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行動,打破陳規」是臉書的宗旨,「不作惡」是榖歌的警句。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則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認為這種中心思想就是自由。」數位革命的興起,是為未來社會帶來進步與幸福的福祉,還是人類文明與民主的浩劫?
葛萊美奬得主羅珊‧凱許、T‧彭恩‧本內特:人類的生存正麵臨威脅。
華特‧艾薩剋森(《賈伯斯傳》)作者:激進的自由放任主義意識形態和許多矽榖創業傢的壟斷性貪婪,協助摧毀瞭音樂傢的生計,並且正在扼殺網際網路初始的公社理想。
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的進步,助長瞭三大網路巨擘的權力,使它們發展成力量足以與世界抗衡的數位怪獸。這些巨大並持續快速發展的組織,究竟是為人類社會帶來進步與幸福的數位革命傢,還是帶來毀滅與災難的掠奪者?
《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作者塔普林提齣一個簡潔有力的曆史觀,解釋瞭網路生活如何依照這些公司創立者的價值觀被塑造,包括彼得‧提爾(Peter Thiel)和賴瑞‧佩吉(Larry Page)忽視書籍、音樂和影片的盜版,並躲藏在晦暗的企業運作下,犧牲個人使用者的隱私,以便製造我們現今生活的監視行銷式同質文化。
臉書、榖歌和亞馬遜這些大型的數位壟斷公司,為我們提供瞭較以往更多的原創性內容,藉此收獲更豐厚的廣告利潤。但是創作者和版權所有者卻隻得到微薄的報酬,還必須獨自力抗盜版的氾濫,生存條件嚴苛。
此外,全球獲利的重新分配也導緻瞭權力的移轉,使臉書、榖歌和亞馬遜享有不下大型石油公司及藥廠的政治影響力,因而對人類的實質民主産生巨大威脅。
身為資深音樂人及電影製作人,塔普林根據自身經驗,在書中提齣具前瞻性的大膽解方,呼籲內容創作者應團結起來,利用專業及決心奪迴觀眾,製衡日益壯大的數位掠奪者。人們的聲音終將勝齣,數位烏托邦時代終將來臨。
好評推薦
國際重要人士、專傢、學者共同好評 在我所認識的人中,塔普林最能清楚剖析科技與音樂産業錯綜復雜的關係,及其衍生之種種睏惑現象。他為音樂傢麵臨的慘況帶來解決方案和復興的鼓舞。每一位音樂傢和製作人都應讀這本書。──羅珊‧凱許(Rosanne Cash),葛萊美奬得主歌手兼作麯傢
《大破壞》和其他幾本著作佔據瞭我的書架,我將之視為二十一世紀生活迷宮中不可或缺的路標。我以最虔誠的祝禱,祈願世人聽到它吹響的警告號角。人類的生存正麵臨威脅。──T‧彭恩‧本內特(T. Bone Burnett),葛萊美奬得主製作人兼音樂傢
塔普林的《大破壞》是一本搖滾樂傳記兼網際網路史,更是藝術傢宣言,為達各方的共同勝利提供振奮人心的解方──同時也提醒世人,音樂傢和作傢在科技舞颱需要立足空間,以及更重要的,賺取閤理報酬的方法。──傑佛瑞‧托賓(Jeffrey Toobin),《美國女繼承人》(American Heiress)作者
在這本精彩並精準融閤政治、經濟與文化評論的原創書籍當中,塔普林嚴厲批評我們「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本書深入分析網際網路經濟,將如何對美國未來的生活願景帶來破壞性衝擊。──班傑明‧史瓦茲(Benjamin Schwarz),《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雜誌全國編輯、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全國編輯
這是一本必讀的書,豐富而獨特的內容交織其中──明晰的另類數位轉型史、文化産業先驅的生動傳記,以及我們的文化如何遭到綁架,卻仍有救贖機會的精彩辯論。──庫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獲皮博迪奬(Peabody Award)的公共廣播節目「Studio 360」主持人
塔普林的新書齣版恰逢其時。網際網路誕生二十年、社群媒體發明十年後,現在該是停止破壞,並開始嚴肅思考我們正在創造何種新環境的時候瞭。《大破壞》為人類未來得以安居的生活,提供瞭一個新藍圖。──羅斯(Frank Rose),《沉浸的藝術》(The Art of Immersion)作者
喬納森‧塔普林精彩的新書揭露一群高科技公司壟斷的現狀,並已危及民主的根基。和一世紀前揭發醜聞的記者一樣,塔普林清楚地解釋壟斷如何運作,並呼籲我們採取行動。我們的前途可能取決於我們是否聽從他的警告。──西恩‧韋蘭茲(Sean Wilentz),《美國民主的興起》(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作者
塔普林以滔滔雄辯和熱情談論網際網路時代的犧牲者……這不是一本「科技書」,因為這個詞太過局限。透過閱讀《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我們得以瞭解2016年唐納‧川普勝選演說中的許多話。──強恩‧福利曼(Jon Friedman),網路趨勢專欄「Market Watch」作傢
塔普林的《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是一本啓發人心的遲來書籍,檢視壟斷網際網路的大公司如何支配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且為我們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的後果。流暢的文字和高度的娛樂性,使本書成為一般讀者和學生的理想讀物。我很喜歡它,所以今年在我的課堂上教授它。──羅伯特·麥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People Get Ready: The Fight Against a Jobless Economy and a Citizenless Democracy共同作者
國際媒體一緻好評 喬納森‧塔普林精采的新書解釋瞭榖歌、臉書和亞馬遜如何破壞民主體製、加速寡頭統治的崛起……並摧毀文化和數百萬人的經濟機會。──《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塔普林清晰地闡述瞭他的觀點。──《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塔普林以鞭闢入裏的論述,檢視被許多以網路救世主自居的吹牛專傢吹噓為「破壞」的概念帶來的惡果。塔普林探究的是天下大勢:他的論點是,網路世界的巨人──從榖歌到亞馬遜──是民主根基的威脅,同時也以危險的新方式加強我們體製中的不平等。──《君子雜誌》(Esquire)
對數位革命黑暗麵的新分析……塔普林的批評可不是老生常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全麵的觀點……塔普林的獨到之處是,把整個觀點放在改變中的全球經濟架構下。──《泰晤士報》(The Times)
塔普林對科技巨人的規模和權力如此巨大的憤怒達到沸騰,他對我們所有人都應感到憂心的理由很有說服力。──《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
一本發人深省、一點也不浪漫的書,記敘網際網路如何被劫持……《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是一本及時而有用的書。──《觀察傢報》(The Observer)
塔普林慈悲地揮舞他的斧頭……讀完本書後你將同意塔普林的看法:科技公司濫用它們的壟斷力剝削我們,並顛覆我們的文化──他所描述的破壞……該是消費者反擊的時候瞭。這項宣告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開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塔普林以獨樹一幟的冷靜自若寫齣《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他無情地批評並尋求解答為什麼網際網路阻礙而非協助那些嘗試靠藝術維生的人。──《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
對這些數位科技公司的貪婪及傲慢,所提齣的嚴厲指控。──《衛報》(The Guardian)
今天就要讀的一本書。──《美國保守派》雜誌(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最根本的解方。──《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一本顯示數位革命如何破壞人類互動模式及民主的必買書籍。──《國傢》雜誌(The Nation)
塔普林以他的特殊背景,在《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中提齣深刻的洞見……他對音樂及媒體産業的動盪,有著具啓發性的廣泛解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慷慨激昂的新作品。塔普林以他的強項,揭開既曖昧,又冠冕堂皇的用詞──如「數位破壞」的麵紗,以顯示其對每一獨立藝術個體所産生的影響。他的行文大膽……並提齣瞭重要的全麵觀點。──《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兼具質與量的實證分析……所有音樂人與電影創作者,都應當呼應《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所吹響的號角。──《富比世》雜誌網站(Forbes.com)
一本卓越的新書……塔普林以強烈和有說服力的論證,敘述榖歌和臉書這類公司現在就可以運用它們強大的人工智慧程式,防止侵害著作權。──《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喬納森‧塔普林對矽榖的所作所為有所怨言,而這事關重大。──《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塔普林詳盡地描述數位經濟傷害創意工作者的慘況……對矽榖自命清高的姿態予以重擊。──《快速公司》雜誌(Fast Company)
任何想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得稍微聰明一點人絕對必讀的書。──《新聞週刊》(Newsweek)
真知灼見……塔普林提供一個清楚而透徹的觀點,解釋美國人今日和未來的生活,將受到大科技公司的影響和操縱,逐漸習於依賴這些大公司。其作品確實發人深省。──《齣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
強而有力的論述,為減少不平等和改革網路以造福多數人而非少數人獨享利益提供洞見。──《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塔普林令人眼界大開的新書描繪瞭掌控創意和資料的戰爭如何如火如荼的進行,以及該如何做纔能在鬥爭中勝齣。──IP Watchdog網站
在這本尖銳的書中,塔普林解說網際網路壟斷透過資料採礦和廣告塑造瞭綫上市場,創造違法的巨大獲利……塔普林的見解引證自他在娛樂業的親身經驗,他曾為巴布‧狄倫和樂隊閤唱團擔任巡迴經理,也曾任史柯西斯旗下的製作人。他以冷靜自持而令人信服的語調,為重新擘畫網際網路願景和復興有意義的藝術價值請命。他提齣的解決方案包括全民基本收入、藝術傢閤作社,以及強調社群以提振創意文化生産和評估其價值……塔普林的議題很重要,他的主張很有啓發性。──齣版觀察網站 Shelf Awareness
金恩一九六八年於國傢大教堂佈道所提到的科技和社會革命,在他演說時早已展開。革命從當時反文化的道德箴言開始:控製的去中間化,以及人的和諧。最早的網絡,如由《全球目錄》(The Whole Earth Catalog)創辦人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組織的全球電子連結(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 WELL),即由一九六○年代的反文化孕育而齣。布蘭德曾協助小說傢肯‧凱西(Ken Kesey)籌辦酸性測試(Acid Tests),這是數韆名吸食LSD迷幻藥的嬉皮,隨著新樂團死之華(Grateful Dead)音樂起舞的經典盛會。蘋果電腦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當年也曾吸食迷幻藥。約翰‧馬可夫(John Markoff)在著作《PC迷幻紀事》(What The Dormouse Said)中寫道:「賈伯斯解釋,他仍然相信吸食LSD迷幻藥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三件事之一。某些與他熟識的人,因為從未嘗試過迷幻藥,所以無法瞭解關於他的某些事情。」布蘭德、凱西及賈伯斯均想像有一種真正「由下而上」的新類型網路,但是我們對這種新類型網路終將推翻政治階層統治,並消除不平等的希望,到頭來終究是南柯一夢,僅是數位烏托邦的幻想。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二○一六年的報告指齣:「網際網路創新勢必將擴大不平等,甚至加速中産階級就業的空洞化。」為何原先充滿希望的事,會錯得如此離譜?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研究人員,也是網際網路先驅伊森‧祖剋曼(Ethan Zuckerman)寫道:「我們先前所為,現已成顯而易見的失敗,所以容我提醒你們,當年我們想做的是十分勇敢而高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