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真正领略到京都精神上的美感,
你可能会从此爱上京都,恨不得每年都飞去看她;
樱花盛开时会提醒你、秋天枫红时也会提醒你,
你会像着了魔似地,想要赶快投向京都的怀抱。
──李清志
热爱京都的李清志,这次将充分发挥「都市侦探」的专长,带领大家从12个面向来认识和解构这座千年古都,为何能吸引人们彷彿着魔般地一去再去的强大魅力与文化底蕴。无论是诗意的、禅意的、爱恋的、秘境的、近江的、阅读的、铁道的、街巷的、异型的、科幻的、记忆的,我们彷彿身历其境,跟着他忽而游赏高濑川的樱花、安藤忠雄的TIME’S、efish咖啡馆;忽而穿梭时光隧道,走访京都的平行宇宙;时而踏进澡堂咖啡店,或是搭上叡山电铁,来场浪漫的文青旅程──进而探索属于自己的京都美学。
同时,李清志也试图解开十四岁的父亲当年到京都求学的心情与生活,父子两人的记忆地图,透过这座城市,有了相同的交集。
借着这本书,不论有没有去过京都,都可以领略到京都的迷人特点,当有机会拜访京都,你一定会爱上这座气质优雅的城市。
本书特色 1.达人带路,不再走马看花,还能深入认识不同面向的京都:「都市侦探」李清志,以自身的美学素养与生命体悟,带你从12个面向,领略千年古都的新与旧、变与不变,既能发现一个面貌多样的京都,也能领略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满足。
2.与千年京都谈一场关于美学的恋爱。李清志说:「京都让我体会诗的真实与美感,让我感受到诗词的存在意义。京都是美学救赎的城市,那些痲痹无知的美感官能,在京都这样一座诗意的城市里,竟然都被救赎疗癒了!」
3.在京都邂逅心灵故乡、参悟人生。京都的特别,不在于拥有许多古蹟名胜,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是心灵的故乡,类似「枯山水」这样的禅意空间遍布各个角落,让人可以有机会寻求心灵的宁静。
美感推荐 詹宏志 网路家庭董事长、作家
朱全斌 作家、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兼院长
阮庆岳 建筑师、作家
詹伟雄 文化评论人
王盛弘 作家
张维中 旅日作家
在他侦探式的敏锐观察下,看见的是一个面貌多样的京都,里面有一般人比较熟悉的诗意的、禅意的、爱恋的、街巷的部分,也有属于作者特殊兴趣的近江的、阅读的、铁道的、秘境的部分,我们还可以在异形的、科幻的章节中看见京都如何努力引进当代思维,不让她成为一个死气沉沉的古蹟城市。记忆的京都更是本书最动人的篇章。──朱全斌
让人恍如正在和悦的春日里,行走于如画般的京都景致里。绝对是一本可以书中游的赏心阅读书。……我相信他所深爱的京都,正是他情感与生命的特殊交逢点,相信也必将是他继续探索日本建筑文化,以及梳理自身成长历程的双重行旅时,不可或缺与必然展现的十字路口。──阮庆岳
他时时预备着两副眼镜凝视眼前事物,一转眼或回神间,对建物与街巷的历史考究甩掉了书卷气,家族叨絮的温暖却跃然纸上。……这是大叔的京都游记,是五十好几与一千多岁的纠葛,大叔写的京都是永远不腻的,因为大历史里的小时间切片,恆常带着不同的光泽。──詹伟雄
这本书触及了他的父亲。京都,为一对父子,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平台。……在每一个字句中,串连起不疾不徐的步伐,彷彿陪在读者的身边走,领着我们穿梭在京都的巷弄里。听他解读建筑的背景、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听他絮语那些人事物景,流转在时光中的秘密。──张维中
繁华落尽,静待花开:探寻传统手艺的当代回响 一本关于时间、匠心与生活哲学的深度之作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地理空间的描摹,亦非对某一特定人物创作历程的回溯,它聚焦于一种更为宏大且深刻的议题:在全球化浪潮与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艺如何得以保存、演变,并最终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立足点。我们试图穿透华丽的表象,深入探究那些由时间淬炼而成的技艺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及它们与现代生活美学的有机融合。 第一章:消逝的指纹——工艺的记忆与失落 本章首先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视角,记录了一系列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我们不吝篇幅地描绘了那些依赖“经验而非公式”的工序:例如,在苏南地区发现的、以古法熬制的传统染料配方,其色彩的层次感与持久性是现代化学染料难以企及的;又或是西北边陲地区,那代代相传、依靠口口相传掌握的特定木材干燥技术,如何决定了一件家具的百年寿命。 我们探讨了导致这些技艺失传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更关乎知识传承的断裂——年轻一代对体力劳动与慢工细活的疏离,以及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率至上”的价值导向。书中详述了我们如何通过对老一代匠人的田野访谈,尝试构建这些“活着的档案”,记录下他们关于工具的语汇、对材料的敬畏,以及那种与自然共舞的工作节奏。这些记录,是抢救性的,也是充满敬意的。 第二章:材料的呼吸——对本源的追溯与理解 如果说技艺是“如何做”,那么材料便是“用什么做”。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深入解析了“好材料”的内涵,这种好,与奢侈品标签无关,而与材料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紧密相连。 我们远赴东北林区,考察了特定树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纹理变化,理解了为何古法制琴需要寻找特定的“老料”。在福建和江西的交界地带,我们追踪了陶土的矿脉,分析了不同地域的土壤成分如何赋予瓷器釉面独特的色泽和温润度。这种追溯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时间轴上的——我们试图理解材料在被使用前,已经经历了怎样漫长而沉默的“准备期”。 本章特别关注了“材料的伦理”。在当代,如何以尊重自然的方式获取材料,成为衡量手艺价值的重要标准。书中通过对比工业化原料与手工采集原料的能耗与生态影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关于“负责任的制造”的思考框架。 第三章:工具的延伸——匠人与器物的共生关系 工具是手艺人的延伸,它们是凝固了人类智慧的物件。本书细致入微地描述了那些被精心维护、甚至带有个人印记的工具。 例如,一把世代相传的木工刨,其刀刃的打磨方式,以及手柄因常年握持而形成的包浆,都诉说着使用者的习惯与偏好。我们描绘了工具的“养成”过程,即它们如何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获得独特的“性格”,反过来又如何塑造了使用者的技艺。这种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塑造的共生状态。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数字化工具对传统手艺的影响。并非所有新技术都是威胁,部分创作者已经成功地将高精度测量、激光辅助等现代技术,融入到传统工艺的骨架中,实现了“精准的复古”。我们审视了这种融合的边界——在哪里技术辅助了美感,又在哪里它开始扼杀匠心的独特性。 第四章:空间与沉思——慢生活的内在逻辑 手工艺的复兴,往往伴随着对生活节奏的反思。本书从工艺流程的慢性中,提炼出一种“沉思的生活美学”。 我们考察了不同手工艺作坊的物理空间布局。这些空间通常要求光线柔和、声音被过滤、动线符合操作逻辑。这种对环境的极致考量,体现了对“专注力”的保护。通过对这些工作环境的描述,我们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日常的生活空间,是否也应该被设计成能滋养专注、鼓励慢思的场所? 书中穿插了对几位当代独立设计师的深度访谈。他们大多放弃了城市的高薪职位,选择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建立工作室。他们分享的不仅仅是产品设计,更是他们选择回归手工制造背后的生活哲学:如何平衡“商业可行性”与“艺术纯粹性”?如何构建一个不被即时满足的欲望所裹挟的生活? 第五章:连接的意义——传统手艺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本书的尾声,我们试图回答:为什么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这些“慢、贵、难得”的手工作品依然抱有强烈的需求? 答案在于“连接感”。手工艺品是人与人、人与材料、人与时间之间建立的真实联系的载体。购买一件手工制品,不仅是购买了一个物件,更是购买了其背后凝结的劳动、故事与情感重量。 本书对未来做出了审慎的展望。我们相信,传统手艺不会以原貌在工业社会中大面积复兴,但其精神——对细节的执着、对材料的尊重、对时间流逝的理解——必将以新的形式渗透到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生活美学中。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正视这些非物质的财富,并探索建立起更具韧性的、支持慢工艺生产与消费的生态系统。 结语:在重复中发现永恒 本书是一封写给所有珍视“慢”与“真”的人的情书。它邀请读者放下浮躁,像匠人打磨一块璞玉一样,细致入微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选择。繁华终将褪去,唯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技艺与精神,方能在静默中,散发出恒久不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