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耐心等候,
为了目标奋不顾身往前冲,
这就是美雪。
想尽各种方式拖延上床睡觉的时间,
有礼貌、有爱心,更懂得感谢,
这也是美雪。
【美雪的春日与夏夜】绘本套书,包含了《不想等待的春日》&《舍不得睡的夏夜》。
《不想等待的春日》描述春天的第一个黎明,为了迟到的小花,美雪出发寻找心中最纯净的水。在寻觅的路上,美雪历经重重困难,千挑万选,终于取得最合适的水,但却因为太过于心急而摔了一跤。辛苦获得的水,跟着飞出去的桶子、洒了满地。伤心难过的美雪,在仁慈的河流帮忙下顺利回到家。跟着爷爷的引导,美雪终于在春天的第二个黎明,享受了顺应天时的美好。
《舍不得睡的夏夜》叙述当鸟儿归巢,辛勤的蚂蚁也准备收工之际,该上床休息的美雪却还有很多挂心的事情要完成。她想着,要替蜻蜓女王搭建庆典的棚子,要帮菜园里的蔬菜浇水,得把八只蜗牛全都集合起来才行,猫咪沃邦的被子也还没准备 ……更重要的是,得献上一支舞给辛勤照耀大地的太阳!耐心等候的爷爷陪着美雪,把一件件事情依序完成,因为爷爷知道,这些美好的事物,都将是美雪编织美梦的重要元素。
本书特色 ※运用日式传统图样所代表的四季晴雨与花木鸟兽,微观自然界的规律性及美丽。
※动植物的细节描绘与隐藏于图像中的巧妙趣味,引领读者进入奇幻又写实的世界。
得奖与推荐记录 《不想等待的春日》
2016年 凡尔赛儿童读物奖选书(Sélection Prix du livre Versailles jeunesse)
2016年 圣艾修伯里文学奖选书(Sélection Prix Saint-Exupéry)
2016~2017年 奈努法文学奖选书(Sélection Prix Nénuphar)
2017年科欧诺儿童文学奖(Prix Chronos)
西班牙《国家报》文学增刊评比「2016年年度精选五大童书」。
《舍不得睡的夏夜》
法国亚马逊网站读者评价五颗星
瑞士儿童媒体中心网站〈Ricochet〉:「这个故事并不急着要孩子上床睡觉,而是细心地陪伴孩子完成他各式各样的晚间活动,作为一天的结束。作为这个故事的舞台,是一幅幅非常美丽又盛开的日式花园,让人一起缩小走进这个神奇国度。」
名人推荐 王卉文 安娜贝儿的绘本书阁版主
心 痒 听书‧BookListen 说书人
朱静容 OPENBOOK阅读志绘本书房撰稿人
柯倩华 儿童文学评论家
游佩芸 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黄筱茵 译者
邹骏昇 插画艺术家
苏懿祯 儿童文学工作者
(依姓名笔画排序)
倾心推荐
镜花水月:迷失在光影与记忆中的故事 一部关于时间流逝、身份迷失与内心深处渴望的宏大叙事,探讨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维系其真实的自我。 本书并非聚焦于季节的更迭或轻快的日常,而是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后,留存在记忆深处、闪烁着奇异光芒的片段。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复杂的人物关系、晦涩的历史线索和超现实的场景构建而成的迷宫,挑战我们对“真实”与“虚幻”的既有认知。 第一部:遗失的钟摆与无声的剧场 故事的开端,设置在一座位于欧洲东部边缘、被薄雾常年笼罩的古老城市——“维利亚”。这座城市仿佛被历史遗忘,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的庄严与新艺术运动的繁复,空气中弥漫着旧皮革、湿润石材和某种难以名状的金属气味。 主角:伊利亚斯·凡德尔 伊利亚斯是一位在国际知名的艺术品修复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他以其近乎病态的精准度,能够从破碎的文物中重构出失落的纹理和色彩。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像一块被过度修复的画布——表面完美无瑕,内里却隐藏着无法弥补的裂痕。 伊利亚斯患有一种罕见的、被称为“时间错位感知”的症状。他并非失忆,而是对特定时间段的记忆体验是颠倒的:过去发生的事情,他感知为未来的预兆;而对遥远未来的预感,他却以清晰的细节回忆起来。这种内部的时间错位,使他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微妙而危险的距离。 核心事件:蓝鸢尾的谜团 故事的转折点,源于一件神秘的委托——修复一幅十八世纪的肖像画,名为《蓝鸢尾的审判》。画中人物的面容被极其精细地刮去,只留下瞳孔深处两点近乎墨黑的空洞。当伊利亚斯接触画作时,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共振,他“记得”自己参与了这幅画的创作,甚至记得那双被刮去的眼睛原本属于谁。 通过对画作背后的历史文献的挖掘,伊利亚斯发现“蓝鸢尾”不仅仅是一幅画,它似乎是一份关于一个秘密社团——“守夜人议会”——内部权力斗争的记录。这个议会声称肩负着维护“世界时间序列”稳定的职责,他们相信通过艺术和仪式,可以锚定现实的结构,防止其坍塌。 关键场景:无光的图书馆 伊利亚斯追寻线索来到维利亚城下水道系统深处的一个秘密档案馆。这个图书馆没有窗户,唯一的照明来自墙壁中嵌入的、周期性发出微弱蓝光的晶体。在这里,他发现了一系列关于“时间涟漪”的理论手稿。手稿中描述了一种“感知渗透”现象:强大的情感或意志可以穿透时间的藩篱,影响到遥远的过去或未来。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错位并非疾病,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感知外溢”。 第二部:镜像迷宫与自我重构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利亚斯开始怀疑,他所珍视的“过去”——一段与一位名叫“薇拉”的音乐家的短暂而深刻的恋情——是否真实存在,或者仅仅是“守夜人议会”为了稳定他而植入的记忆锚点。 人物侧面:薇拉的悖论 薇拉,一位以即兴演奏著称的大提琴家。她的音乐充满了未完成的和弦和突然的寂静,听者总感觉在乐章的某个关键点,有人悄然离场。伊利亚斯对薇拉的记忆是如此鲜活:她如何在黄昏时分为他拉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她身上淡淡的樟脑丸和松节油混合的气味。 然而,当他试图寻找薇拉的痕迹时,发现她仿佛从未留下实体记录。没有出生的记录,没有音乐学院的档案,甚至连她租住过的公寓也早已被改建。薇拉的存在,是完全依附于伊利亚斯的主观体验。 “旁观者”的介入 一位自称是“时间管理员”的神秘人物——代号“零”——开始在伊利亚斯的耳边低语。零并非实体,而是通过任何具有反射功能的表面(水面、镜子、抛光的金属)与伊利亚斯交流。零警告他,他正在触碰“结构性谎言”的核心,并暗示薇拉是用来“校准”他的工具。 零的叙事是冷酷而逻辑严密的:宇宙需要秩序,而情感的混乱是最大的威胁。伊利亚斯被赋予了修复艺术品的技能,其实是为了让他有能力去“修复”被他自身的混乱感知所扭曲的历史节点。 高潮:画廊的重演 故事的最高潮发生在维利亚一座常年空置的现代美术馆内。伊利亚斯被引诱到那里,现场展出的正是他修复完成的《蓝鸢尾的审判》。当他凝视那双空洞的眼睛时,美术馆的灯光开始闪烁,时间在瞬间被拉伸和压缩。 在这次“感知渗透”中,伊利亚斯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他通过画中人物的视角,体验了“守夜人议会”的创立历史——一个关于恐惧失去控制的集体决议。他看到了薇拉的真实形象:她不是音乐家,而是一位早年试图揭露议会秘密的实验物理学家,她的“记忆”是议会为了让她安静下来而设置的艺术性囚笼。 结局的模糊性 伊利亚斯最终做出了选择:他没有选择揭露真相,因为他明白,真相本身可能比谎言更具毁灭性。他选择接受“薇拉的记忆”作为他自我存在的燃料。他意识到,即使记忆源自虚构,但它所激发的爱、痛苦和对美的追求却是无可辩驳的真实。 他离开了维利亚,没有带走任何实物,只带走了那段模糊不清、介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春日与夏夜”的片段。他学会了在时间错位中跳舞,成为一个行走在现实边缘的艺术守护者,他的每一次修复,都是对世界脆弱秩序的无声维护。 主题探讨: 本书深刻探讨了以下议题: 1. 主观现实的坚固性: 何为真实?是客观记载的流水账,还是个体生命中深刻烙印的情感体验? 2. 艺术作为时间容器: 艺术品如何超越其创造的时代,成为承载和扭曲历史记忆的载体。 3. 被选择的遗忘: 为了生存和继续前行,我们是否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一些构造出来的“美好谎言”。 这本书充满了晦涩的哲学思辨、精妙的符号学解读和令人不安的心理描写,适合喜爱侦探小说结构下蕴含的深层文学探索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仔细品味文字中潜藏的每一层意象与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