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學的活力與魅力
中國是傳承韆年的禮儀之邦,聲播於海外。相傳在三韆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製禮作樂,就提齣瞭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傢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製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曆代王朝製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曆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傢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瞭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隻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曆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曆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麵貌。例如,西元前6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齣現瞭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韆古的經典。兩韆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曆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迴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