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除了《碧血剑》、《雪山飞狐》、《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及《越女剑》六部短篇之外,每一部金庸小说都涵有佛教哲理。金庸擅长于其小说中浑成天然地渗入佛法,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予读者沁人心脾之清凉与出世高瞻之洒脱。
不知是否巧合,佛教至关重要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湼槃寂静」就出现在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第十九回里天虹禅师对陈家洛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之所滞,在以无为有。若托心本无,异想便息。」
这三个法印总结了佛法的大纲,同时亦是用来印证任何学说是否合于佛说的指标。
金庸小说中,比较大篇幅涉及佛教思想的是《天龙八部》和《侠客行》。详情请参阅本书内文。
此外,笔者也发现《笑傲江湖》一书,其表义是写隐士与政治权力斗争:「无常、苦难、身不由己、龌龊」,但其内义实是以隐士来比喻出离世俗之心与湼槃。湼槃:常、乐、我、净,「恆常、快乐、自由自在、清净」之境。《笑傲江湖》的后记指出:「人生在世,充分圆满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脱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彻大悟,那是佛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湼槃,不是常人之所能。……」故此隐士令狐冲的逍遥自在也是有限的,唯有达到湼槃彼岸,方有大圆满的自由。
笔者接触佛法虽已三十年,但碍于根器驽钝,至今尚无半点证悟,只能「纸上谈兵」。撰此两篇粗浅文章,希望抛砖引玉,将来能有佛教大德对金庸小说作出比较精深的分析与探讨。这两篇文字的出现,主因是亦师亦友的潘国森兄之赏识和鼓励。在此谨向他致以万二分的谢意。
笔者与金庸先生在二〇〇三年十月嘉兴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中曾有数面之缘、干过一次杯。缘份不深,但已足慰平生。
相信金庸先生现今经已化身在西方莲花佛国里精进学佛,笑傲净土。
最后,以金庸先生〈谈色蕴〉一文里至为扼要的一段来作终结:
佛说色蕴,教导世人:
一、无常、苦──肉体的成长、衰老、疾苦、死亡,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这是生命的必然痛苦。
二、因缘、空、非我──身体的形成和消逝,是由于各种关系和条件(因缘),所以是「空」的。身体无常,不稳定、依赖于其他的关系和条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因此身体不是「真正的我」──非我。
三、解脱──要解脱生命中的大痛苦,得到永远而真正的自由自在,第一步是正确认识肉体(色蕴)并非「真我」。
四、无住、无着──人生的烦恼,来自对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人、事、物的贪恋关切,如能减少这种欲望和痴爱(无住、无着),烦恼就能逐渐消减,有助于得到解脱。
邝万禾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