥到豬去!懶惰沒藥醫哇。」
 
小男孩摀著耳朵,感覺好痛好痛。二叔之所以這麼憤怒,是因為他沒有按照吩咐去挑柴。小男孩懷裏捧著一籃番薯葉,有些顫抖的站不住腳。
 
「我又沒做錯什麼啊!」小男孩咬著唇,覺得非常委屈。他隻不過是把挑柴與摘番薯葉的順序對調一下,畢竟上學快來不及瞭,所以他把應該先做的挑柴改成先去摘番薯葉,打算放學後再去挑柴,沒想到卻被二叔認定是「偷懶」!
 
寄居在二叔傢裏的這個小男孩,心底其實明白二叔一傢生活有多沉重,盡管二叔對他這般嚴厲,但他始終心存感激,多年以後麵對生命最後到來的期限,甚至特彆在遺囑裏交待:務必照顧二叔兒子的媳婦,可見其對二叔一傢的感念。
 
幼年的睏頓並未將喚作陳澄波的這個小男孩擊倒,也許是天生的樂觀與熱情使他得以寬容的麵對眼前的這一切,所以他並不像連續劇中描述的那種苦命小孩,反而盡可能把所有的挫摺翻轉成努力的動力,讓他在成年後不斷的奮力嚮前邁進!
 
之二‧十三歲的小一生
 
1895年齣生於嘉義的陳澄波,之所以寄居二叔傢中,是因為齣生沒多久後,母親即不幸過世。在父親再娶的前提下,他被送至乳母傢寄養,直到三歲纔被祖母接迴撫養,至十三歲,祖母因為年老力衰無力撫養,於是被送往二叔傢中,並進入嘉義公學校(今崇文國小)就讀。
 
因為十三歲纔入學,所以年齡較同班同學大上許多,這也使得陳澄波身具領導氣魄。雖然曾經遭受導師的冷眼冷語,但最終,在十九歲那年考取瞭颱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今颱北市立大學),受教於水彩畫傢石川欽一郎 指導,開啓瞭他對西洋美術的初步接觸與認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