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書時,由於無法進入薩伊,我便仰賴記憶和去非洲其他地方旅行,並參考瞭許多人對剛果/薩伊自然、文化及社會曆史的敘述。對我,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瞭解更多小說之事實基礎的讀者而言,這樣的來源極具多樣性,也頗富價值。其中最具助益的當屬喬納森・奎特尼 (Jonathan Kwitny)的傑作《無盡的敵人》(Endless Enemies),書中描述瞭薩伊後殖民時代 的曆史,使我滿懷激情,也想就此主題寫一部小說;當我想要對這一背景的整體情況及無數細節有更深入的瞭解時,我都會再三參考。從揚海茨・揚(Janheinz Jahn)的經典文本《濛圖》 (Muntu)、欽努阿・阿契貝(Chinua Achebe)的小說《瓦解》(Things Fall Apart)、艾倫・帕・梅裏亞姆(Alan P. Merriam)《剛果:衝突的背景》(Congo: Background of Conflict)、 G・海・因茨與H・多奈(G. Heinz and H. Donnay)的《盧濛巴:最後五十天》(Lumumba: The Last Fifty Days)中,我也獲益良多。另外,若無兩部卓越的文獻賦予我文學靈感,本書根本就不會寫成,它們大小相當,分彆是K・E・拉曼(K. E. Laman)的《剛果語—法語詞典》和欽定版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