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南辕庄这个地名在中国的地图上是不存在的,不是因为其小而上不了祖国的版图,而是因为此村名压根就是作者造出来的。所以南辕庄是虚拟的。不仅如此,许多与南辕庄发生关系的地名在祖国版图上都不存在。但是发生在村名是虚拟的村子里的故事却是真实的,这个村名是虚拟的村子里的人物,以及和这些人物打交道的其他人也都是曾真实地存在于陜西北部这块黄土地上的。我肯定地说,《南辕庄》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同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样,南辕庄里的人物的名字和姓都是作者给取的,所以顶着虚名的人也都曾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南辕庄》里讲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身上。
南辕庄及其邻村,生活着各色人等,都以各自的方式适应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利用那种环境力图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南辕庄》讲的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农村的故事。这里的农民忠厚朴实,勤勤恳恳劳动,生产,以保证生存;也有勾结土匪,企图快速致富的;还有人忍气吞声让地方上被收编的土匪头子光顾自己漂亮的媳妇,希望从中得到好处,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常年扛长工的申幼平的特色就是贫穷,他居然从未想去闹革命,打倒地主分田地,以改变自己的境况。从新中国建立,直至八十年代初,南辕庄则是另一幅情形。
所以说,《南辕庄》讲的是曾经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故事,但是不像柳青的《创业史》里讲的农村的故事,也不同于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和《人往高处走》里讲的农民的故事;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讲的农村的故事也没有相类的地方,更不同于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里讲的农村的故事;当然也有别于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和《地板》里讲的故事,截然是中国北方农民的本来状况,没有政治色彩的农耕社会里农民的原生态面目。
毛泽东曾断言,贫雇农最热心革命,最愿意积极参加革命,而且革命最坚决。也许当时湖南的贫雇农们是这样的,南辕庄里最贫穷的申幼平自始至终并没有要打倒地主分田地的念头,而是坚持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申幼平的父亲也很贫穷,他也从来没想到以暴力革命的手段从地主富农那里夺得土地和财产,而是利用他的优势,傍着土匪,想致富,想成为人看得起的人。这是申幼平的父亲的秘史的概述。当时南辕庄的人看到的和感觉到的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谁都不将其说破。因为这是人们不齿的作为,事主很忌讳人们提这个茬。这也很正常,谁都不愿意别人揭自己不光彩的历史。干了光彩的事,没有不愿意让人说的,甚至让人反覆歌颂。
南辕庄有另外一个贫农,其贫穷程度不亚于申幼平。此人自小父母双亡,他一直给人熬长工,到十七、八岁时,染上了赌博,输的直把老子留下的地产卖得几乎到家门槛底下了。他当时也不曾想到革命,把自己失去的土地从地主手里夺回来,只是在解放军来到面前,向他宣传了革命,说明革命就是要穷人翻身,打倒地主分田地。这之后,他才对革命有了认识,才开始积极支援革命。
总地看来,农耕社会这一块天地里的人们似乎有个概念,即企图以革命的手段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付出的代价太高昂,不可取。所以,他们那时认为革命与己无关。他们甚至认为,不管革命者说得多么动人,老百姓始终是暴力革命的受害者。说这个地区的人全都对革命的态度漠然,那也不是事实,申济仁和他的拜把大哥马骋就放下教鞭去共区闹革命了,申立仁也去投奔了申济仁,还有跟着申济仁打游击受伤的许增财,但是,他们参加革命的初衷却不是要为贫苦农民打天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秘史的一个章节,不可以不了解。
田保荣
2017年11月6日,于西外大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