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

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烈嶼
  • 風情畫
  • 繪畫
  • 藝術
  • 風景
  • 文化
  • 地域風貌
  • 民俗
  • 海南
  • 攝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終年不歇的風,
就像四周的大海與浪花,
長久以來伴著烈嶼上的每個人,
吹拂他們的歲月,與他們一起生活。
於是一首迎風之歌裏述說著不同的故事…

  這不隻是一本描寫烈嶼風情的遊記,更是一本述說烈嶼人文情懷的故事書。

  你知道烈嶼在哪裏嗎?你瞭解烈嶼的過往曆史嗎?烈嶼有哪些人文風情、美景與地方特色?讀完本書你便能瞭解這座神祕孤島的所有一切。

  烈嶼,是金門唯一的離島鄉鎮,與本島往來僅藉由渡輪接駁。

  雖然與金門關係緊密,宛如風雨同舟,但一水之隔使其另具某種孤絕特質,在生活樣貌與自然景觀上,都保存瞭更多的原始風情。

  《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乙書從烈嶼的這份獨特風情開始,架構在實地見證的所見所聞,以文字、影像以及音樂形式呈現。時間軸起於目前時空,連結過往,展望未來,包含瞭整個金門。

  作者用文字娓娓敘說烈嶼的風情故事,句句動人心弦,讓許多在地的烈嶼人及每位造訪此處的遊人也油然而生多瞭一份感動,她說:

  「許多人對於這個時代經常感到失望,但迴顧曆史,當大地冷冽,人們勸慰自己已來到嚴鼕的極點;在黑夜的深處,即開始倒數黎明的降臨。信任一份希望,可以帶來新的力量。我在烈嶼遇見希望的種子,美麗的自然生態、豐厚的人文,以及淳樸的民風。」

  「外麵的世界或許太大,我們走不到天涯,幸而烈嶼,位在很近的海角一隅。海角或許也太遠,我試著,將那個美好的真實世界放進瞭本書裏。」

  ~且讓我們一起啓程與作者來趟深度的烈嶼風情之旅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麗霜(糖霜) / Lisa Chang


  喜歡當一個旅人,目前行跡遍及六大洲,五十幾個國傢,一韆六百多天。

  熱愛文字、攝影與音樂,勤快的用筆與圖像追尋小人物小地方的大故事。稱寫作是一種「用筆清唱 以圖高歌」的過程。

  中文係畢,曾任國中國文教師,之後二十餘年於大學校園任職,最為喜愛的工作是藝術行政及企劃,現為自由創作者。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在此之前沒有屬於自己名字的書,常藉口說是要等到走不動、靜下心來的那時候。

  直至2017年8月,因愛上戰地金門的舊事與今貌,以及那些從軍旅故事走過來的人們,所以暫時停下腳步,從烈嶼開始,齣版瞭人生第一本書。
 

圖書目錄

序幕
神遊烈嶼
敘述一個戰地小島的蛻變
烈嶼風情畫序文
文學正在傾聽
重返海角一隅
 
啓程
金門濃霧
背包上肩 齣發
小彆重返
 
風的烈嶼
聽啊 那風裏的聲音
看風聽雨
九降風之夜

烈嶼母親與他的孩子們
烈嶼母親 之一
烈嶼母親 之二
大海的孩子 ──戰地母親的絮語
烈嶼之子
 
風雞之鄉
風雞的故鄉
風雞捏陶群像前傳
風雞捏陶群像
 
戰地舊事
您好 阿兵哥
最可靠的陌生人
老照片的軍中故事
 
人文
東林有喜
東林有喜 喜宴上菜
東林有喜 訪親傢
國粹日
賣魚尾記
一個被愛著的地方
小島上的米其林
小金人你要去哪裏?
尋鄉韆百度
也將成為曆史的今日
烈嶼小夜麯
烈嶼風情畫
 
環島之旅
八青路
沙溪堡
紅土溝的野餐
電瓶車之戀
 
芋頭季
芋頭季的召喚
為你加油
阿嬤 我在烈嶼芋頭季啦
蕾絲哦的鄉愁
 
金門
雨天的思念
起步走!嚮前看齊?
鱟的邂逅
風獅爺
博弈之弈
 
拾壹何日君再來
媽咪喜歡拍小人物
我的烈嶼拼圖
在島嶼之間旅行
他日君再來
 
拾貳迎風之歌
珍重再見
插麯
官方版
餘韻
迎風之歌 麯譜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2016 年9 月19 日, 我的臉書社群中齣現一段來自烈嶼的文字,麗霜暫彆傢人,獨自一人走訪烈嶼。從那天起,我每天閱讀麗霜的貼文,關心她的安好,更被她的文字所感動。

  本書作者張麗霜是我在政大校長服務期間的好夥伴。政大沒有藝術相關科係,但所舉辦的藝文活動均有一定程度的水準深受肯定,這必須歸功於包括麗霜在內的藝文中心夥伴們。麗霜曾經策劃過李泰祥、吳念真、林懷民等多位知名藝術傢駐校活動,以及《颱語歌謠一百年》等大型活動,都得到全校師生們的熱烈好評。

  2013 年,麗霜在代理藝文中心藝術總監期間,策劃《環境藝術行動》,邀請國際知名的「建築繁殖場」團隊來校現場創作,逾時一年。這場跨單位閤作的大型校園環境作品,在她的辛苦協調中順利完成,並獲得第12 屆颱北市都市景觀大奬首奬。麗霜在創作與執行公務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對藝文以及大自然元素的熱情。

  麗霜曾在校內的詩文創作中多次獲奬,文字洗鍊、筆鋒充滿感情。透過她的書寫,烈嶼那個神秘的孤島、被遺忘的年代,似乎重新鮮明地呈現在眼前。我們在文字照片中分享她的旅途趣聞,更對這個陌生又遙遠的島民文化,忽然之間,感到熟悉又親切。而島上一年四季不停歇的風,似乎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常鼓勵同學們要勇敢的走齣校園、融入真實的世界,去探尋文化的底蘊。如果能夠透過語文影像,將那份深層的感受記錄下來,不僅是個人生命的最佳註解,更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

  麗霜離開公職後專注於旅遊與文學創作,本書透過作者親身的生活融入,忠實描繪烈嶼島上的人物文史,幫助更多人認識這個島嶼。而她特彆為烈嶼創作的《迎風之歌》,有機會成為烈嶼的代名詞,韆古傳唱。期待她能繼續帶著筆桿和相機,將旅途上的萬韆世界,逐一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大傢享受神遊的喜悅,更豐富自我對文化的想像與再創作的生命力。

教育部前部長、政治大學前校長  吳思華

推薦序二

  1980 年4 月初,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四百多名預備軍官,登上瞭揚字號軍艦,從高雄壽山啓航,橫越颱灣海峽,駛往金門料羅灣,那是我戰地體驗的開始。

  那兩日海象平靜,和預料中先民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大不相同。船抵料羅灣,預官們在沙灘上列隊集閤,金東、金西、南雄等各個重裝師的人事官,來到沙灘上將各師的預官陸續接走,剩下七零八落的三、四十個人,重新集閤上車前往水頭碼頭,我也在其中。    再次登船,這次是跨越金烈水道,前往小金門,也就是烈嶼。

  隨著軍隊移防,在烈嶼駐守時間並不長。緊湊的兩個月生活,就是我有限的烈嶼記憶的來源。經由行軍、演習、營測驗,和平日揹值星帶集閤部隊到鎮上看電影,很浮麵且碎片化地認識瞭這個海上孤島;當然,還有我喜歡的傍晚登高,在部隊晚飯前爬上龍蟠山頂,在夕陽餘暉中,看著掩映在海麵霧靄中的點點漁帆,即使同袍告訴我,每艘船上都有著機槍和發報機,我還是由衷贊嘆這一幅貌似國畫的漁舟唱晚,心裏漫吟著:「過盡韆帆皆不是……」。

  這就是我小金門戰地生活的日常,但沒有想到的是,經過瞭36 年,我竟然能重新認識烈嶼,這一次,是經由麗霜的文字和相機。

  麗霜原任職於政大藝文中心,深具名望的文學傢和藝術傢陸續受邀到政大駐校,都緣於她積極專業、親力親為的操持。麗霜離開公職之後更沒閑著,全心投入寫作的誌業。去年加入烈嶼駐島藝術傢行列,用文字和圖像,重新詮釋瞭這個走過半世紀滄桑的海上一隅。

  我們當年活過的戰地早已不再硝煙密佈,而是雲淡風輕。捧讀麗霜的《烈嶼風情畫》,看到阿兵哥的陳年記憶,也成瞭書中的一部分,但在書裏更多的,是風、是海、是老人、是小孩。這些風貌讓年輕一代用眼用筆重新編織,是自然生態和人文情懷的交織互融。而他們所欣賞和捕捉的片段,已經沒有瞭硝煙的熏灼和戰火的淩遲,所呈現的單純隻是自然的美麗和曆史的痕跡。

  很高興看到麗霜的駐島創作正式齣版,更高興的是看到年輕一代,能藉著文字和圖像搭起橋樑,讓不同年紀背景和體驗的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重新認識這個堅毅可愛的小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颱大物理係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孫維新

推薦序三

  一般人慣稱戰地金門,這說法大緻是從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算起。曆經四十幾年的戰地政務軍事管製時期及國共對峙,本島與諸小島上留下瞭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與人物,隨著時代遷移,兩岸局勢漸趨緩和,隨著駐軍大量的裁撤,金門的戰地色彩逐漸褪去,舉目所見的軍事設施或封存、或拆除、或活化,地景地貌改
觀,人文及生活也邁入瞭嶄新的一頁。

  烈嶼位處海角一隅,據史冊記載,最早在唐朝時期即有牧馬寨的設置,移民者務農、漁撈、航運,因地隨勢而定居。自十三世紀始,便有宋帝昺南逃此地脫睏之說,及至明海寇作亂、鄭成功北伐,有清、民國設置防務,此地一直是兵傢必爭之地,戰爭遺跡更是所在多有;而在烽火下的烈嶼人民自秉堅韌之本性勤奮度日,纍積、發展齣豐厚的文化底蘊。

  作傢張麗霜小姐應本縣文化局之邀駐島創作,實際走訪、融入庶民生活,從戰地時空切入,兼顧瞭曆史、生態和藝術等多麵嚮視野,以其獨特帶著溫度的文學筆觸,勾勒齣烈嶼今日的人文景觀。書中提及尚存的「聯通社」睦鄰機製,背景可遠溯至明朝;燈火通明的現代化九宮碼頭,則是昔日人跡罕至的後灣仔,船夫必須翻越山脊纔能迴到山後的傢;鹽堤、水閘等遺跡依舊可尋;寺廟、宗祠及民宅,各具功能及美學;上林林氏因功得享「烈島鍾英」榮耀,湖下擁有「東漁坊、西鳥籠、南蜘蛛、北美女梳妝」意喻漁場豐富、群鳥聚林、漁網如織、女孩如天仙之說。而這些點滴的先民遺跡與生活美學鎸刻在烈嶼的曆史長河裏,匯集成瞭今日的文化樣貌,成就瞭一道道美麗又觸動人心的意趣與風景。隨書發行的《迎風之歌》音樂影片,概括瞭金門發展的諸多願景,呈現瞭烈嶼小島的美麗內涵,希望讓在地者以傢鄉自豪,遊子鄉愁得以落葉歸根,更讓旅人一償去此再無他處的宿願。

  感謝張麗霜作傢為我們寫下如此撼動人心的烈嶼篇章,更感謝鄉親們一如初始的真誠情懷與生命活力,讓金門不僅到處是美景,更有著信手拈來、豐沛動人的人間故事。是為薦序。。

福建省金門縣長  陳福海

推薦序四

  自從徐誌摩寫成《再彆康橋》, 夕照下的劍橋Cambridge,逐漸成為多數人印象裏的基調,詩句譜上樂麯,化身音樂傳揚。在這首詩誕生的八十週年,鎸刻著首行與末行著名詩句的大理石詩碑在劍橋的校園矗立起來,詩碑上沒有譯文,彷彿文字本身已經形成一種圖騰。

  輕輕的我走瞭 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充滿豐沛的對沙漠真摯深切的愛,以及他與荷西之間的愛情。廣大讀者在認識佔瞭地球三分之一陸地、其他近三十個著名的沙漠前,就跟著他的書先認識瞭撒哈拉的美與浪漫,而且在親自經曆前,或許以為全世界的沙漠樣貌都與三毛筆下的撒哈拉一樣。

  「四周除瞭風聲之外就是沙,鎊鎊的在空氣中飛揚著。前麵是一片廣大的泥沼,後麵是迷宮山,我轉身去望太陽,它已經要落下去瞭。再轉身去看荷西,他也正在看太陽。夕陽黃昏本是美景。」

  夏丏尊《白馬湖之鼕》描述蕭瑟鼕季裏的白馬湖,寫景抒情,充滿新奇,使得枯索無味的鼕天變得趣味盎然,儼然成風中經典。爾後再讀鼕風之作,總難免與《白馬湖之鼕》相提並論。

  「那裏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瞭,椽縫中卻仍有透入。至於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纔止的。最嚴寒的幾天,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汀,山色凍得發紫而黯,湖波泛著深藍色。」

  因為文學,可以傾聽,它聽懂大自然的輕聲、愛情的細語、一個地方的聲音、一個時代的聲音…然後放到文字裏存起來,當人們開啓這些文字,驟然發現,原來那裏麵還有另外一個真實的世界,於是康橋、撒哈拉、白馬湖之鼕可以無拘無束的跨越時空。

  《烈嶼風情畫》這本書是以每日隨筆的散文形式,即時記錄並分享所見所聞,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寫情、寫景和記事。不同於一般遊記,它傾聽瞭更多的細節,所以展現瞭寬闊的收存視野,轉化成字裏行間溫厚細膩的人文情感。

  其中《風的烈嶼》篇章,生動描述瞭在洶湧大海上、遼闊天空下,不停運轉的四季風。從這裏延伸齣來的,是作者的另一篇創作《迎風之歌》。欣見烈嶼,也將隨著音樂傳唱遠方。

  文學,正在傾聽這個時代。
 
金門縣文化局長  呂坤和



  與金門結緣,可以追溯自二十幾年前。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解除,隔年八十二年開放觀光。

  那年暑假,國立政治大學組隊勞軍。當時師生搭乘的是軍機,兩側長排座椅,大傢麵麵相覷。要進到還是封閉的軍事要地烈嶼、大膽島等地,乘的是小艇,在大海中顛簸的破浪挺進。

  當時年紀還輕,閱曆尚淺,眼前的海麵無比浩蕩,看那白浪陣陣襲來,幾度驚為石裂天掀,深怕自此被大海吞沒。即便如此,暈得七葷八素之際,懷抱著對國軍的滿腔敬意、對勞軍的神聖使命感,不自覺挺直腰桿,內心源源不絕一股乘風破浪的豪氣。幾年之後,在這群勞軍團裏有人成瞭金麯奬最佳國語女歌手、有人獲緻學術盛譽、也不幸有人英年早逝…歲月匆匆,逝者如斯。

  那次的體驗精采豐碩,但離開後卻沒有多少機會再去想起,畢竟世界這麼大,更多時間花在拜訪新地方的忙碌裏,隻有偶爾在翻閱舊照時,當年的人物與景緻纔會暫時浮現。

  一○四年與傢族相約造訪金門過中鞦,懷著初訪的心情在老城區與傳統閩南聚落間走逛。一落落的古宅、一幢幢的洋樓,或許少瞭龐大的駐軍,放眼望去比記憶裏空蕩許多。有些宅第剛翻新,比二十幾年前更加新瞭,有些則任由蔓生雜草把歲月的斑駁愈描愈重,庭院深深,更甚當年。憶昔撫今,整個島上呈現的,大約正是百年的前與後,各自的時代榮景。遙想當年戰地種種,那時代在街道上忙碌紛飛的軍人與老百姓們如今都去瞭哪裏?我努力在這座小城裏尋找那些遺落在時光裏的人們。

  中鞦假期結束前,掃境颱灣的強颱把僅有微風陣雨的金門遊客一個個都延留瞭下來。此地無災情,但有傢無從歸。眾人睏坐愁城,無處可去、無事可做的等著機場重新開放。當人的心靜下來瞭,纔聽見瞭雨的語言。雨在說話,與風、與山牆、燕尾、馬背在對話。風呼著雨,雨應著風,時而滴答、嘩啦,時而澎湃激昂,那聲音與畫麵壯盛流麗的衝撞著觀雨人的視覺與聽覺。這裏的雨天,與都會裏的、高樓大廈外的,都不同。突然間恍然驚艷這個島嶼的奇特,不僅是雨天的不同,這個島嶼還同時擁有瞭所有度假的大自然與人文元素──藍天、大海、清新的空氣、純樸的民風、海灣與沙灘、閩南古厝與洋樓、還有戰地的景觀與故事。內涵飽滿,而且還是塊淨土。

  隔年一○五年,鞦雨一場下過一場,月亮由缺轉圓,中鞦漸濃的氣息夾帶著某種懷念的思緒,金門那個落雨的三閤院,像一顆浮球,一直浮到腦海的最錶層來霸佔著記憶體。不知純是因著當年同遊人的意氣相閤,或者隻是因為離島特有的浪漫陌生情懷,營造瞭旅人難以抹滅的迴憶。

  寫瞭一篇《明月在遠方高歌》的文章懷念金門,預計在中鞦夜上社群網站發佈分享。但,後來這年彷彿沒有中鞦。佳節連假,強颱莫蘭蒂直撲金門,大小諸島都陷在淩厲十七級強風與大雨的肆虐範圍。當時,所謂思念或懷鄉,都顯得微不足道,甚至難以啓齒。那一夜的颱北,窗外也是風強雨驟,幸而插座上持續輸送的電力留住瞭屬於傢的溫暖。之後天天鎖定金門的災情新聞,覺得那裏也住著我牽掛的傢人。

  災後的第一個週一,因為參與2016 年的烈嶼駐島創作計畫,我拖著行囊如期來到瞭這個狂風暴雨過後的島嶼。沿途滿目瘡痍,林木、房屋、古蹟摺損崩落,部分路段改道或封閉。我直驅水頭碼頭,上瞭渡船,投嚮瞭也稱小金門的烈嶼。

  這次我沒有走遠,大約留在島上生活瞭一個月,也因此,看到瞭這幅烈嶼風情畫。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看到《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這個書名,就覺得充滿畫麵感!我住在颱灣本島,雖然對金門(烈嶼)的認識大多來自新聞或曆史課本,但總覺得那裏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獨特的風情。這本書名就像一首悠揚的歌,在海風的吹拂下,為我們展開一幅幅生動的畫捲。我特彆好奇,書裏描繪的“烈嶼風情”究竟是怎樣的?是那些曆史的痕跡,比如戰地碉堡、昔日的地雷區,還是更具生活氣息的漁村景象、特色小吃,或是當地居民淳樸的生活態度?“迎風之歌”這個詞組,也讓人聯想到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或許是在風雨中仍然屹立不倒的島嶼精神,又或者是人們在時代變遷中,依然保有對故土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風光的書,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人文探索。我猜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觀察、去體驗,纔能捕捉到那些最細微、最動人的瞬間。光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聞到海風中夾雜的鹹味,看到夕陽染紅天際的美景,還有那些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人們。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認識一個更立體、更溫暖的烈嶼。

评分

光看《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這個書名,就覺得很有詩意,也很有畫麵感。我雖然住在颱灣本島,但對於烈嶼(小金門)總有一種特彆的嚮往。總覺得海島有它獨特的魅力,是大陸上感受不到的。書名裏的“迎風”,讓我聯想到一種積極嚮上、不畏艱險的精神,就像海島上的人們,麵對著海風和潮汐,依然努力生活,努力創造。而“烈嶼風情畫”,則直接點明瞭書的內容,應該是關於烈嶼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色、甚至是曆史文化的一種描繪。我特彆好奇,書裏會不會有很多關於烈嶼的傳統建築,比如那些紅磚瓦牆的老房子?會不會介紹當地獨特的風味小吃,比如那些隻有在島上纔能吃到的特色美食?又或者是關於烈嶼的自然風光,比如那片寜靜的海灘,或是島上特有的植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靜態的風景介紹,更能捕捉到烈嶼生活中的動態,比如漁民齣海捕魚的場景,或是當地居民在巷弄裏的日常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仿佛置身烈嶼,感受到那份海風帶來的清爽,聽到那首迎風而唱的生命之歌,體會到那份屬於烈嶼獨特的、飽含人情味的“風情”。

评分

《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這個書名,一聽就讓人心生嚮往。作為土生土長的颱灣人,我對金門(烈嶼)一直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也是對海島風情的迷戀。書名中的“迎風”,讓我立刻聯想到烈嶼那片純淨的海風,吹拂著島上的每一個角落,也吹拂著島上居民的心靈,似乎也象徵著一種不屈不撓、嚮前邁進的精神。“風情畫”更是直接點明瞭主題,我猜這本書會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烈嶼獨有的風貌,不僅僅是那些著名的景點,更可能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裏,例如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老街巷、古樸的閩南建築、勤勞樸實的居民,甚至是一些隻有當地人纔知道的傳說故事。我尤其好奇,書裏會不會描繪烈嶼特有的自然景觀,比如海邊的日齣日落,或是那片寜靜的沙灘?又或者是關於當地的飲食文化,那些代代相傳的古早味?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深入瞭解烈嶼的靈魂,感受那份在海風中吟唱的、充滿人情味的“風情畫”,仿佛自己也成為這幅畫捲中的一部分,與島嶼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歲月的變遷和生命的力量,領略那份屬於烈嶼的獨特韻味。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聽起來就有一種很強的畫麵感,讓我立刻想到海風吹拂、稻田搖曳的景象。我雖然沒有去過烈嶼,但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關於金門(烈嶼)的報道,總覺得那裏有一種特彆的氣質,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帶著海島特有的清新。這本書名中的“迎風”,就好像在說島上的人們,麵對著大自然的挑戰,依然積極樂觀地生活著,他們的歌聲隨著風傳播,充滿瞭生命力。“風情畫”更是直接點明瞭內容,一定有很多關於烈嶼獨特風貌的描繪,可能是那些古老的閩南建築,或是充滿故事的聚落,亦或是海邊的漁民生活。我很好奇,書裏會不會描繪烈嶼的自然景觀,比如那片特殊的海岸綫,或是島上特有的植物?又或者是關於當地的傳統文化,比如廟宇的祭祀活動,或是特有的節日習俗?我總覺得,一個地方的風情,往往體現在最平凡的生活細節裏,比如一塊石頭、一條小巷、一位老人的眼神。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烈嶼的日常生活,感受那份屬於海島的寜靜與熱情,體會那份“迎風”而行的生命力量,仿佛親身走在那片土地上,與海風對話,與當地居民共鳴。

评分

《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這個書名,立刻勾起我對烈嶼的好奇心。雖然我曾有機會到訪金門本島,但烈嶼(小金門)始終是一個帶著神秘色彩的存在,總覺得它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角落和故事。書名中的“迎風”,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堅韌和生命力,仿佛島上的居民在海風的吹拂下,日子過得雖然不盡容易,卻依然展現著頑強的生命姿態。“風情畫”則預示著書中會呈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描繪烈嶼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烈嶼在曆史長河中的沉澱,也許會講述一些關於戰爭年代的記憶,但更傾嚮於描繪和平時期島上居民的生活百態,比如他們如何與大海共處,如何經營著世代相傳的産業,又或者是島上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社區氛圍。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展現齣烈嶼的人情味,那些淳樸善良的島民,他們的生活哲學,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會是構成這幅“風情畫”的重要元素。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地理或曆史的介紹,而是一次情感的連接,帶領讀者去體會那份屬於海島的獨特韻味,感受那份在風中吟唱的生命之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