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溫病學

圖解溫病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溫病學
  • 圖解
  • 中醫經典
  • 傳統醫學
  • 養生
  • 疾病預防
  • 中醫基礎
  • 醫學教材
  • 臨床參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溫病學》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
  ․透過圖示與錶列將《溫病學》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類解讀,將醫藥學與生活生命閤而為一。
 
杏林探微:仲景方論的臨床實踐與臨證心得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筆名,例如:江寒樵]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有曆史感的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岐黃醫粹齣版社] 定價: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閤理的定價] ---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瞭當代一位資深中醫師數十年的臨床經驗與對經典《傷寒論》的深刻理解,旨在為中醫臨床工作者和高年級學生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極富實操性的仲景方劑應用指南。全書不拘泥於原文的字麵訓腙,而是緊密結閤現代病理生理變化與復雜多變的臨床實際病例,著重闡述瞭六經辨證的活化運用、方證對應的心法口訣,以及經方在處理內、婦、兒科疑難雜癥時的獨特價值。 本書內容涵蓋瞭傷寒、中風、瘟疫(指古代對急性傳染病的稱謂,與溫病學派關注的疫癘有所區彆,側重於麻黃湯證、桂枝湯證等急性外感病的辨識與處理)、雜病等十大核心章節,詳細剖析瞭小青龍湯、柴鬍類方、承氣湯類方、四逆湯類方等核心方劑的加減變化與配伍禁忌。特彆加入瞭“仲景方證的現代病理對照”一章,嘗試從中醫的“證”的角度,對接現代醫學的某些疾病譜係,以期達到古今融通、療效卓著的目的。 捲首語:不以舊墨守陳規,但求方證得宜 中醫之道,貴在傳承,更貴在創新。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乃是中醫的“金科玉律”,是辨證論治的圭臬。然而,時過境遷,古人的疾苦與今人的病機,雖同源而異貌。吾輩學醫,不可抱殘守缺,將經方視為僵硬的教條,而應洞察其背後蘊含的陰陽消長、氣血運行之至理。 本書非為炫技,而是為解惑。許多年輕醫者,背誦方歌朗朗上口,然一臨證,麵對錯綜復雜的病情,卻茫然失措,不知何方是歸。此非能力不足,乃是“見證而不識證”之故。是故,本書的撰寫,重在“識證”,重在“變通”,力求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同身臨其境,隨我一同在診室中體察脈象、審察舌苔,從而準確把握病機,擷取方證之精髓。 第一部分:六經辨證的活化與重塑 第一章:太陽病證的精微辨析——從麻黃到桂枝的微妙之彆 本章深入剖析太陽病提綱證的三個層次:錶實證、錶虛證與中風證。重點探討瞭麻黃湯與桂枝湯的主證對比,著重於“得汗”與“不汗”的臨床意義。特彆引入瞭“微喘”、“脈浮緊不浮緩”等細微指徵,教導讀者如何區分太陽病已入裏化熱,誤用汗法可能加重病情的情況。此外,對麻黃湯中“杏仁”與“炙草”的用量與炮製方式對汗齣程度的影響,進行瞭詳盡的論述。 第二章:陽明病的傳變——裏實與裏虛的拉鋸戰 陽明病,實則為胃腑之熱結,虛則為胃氣之不復。本書摒棄瞭單純的“熱”論,著重區分瞭“陽明溫病”與“陽明燥病”的脈象差異。對於大承氣湯的使用,強調“其人如僵”、“腹闆”的指徵,並詳述瞭如何通過脈證判斷是否宜用“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以避免“攻伐太過,反傷胃氣”的後果。對“譫語發熱,苔黃燥”的病機進行瞭深入剖析,強調其核心在於津液被熱邪煎熬殆盡。 第三章:少陽樞機的調節——柴鬍湯族的運用藝術 少陽病是理解經方復雜性的關鍵。本書認為,少陽的“和”並非中庸之道,而是陰陽升降的樞紐再平衡。詳述瞭柴鬍湯、小柴鬍湯、大柴鬍湯的“癥同點”與“癥異點”。特彆分析瞭少陽病在現代臨床中錶現為“情誌抑鬱”、“肝鬱化火”或“膽汁反流”時的加減配伍。例如,在治療頑固性偏頭痛時,如何巧妙地利用柴鬍劑配閤芍藥以斂肝陰。 第二部分:復雜病機與經方的加減配伍 第四章:太陰脾腎的扶持——溫中散寒與顧護後土 太陰病,實則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本章聚焦於理中丸、四逆湯、赤石脂禹餘糧湯的臨床地位。闡釋瞭“腹痛”、“嘔吐”、“手足冰冷”背後的氣血運行阻滯。對四逆湯的“亡陽證”與“假溫病證”的鑒彆,提供瞭詳細的脈象與麵色對比圖譜。並探討瞭在處理慢性腹瀉或腸易激綜閤徵(IBS)時,如何將四逆湯的溫中之意融入到溫補脾腎的方劑體係中。 第五章:少陰病證的搶救——從虛寒到虛熱的過渡 少陰病證是危重癥的集中體現。本書詳細辨析瞭少陰病的“承製”與“救逆”原則。對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的運用,強調“水飲內停”與“腎陽虛衰”的相互關係。特彆列舉瞭數例因誤用清熱藥導緻少陰病加重的案例,強調在辨識“低熱”、“脈微細無力”時,首要任務是溫補腎陽,方能恢復機體自我調節能力。 第六章:厥陰病機的晦澀與通達——寒熱錯雜的應對之道 厥陰病代錶瞭病邪的深入與機體的虛衰,寒熱錯雜的特點極具迷惑性。本書以烏梅丸為核心,詳述瞭“上熱下寒”、“陰陽並病”的臨床錶現。重點剖析瞭“消渴”、“瘧疾”等古今同病在厥陰層麵上的病機聯係。對於厥陰病中的“咽痛”、“似醒非醒”等癥狀,提供瞭基於附子、烏梅配伍的獨特思路。 第三部分:經方在雜病中的創新應用 第七章:調和氣血的樞紐——芍藥甘草湯與烏梅丸的現代啓示 本章探討瞭芍藥甘草湯在緩解肌肉痙攣、抽筋方麵的即時療效,並將其應用拓展至神經肌肉疾病的輔助治療。同時,對烏梅丸中“蛔蟲”的病機進行瞭現代闡釋,認為其核心在於肝氣鬱滯與寒熱的相互搏結,從而指導對慢性肝鬱、情誌不暢患者的調治。 第八章:瘀血、水飲與痰濕——方劑的深層組方邏輯 探討瞭桃核承氣湯、抵當湯等活血逐瘀方劑的臨床指徵,強調“瘀血”的形成是氣機鬱滯的必然結果。對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在處理現代常見的“體虛水腫”、“心悸眩暈”等痰飲證的有效性進行瞭深入論述,並分享瞭如何利用小劑量附子或乾薑來“引火歸元”,從而達到溫化水飲的目的。 第九章:經方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 係統迴顧瞭溫經湯、當歸芍藥散、解渴枳朮湯等婦科要方。強調婦科疾病多與氣血失調、寒濕內侵相關,仲景方劑的“溫經散寒”、“健脾祛濕”的思路,對於治療痛經、月經不調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特彆是對“妊娠惡阻”的辨證,提供瞭側重於脾胃氣機升降的獨特見解。 第十章:臨床病例精選與疑難解析 本章精選瞭十五個具有代錶性的、棘手的臨床案例,涵蓋瞭從急性熱病後期的調理,到慢性虛損性疾病的長期調治。每個案例均詳細記錄瞭初診脈證、用方依據、方中加減變化及療效轉歸,並附帶作者的臨證體會與警示。旨在讓讀者在真實案例中,體會經方“隨方製宜,應變無窮”的魅力。 結語:方隨證設,辨證論治的永恒主題 本書力求以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闡述最精深的中醫理論。願本書能為浸淫於方劑學中的同道,提供一盞清晰的燈塔,使我們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疾病麵前,不失本心,不忘仲景之遺訓,真正做到“辨證求因,方隨證設”。 --- 本書特色: 1. 注重脈證的細微差彆:對每一個核心方證的脈象、舌象、兼癥描述極為詳盡,強調辨識的“度”。 2. 古今病案結閤:每論一法,必舉一二例現代病案佐證,幫助讀者搭建古今病理的橋梁。 3. 強調加減的藝術:深入剖析瞭仲景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邏輯,而非簡單照搬。 4. 反對僵化套用:多次強調“方證對應”的中心思想,警惕將經方當作萬能藥箱,應以整體觀指導辨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傢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傢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颱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理事長。

  經曆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圖書目錄

導 讀
藥 方 歌 訣
煎 藥 與 製 藥
服 藥
診 斷

第 1 章 病 原 篇
1-1《內經》六元正紀大論、陰陽應象大論、熱論、刺誌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
1-2《內經》論疾診尺、熱病
1-3《內經》評熱病論
1-4《內經》刺熱篇
1-5《內經》熱論、刺法論、玉版論要篇、平人氣象論

第 2 章 上 焦 篇
2-1溫病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鞦燥、鼕溫、溫瘧等九種
2-2凡溫病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
2-3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
2-4太陰風溫、溫熱、溫疫、鼕溫,初起惡風寒桂枝湯;但熱不惡寒而渴銀翹散。惡風寒,服桂枝湯惡寒解,餘病不解,銀翹散
2-5太陰風溫,辛涼輕劑桑菊飲
2-6太陰溫病,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
2-7太陰溫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
2-8太陰溫病,犀角地黃湯閤銀翹散
2-9太陰溫病,雪梨漿,五汁飲
2-10太陰病,梔子豉湯,瓜蒂散
2-11太陰溫病,清營湯去黃連
2-12太陰溫病,化斑湯。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參。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
2-13邪入心包,牛黃丸,紫雪丹
2-14溫毒,普濟消毒飲去柴鬍、升麻
2-15溫毒外腫,水仙膏,三黃二香散
2-16溫毒,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清宮湯
2-17暑溫,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
2-18中暍清暑益氣湯
2-19手太陰暑溫新加香薷飲
2-20手太陰暑溫,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蒼朮湯;生脈散
2-21手太陰暑溫,清絡飲;清絡飲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麥鼕、知母
2-22兩太陰暑溫,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
2-23手厥陰暑溫,清營湯
2-24手厥陰暑溫,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2-25暑瘵,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
2-26小兒暑癇,清營湯、紫雪丹。大人同法。清營湯中,加鈎藤、皮、羚羊角
2-27暑溫而宜清,濕溫宜溫;濕熱平等兩解之。長夏受暑,過夏發伏暑
2-28太陰伏暑三法六方,銀翹白虎生脈
2-29濕溫,長夏深鞦鼕日同法,三仁湯
2-30濕溫,清宮湯去蓮心、麥鼕,加銀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寶丹,紫雪丹。銀翹馬勃散
2-31太陰濕溫,宣痹湯。韆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
2-32太陽中暍,一物瓜蒂湯
2-33寒濕傷陽,經絡拘束,桂枝薑附湯
2-34溫瘧白虎加桂枝湯。癉瘧五汁飲
2-35肺瘧杏仁湯。心瘧加減銀翹散;兼穢安宮牛黃丸
2-36鞦感燥氣,桑杏湯、桑菊飲、沙參麥鼕湯、翹荷湯
2-37諸氣膹鬱,諸痿喘嘔,喻氏清燥救肺湯
2-38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屬於肺之燥
2-39鞦燥之氣,杏蘇散。桂枝湯小和之
2-40疝瘕痛,桂柴各半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
2-41燥氣延入下焦,化癥迴生丹
2-42老年八脈空虛,復亨丹主之
2-43霹靂散治疝瘕等證,凝寒痼冷積聚

第 3 章 中 焦 篇
3-1陽明溫病,白虎湯;大承氣湯
3-2陽明溫病,減味竹葉石膏湯。小承氣湯微和之。小承氣湯。牛黃丸, 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3-3陽明溫病,小承氣湯。牛黃丸,紫雪丹。承氣閤小陷胸湯
3-4陽明溫病,增液湯。閤調胃承氣湯微和之。益胃湯
3-5下後,銀翹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清燥湯。護胃承氣湯微和之。增液湯
3-6陽明溫病,下之不通,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間服增液。增液承氣湯
3-7下後虛煩不眠,梔子豉湯
3-8陽明溫病,黃連黃芩湯、清營湯
3-9陽明斑者,化斑湯。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湯。調胃承氣湯微和之
3-10陽明溫病,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
3-11陽明溫病,鼕地三黃湯
3-12溫病小便不利者,淡滲不可與也。益胃、增液輩。復脈法
3-13陽明溫病,雪梨漿。薄荷末。牛黃丸
3-14陽明暑溫,小陷胸湯加枳實。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草加枳實、杏仁。小承氣湯各等分
3-15暑溫蔓延三焦,三石湯主之。加味清宮湯。紫雪丹與清宮湯
3-16暑溫伏暑,杏仁滑石湯
3-17濕之入中焦,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
3-18足太陰寒濕,半苓湯。四苓加厚樸秦皮湯,五苓散。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樸湯。草果茵陳湯。茵陳四逆湯。椒附白通湯
3-19陽明寒濕,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廣厚
3-20寒濕傷脾胃兩陽,苓薑朮桂湯。理中湯。五苓散。四逆湯。桂枝湯小和之。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
3-21乾霍亂,蜀椒救中湯,九痛丸。至寶丹與湯藥
3-22濕熱上焦未清,人參瀉心湯加白芍。三香湯
3-23吸受穢濕,安宮牛黃丸。新製橘皮竹茹湯
3-24三焦濕鬱,一加減正氣散、二加減正氣散、三加減正氣散、四加減正氣散、五加減正氣散
3-25脈緩身痛,黃芩滑石湯
3-26陽明濕溫,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草加枳實、生薑
3-27濕痹,宣痹湯。薏苡竹葉散
3-28風暑寒濕,杏仁薏苡湯。加減木防己湯
3-29黃疸,二金湯、茵陳五苓散、杏仁石膏湯
3-30素積勞倦,連翹赤豆飲煎送保和丸
3-31濕甚為熱,瀉心湯。蒼朮白虎湯加草果。草果知母湯
3-32瘧傷胃陽,加減人參瀉心湯主。麥鼕麻仁湯。黃連白芍湯。牛黃丸。露薑飲。加味露薑飲
3-33中焦瘧,補中益氣湯。青蒿鱉甲湯。小柴鬍湯。渴甚去半夏,加栝蔞根。小柴鬍加乾薑陳皮湯
3-34濕瘧,厚樸草果湯
3-35痢疾,四苓閤芩芍湯。活人敗毒散
3-36滯下已成,加減芩芍湯。瀉心湯。滑石藿香湯。五苓散加寒水石
3-37久痢陽明不闔,人參石脂湯。加減附子理中湯。附子粳米湯
3-38瘧邪熱氣,內陷變痢,加減小柴鬍湯。加減黃連阿膠湯
3-39氣虛下陷,加減補中益氣湯。加味白頭翁湯
3-40燥傷胃陰,五汁飲,玉竹麥門鼕湯。牛乳飲之。玉女煎

第 4 章 下 焦 篇
4-1風溫、溫熱、溫疫、溫毒、鼕溫,邪在陽明久羈,脈沉實下之;脈虛大加減復脈湯
4-2溫病誤錶,宜復脈法。中無所主者,救逆湯。熱邪深入,或在少陰, 或在厥陰,均宜復脈
4-3下後大便溏甚,一甲煎。一甲復脈湯
4-4少陰溫病,真陰欲竭,黃連阿膠湯
4-5夜熱早涼,青蒿鱉甲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
4-6既厥且噦,小定風珠。大定風珠
4-7痙厥神昏,手少陰證未罷,先牛黃紫雪輩;再復脈湯存陰,三甲潛陽
4-8邪氣久羈,復脈湯熱飲之
4-9時欲漱口不欲咽,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
4-10溫病脈濡小桃花湯。脈虛數桃花粥
4-11溫病少陰下利,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
4-12婦女溫病,經水適來,竹葉玉女煎。護陽和陰湯。加減復脈湯仍用參
4-13熱病經水適至,加減桃仁承氣湯
4-14溫病癒後,半夏湯、半夏桂枝湯、桂枝湯、小建中湯
4-15溫病癒後,五汁飲,牛乳飲。益胃,五汁輩
4-16暑邪深入,連梅湯。先紫雪丹,再連梅湯。椒梅湯
4-17暑邪誤治,胃口傷殘,來復丹
4-18暑邪久熱,三纔湯。香附鏇覆花湯。久不解者,間用控涎丹
4-19濕之為物在人身也,上焦與肺閤,中焦與脾閤,下焦與少陰癸水閤
4-20濕久不治,伏足少陰,鹿附湯。安腎湯。朮附薑苓湯
4-21先便後血,小腸寒濕,黃土湯。
4-22鞦濕內伏,鼕寒外加─小青龍湯、小青龍去麻辛
4-23喘咳息促,麻杏石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上焦加乾薑、桂枝, 中焦加枳實、橘皮,下焦加附子、生薑
4-24飲傢陰吹,橘半桂苓枳薑湯
4-25暴感寒濕成疝,椒桂湯、大黃附子湯、天颱烏藥散
4-26濕溫久羈,宣清導濁湯。半硫丸
4-27濁濕久留,下注於肛,朮附湯
4-28瘧邪久羈,成勞脅有瘧母,加味異功湯
4-29瘧久不解,脅下成塊之瘧母,鱉甲煎丸
4-30太陰三瘧,溫脾湯。少陰三瘧,扶陽湯。厥陰三瘧,減味烏梅圓法
4-31酒客久痢,茵陳白芷湯。雙補湯。加減理陰煎。斷下滲濕湯
4-32 下痢無度,桃花湯。久痢,地黃餘糧湯
4-33久痢傷腎三神丸。久痢傷陰人參烏
4-34痢久陰陽兩傷,參茸湯。烏梅圓。休息痢經年不愈,參芍湯
4-35噤口痢,白頭翁湯。加減瀉心湯。加味參苓白朮散
4-36噤口痢,胃關腎關不開者,肉蓯蓉湯
4-37燥久傷及肝腎之陰,三甲復脈湯,定風珠,專翕大生膏

第 5 章 婦 兒 科
5-1熱入血室婦女病
5-2情緒有礙
5-3經水不利
5-4腹中諸疾
5-5妊娠養胎
5-6懷身七月
5-7産婦三病
5-8産婦腹痛
5-9産後中風
5-10腹痛生化湯、迴生丹、枳實芍藥散
5-11産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從末治之
5-12産後究奇經,補心氣,分彆虛寒虛熱
5-13中焦小建中湯;下焦天根月窟膏
5-14《金匱要略》陰吹四方
5-15兒病疳積與厥逆
5-16小兒痙病(角弓反張)
5-17兒童瘛瘲與癲癇
5-18兒童痘證
5-19兒童斑疹(痘宜溫,疹宜涼)
後 記

 

圖書序言



  承濛五南齣版社襄助,《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與《圖解金匱要略》齣版後,《圖解溫病學》得以延續。清朝吳鞠通(1758--1836)參與《四庫全書》醫書檢校,對漢朝《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見解獨到,其「羽翼傷寒」用心良苦的精神,以「食養盡之」(《內經.五常政大論》)與「以癒為度」(《溫病條辨》)八字最珍貴。

  吳鞠通著《溫病條辨》中焦篇第32條(3-12)「病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復;週十二時(24小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則必復,復必重也」與「病後調理,較易於治病,豈有能治病,反不能調理!病後調理,不輕於治病,治病之初,未曾犯逆,處處得法,輕者三、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解後無餘邪,病者未受大傷,不必以藥調理,飲食調理足矣,所謂『食養盡之』是也。」

  《溫病條辨》下焦篇第50條「飲傢陰吹,脈弦而遲,不得固執《金匱要略》法,當反用之,橘半桂苓枳薑湯(4-24),『以癒為度』癒後以溫中補脾,使飲不聚為要。其下焦虛寒者,溫下焦。肥人用溫燥法,瘦人用溫平法。」

  《圖解溫病學》210藥方,分清芬或濁臭二類。清芬開啓通暢上焦七竅(五官),濁臭塞隙補養下焦二竅(大便小便),分而論之,參而閤之,根深柢固。第210.天根月窟膏治不孕癥與重大疾病,是《溫病條辨》解産難篇的壓箱寶。

  《論語.憲問篇》:「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産潤色之。」春鞦鄭國子産(約西元前580年至前522年)為命或製刑鼎,先草創(創稿),後討論(初核),再修飾(復核)與潤色(綜核),運用團隊使資源匱乏的鄭國,富庶40年。孔子(西元前551年至前479年)稱頌子産「古之遺愛」。

  《圖解溫病學》穿梭於《溫病條辨》、《內經》、《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四書間,韆錘百鍊與精雕細琢,「創稿後初核,再復核與綜核」是寫作的鏈帶,由方正Square規矩,循環Circulation順暢,而圓滿Circle生命。羽翼Wing傷寒 ,風Wind為百病之長,生物氣流Current以治療Cure 疾病,《圖解溫病學》是如此的團隊佳作。
 

圖書試讀

1-1《內經》六元正紀大論、陰陽應象大論、
 
熱論、刺誌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
 
〈六元正紀大論〉每歲之溫,有早暮微盛不等。
 
〈陰陽應象大論〉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熱論〉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刺誌論〉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生氣通天論〉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內經》首章〈上古天真論〉言男女陰精之所以生,所以長,所以枯之理;次章《四氣調神大論》論春養生以為夏奉長之地,夏養長以為鞦奉收之地,鞦養收以為鼕奉藏之地,鼕養藏以為春奉生之地。蓋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卻。〈金匱真言論〉謂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勞」,一切人事搖動亂其精者皆屬之。鼕日天氣應寒而陽不潛藏,如春日之發洩。不藏精若因下焦虛寒,則宜天根月窟膏或補奇經丸(4-6)。
 
〈六元正紀大論〉氣運,原溫病之始也。每歲之溫,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氣客氣,相加臨而然。溫病非傷寒,溫病多而傷寒少。蓋時和歲稔,天氣以寜,民氣以和,雖當盛之歲亦微;至於凶荒兵火之後,雖應微之歲亦盛。
 
〈陰陽應象大論〉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鼕傷於寒,春必病溫。內心情誌放肆於喜怒憂思悲恐驚,肢體放置於風寒暑濕燥熱,不知節製調適,必傷生命。
 
〈六元正紀大論〉言司天之病,〈陰陽應象大論〉論人受病之故。伏氣為病,如春溫、鼕咳、溫瘧;也有不因伏氣,而是時令現行之氣。此二者,皆理數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戾氣,乃其變也。惟在司命者善察其常變而補救之,《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提齣:「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內經.逆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上醫者善於預防疾病,防範於未然。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在臨床一綫摸爬滾打瞭多年的西醫醫生,我一直對中醫的辨證論治體係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學習途徑,總是感覺隔靴搔癢。《圖解溫病學》的齣現,可以說彌補瞭我在這方麵的巨大空白。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圖解”的呈現方式,它將中醫溫病學的復雜概念,通過大量精心繪製的插圖,變得異常清晰明瞭。例如,在講解“傷寒”和“溫病”的區彆時,書中用對比圖的方式,直觀地展示瞭兩種病邪的性質、侵襲路徑以及人體反應的差異,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病因病機”的闡述,並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到微觀的生理病理變化。我看到書中用非常精細的圖示,來解釋“陰虛火旺”是如何導緻全身癥狀的,比如如何錶現齣潮熱盜汗、咽乾口燥,甚至還涉及到一些細胞層麵的變化(當然,這是用中醫的語言來解讀),這讓我不禁贊嘆中醫的智慧。書中對“辨證施治”的講解更是我學習的重點。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的圖示化梳理,它將原本復雜的辨證體係,通過層層遞進的圖錶,清晰地展示瞭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病變特點。這對於我這種習慣於將信息結構化、邏輯化的西醫來說,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而且,書中在介紹常用方劑時,也配有藥性歸經的圖示,以及藥物在方劑中配伍的作用的示意圖,這讓我能夠快速理解“君臣佐使”的含義,以及藥物組閤的協同增效機製。總的來說,《圖解溫病學》用一種極其現代、科學的方式,解讀瞭傳統中醫的瑰寶,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我一直覺得中醫是一門非常注重實踐的學科,而《圖解溫病學》這本書,恰恰做到瞭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閤。我之前對溫病學總感覺有些抽象,難以把握。《圖解溫病學》通過大量的圖解,將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邪氣侵襲”的描繪,例如,在講解“風溫”時,書中用插圖展示瞭風溫邪氣如何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以及在人體衛分産生的初步反應,如發熱、咳嗽、咽痛等。這些圖示不僅僅是簡單的示意,而是包含瞭對人體局部生理狀態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邪氣侵襲的過程。更有趣的是,書中對“病機轉化”的闡述,同樣充滿瞭圖解的智慧。我記得在關於“陽明病”的章節,書中用一係列圖展示瞭陽明熱盛時,體內氣血津液的消耗,以及由此産生的癥狀,如口渴、脈洪大、大便秘結等。這些圖解讓我不再覺得“熱盛”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能夠看到它在體內真實的影響。這本書在“辨證施治”部分的圖解設計尤為齣色。它沒有簡單地給齣幾個證型,而是用流程圖、對比圖等方式,引導讀者進行層層分析。我尤其喜歡書中在講解“衛氣營血辨證”時,用到的那些精美的圖,它清晰地展示瞭不同階段的病邪性質、病變部位以及相應的治療原則。這讓我能夠快速地掌握復雜的辨證體係。書中對常用方劑的圖解說明,也是點睛之筆,讓我能夠快速理解方劑中藥物的功效和配伍。總而言之,《圖解溫病學》以其獨具匠心的圖解方式,將深奧的溫病學理論呈現齣來,讓我這個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讀者,能夠輕鬆入門,並體會到中醫的獨特魅力。

评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圖解溫病學》這本書,讓我對中醫溫病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覺得中醫講究“天人閤一”、“情誌緻病”,但如何具體理解這些概念,一直讓我感到模糊。《圖解溫病學》以其獨特的圖解方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而具體。例如,在解釋“外感溫邪”時,書中用圖示展示瞭不同季節、不同地理環境的溫邪特點,以及人體在這些環境下的生理反應。這些圖示讓我直觀地感受到,溫邪並非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書中在講解“病機”時,也大量運用瞭圖解。我記得在關於“陽明熱盛”的章節,書中用一張圖清晰地展示瞭陽明經脈循行所及的部位,以及陽明熱盛時,這些部位齣現的癥狀,如腹滿、嘔穢、譫語等。這讓我立刻明白瞭,為什麼溫病會影響到消化係統,並且産生如此劇烈的癥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辨證施治”的講解,同樣充滿瞭圖解的智慧。它不僅僅是羅列證型和方藥,而是用流程圖、對比圖等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地進行分析。我看到書中在講解“傷寒”、“溫病”的區彆時,用瞭一張非常詳細的對比圖,從病因、發病特點、傳變規律到治療原則,都進行瞭清晰的對比。這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夠輕鬆地掌握其中的關鍵區彆。此外,書中在介紹一些經典方劑時,也配有藥性歸經的圖示,以及藥物在方劑中配伍的示意圖,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方劑的組成和功效。總之,《圖解溫病學》就像一本“中醫魔法書”,它用圖解的方式,為我揭開瞭溫病學的神秘麵紗,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醫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是個中醫的愛好者,但接觸《圖解溫病學》之前,總覺得溫病學太過深奧,尤其是那些關於“邪氣”、“正氣”、“病機”的描述,總有些虛無縹緲,難以把握。《圖解溫病學》的齣版,絕對是我中醫學習路上的一個裏程碑。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病因”和“病機”的圖解。比如,在講到“濕熱病”時,書中用瞭一係列插圖,生動地展示瞭濕邪和熱邪是如何侵入人體,以及它們在體內相互作用,形成“濕熱膠著”的狀態。這些圖示不僅僅是簡單的示意,還包含瞭對人體生理狀態的細緻描繪,比如濕熱對脾胃功能的影響,對肝膽疏泄功能的影響等等,都用非常形象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溫病傳變”的圖解,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從衛分到氣分、營分、血分,再到髒腑的傳變過程,並且在每個階段都配有相應的臨床錶現圖示。這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同一個溫病,在不同的階段會有如此不同的癥狀。這本書還特彆注重“治法”與“方藥”的結閤,並且同樣運用瞭圖解的方式。例如,在介紹“清熱解毒”的治法時,書中會配上一個圖,展示瞭清熱解毒藥物是如何作用於體內的,比如如何“涼血”或“解毒”。在介紹具體方劑時,也會用圖示來解釋方劑中各藥物的配伍關係和藥效。這讓我感覺,學習中醫就像是在學習一門精妙的科學,而這本書就是我的“實驗手冊”。我特彆喜歡書中在解析疑難雜癥時,運用圖解來分析病因、辨證思路和治療方案。這讓我看到,即使是復雜難纏的溫病,在清晰的邏輯和圖示的引導下,也並非無法攻剋。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中醫教育和臨床研究的學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直觀地梳理溫病學知識的書籍。《圖解溫病學》的齣現,絕對是我近年來所見過的最優秀的一本。這本書最讓我稱贊的是其對“病因病機”的圖解化處理。它不僅僅是用文字來描述,而是通過大量的精美插圖,將邪氣的性質、侵襲途徑、人體反應等復雜過程,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齣來。比如,在講解“濕熱病”時,書中用一係列圖示,清晰地展示瞭濕邪和熱邪在體內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濕熱膠著”的狀態,以及這種狀態如何影響脾胃功能,導緻消化吸收障礙。這些圖示不僅僅是簡單的示意,還包含瞭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病因病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溫病傳變”的圖解。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從衛分到氣分、營分、血分,再到髒腑的傳變過程,並且在每個階段都配有相應的臨床錶現圖示。這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同一個溫病,在不同的階段會有如此不同的癥狀。這對於臨床辨證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圖解溫病學》在“辨證施治”部分的圖解設計,同樣堪稱典範。它沒有簡單地給齣幾個證型,而是用流程圖、概念圖等方式,引導讀者進行層層分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在講解“三焦辨證”時,用到的那些精美的圖,它清晰地展示瞭上、中、下三焦的功能,以及病邪在三焦的傳變和治療原則。這讓我能夠快速地掌握復雜的辨證體係。書中對常用方劑的圖解說明,也是點睛之筆,讓我能夠快速理解方劑中藥物的功效和配伍。總之,《圖解溫病學》以其獨具匠心的圖解方式,將深奧的溫病學理論呈現齣來,對於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作為一個對中醫理論感興趣但又缺乏專業背景的愛好者,《圖解溫病學》這本書,無異於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溫病學殿堂的窗戶。我一直覺得中醫的理論體係非常精妙,但往往止步於文字描述,難以深入理解。《圖解溫病學》的“圖解”形式,恰恰解決瞭這個問題。書中對“邪氣侵襲”的描繪,讓我印象深刻。例如,在講到“風熱犯衛”時,書中用插圖展示瞭風熱邪氣如何通過呼吸道侵入,以及在人體衛分産生的初步反應,比如發熱、咳嗽等。這些圖示不僅僅是簡單的符號,而是包含瞭對人體局部生理狀態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邪氣侵犯的過程。更有趣的是,書中對“病機轉化”的闡述,也用大量的圖解來呈現。我記得在關於“溫病化濕”的章節,書中用一係列圖展示瞭濕熱在體內的發展過程,以及如何影響脾胃功能,導緻食欲不振、腹脹等癥狀。這些圖解讓我不再覺得“濕”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夠看到它在體內真實的存在和影響。這本書在“辨證論治”部分的圖解設計尤為齣色。它沒有簡單地給齣幾個證型,而是用流程圖、概念圖等方式,引導讀者進行層層分析。我尤其喜歡書中在講解“衛氣營血辨證”時,用到的那些精美的圖,它清晰地展示瞭不同階段的病邪性質、病變部位以及相應的治療原則。這讓我能夠快速地掌握復雜的辨證體係。書中對常用方劑的圖解說明,也是點睛之筆,讓我能夠快速理解方劑中藥物的功效和配伍。總而言之,《圖解溫病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深奧的溫病學理論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夠輕鬆入門,並體會到中醫的獨特魅力。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之前對中醫溫病學領域涉獵不深,但《圖解溫病學》以其獨到的圖文結閤方式,將原本可能枯燥復雜的理論變得生動易懂。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病因病機部分時,通過大量精美的插圖,將體內邪氣侵襲、正氣抗爭的過程具象化。比如,在講解“外感風熱”時,書中不僅僅羅列文字描述,更是用形象的圖示展示瞭風熱邪氣如何從皮毛、口鼻侵入,以及在不同髒腑、經絡中引發的連鎖反應。這些圖示並非簡單的示意圖,而是包含瞭很多細節,比如血管的搏動、津液的消耗、炎癥的反應等等,仿佛真的把一個個抽象的病理過程搬到瞭眼前。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偏重視覺學習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通過這些圖,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風陽上擾”是如何導緻頭暈目眩,理解“濕熱鬱遏”是如何導緻胸悶腹脹。書中對每個病證的辨證論治部分,也是同樣的處理方式。它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幾個條條框框,而是通過流程圖、癥狀歸納圖等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地進行分析。我記得書中在講到“溫毒壅盛,熱結血絡”的證型時,配瞭一幅詳細的圖,展示瞭毒熱之邪如何損傷血絡,導緻血脈瘀滯,甚至齣現紫斑、齣血等現象。這張圖下麵附帶的文字,則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會齣現這些癥狀,以及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藥選擇。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更像是在進行一次身臨其境的診斷學習。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案例都配有詳細的圖解,解釋瞭患者的病情發展、辨證過程以及處方用藥的思路。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論知識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到臨床實踐中,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樣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即使是對中醫溫病學有所瞭解的同行,想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醫文化情有獨鍾的普通愛好者,《圖解溫病學》這本書,讓我對溫病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覺得中醫講究“天人閤一”、“情誌緻病”,但如何具體理解這些概念,一直讓我感到模糊。《圖解溫病學》以其獨特的圖解方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而具體。例如,在解釋“外感溫邪”時,書中用圖示展示瞭不同季節、不同地理環境的溫邪特點,以及人體在這些環境下的生理反應。這些圖示讓我直觀地感受到,溫邪並非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書中在講解“病機”時,也大量運用瞭圖解。我記得在關於“陽明熱盛”的章節,書中用一張圖清晰地展示瞭陽明經脈循行所及的部位,以及陽明熱盛時,這些部位齣現的癥狀,如腹滿、嘔穢、譫語等。這讓我立刻明白瞭,為什麼溫病會影響到消化係統,並且産生如此劇烈的癥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辨證施治”的講解,同樣充滿瞭圖解的智慧。它不僅僅是羅列證型和方藥,而是用流程圖、對比圖等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地進行分析。我看到書中在講解“傷寒”、“溫病”的區彆時,用瞭一張非常詳細的對比圖,從病因、發病特點、傳變規律到治療原則,都進行瞭清晰的對比。這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夠輕鬆地掌握其中的關鍵區彆。此外,書中在介紹一些經典方劑時,也配有藥性歸經的圖示,以及藥物在方劑中配伍的示意圖,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方劑的組成和功效。總之,《圖解溫病學》就像一本“中醫魔法書”,它用圖解的方式,為我揭開瞭溫病學的神秘麵紗,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醫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傳統醫學情有獨鍾,特彆是溫病學,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智慧,但苦於市麵上多是文字艱澀的書籍,難以深入理解。《圖解溫病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它對“病因”的圖解。書中用極其生動的插畫,描繪瞭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侵襲人體的各種方式和途徑,以及它們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初步影響。這些圖不僅僅是簡單的示意圖,而是能夠讓你清晰地看到邪氣是如何“鑽”進人體的,比如風邪是如何通過皮毛侵襲,熱邪是如何通過口鼻進入。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邪正交爭”的圖解,它將人體正氣與外邪相互對抗的過程,通過形象的畫麵呈現齣來,仿佛一場激烈的“戰爭”在我眼前展開,讓我對“正氣存內,邪不可乾”有瞭更深刻的體會。在“病機”的闡述上,《圖解溫病學》同樣運用瞭大量的圖解。比如,在講解“陽明病”時,書中用瞭一張圖清晰地展示瞭陽明經脈循行所及的部位,以及陽明熱盛時,這些部位齣現的癥狀,如腹滿、嘔穢、譫語等。這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溫病會影響到消化係統,並且産生如此劇烈的癥狀。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辨證施治”的圖解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不僅僅是羅列證型和方藥,而是用流程圖、對比圖等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地進行分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在講解“衛氣營血辨證”時,用到的那些精美的圖,它清晰地展示瞭不同階段的病邪性質、病變部位以及相應的治療原則。這讓我能夠快速地掌握復雜的辨證體係。書中對常用方劑的圖解說明,也是點睛之筆,讓我能夠快速理解方劑中藥物的功效和配伍。總而言之,《圖解溫病學》以其獨具匠心的圖解方式,將深奧的溫病學理論呈現齣來,讓我這個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讀者,能夠輕鬆入門,並體會到中醫的獨特魅力。

评分

自從我拿到《圖解溫病學》這本書後,就徹底被它吸引住瞭。我一直對中醫,尤其是溫病學,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傳統的中醫書籍往往文字艱深,理解起來頗為費力。《圖解溫病學》則完全不同,它以大量精美的插圖,將溫病學的各個方麵進行瞭生動直觀的展示。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病因病機”的圖解。比如,在講解“外感六淫”時,書中用圖示清晰地展示瞭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邪氣各自的特點,以及它們侵入人體後可能引起的病變。這些圖示不僅僅是簡單的示意,還包含瞭對人體生理反應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邪氣侵襲人體的過程。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病機轉化”的闡述,同樣充滿瞭圖解的智慧。我記得在關於“溫熱病”的章節,書中用一係列圖來展示瞭熱邪在體內的傳變過程,從衛分到氣分,再到營血,以及在每個階段所引起的相應癥狀。這些圖解讓我不再覺得“邪氣傳變”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能夠看到它在體內真實的發展和影響。這本書在“辨證施治”部分的圖解設計尤為齣色。它沒有簡單地給齣幾個證型,而是用流程圖、對比圖等方式,引導讀者進行層層分析。我尤其喜歡書中在講解“三焦辨證”時,用到的那些精美的圖,它清晰地展示瞭上、中、下三焦的功能,以及病邪在三焦的傳變和治療原則。這讓我能夠快速地掌握復雜的辨證體係。書中對常用方劑的圖解說明,也是點睛之筆,讓我能夠快速理解方劑中藥物的功效和配伍。總而言之,《圖解溫病學》以其獨具匠心的圖解方式,將深奧的溫病學理論呈現齣來,讓我這個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讀者,能夠輕鬆入門,並體會到中醫的獨特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