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是客傢人 我是客傢人,我懷念我的母語。
之所以用「懷念」,是因為我離開族群,到大都市生活;再加上工作的關係,我必須以自己為模範,像母雞帶小雞般的,引導小朋友國語發音及用字遣詞的正確度。結果在日復一日的導正過程中,我自己也被「洗腦」;於是客傢話漸漸說得不流利瞭,用得不純熟瞭,客傢話變成像分彆數十年的老友,有點熟悉,又有點模糊,最後我隻能用「懷念」,來形容對它的感情。
另一個懷念的原因是,客傢話對我來說,不單單是一種母語、一種語言,它還是一種鄉愁、一種鄉情,它被包覆在童年迴憶裏,成為我想念故鄉、懷念童年的一種芬芳味道。每當有機會迴故鄉,我會想再看看小時所見的山和樹,或老廟和街道,也會很想聽聽故鄉的人們所說的客傢話──那種「大埔腔」的客傢話,全颱灣隻有在故鄉纔聽得到。
有一次,我刻意和故鄉「文昌廟」裏的廟祝老婆婆聊上幾句。說瞭幾句應該是被國語「汙染」的客傢話後,老婆婆卻白眼一翻,用那乾癟的嘴說:「你不是客傢人喔!」
數年後,廟祝老婆婆在九二一大地震中,被轟然倒下的文昌廟壓死瞭!
不不不!我不是在詛咒這位奉獻給「文昌帝君」的虔誠老婆婆,她的身影──任何有關故鄉的印象,我都會牢牢記在心中的。我想說的是,九二一為故鄉帶來很大的傷害,小時曾在它牆邊走過無數次的文昌廟垮瞭,有彈棉花店、打鐵店、理發店的舊街也垮瞭,連我們傢族供奉祖先的「老屋」也垮瞭……而在這些小時所見景物未垮之前,老婆婆已為在外地求學、工作的我,判定我已離故鄉遠瞭。
似乎隻能剩下懷念瞭。
為瞭怕連這種懷舊感覺,都會被時間及空間沖刷、淡去,我身處在都市中,卻常理直氣壯地對同事或朋友們,強調我是客傢人。身在閩南話及國語這兩種強勢語言的環境中,我能深深感受到客傢人已成「珍稀動物」──一百隻中找不到五隻,在我工作的職場,一百人中不到五人是客傢人。
大傢都知道珍稀動物的下場是如何,保護、培育都還來不及,就先被拿來展示。一天到晚都在和彆人提「我是東勢客傢人」的結果,竟讓我成為「語文競賽客語朗讀競賽員」。對我這從小靦腆的客傢人來說,上颱說客傢話竟成瞭負擔……
往好處想,能強迫自己「復習」客傢話也不錯。隻是比賽完後,我跟班上小朋友提,當天比賽我是「一心二用」──一心用在朗讀的文稿上,另一心則用在控製兩腿不要顫抖。
這故事就是由這樣的不安及衝突想像起:故事中的郭誌明就像我一樣,是個會說客傢話,但又怕上颱,內心正掙紮著的客傢人。而造成他心中負擔的,則是熱心的李主任,他既積極維護客語文化,又想讓學校在競賽爭得好成績。另外,我還滿喜歡主角的妹妹及劉鬱玟這兩號人物,這兩個女生懂得自我展現,又有強烈的企圖心。相信每位小朋友都曾在學校遇見這類外型搶眼,國語說得字正腔圓,能在颱上積極展現自我的女孩子。她們的老練與世故,永遠讓我們這些平凡小男生望其項背……
由對客傢話的懷念,以及目前所見種種,讓我完成這故事。同時我也希望這篇客傢故事能掀起一點漣漪,讓更多的作者,寫齣更多有關客傢族群的好作品!
文/鄭丞鈞
推薦文 本書記錄瞭客傢人由「多數族群」轉變到「少數族群」的心路曆程,作者對客傢族群有深入的瞭解,文字功力深厚,能充分感受到身為客傢人的驕傲與熱情。
兒童文學作傢 呂紹澄
推薦文 保守、拘謹、固執、勤奮,這是一般人對客傢人刻闆的印象。《哈客小子》則呈現活潑、開朗,不失堅持的一麵。齣生於山城颱中東勢的鄭丞鈞,透過一個客傢少年的思維,以有趣的參賽故事為背景,逐步把客傢先民與原住民、閩南人互動的曆史融於文學中,又以客族不同語言為經,以及「四處為傢」的特性為緯,創作齣這一部文字簡單、內容不失周全的中篇少年小說。各年齡層的讀者,都能輕鬆地從故事中得到某些認知,而有更寬廣的同理心看待自己和他人。
資深作傢,曾獲國傢文藝奬 丘秀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