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
图书标签:
  • 游记
  • 北美
  • 生活
  • 文化
  • 移民
  • 自传
  • 成长
  • 旅行
  • 见闻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一世纪的北美大地,散居许多华文文字工作者, 他们不但在异域落地生根,更开出了繁花硕果! ▍从历史、地理、人物与生活四大面向,纵横交叉展示北美华文文学的风貌与特色! 本书为「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文学网站」2012-2016年的精选文章集结,共收录52篇文章,分为四辑。辑一「话史:回首来时路」,辑二「采风:人文与自然风情」,辑三「如晤:与名家面对面」,辑四「融合:融入他乡」。从历史、地理、人物与生活四大面向出发,以历史为经,从早年的华工、中国城、留学潮、保钓运动、移民潮到当代北美华人谈起;并以地理为纬,延伸到北美各地城市风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生活见闻、人生感悟。纵横交叉展示北美华文文学的风貌与特色,并呈现北美华人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的转变过程。 本书特色 1.「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文学网站」2012-2016年精选文章集结。 2.从历史、地理、人物与生活四大面向,纵横交叉展示北美华文文学的风貌与特色。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 引言: 这是一个关于漂泊、挣扎、重塑与扎根的故事。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群普通人在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冲击、身份认同危机与生存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的微观剪影。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新大陆”对不同背景的移民群体所构成的复杂图景——既是充满机遇的沃土,也是布满荆棘的试炼场。我们将聚焦于他们如何从最初的迷茫、无助的“花果飘零”状态,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网络、经济基础,最终实现“落地生根”的跨越。 第一部分:初入迷雾——花果飘零的时代侧影 第一章:跨越海洋的勇气与代价 本章将追溯早期移民群体踏上北美大陆的驱动力。这种力量是多维的:经济上的绝望、政治上的动荡,抑或是对更高生活质量的纯粹向往。我们会细致描摹登岸时的场景——从港口的喧嚣到初入异域的寂静。重点探讨初期的“文化休克”体验:语言的障碍如何演变为交流的壁垒,身份的缺失如何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动摇。 第二章:生存的底线与底层的挣扎 移民生涯的初期往往是残酷的。本书不会回避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底层生存状态。我们将深入考察在建筑工地、餐馆后厨、洗衣房等艰苦行业中,移民们如何依靠血汗维持生计。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非正式经济网络的作用——那些同乡互助的小型团体如何充当了最初的社会安全网,以及这种互助模式在带来支持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的限制与剥削。 第三章:身份的碎片化:我是谁? 当语言和文化环境发生剧变时,个体的身份认同必然面临重构。本章将探讨“族裔性”(Ethnicity)与“国籍”(Nationality)之间的微妙张力。对于第一代移民而言,他们往往陷入“两面夹心”的困境:既无法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又难以回到故土的集体记忆中。我们将通过口述历史片段,展现他们如何试图在保留传统习俗与适应新环境之间找到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点。 第二部分:土地与契约——寻觅安身之所 第四章:房产、商业与资本的初次积累 “落地生根”的首要标志之一是拥有固定的栖身之所或稳定的经济来源。本章将分析移民社区如何通过集体力量,在城市中逐步划出自己的“飞地”(Enclaves)。我们会分析在房地产市场、小额信贷获取、以及特定行业(如洗衣业、餐饮业)的寡头化过程中,移民群体是如何通过精明的商业策略,积累起第一桶金的。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致富故事,而是关于如何利用信息差和勤勉精神在资本游戏中找到立足点的策略分析。 第五章:法律的迷宫与权利的争取 在新环境中,法律框架的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于移民在面对劳动法规、移民政策变动以及身份文件办理时所经历的复杂过程。我们将呈现一系列关于法律援助、社区倡导组织如何兴起的故事,这些组织帮助移民群体从被动的适应者转变为积极的权利争取者,从而开始真正“拥有”他们在新国度的一切。 第六章:教育的跳板:下一代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移民家庭而言,子女的教育是实现阶层跃升的核心期望。本章将深入探讨第一代父母如何牺牲自我,为第二代铺设教育道路的艰辛历程。同时,我们也会审视这种期望带来的压力:第二代“夹心一代”如何在接受主流教育的同时,努力调和父母的传统期望与自身对“美国梦”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面前,重新定义成功。 第三部分:扎根与传承——重塑北美图景 第七章:社区的构建:从同乡会到公民参与 当物质基础稳固后,精神和社会的连接变得愈发重要。本章关注移民社区如何从最初的互助小组,逐步发展成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社区组织。我们将分析其参与地方选举、争取公共资源分配、以及在主流政治话语中发出自己声音的历程。这种参与,标志着他们从“暂时居住者”向“长期公民”的身份转变。 第八章:文化交融:新传统的诞生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探讨移民文化如何不再是被动吸收,而是开始主动塑造新的文化面貌。这包括美食的融合、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在节日庆典中对传统和现代元素的混搭。这种文化上的“落地”,意味着移民不再仅仅是外来者,他们的习俗和表达已成为北美多元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九章:回望与前瞻:多重归属的未来 最终章将探讨“落地生根”的深层含义。对于第三代甚至更晚的后代而言,北美已是他们的唯一家园,但根植于祖辈记忆的文化仍以独特的方式存在。本书将以多代人的视角进行对比,探讨“家园”概念的流动性与复杂性。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种在记忆、实践和未来期许中不断构建的身份状态。 结语: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试图捕捉的,是时间洪流中个体微小而又坚韧的行动轨迹。它揭示了在宏大叙事背后,那些关于适应、牺牲、以及最终实现自我定位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共同绘制出了当代北美社会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


  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是一个美国华人文化团体,以加强华文作家之间的联系,交换写作经验,促进文化交流,不谈政治、种族、宗教为宗旨。一九九一年五月四日在纽约法拉盛创立,是总部设在台北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的下属七大洲分会组织之一。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两国共二十个分会约二千名会员。

编辑简介

姚嘉为


  台大外文系学士,大众传播及电脑硕士。中华民国笔会会员,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副会长,曾任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暨网站主编 (2012-2016)。获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奖、译文首奖及译诗奖,北美作协散文首奖,中央日报海外散文奖。出版《越界后,众声喧哗》、《在写作中还乡》、《湖畔秋深了》、《深情不留白》、《放风筝的手》等书。

李秀臻

  笔名郑宁思,辅大大传系,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传播系硕士。纽约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曾任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网站编辑。曾在纽约的华文报界任职记者、编辑,创办过杂志。着有《风云华人》,与周匀之、王渝合编《纽约风情》。

林玲

  笔名夏子,出生于台湾台中,现居美国加州。东海大学经济系毕业,德州农工大学康默斯分校财经所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助教、铭传大学讲师、文学城博客总编、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网站编委,现任文学城博客编辑顾问。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会长序
 
北美文坛的盛事


  当「北美作协网站」的创网主编姚嘉为向我提议,她愿意花时间把任内四年来在网站上刊登过的内容,精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编辑成一册《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文集,我马上举双手同意。毕竟这些精采的作品虽然在网路上刊出过,但若没有纸本印刷的书籍可以让大家想看时就可以拿出来阅读,是非常可惜的。

  出版文集,首先得找家出版社,姚嘉为利用她在台湾的时间,找到「秀威」愿意出版这本文集,和我商量过后,她立即着手开始选稿、编辑,同时进行征求作者同意,花了大半年时间,收到五十一位作者的「同意书」,与秀威的编辑部开会洽谈后,开始发稿,进入编排阶段,希望赶在今年九月北美作协在拉斯维加斯举行「会员代表大会」时,能够出版发行。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精选五十二篇文章,分成四类,各自成辑。辑一「话史:回首来时路」,有八篇文稿;辑二「采风:人文与自然风情」,有十五篇文稿;辑三「如晤:与名家面对面」,有十四篇文稿;辑四「融合:融入他乡」,有十五篇文稿。这四辑五十一篇文章的内容,正好把北美华文作家从原乡移居到北美他乡「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整个过程写了出来,都是很值得阅读参考的内容。这部分详细的说明就留给主编姚嘉为来给大家介绍。

  北美作协网站现在由另一位作家蓬丹主编,仍是北美华文作家们发表作品的平台,也许以后可以每几年出版一本精选文集,继续把北美作协网站上刊登过的精华,用纸本印刷保留起来,做为北美文坛系列有意义的丛书。

  感谢姚嘉为主编的辛劳,更要向所有为「北美作协网站」供稿的作者们,和曾经或仍在为「北美作协网站」贡献心力的编辑们,说声「谢谢」!
 
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吴宗锦
二○一八年四月于加州洛杉矶

推荐序
 
「给你好看」 福泽文学众生


  「纵横北美」,大有驰骋东西两岸、气吞北美山河的雄浑胸怀。此志何其壮哉!

  「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充满海外游子追梦的浪漫、饱含异地奋斗的勇气和毅力。此心何其坚韧!

  我曾在《书写@千山外》代序中这样写道:「二十一世纪的北美大地上,有许多都市也展现着中华盛唐长安城繁华璀璨的光芒。这些城市中,散居着许多以华文为载体的文字工作者,他们来自台海两岸三地,虽身处异乡仍不舍祖先的文字和悠久宝贵的文学,不离不弃坚守这块小小的『心田』,以热诚、执着的笔辛勤耕耘着!」

  文中这些不离不弃,坚守心田的勇者,就是各位看倌;以热诚、执着笔耕的智者,就是本会文友。

  各位展现在自身形成的特殊文化及文学上的特质,较之母国文化更开放、更自由、更宽广,这种氛围下,各位创造了缤纷多姿而又坚韧傲然的异域文学新生命!你们将思乡怀旧的心绪昇华为奋斗进取、脚踏实地的力道!

  「北美作家协会文学网站」从二○一二披荆斩棘、克服万难昂然创立,历经多年的茹苦含辛、百折不挠,以坚持至今。这期间,我们看到每一位作协会员都抱持纵横北美壮志,让这网站壮大发光,大伙也不忘初心的为花果生根而辛勤笔耕。

  时间无情,日子带走无数春夏秋冬,也带走一些同心灌溉网站的身边好友,如夏志清教授、诗人纪弦、名作家喻丽清女士,怀念追思之余,倍感他们留下的空谷余韵,弥足珍贵!

  时间可爱,岁月积攒无数人间真情,也沈淀许多文友彼此的相重相惜,当互相仰望和欣赏之际,眼前闪映的无不是字字珠玑、句句铿然的华文美章,丰盛可喜!
  星转斗移,来到二○一八年,任世事无常、风云诡谲,唯「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文学网站」的坚持不变,受到的关注不减。
  为这网站灌注心血的园丁有嘉为、秀臻、士玲、林玲,继有蓬丹等,从邀稿、集稿、编辑、网上作业,费心费神,牺牲奉献的动力来自「给你好看」。
  起心动念要「给你好看」的始作网站者,是当年北美作协副会长姚嘉为。无可置疑、不容否认的,她是自开始到此刻为这网站奉献最多的人。

  如今,网站精选集也在她精心筹编下出版了,可视为「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作品大赏,书写@千山外」的姊妹篇,不但再次见证北美作协的发展与成就,也为本协会丛书增添新猷──第一本网站精选文集,期待第二本、第三本、无数本的问世。

  这是我们协会的喜事,也是全体会员可贺的成果!
  感谢大家的勤奋灌溉,感谢嘉为辛劳运筹。
  打开书页,在「(辑一)话史:回首来时路」中,我们不难找到自己或身旁花果飘零的昔日身影,让人感怀沉吟啊!
  翻到「(辑二)采风:人文风情」,眼前的景致突然风光明媚起来,原来我们在飘零中处处有柳暗花明的呀!
  细读「(辑三)如晤:与名家面对面」,这是纪实文学的精彩篇章,引导着我们神领张爱玲、洛夫、张充和、痖弦、张恨水等诸位先生的深邃世界。

  读至「(辑四)融合:融入他乡」,很显然地编者将「故乡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转化为「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进而让你体验到用心志可以「彩绘灵魂之窗」,乃至达到「心安即是家」脱尘又入世的境界。

  是的,你我在异域不但落地生根,而且开繁花结硕果了呀!
  如此连结作者与读者之间心心相印,加注文学与人生相成相辅的正向力量,编辑用心慈悲广大,福泽文学众生!
  感谢所有作者,你孕育了本书的生命。
  感谢所有读者,你繁衍了本书的价值。

  文末,再借用我曾写过的一段文字作结尾:『「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结合欧洲、亚洲、南美、非洲、大洋洲等姐妹作协,有足够条件成为一个世界文学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全球华文文学代言人。

  「代言人」是一个角色,不是虚拟的形象、是可以阅读的载体,是世界华文文学精品发表的平台。
  如今,你所看到的「北美华文作协网站」,便是我们通力合作搭建这巨大平台的第一步,任何伟大建筑的起始,都是缘自一块砖、一培土。
  而,「北美华文作协网站」正是我们祈盼了许久的基础工程第一培土。
  唐代陆龟蒙有诗云「城上一培土,手中千万杵。」这千万杵都操在各位文友手中,让我们以笔为杵,一起打造华文文学的长城!
  在你我共同悉心努力下,这片奠基园地,必然越来越丰盛,越来越蓬勃!
  祈盼他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前会长、北美作协网站创办人之一 赵俊迈
写于二○一八初春

主编序

北美华文文学行旅


  北美作家生活于多元文化中,有国际的视野,以中文写作。在北美居住日久,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逐渐与当地交融,能在中西文化间往返观照。不论是题材,写作关怀,视野与角度,都与国内作家不同,拥有自己的特色。

  从这个认知出发,本书以历史为经,从早年的华工、中国城、留学潮、移民潮到当代北美华人,建立主轴,以地理为纬,延伸到北美各地城市风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生活见闻,人生感悟,展示北美华文文学的风貌。

  本书五十二篇文章,主要选自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网站二○一二年至二○一六年的散文,分为四辑:(一)话史:回首来时路,(二)采风:城乡人文风景,(三)如晤:与名家面对面,(四)融合:融入他乡。由北美作家现身说法,从四个面向,纵横交叉,呈现北美华人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的过程。

  (一)话史:回首来时路

  回顾北美华人的来时路,从十九世纪修筑铁路的华工、淘金热、中国城,到二十世纪的留学潮、钓运、移民潮、九一一恐怖攻击,一向是北美作家关注的题材,这些作品见证了北美华人一路行来的生存环境。

  十九世纪华工到北美修建铁路,其后散落各地,聚居形成中国城。排华浪潮兴起,华人遭受屠杀迫害。张错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内华达矿区的亲身见闻切入,客观呈现华人当时的处境。喻丽清写怀俄明石泉排华大屠杀,不忘感谢伊文斯顿小镇当年收留大屠杀倖存的华工,后来还盖了中国庙。

  五十年代留学潮开始,至二十世纪末而渐衰,不同时期的留学生各有其遭遇和挣扎,包括理想的追寻与幻灭,中西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冲击,重新自我定位和价值观重估,等等。

  于梨华满怀信心和梦想赴美留学,在旧金山下船后,陷入未曾料到的困境。凭着毅力和努力,扭转自己的命运,这段经历或许成为她后来创作留学生小说的伏笔。刘大任七十年代初投入保钓运动,放弃学位,事业梦想,多年列名黑名单中,始终无怨无悔。他自剖是受到柏克莱精神的影响,一个寻找乌托邦的过程。丛甦剖析海外华文文学,认为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蜕变为八十年代的新移民文学,有其时代必然性。

  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击发生,住在世贸中心不远处的赵淑侠,写下天崩地裂的震撼,和巨变后的感动。消防队员和警察舍己救人,纽约人不再冷漠,不分族裔,四处捐款,集会,华人也到街头赠送食品,已将纽约当作第二故乡。

  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长眠于美东的乡村墓园中,与美国银行家洛克斐勒,影坛皇后凯瑟琳‧赫本为邻。美西的墓碑镇十九世纪发现银矿,世界各地来的淘金客,以牛仔和欧洲人为最多,也有中国人,墓碑上的「被中国人杀死」即为明证。我们看到了华人与当地人在北美交会的痕迹。

  (二)采风:城乡人文风景

  北美作家从当地居民的视野和角度,描写城乡风情,深入有趣,且有新发现,与走马观花的观光不同。

  观光客所至之处常是大城市,其实北美不少趣味小镇令人惊喜流连。新墨西哥的古镇圣塔非,满城的阿堵壁建筑,富于海滩沙堡的童趣。周遭山峦色彩斑斓,令名画家欧姬芙一见倾心。乔治亚州的萨瓦那,建筑典雅,气象恢宏,充满从容闲雅的南方风情,「每个角落都泛出古味」。南方庄园令人发思古幽情,但底层是当年黑奴的悲歌。乘游轮游览阿拉斯加,只能看到极小部分,坐火车陆上旅游,方能看到阿拉斯加的辽阔,独特景观和历史。

  为即将关闭的博物馆办追思会,人们身穿维多利亚时代丧服,宣读讣告,回顾它的辉煌岁月,宁非异事?北美城市的中文译名令人困惑,何以三旦寸是德州圣安东尼,积彩是底特律,满地可是蒙特娄,喜丫头是西雅图,曼哈顿或曼哈坦,最早的译名是民铁吾?原来和该地的华人方言有关。

  (三)如晤:与名家面对面

  一九四九年后,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到美国,如文化思想界领袖胡适,名作家张爱玲,当时身在美国的赵元任、夏志清、鹿桥、黎锦扬。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于梨华、白先勇、丛甦、张系国、刘大任、郭松棻、李渝、李黎、张错、简苑、韩秀、喻丽清、琦君、施叔青、纪弦、王鼎钧、木心、痖弦、洛夫、赵淑侠、赵淑敏,等名家先后到北美,二十一世纪有更多的名家来自两岸。

  北美人才济济,不同世代和地区的华人在北美相逢,因缘际会,亲炙名家,写下第一手的见证。张爱玲在柏克莱加州大学任职时,陈少聪是她的助理,刘大任的办公室在她隔壁,写下了和张爱玲近距离接触的观察感受。刘虚心追忆柏克莱时期的李渝,参加保钓运动,游行示威,改编话剧,结婚,从中看到了保钓运动风云流散的过程。

  张明明写父亲张恨水,让我们认识这位着名小说家的勤奋笔耕和爱国孝亲的情操。孙康宜笔下的张充和,移居美国后,在耶鲁教书法,追求艺术,安于淡泊,不慕虚荣。苏炜写张充和收藏的古墨,「有如一片历史之海。墨里有形,有色,有工艺技术,有文人寄託」,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国内读者还不知道木心时,纽约主编副刊的王渝收到他的投稿,惊艳之余,鼓励他投稿台湾的副刊。还有叶嘉莹、丛甦、鹿桥,等名家特写,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洛夫从温哥华落叶归根台湾前,以笔谈方式接受林玲专访,亲自写下他一生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和经历,二○一八年在台湾辞世,这篇专访弥足珍贵。痖弦访问纪弦,非马追悼纪弦,记下这位新诗现代派鼻祖的文学观、诗观、人生观和言谈笑貌。

  (四)融合:融入他乡

  留学生和移民初到北美,人生地不熟,忙于安顿,加强语言能力,应付繁重课业,打工赚取生活费,前途充满未知数。中西文化差异带来文化震惊,价值观受到冲击,需调整适应,有漂泊和疏离感。

  终于在某个城镇安身立命,居住日久,蓦然惊觉,生活方式和观念已渐渐融入当地。生活悠然自在,和本地人来往,一家一菜聚餐,和老美一起登山,运动,有些作家和主流作家有了交集。

  莫非参加国际短篇小说大会,以英文朗诵自己的作品,在会场与不同国家的作家或来自原乡的作家交流,十分愉快,感到自己如同一座桥樑。

  张燕风以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城为背景,与美国作家合写一个中国孩子和犹太孩子在这里相遇,成为朋友的故事,希望不同种族的孩童年幼时即能建立信任和友谊。

  作家从居住者的角度深入描写城市变迁和个人变迁,大邱将两者交织书写,呈现一家三代居住底特律三十年后,已经落地生根。

  编选本书期间,我重读不少作品,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体认。

  十九世纪北美华工血泪史是北美作家关注的题材。这项浩大的写作工程,需要先蒐集得之不易的中外史料,接着亲自走访当地。张错沿着加州四九号公路,走一趟华工当年的足迹,喻丽清走访北加州早年华人聚居之地。背后的动力来自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

  多重文化身分让北美作家得以在东西文化间往返观照,丰富了书写的层次。全球化时代,资讯丰富,天涯若比邻,加上旅游方便,返乡容易,有取之不尽的题材,可让作家发挥创意,追寻自己的风格。

  在此向赵俊迈前会长和吴宗锦会长深致谢忱。没有赵会长的大力支持,不会有北美作协网站的创立,没有吴会长的慨然允诺,不会有这本北美作协网站精选集的问世。

  回顾二○一二年,赵俊迈会长上任,我向他提出架设北美作协网站的构想—在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的组织架构上,搭建一座网路平台,发表北美作家作品,传递北美各地文坛消息,从北美发亮,发声,传送到世界各地。他当下表示支持,并向纽约侨教中心申请经费,很快获准。我採用《纽约客》清新、亮眼的网页风格,完成设计,请网页公司撰写程式。《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网站》于二○一二年七月诞生。

  网站以文学双月刊的型式,精选佳作,定期更新,园地公开,鼓励新秀。内容有作家专辑、小说、散文、新诗、文艺评论、报导文学等,展现了北美作家丰瞻多元的创作特色,后来惊喜发现,网站也具有蒐集北美文学史料的功能。
吴宗锦会长上任后,我向他提出构想,从网站中精选二○一二年至二○一六年的佳作,出版第一本北美作协网站精选集,让网站上的精采文章存之久远,不致随风而逝。很幸运得到吴会长鼎力支持,开始积极展开编选工作。

  感谢网站编辑部当年合作的三位伙伴──纽约作协前会长李秀臻、加州诗人林玲和华府作协前会长傅士玲,再度答应合作。我们开了无数次编辑会议,发现二○一二年至二○一六年网站上刊登的文章数以千计,从中筛选,绝非易事。编书经验丰富的士玲建议先订定主轴,再进行筛选。可惜后来士玲另有任务,无暇参与本书编务,仍不吝提出建议,在此表达由衷的感谢。
 
姚嘉为 二○一八年春 于台北

图书试读

【纽约,不要哭泣/赵淑侠】(节录)
 
相信谁也不曾料到,矗立在纽约曼哈顿,具地标性风采的两幢摩天大楼、世贸中心的所在:双子星大厦,会一旦倒塌。但是她塌了,只在几十分钟之内便化为灰烬,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留下的是浓烟惨雾,和五千多无辜葬身废墟的冤魂。像似科学预言片的情节,却不幸是真的。
 
纽约没了双子星大厦,世贸中心成了历史名词。惊恐的纽约人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结果,他们叹息、流泪、愤恨。有的压根儿不相信有这回事,本来嘛!没有双子星那两幢气度昂扬,一百多层大楼的纽约,还像纽约吗?有什么别的建筑物,能够把纽约修饰得更像一个傲视全球、雄姿独具、大器磅礡的国际巨都呢?
 
许许多多的老纽约人不能接受,我这个刚住进来的新移民也难以接受。我的居所离世贸中心不远,步行二十多分钟可到。如果在楼下的花园中散步,一抬头就能看到其中一幢的半个身影,虽不能产生陶渊明那样「悠然见南山」的潇洒恬淡的情怀,倒能感到一种振奋进取的欣悦。我选择纽约做为退休后寄身之所在,正因为喜欢她的华丽壮观,大城风范,包容面广,文化内涵丰富,要西方有西方,要东方亦有东方,什么民族在这儿都可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双子星大厦像是象征纽约精神的两座灯塔,看到它,你会清楚的知道置身在世界之巅。它属于纽约人,纽约人也早把它纳入生活,习惯了它。它的倾塌,让纽约人伤心欲绝,在花园中漫步看不见它,亦让我感伤痛。
  
一、巨厦倾塌之日
 
九月十一日的纽约,是个无风无雨的晴朗天,早晨八点多钟,我像平常的许多早晨一样,人已睡醒,睁着眼晴想东想西不肯起床,这时突然听到闷闷的、甚至称不上巨响的一声重物撞击声。起先还以为是院子里做工的机器噪音,过了片刻才惊觉到事态不对。
 
连忙打开电视,只见第一幢世贸大楼正在起火,奔放的红色火舌直往上窜,接着又见一架低飞的民航机直闯到第二幢楼的胸窝里,跟上来的惊恐镜头比能想像的更快更奇,浓烟烈火疯狂的烧成一团,随之天崩地裂的一声爆响,两幢一百多层、高耸入云的双子星,竟如溶化的冰淇淋一般,先后随着烟硝向下萎缩,剎那之间化为无物。

用户评价

评分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深深地吸引了我。从“花果飘零”这四个字,我能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悲歌,一种离散的无奈。我猜想,这描述的是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北美大陆的华人先辈们。他们离开了熟悉的水土,离开了亲人朋友,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对生存的渴望,踏上了充满未知与艰辛的旅程。我想象着,在那段漂泊的日子里,他们可能经历了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击,以及在异乡的艰辛求生。他们可能从事着最基础、最辛苦的劳作,比如修建铁路、淘金、或是经营小生意,用汗水和辛劳,在异国他乡寻求立足之地。而“落地生根”这四个字,则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它代表着一种坚韧的生命力,一种不屈的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这些华人移民是如何在北美大陆上,一步一步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并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微小的个体故事,又是如何将这些故事串联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北美华人移民史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奋斗、坚持与希望的赞歌。

评分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故事性。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群批华人,怀揣着梦想,离开熟悉的土地,踏上了远赴北美的旅程。“花果飘零”这四个字,充满了漂泊的意境,也暗示着一段充满挑战的开始。我能想象,那些早期移民,在陌生的土地上,可能面临着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突,以及生存的艰辛。他们可能经历过淘金热的狂潮,也可能参与过铁路的修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一点一点地在北美大陆上开辟出自己的道路。那种“花果飘零”的感觉,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文化和身份的碰撞与融合。而“落地生根”则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词语。它预示着,这些华人移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异乡扎下了根,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并最终成为了北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地描绘出,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做出贡献。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个体奋斗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挑战,并最终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评分

读到《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不禁想象,作者是如何将那段漫长而艰辛的移民历程,用如此富有诗意的文字呈现出来的。从“花果飘零”四个字,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身不由己的离散,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经济的窘迫,亦或许是纯粹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被迫或主动地离开了祖辈世代生活的土地,带着行李,也带着沉甸甸的希望,踏上了遥远的海路。我猜想,书中的早期章节,一定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环境时的种种不适和迷茫。那些华人移民,可能语言不通,可能遭受歧视,可能只能从事最艰苦、最卑微的工作,比如修建铁路、采矿、洗衣、开餐馆等等。然而,正是他们在这样的困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落地生根”则代表着一种积极的转变,他们不仅仅是在异乡生存下来,更是努力地去建设,去扎根,去融入。他们可能成立互助会,建立会馆,保存中华文化,同时也学习当地的语言和习俗,努力在两个文化之间找到平衡。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在商业、科技、艺术、政治等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最终在北美大陆上,为自己和后代赢得了尊严和一席之地。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华人移民奋斗史的教科书,也是一部关于坚持与梦想的颂歌。

评分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非常打动我,让我想到了华人移民海外的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听到“花果飘零”,我脑海中就涌现出无数画面:离乡的亲人,挥别的码头,以及那充满未知数的远方。我猜想,书的前半部分,一定详细地描绘了早期华人移民,是如何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踏上前往北美大陆的征程。他们可能面临着恶劣的海上天气,也可能在异乡遭遇语言不通、文化冲击,甚至还有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那些辛勤的劳作,那些默默的忍耐,那些对家乡的思念,都凝聚在这“花果飘零”的意象之中。然而,“落地生根”又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力量。它意味着,这些华人移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垮,而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懈的奋斗,在北美大陆上,一点一滴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这些华人是如何在经济上崛起,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何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又如何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展现华人移民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异国他乡,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史诗。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坚韧、勇气与希望的宏大叙事。

评分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一听就充满了厚重感和故事性,非常吸引我。我一直对华人移民的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北美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史。书名中的“花果飘零”,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联想。我能想到,这一定包含了早期华人移民,背井离乡,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北美大陆的那段艰辛岁月。他们可能是因为贫困,可能是因为战乱,也可能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而选择了远渡重洋。在那个年代,跨越太平洋是一件何等艰难的事情,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漫长而危险的旅程,更是未知的、充满挑战的异国他乡。我猜想,书的前半部分,一定会细致地描绘出,这些移民在北美遇到的种种困难: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就业机会的限制,甚至可能还有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他们可能从事最辛苦的体力劳动,比如修建铁路、挖矿,或者在餐馆、洗衣店里辛勤工作。然而,“落地生根”又预示着一个积极的结局。这本书,我相信会讲述这些华人移民,是如何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韧性,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存之道,如何一点一点地在北美大陆上扎根、发展,最终成为北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如何描绘他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保留中华文化的同时,又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创造出独特的华人社区。

评分

阅读《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赞歌。从“花果飘零”这四个字,我读出了一种宿命感,仿佛是历史的巨浪将无数华人推向了遥远的北美大陆。这种“飘零”,是无奈的,是身不由己的,可能承载着家国的战乱,可能怀揣着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也可能仅仅是时代的召唤。我能够想象,在那段漂泊的日子里,他们经历了多少风雨,承受了多少艰辛。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再加上异乡的歧视和偏见,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早期移民,如何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维系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如何在异乡找到彼此的慰藉和支持。而“落地生根”,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词语,它象征着坚韧、奋斗和希望。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述,这些华人移民是如何克服万难,如何在北美大陆上,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一点一点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发展自己的事业。他们可能从最基础的行业做起,比如餐馆、洗衣店、杂货铺,然后逐渐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我相信,这本书会展现出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为了下一代能够过上更好生活的决心,那种在异乡开辟出新天地的勇气。这本书,就像一部移民的史诗,讲述了华人如何在世界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有一种史诗般的气魄,让我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对华人历史发展一直抱有关注的读者,我能够感受到这个书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花果飘零”四个字,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描绘了早期华人移民,为了生存和梦想,告别故土,漂泊异乡的场景。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背井离乡的先辈们,他们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踏上了通往北美大陆的漫漫征途。我想象着,他们可能面对的是陌生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严峻的生存环境,甚至还可能遭遇歧视和排挤。那些辛勤的劳作,那些默默的坚持,那些对家乡的思念,都可能被浓缩在这“花果飘零”的意境之中。而“落地生根”,则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它意味着,这些华人移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异乡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展现,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挑战,如何在北美社会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站稳脚跟,发展事业,建立家庭,并最终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他们之间的互助精神,如何展现他们如何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以及他们如何为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坚韧的史诗。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名为《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全部看完,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已经让我忍不住想要分享一些初浅的感受。这本书的作者,我相信一定对北美大陆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时期移民的奋斗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从书名“花果飘零”这个意象,就能感受到一种漂泊的无奈和对故土的眷恋,仿佛看到了无数华人早期移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存的渴望,离开了熟悉的土地,踏上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北美大陆。那种“花果飘零”的感觉,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文化和身份的断裂,亲人离散,语言不通,习俗差异,都可能让他们在异乡感到孤立无援。而“落地生根”则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意味着这些早期移民并没有被困难压垮,而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异乡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并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一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如何展现那些在逆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勇气、韧性与归属感的史诗,让我对那些为北美华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以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概括了华人移民北美的一段重要历史。听到“花果飘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离开故土,漂泊异乡的先辈们。那种感觉,就像是种子离开了母体,在风雨中随处飘散,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我能想象,早期华人移民在北美大陆上,经历了多少艰辛和挑战。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经济的困窘,甚至还有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公。他们可能只能从事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比如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或是辛勤地在矿井里劳作。那种“花果飘零”的背后,是一种对生存的渴望,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也是一种对故土深深的眷恋。而“落地生根”则象征着一种坚韧和希望。它告诉我们,这些华人移民并没有被困难所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北美大陆上,一点一点地扎下了根,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们是如何从最初的生存困境,逐步发展壮大,如何建立自己的社区,如何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如何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展现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对不同的挑战,并最终在北美大陆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评分

《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这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对“南洋”和“北美”都有着模糊但又深刻印象的读者,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华人向外移民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辛酸却又无比励志的史诗。《花果飘零》这四个字,立刻唤醒了我脑海中那些关于“唐山过台湾”的传说,那种离乡背井的悲壮,那种对未来的未知,以及那种带着一丝冒险精神的出发。我联想到,那些早期的北美华人移民,一定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他们离开的,可能是动荡的中国大陆,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想象一下,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华人移民涌入北美,他们可能面临着淘金热的诱惑,也可能被卷入修筑横贯大陆铁路的艰辛劳动。他们的生活,一定充满了艰辛和屈辱。语言障碍、文化隔阂、排华法案的压迫,都可能让他们在异乡举步维艰。然而,“落地生根”又带来了希望。这本书,我相信会细致地描绘出,这些华人是如何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之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点一点地在北美大陆上站稳脚跟。他们可能从卑微的体力劳动者,逐渐发展成为商人、手工艺人,甚至在后来的时代,涌现出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这种从“飘零”到“生根”的转变,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个体和群体的命运,如何将他们的奋斗故事,串联成一部宏大的北美华人移民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