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Linux kernel|Linux 4.x kernel關鍵與原始程式碼解析

奔跑吧!Linux kernel|Linux 4.x kernel關鍵與原始程式碼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天飛
图书标签:
  • Linux内核
  • Linux 4
  • x
  • 内核解析
  • 源代码
  • 操作系统
  • 技术
  • 编程
  • 嵌入式
  • 驱动开发
  • 计算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Linux 4.x kernel和Android 7.x kernel為基礎
  ‧以ARM32/ARM64體系架構為基礎
  ‧以實際應用的問題為導向的kernel分析
  ‧介紹目前內核社群新的技術發展
  ‧介紹尖端新技術:EAS排程器、MCS鎖、QSpinlock、Dirty COW等

  本書內容以Linux 4.x kernel為基礎,選取Linux kernel中最基礎和常用的記憶體管理、進程管理、並行與同步,以及中斷管理這4個kernel模組進行講述。全書共分為6章,依次介紹ARM體系結構、Linux記憶體管理、進程排程管理、並行與同步、中斷管理、kernel除錯技巧等內容。本書的每節內容都是獨立的Linux kernel主題或技術重點,讀者可根據每小節前的問題來思考研讀,進而從問題來對kernel原始程式碼進行分析。
《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本书导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与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许多开发者和系统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停留在“使用”层面,对操作系统底层的运行机制、设计哲学以及核心组件的实现细节知之甚少,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在性能调优、系统级故障排查和安全加固等高级应用场景中的能力。 《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并非一本面向特定内核版本的参考手册,而是一部旨在系统性、完整性地剖析现代通用操作系统(如类Unix系统)核心原理与设计思想的权威著作。本书聚焦于操作系统设计背后的通用性理论模型,并辅以对主流实现(如BSD家族或POSIX标准)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坚实、清晰的操作系统知识体系。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操作系统理论的基石、关键组件的实现机制,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系统工程问题的全过程。 --- 第一部分:操作系统基础理论与抽象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石,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复杂系统行为所需的数学和概念框架。 第一章:系统结构与设计哲学 本章首先界定了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与边界,探讨了从单道到多道、分时、实时系统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微内核、宏内核、混合内核等主流架构的设计取舍及其对系统性能、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的长期影响。深入讨论了操作系统如何作为硬件与应用软件之间的“公平的仲裁者”和“可靠的抽象层”来构建其设计哲学。 第二章:中断、异常与系统调用接口 这是理解用户态与内核态交互的起点。本章详细剖析了处理器模式切换(Mode Switching)的硬件机制,包括上下文的保存与恢复过程。着重分析了系统调用的陷阱(Trap)处理流程、系统调用描述符表(Syscall Table)的查找机制,以及参数传递的安全校验过程,确保用户程序对内核资源的请求能够被安全、有序地处理。 第三章:进程与线程管理 本章深入探讨了进程(Process)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和线程(Thread)作为执行流的基本单位的概念区别与联系。内容包括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进程生命周期的精确状态转换模型(就绪、运行、阻塞、终止)。在线程部分,详细阐述了用户级线程与内核级线程的调度机制差异,以及线程同步原语(如互斥锁、信号量、条件变量)的设计原理和死锁的检测与避免算法。 --- 第二部分:内存管理的核心机制 内存子系统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复杂部分之一,本部分将详细拆解现代内存管理的效率与安全保障机制。 第四章:物理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本章从硬件角度出发,解析了内存管理单元(MMU)的作用,包括地址翻译的过程(分段与分页)。重点分析了物理页帧的分配策略,如伙伴系统(Buddy System)的内存合并与分裂算法,以及如何处理内存碎片化问题。此外,还探讨了内存保护的硬件基础,如页表权限位(R/W/X)的作用。 第五章:虚拟内存与地址空间管理 虚拟内存是实现进程隔离的关键。本章详细描述了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过程,包括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的工作原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缺页中断(Page Fault)的处理流程,包括延迟加载(Demand Paging)的实现细节。重点介绍了内核如何维护每个进程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布局(VMA/VM region)。 第六章:内存置换算法与缓存 当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必须决定哪些页面应该被换出。本章对比了先进先出(FIFO)、最近最少使用(LRU)及其近似算法(如Clock/Second Chance算法)的优劣。同时,详细讨论了内核中用于加速I/O操作的页缓存(Page Cache)机制,包括其与文件系统操作的协同工作方式。 --- 第三部分:存储与I/O系统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高效、可靠地将数据在主存与持久化存储设备之间传输和组织。 第七章:文件系统结构与实现 文件系统是用户与数据交互的桥梁。本章解析了主流文件系统的内部结构,包括超级块、索引节点(Inode)的组织方式、数据块的分配策略以及目录结构的实现。重点分析了Journaling(日志记录)机制如何保证文件系统在意外断电后的数据一致性(ACID特性)。 第八章:块设备的驱动与调度 本章剖析了I/O请求的生命周期。从用户态发起读写请求到最终硬件执行,中间经过了哪些内核层级的处理。重点讲解了块设备的I/O调度器(如Deadline, CFQ, Noop等)的设计目标和算法,分析它们如何优化磁盘寻道时间,提高吞吐量。 第九章:缓冲与缓存策略 本章深入探讨了数据在不同层次的缓存策略,包括内核缓冲区(Buffer Cache)与页缓存的关系。分析了脏页的写回机制(Writeback),以及如何通过延迟写入和预读(Prefetching)来平衡系统响应时间和数据安全性。 --- 第四部分:调度与并发控制 本部分是操作系统性能和公平性的核心所在,关注CPU资源的竞争性分配。 第十章:CPU调度算法详解 本章系统地梳理了进程/线程调度器的历史演进,从简单的轮转(Round Robin)到更复杂的优先级继承和实时调度策略。重点分析了现代操作系统中复杂调度器(如完全公平调度器CFS的理念)的设计思想,包括时间片分配、优先级反转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平衡交互式负载和批处理负载的需求。 第十一章:同步与互斥的底层实现 本章超越了高级API层面,探讨了实现并发控制原语的底层技术。分析了如何利用硬件提供的原子操作(如Test-and-Set, Compare-and-Swap)来构建高效的无锁数据结构和锁机制。深入讲解了自旋锁(Spinlock)与互斥锁(Mutex)的适用场景和性能差异。 第十二章:死锁的分析与预防 死锁是并发系统中最棘手的挑战之一。本章详细介绍了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并着重讲解了银行家算法(Banker's Algorithm)在资源分配图模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系统运行时检测和解除死锁状态。 --- 第五部分:系统安全与扩展性 本部分关注操作系统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并保持其在多处理器环境下的扩展性。 第十三章:系统安全模型与权限控制 安全是操作系统的生命线。本章阐述了基于身份验证(Authentication)和授权(Authorization)的安全模型。详细对比了基于访问控制列表(ACLs)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特别关注了内核的特权分离和最小权限原则在系统设计中的体现。 第十四章:多处理器与并发编程模型 随着多核系统的普及,并行性成为常态。本章探讨了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架构下内核同步的挑战,包括缓存一致性问题和总线仲裁。分析了内核中如何使用锁、RCU(Read-Copy-Update)等技术,在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同时,最大化并行执行的效率。 结语:构建系统的思维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从“使用工具”到“设计工具”的思维转变。通过对这些底层机制的透彻理解,读者将能更有效地诊断性能瓶颈,设计出健壮、高效、安全的系统级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天飛


  筆名「笨叔叔」。Linux內核愛好者,從事Linux內核和驅動程式開發十餘年,在多家晶片公司從事手機晶片底層軟體開發及和客戶支援工作。

图书目录

Linux kernel 奔跑卷

第 1 章 處理器體系結構

第 2 章 記憶體管理
2.1 實體記憶體初始化
2.2 頁表的對映過程
2.3 kernel 記憶體的佈局圖
2.4 分配實體頁面
2.5 slab 分配器
2.6 vmalloc
2.7 VMA 操作
2.8 malloc
2.9 mmap
2.10 缺頁中斷處理
2.11 page 參照計數
2.12 反向對映 RMAP
2.13 回收頁面
2.14 匿名頁面生命週期
2.15 頁面遷移
2.16 記憶體規整(memory compaction)
2.17 KSM
2.18 Dirty COW 記憶體漏洞
2.19 總結記憶體管理資料結構和 API
2.20 最新更新和展望

第 3 章 進程管理
3.1 進程的誕生
3.2 CFS 排程器
3.3 SMP 負載均衡
3.4 HMP 排程器

第 4 章 並行與同步
4.1 原子操作與記憶體屏障
4.2 spinlock
4.3 訊號標
4.4 Mutex 互斥體
4.5 讀寫鎖
4.6 RCU
4.7 記憶體管理中的鎖
4.8 最新更新與展望

第 5 章 中斷管理
5.1 Linux 中斷管理機制
5.2 軟中斷和 tasklet
5.3 workqueue 工作佇列

第 6 章 kernel 除錯
6.1 QEMU 除錯 Linux kernel
6.2 ftrace
6.3 SystemTap
6.4 記憶體檢測
6.5 死鎖檢測
6.6 kernel 除錯秘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68097
  • 規格:平裝 / 928頁 / 17 x 23 x 4.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著作在語言風格上保持了一種恰到好處的專業與親和力之間的平衡。它沒有過度使用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句話都經過嚴謹的推敲,確保資訊的準確性。我特別喜歡作者在介紹複雜資料結構,例如那些用於鎖定機制的紅黑樹或 B 樹的變體時,會用一些圖示輔助說明其結構操作,這對於視覺化的理解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成為一個 Linux 內核維護者,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有底氣、更自信的系統架構師。它提供的知識深度,足夠你在面對架構審查(Architecture Review)或效能瓶頸分析時,能夠自信地提出基於核心原理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依賴上層工具的輸出報告。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工程師「內功」的寶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作業系統底層有熱情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巧妙,不像有些技術書那樣死板教條,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架構師,在你身邊親自指導你走過一遍整個核心的初始化流程。特別是當談到檔案系統的掛載(Mounting)過程時,它用了一種非常「工程師導向」的視角去解構 VFS(Virtual Filesystem Switch)的結構,這對於習慣了抽象介面操作的開發者來說,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去了解介面背後的實現細節。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探討某些設計決策時,會稍微提及當時社群的討論背景或是歷史沿革,這讓讀者在學習新知之餘,也能對 Linux 發展的哲學有所體會。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高手之作。它鼓勵讀者去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複製貼上理解,這對於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它沒有採用那種制式化的教科書結構,而是用一種更貼近實際開發情境的方式,引導讀者深入探索 Linux 核心的奧秘。作者在講解一些複雜的機制時,總是能找到非常生活化且精準的比喻,讓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變得豁然開朗。特別是在處理到排程器(Scheduler)那部分,那種循序漸進的剖析,簡直就像是拆解一個精密的手錶,你會清楚地看到每一個齒輪是如何咬合、如何運作,進而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效能。對於想從使用者空間(User Space)的程式設計,提升到能夠理解作業系統底層運作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橋樑,它不只告訴你「是什麼」,更深入解釋了「為什麼會這樣設計」。我個人覺得,光是理解那些在不同 CPU 架構下如何處理中斷(Interrupts)的差異,就已經值回票價了,這讓我在面對多核系統的除錯時,信心大增不少。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常年與嵌入式系統打交道的工程師而言,對即時性(Real-time)和資源消耗的敏感度是比較高的。這本書在探討到計時器(Timers)和時鐘源(Clock Sources)的處理時,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不僅僅描述了 HZ 值的設定,更深入地剖析了高精度計時的實現機制,以及在不同硬體抽象層(HAL)下的差異化處理。書中關於中斷延遲(Interrupt Latency)的分析章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清晰地指出在何種情況下,核心會採取何種保守策略來確保系統的穩定性。這種對效能極限的探索,遠遠超越了一般入門書籍的範疇,它提供的是一種優化的思維框架。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於如何為特定應用場景微調內核參數,有了一套更堅實的理論依據,不再是憑感覺去修改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參數了。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談論作業系統內核的書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讓人「讀進去」並且「實作」的卻不多見。這本專注於 4.x 版本的深度解析,可謂是抓準了時機點。它並沒有停留在過度簡化的理論模型上,而是大量引用了實際的原始碼片段,而且解釋得非常到位。舉例來說,當它介紹到記憶體管理單元(MMU)如何與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協同工作時,那種細緻的層次感,讓人彷彿能親手觸摸到那些硬體寄存器。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引用程式碼時,會附帶說明該段邏輯在整個系統中的脈絡,避免了讀者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窘境。這種寫作風格,對於那些已經具備 C 語言基礎,但苦於無法突破作業系統黑盒子邊界的讀者,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這本書的厚度或許會讓人有點卻步,但一旦翻開,那種知識密度和實用性,絕對會讓人愛不釋手,是值得反覆翻閱的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