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导读一
最美妙的关系 《真爱收信中》原名是「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出版社没有直译原书名是对的,原来的书名把整本书的内容完全透露了。看到书名,便可以完整地想像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是的,这本书的背景是「根西岛」。书里讲的是文学与食物,而这个读书会,事实上,非常之庶民、随性,参与者主要是为了食物而来,但是一边品尝食物之时,多少也就读了一些「文学」。
在书里,「文学」这两个字非常难以界定。虽然一般而论,能跟「文学」搭上边的多少必须具有某种艺术性高度,或者,至少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根西岛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对于根西岛的居民,对于这些「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的成员,「文学」的定义非常简单,就只是写在纸上的字而已。
某方面来说,这看法也不能说它不正确。所有的文学,高的或低的,伟大的或平凡的,有趣的或严肃的,不都也是从写在纸上的字开始的吗?
由于对「读书」这件事的理解如此直率单纯,因此根西岛上的这个读书会便非常不同于流俗,他们的读书类型出人意表,他们的读书态度理直气壮、滑稽突梯。在他们,读书这件事与生活相关,他们以读书为生活的借口,又从生活来理解他们的阅读。说实话,这其实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所阅读的书,无法在我们的人生里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人生,无法在某本书里得到映照,那么书只是书,人生只是人生。这样的阅读是苍白的。
《真爱收信中》的特别之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书中有书,书之中有人生故事,书之外也有。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玛丽.安.薛芙和安妮.贝萝丝。两人的关系是姨甥。玛丽自述是:「因为出乎意料的健康因素,我的工作不得不中断。」之后的接手者便是安妮。
以关系来说,玛丽是安妮的长辈,而以写作资历来说,安妮已经有过写作经验,而这是玛丽的第一本书。我认为「由某个人开启,却由另一个人完成」的这种「合作」模式,在作者绝对是个意外,但奇妙的是,却正好与书的内容唿应。
这本书里,一个远去的作者,开启了一个现存的作者的人生。而一个过去的爱情故事,完成了现在的一段爱情。这些事,与书有关,也与人有关。
书中的「现在」,其实是一九四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百废待举。人们无论精神或物质,都正在重建时期。一边重建城市,一边也试图从战争期间的无序混乱中重新建立价值感与秩序,并借以找到人生方向。
这样沉重的主题,作者却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切入。
女主角,这位「真爱收信中」是个报社专栏作家,算是个小名流。她刚发生了生命中最要命的大事,因为做了逃婚新娘,成为小报和闲人茶余饭后的谈笑资料,因此目前处在非常不愉快的境地。
她小有成就,既不够宏大到使她选择写作为平生志业,也不够渺小到甘愿屈身去做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她过了适婚年龄,但还没老到不再期待爱情。总之,就是这么个悬在半空中的女人,在人生的不确定阶段之时,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
这封信,有趣的是,对方之所以写来,与茱丽叶的作家身分没有什么关系。他是因为「拥有一本属于你的旧书而知道你」。想来茱丽叶也像多数爱书人一样,会在自己最喜欢的书里留下名字和资讯,以这种「拥有」来标示自己与写作者的连结。也标示自己的口味。换句话说,这是一封「读者」写给「读者」的信。而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喜欢同一本书。而这本书是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散文选》。
就因为这样,十九世纪的写作者兰姆,在去世一百多年后,依旧连结了遥远的英伦与根西岛,连结了陌不相识的一对男女。
一本书存在,它便能向未来说话,不论多远的未来。而你永远无法预测,它能够如何干预,以及创造了未来。
兰姆是《真爱收信中》这本书里一个不存在、但是血肉分明的角色。「喜欢查尔斯.兰姆」绝对是一个明显的标签。他代表了一种非学术性的趣味。代表一种踏实生活,并且喜爱生活的朴质的性情。
十九世纪作家兰姆是第一个把散文写作从宏议大论带到生活层面的作者。在他之前,西方认为「散文」都必须写有意义的题目。但是兰姆是异常之小市民的,试看他某些散文的题目,就大致可以想见他的生活态度,和他的关心范围:〈耳朵逸事〉、〈一个单身汉对于已婚男女言行失当之感叹〉、〈教书先生纪事〉、〈有感于京城乞业之萧条〉、〈论烤猪〉、〈情人节〉、〈愚人节〉……总之,多数是些小情小事,人人都有的经历,人人都有的想法。他这本《伊利亚散文选》风行百年,至今不衰,其实显示了人们最关心的,其实还是自己熟悉的事情。
兰姆一辈子都是上班族,在小公司里做了三十五年的书记。薪水微薄,地位卑微,自然没有能力结婚。姊姊玛丽.兰姆患有躁郁症,不时发作。当时的人对这种病没有概念,除了隔离,没有别的医治方式。而兰姆选择跟姊姊住在一起,终身照顾她。在不发病的时候,玛丽应当也是个贴心的、甚至才华洋溢的人。姊弟俩合写过《莎士比亚故事集》,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成故事。但是发病的时候,玛丽有暴力行为。
兰姆的一生,绝对无法称之为美好的人生。他的生命里缺乏太多于一般人寻常的东西,他没有钱,没有机会,甚至没有经历过爱情与婚姻,但是这样几乎一无所有的人生,充斥磨难、毁坏与挫折的人生,兰姆却安贫乐道,给了我们幽默温暖,对生命兴趣盎然的描述与解说。
根西岛上这群读书会会员的人生也很类似。这个小岛在二次大战时为德军占领,不但物质缺乏,还可能随时丧失自由、丧失性命。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人性面对的是极致的淬鍊,杂质不复存在,人人显露的是真正本质。如同兰姆在横逆人生中显露的是乐观积极和温暖的本质,根西岛上那些真正高贵的灵魂,显现的也是勇敢和正直的本质。
书里说了许多战争的故事。不是战争的丑恶和恐怖,而是在这些丑恶和恐怖之下激发的温暖人性。这说明了在任何一种最恶劣的情况下,我们依旧可以有所选择。而能够让人生快乐和了无遗憾的选择,永远只是相互的爱与援助。
根西岛上这一群直率诚实,个性独特因而可亲可爱的小人物,他们禀直心而活,不受世俗成见的影响。对于那些公认的经典巨作发出的评论,时常令我大笑。
除了一个圆满好看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这本书里还传达了另一种关系,那就是作者与读者,当作者面对读者来写作,而读者能够在作者的文字里看到自己,这是最美妙的关系。不只是单方面的写作或阅读,而是彼此分享,进而彼此融合。
袁琼琼(知名作家)
推荐导读二
用阅读,走过黑暗、拥抱希望 二○○八年三月,《出版家週刊》登了一篇讣闻,悼念病逝家中的美国小说家玛丽.安.薛芙。出版社登讣闻纪念作者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位享年七十三岁的薛芙女士不但是「新秀」,而且她的处女作《真爱收信中》根本还没出版!
薛芙究竟何德何能,还没出道便受到国际文坛瞩目?这得从二十年前说起。当时薛芙到伦敦旅游,顺道探访欧洲最后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萨克岛(Sark)。萨克岛是英属海崃群岛中的一个,靠近法国诺曼地海岸,必须先搭机到根西岛(Guernsey)方能转达。
就在她抵达根西岛圣彼得港的那天,岛上起了浓雾,不论船只或飞机都无法启航。薛芙决定隔天就回伦敦,当时机场只有她和经理两人,窗外白茫一片,室内让人冻得发抖。为了排遣时间,薛芙把机场所有的根西旅游书都买了下来,并在经理建议下躲进男厕,打开烘手机取暖。
就这样,她爱上了根西岛。很少人知道这里曾被德军占领,更少人知道二战期间小岛上发生过什么事。和欧陆上的腥风血雨或英国的恐怖空袭相比,岛民所承受的或许不算什么,可是仔细探究,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悲欢离合、人世无常,可也一点都不少。回到美国后,薛芙写信给根西岛的报社,询问还有没有相关书籍可看,就这样持续研究了二十年。
薛芙一辈子在书店工作,爱书读书之余当然也有写作梦,只是光说不练,直到读书会的朋友叫她「要嘛动笔,否则就闭嘴」。一气之下,她写了《真爱收信中》证明自己不是空谈。小说以书信体写成,描写作家茱丽叶和根西岛民因为一本旧书而牵起的奇妙友谊。
故事从作家茱丽叶离开伦敦,到外地宣传新书揭开序幕。这位三十出头的女作家有点脱线,但绝对真诚可爱。二战期间,她以一篇描写自己「恐鸡症」的文章,赢得报社「女人最怕的东西」征文比赛,后来应邀在报上开设专栏,用幽默的笔法观察战争期间的人生百态,颇受读者欢迎,于是由出版社集结成书。
出版社老板席尼很关切她下一本书的写作计画,但茱丽叶很无奈地在信中说自己毫无头绪。这时她收到一封来函,对方说他在二手书店买到一本《伊利亚散文选》,在书中发现她的名字和地址。因为他很喜欢这本书,所以想问问作者兰姆有没有其他着作可推荐?是否有人写过他的传记?
此人名叫道西,是个住在根西岛上的农夫。他说在德军占领期间,《伊利亚散文选》带给他许多欢笑,尤其是书中关于烤猪的描写更让他忍俊不禁。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就是因为烤猪而成立的。
看到这里,你一定和茱丽叶一样好奇。这个读书会是什么鬼?又和烤猪有什么关系?根西岛?被德军占领?什么跟什么啊!于是她开始和道西通信,并认识了读书会的其他成员,例如在市场摆摊卖药的女巫伊苏拉(她养了一只有幽闭恐惧症又不喜欢男人的鹦鹉),带着孙子同住的老渔夫艾班,很有贵妇架势的毛格莉太太,还有假扮贵族骗过德军的男仆约翰。
这些人性格各异,喜欢的书也不尽相同;有的被《咆哮山庄》吓得半死,有的从莎士比亚的剧本找到帮助自己活下去的警句,有农夫为了求爱而读诗,也有人抱着罗马哲学家塞内卡不放,还有家庭主妇写食谱!他们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子,她因缘际会来到小岛,与艾班的女儿结为好友,后来战争爆发她没有离开,留下来照顾艾班怀孕的女儿。她本来学画,后来又卷起袖子当了护士,脑筋灵活、性格率真,读书会乃是因她而起,可是她却被德军逮捕,下落不明。
随着茱丽叶和岛民的情谊日渐深厚,她决定亲自一游,并以德军占领时期的根西岛作为新书主题。她的生命将因此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她会解开伊丽莎白的失踪之谜,参与岛民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会找到一生的最爱。
我第一次听说《真爱收信中》这本书,是在二○○六年五月。时值美国书展前夕,我拿着纽约地图,搭地铁或者徒步于曼哈顿的街道,到处拜访客户,其中之一就是薛芙的经纪人莱莎.道森(Liza Dawson)。接待我的是莱莎的丈夫、负责版权和财务事宜的哈维斯(Havis)。他一坐下来就跟我说:「我们有本刚成交的大书,共有七家出版社参与竞标。」
在莱莎的操盘下,《真爱收信中》成了该年书展的热门大书,在海外市场更是抢手到不行。美国版权最后由小说《直觉》的编辑苏珊.卡弥儿(Susan Kamil)签下,英国版权由《追风筝的孩子》出版社布伦斯贝瑞(Bloomsbury)拿下,预付金足足是美国版税的两倍!消息传出后不到一个月,这本书已经卖出十国翻译版权,包括德国、法国、荷兰、义大利、西班牙、以色列和巴西,全球预付版税直逼百万美金。薛芙终于圆了作家梦。
谁知书约签订之后,薛芙的健康情形就开始走下坡,甚至出现失忆的毛病。修稿进度一延再延,时间一天天过去,各国出版社望眼欲穿,可真是急坏了编辑和经纪人。幸好薛芙的外甥女安妮.贝萝丝自告奋勇协助修订文稿,才解决这个问题。贝萝丝当过编辑,也是童书作家,文风和薛芙原稿中幽默慧黠又温暖的笔触非常相似。更重要的是,贝萝丝年轻又风趣,正好解决了薛芙年纪大了不便参与宣传活动的难题!
二○○七年九月,贝萝丝交出最终版本的稿子,我迫不及待开始读。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失眠夜,我打开电子档书稿,听着音乐、模仿英国口音,一字一句唸着稿子。我用一整个週末的时间读完全书,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这个道道地地美国制造的故事,却有着非常传神、不时让人拍案叫绝的英式幽默,就像《查令十字路84号》那样温暖有情、诙谐逗趣。
最让人感受良深的,是薛芙把战争期间的人间悲剧转化成一个个荒谬、甚至有点好笑的事件,虽然迫于无奈、或者令人心痛,可是即便在最身不由己的绝境,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勇敢、拥抱希望。《偷书贼》借死神之眼旁观战争,《真爱收信中》则用书信的格式,透过一群平凡的小岛居民,重新肯定阅读的不朽和人性的不凡。这是一个关于书、关于爱与勇气、友情和抉择、历史与记忆的美好故事。
《真爱收信中》终于排定二○○八年暑假隆重在英美上市,可惜薛芙还来不及看到心血印成文字,便在二月撒手人寰。此时试读版样书已在英美各地流传,读者反应超乎想像地热烈,布伦斯贝瑞出版社的总编辑说她「从没见过一本书引起这么大的回响」。
半年后,《真爱收信中》正式在美国出版,一推出便横扫各大排行榜,久久居高不下。全美各地的书店业者彷彿把卖这本书当成一种使命,逢人就推荐,也让这本书创下在独立书商协会排行榜连续半年位居前三名的惊人纪录。到了年底,这本书精装版印量已经突破五十万册,全球卖出二十五国版权,获选几乎每一家媒体的年度好书,到目前为止,全球销量已经超过五百万册。
也许薛芙早走了一步,可是她留下了一部让读者永远怀念的作品。
谭光磊(本书中文版权代理人)
专文推荐
字句的旅程 高中时,我也交过笔友。挺怀念那段收信、拆信、提笔写信,由手部动作,分隔出日常步调、渐层的日子──截然不同于如今3C用品横行,人与人交流看似便捷,却一个手滑就是攻讦、对立。
故事设于一九四六年二战刚结束的《真爱收信中》,女作家茱丽叶,情系根西岛上的读书会,一封封文情并茂的通信,串起一幅微妙的人际网脉。那个战争烟硝尚未全然散去的时节,他们试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良善,将战火余炙盖去。
不单是「寄出的信」,我们也看到电报、字条等覆信轨迹,开展了故事形式特有的「时间/空间」辩证,有时,这些可爱的人们急于挣破未能即时传达讯息的限制,偏偏囿于书信礼节,字间妙趣横生。《真爱收信中》拉近作家与读者的距离,催化我们想像文字一笔一画形成字义,一行行织就交流,那是文字所初有,最赤诚的样子。
当信与书,逐渐交叠、合一,不也是一种剪接工具?人们透过字句的旅程,往返剪裁彼此的人生。旅程终点更穿越时空,提醒现今读者:「您有多久没对一个人诚恳言说?多久没有乖乖分段写一封信,耐心读一封信?」
你我生存的现下,一支智慧型手机摆平了多少不便,等同消灭掉多少故事桥段;读完本书,我更加怀念那个纯粹、极简,将好故事稳妥存留下来的年代。
保温冰(影评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