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嗨呦~營養早餐自己做
元氣早餐店開張囉!
哇~快和好朋友一起動手做早餐
每天都有滿滿的活力!
黏土不但能促進孩子的手部小肌肉發展,
更能激發他們無限的想像力!
搭配超豐富的早餐組模具
一次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
內容物:
9個早餐組模具
6色小麥黏土
1本DIY教學手冊
【全係列商品】
AZ6001-4 3Q小麥黏土8色
AZ6001-5 3Q小麥黏土/水果派對(桶裝18色)
AZ6001-6 3Q小麥黏土/歡樂ABC(桶裝18色)
AZ6001-7 3Q小麥黏土/繽紛彩蛋6色
AZ6001-8 3Q小麥黏土/繽紛彩蛋12色
AAZ6001-11 3Q小麥黏土/Colorful 繽紛歡樂小舖
AAZ6001-12 3Q小麥黏土/魔法ABC彩蛋黏土樂園
AAZ6001-13 3Q小麥黏土/魔法奇趣蛋:動物樂園
AAZ6001-14 3Q小麥黏土/魔法奇趣蛋:美味甜點
AAZ6001-15 3Q小麥黏土6色組
AAZ6001-16H 3Q小麥黏土/聖誕新年歡樂彩蛋6色
AAZ6001-17H 3Q小麥黏土/聖誕新年歡樂彩蛋12色
AAZ6001-20 3Q小麥黏土/夢幻甜心生日派對
AAZ6001-21 3Q小麥黏土/活力元氣早餐組
AAZ6001-22 3Q小麥黏土/豪華日式壽司組
安心製造:通過檢驗,讓大人小孩都能安心使用。
質地柔軟:質感紮實,小朋友可長時間揉捏,不易乾燥!
色彩多樣:顔色飽和,還可混色,創造更多色彩變化!
*適讀年齡:3歲以上
創意手工,玩轉生活:手工創意與生活美學的探索 【本書聚焦】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的手工製作與生活美學指南,激發讀者的創造潛能,提升動手能力,並將創意思維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材料認知、核心技法掌握到多元化創意實踐的完整路徑,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自信,享受創造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章節結構與內容詳述】 本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確保讀者能夠係統地學習並應用所學知識。 --- 第一部分:手工基礎與材料認知(Foundations and Material Mastery) 本部分是所有創意實踐的基石。我們不關注任何特定的黏土或成品造型,而是著重於理解手工製作的本質和各種常用材料的特性。 第一章:手工藝術的哲學與精神 創造力的源泉: 探討靈感如何産生,以及如何培養日常觀察力,將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轉化為創作主題。 手工製品的價值: 深入分析手工製品在情感傳遞、個性錶達及環保理念中的作用,超越工具和材料本身。 安全與空間規劃: 介紹理想的手工製作工作區域的設置原則,包括光照、通風、收納係統的建立,以及處理各類工具和材料(如顔料、膠水、切割工具)的安全規範。 第二章:核心材料的深度剖析 本章將係統介紹手工領域中常見的幾種主流材料,分析其物理特性、適用範圍及儲存養護方法,完全不涉及特定品牌或配方的小麥黏土。 無機塑形材料(如石膏、水泥基復閤材料): 講解其凝固原理、配比控製、脫模技巧及錶麵打磨與塗裝的初步處理方法。側重於理解其剛性結構形成的力學基礎。 有機塑形材料(如熱塑性高分子材料): 探討不同熔點和柔韌性聚閤物在造型時的錶現差異,以及溫度控製對材料最終形態的影響。 縴維類材料(如毛綫、麻繩、布料): 重點介紹不同縴維的拉伸強度、染色特性以及結構編織的基礎知識,為立體編織和拼貼藝術打下基礎。 粘閤劑科學: 細緻區分水性膠、溶劑型膠、環氧樹脂膠等不同類型粘閤劑的適用場景、乾燥時間、強度以及後處理方式。 --- 第二部分:基礎塑形技法與工具運用(Core Sculpting Techniques) 本部分專注於傳授通用的、適用於多種材料的基礎塑形手法,培養操作的精細度和穩定性。 第三章:基礎手捏與塑形技巧 揉捏與排氣: 掌握有效去除材料內部氣泡的方法,以確保成品結構穩定,避免後期開裂或變形。 滾壓與厚度控製: 學習使用擀麵杖或平闆工具,實現均勻的厚度,這是製作平麵結構和薄壁造型的關鍵。 連接與加固: 講解如何通過“颳削粘閤”或內部支撐結構(如骨架的構建)來可靠地連接兩個部件,保證接縫處的平滑與強度。 細節雕刻入門: 使用基礎工具(如竹簽、塑形刀)刻畫紋理、壓印圖案的基本手法。 第四章:模具的原理與應用基礎(非成品模具使用教學) 本章探討“模具”這一概念的原理,而非直接教授使用預製模具。 模具設計的幾何學: 瞭解如何設計一個易於脫模的形狀(如倒角、斜度)以及開口位置。 負形空間的構建: 學習如何通過基礎的切割和分離技術,預設未來拆分或組閤的位置。 自製簡易模具: 使用基礎材料(如硬紙闆、橡皮泥等)製作簡單的定位輔助工具,以提高批量製作或重復造型的精度。 --- 第三部分:色彩理論與錶麵處理(Color Theory and Surface Finishing)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超越材料本身的顔色,進入色彩的錶達和最終的視覺效果呈現。 第五章:應用色彩心理學 色彩的調和與對比: 學習三原色、三間色理論在手工配色中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利用冷暖色調來營造特定的氛圍和空間感。 色彩的層次構建: 介紹漸變、暈染等技巧在二維和三維作品中的錶現力,重點在於如何將多種色彩自然地融閤,而不是簡單的混閤。 第六章:塗裝與錶麵肌理的精修 底漆的重要性: 講解不同基材(如多孔材料與光滑材料)對底漆的要求,以及底漆如何影響麵漆的附著力和光澤度。 乾掃、濕洗與做舊技術: 詳細介紹模擬年代感、銹跡、磨損等自然效果的塗裝技法,著重於層次的疊加和光影的捕捉。 保護性塗層: 探討啞光、半光和高光清漆的選擇,以及它們對作品觸感和耐用性的影響。 --- 第四部分:創意實踐與跨界融閤(Creative Practi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Fusion) 本部分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鼓勵讀者將所學技法應用於不同主題的創作中,強調功能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閤。 第七章:功能性手工的結構設計 承重與平衡: 探討如何計算和分配作品的重心,確保即使是較高的或不對稱的造型也能穩定站立或懸掛。 組件化設計: 學習將復雜作品分解為獨立可製作的單元,便於後續的組裝、維護或升級。 融入光影元素: 探討如何設計和預留空間,以便未來可以安全地整閤LED燈帶、小型電池或其他發光組件,實現作品的“激活”。 第八章:生活用品的藝術化改造 本章探討如何提升日常可見物品的審美價值,關注可持續性和再利用的理念。 容器的再塑形: 教授如何以外觀改造(如錶麵肌理覆蓋、結構加固)來賦予舊容器新的生命力。 個性化飾品組件的製作流程: 從基礎的金屬連接件(如耳鈎、掛環)的選擇和固定,到主體部分的塑形、打磨和拋光流程。 自然元素的整閤: 學習如何安全、持久地將乾燥的植物、石頭等自然物嵌入到手工作品中,以達到和諧的自然美學效果。 --- 第五部分:展示、記錄與傳承(Presentation, Documentation, and Legacy) 完成作品後,如何有效地展示和記錄這份勞動成果,是手工創作價值延續的關鍵。 第九章:攝影與展示技巧 自然光下的作品攝影: 學習如何利用窗戶光、漫射光等自然光源,避免反光和陰影的乾擾,突齣作品的立體感和細節紋理。 背景選擇的藝術: 探討純色背景、紋理背景(如木紋、布料)與作品主題的搭配原則。 多角度記錄: 明確哪些角度(如細節特寫、整體比例圖、使用情境圖)是必須記錄的關鍵信息。 第十章:創作者日誌與知識管理 建立個人技術檔案: 強調記錄每一次創作的時間、使用的材料批次、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形成個人的“錯誤庫”和“成功手冊”。 配方與尺寸的標準化: 即使是自由創作,也應養成記錄關鍵比例、切割尺寸和固化時間的習慣,便於未來復刻或改進。 社群交流與反饋機製: 如何開放地接受建設性批評,並利用他人的視角來優化自己的創作流程和審美取嚮。 --- 【本書受眾】 熱愛動手實踐,渴望係統學習手工製作基礎理論的初學者。 希望突破現有材料限製,探索不同塑形技術融閤的高級愛好者。 追求生活品質,希望通過創意改造提升傢居環境和個人物品美感的設計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