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船东去:胡椒、渡渡鸟与红发人的航海之旅

兰船东去:胡椒、渡渡鸟与红发人的航海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椒
  • 香料贸易
  • 航海史
  • 渡渡鸟
  • 红发人
  • 荷兰东印度公司
  • 17世纪
  • 冒险
  • 历史
  • 博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起源,低地人海上帝国的崛起 §

  「我们将启程寻找,新的、从未见过§的土地。」
  Wij nieuwe landen gaen soecken de noyt bevaren sijngeweest


  谁也没想过,一名荷兰少年的人生志向
  竟促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打造出低地人的海上帝国
  并牵引东方的一座遥远边陲岛屿的历史命运
  就此写下荷治台湾的壮阔史前史

  这个故事,肇因于一群人为了争取信仰的自由,而展开了与宗主国西班牙长达八十年的独立战争;这场漫长的战争促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最终永远改变了亚洲的历史。

    十六世纪中叶,一个遥远的西方低地小国──荷兰,正面临棘手的国际形势:葡萄牙的海上封锁、英国的船舰挑衅,还有宗主国西班牙的政治与经济控制。为了捍卫自由信仰,荷兰人决心展开一场突破重围的独立战争!

  1595年,在战争中寻求远东香料贸易机会的荷兰商人们,派出从葡萄牙偷到航海图的德郝特曼兄弟,搭上第一次的荷兰远东船队。虽然这次的商队出海亏损,但德郝特曼兄弟证明了远东贸易的可行性,也开启荷兰商会东征的战国时代,在各家商会的恶性併购之下,逐渐形成六大商会势力。

  与此同时,身为荷兰独立战争领导者的莫里斯王子,也下定决心要整合六大商会成立新公司,一举解决独立战争的财政问题。他该如何突破六大商会各自算计的野心,一统纷乱的商业外贸战场?他又是如何团结荷兰人于亲王旗帜之下,进而打赢独立战争?打开荷兰远洋贸易的关键角色德郝特曼兄弟,他们最终的命运又将是如何?

  本书作者张焜杰以轻松带戏剧性的小说笔法,融合史料书写,描绘荷兰人如何在强国环伺的局面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以热切的冒险精神走出世界,进而影响地球另一端的亚洲政治局势与台湾的命运。书中收录多张人物、船只、建筑的精美历史图片,引领读者重返台湾与荷兰交会前的历史时刻。

本书特色

  1.    荷兰迷、历史控唯一首选,完整呈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前世今生。在统治台湾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如何经由波澜壮阔的海上征途成立海上帝国的故事,就从本书开始。

  2.    本书收录多张古地图、人物画像、船只建筑以及现今六大商会总部的彩色图片,搭配详细解说,揭开荷兰人冒险东航的源起。

  3.    第一本由台湾人作者,从台湾视角进行历史资料蒐集与考证、情节构思与故事撰写的荷兰冒险历史小说,带你回到荷兰与台湾接触前的历史瞬间。

  4.    前卫出版社与荷兰情报资讯平台「荷事生非Oranje Express」首度跨界合作企划!

专文推荐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

赞声推荐

  陈耀昌|台湾史小说家
  郑维中|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员
  Cheap世纪帝国|人气Youtuber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知名人文历史网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焜杰  Kim Chang


  荷兰TIAS Business School财务硕士
  Rong Seng Labs共同创办人
  荷事生非Oranje Express专栏作者

  张焜杰为留学荷兰的年轻创业家,学成归国后投入经营科技业。平时喜爱音乐与历史,借由在荷兰时蒐集到的资料以及对台湾荷兰时代历史的爱好,在「荷事生非Oranje Express」平台上写出《兰船东去》的雏型。

  在《兰船东去》中,能看见四百年多前荷兰人为了祖国,如何突破当时的国际困境,勇敢走出自己的道路;也希望同为小国,甚至在历史上有所渊源的海岛台湾,能够借由荷兰的历史与经验,反思、学习其冒险精神。
 

图书目录

序章 誓与君绝:八十年战争前夕
第一章 里斯本的囚犯
第二章 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
第三章 爱国者们
第四章 毕斯曼的日记
第五章 万丹见闻录
第六章 战火中的白鸽
第七章 归乡之路
第八章 商人的器量
第九章 好生意
第十章 苏丹的双面刃
第十一章 寡妇堡
第十二章 团结在亲王旗之下
第十三章 舌战群商
第十四章 沙洲明珠
第十五章 菲德烈的远行
插曲 漂泊的慈爱号
后记

 

图书序言



  这个故事,肇因于一群人为了争取信仰的自由,而展开了与宗主国西班牙长达八十年的独立战争;这场漫长的战争促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最终永远改变了亚洲的历史。

  潮起潮落之间,大航海时代的英雄们乘风起帆,越过半个地球,将自己的名字留在历史上。然而,一个民族的英雄,大多时候是另一个民族的灾星。

  被欺压者起身反抗,腐败者倒下,历史似有规律。然而,当故事结束的时候,我们能否保持着当初的赤忱?当弱者终于成为强者,我们是否能够维持初衷、对不同的声音给予宽容?

  低地:尼德兰

  摊开世界地图,在欧洲的西隅、法兰西的北方,有一片狭小、破碎的土地,被人称为低地:尼德兰(Netherlands,荷兰的正式名称)。自古以来,这片低于海平面的泥泞之地,有着一群自称是曾经打败过凯撒的巴达维亚(Batavians)后代在此居住。喜怒无常的北海肆虐着低地人的家园,被盐水覆盖的土地寸草不生;但是低地人并没有离开。他们筑起围篱、堆起水坝,在坝上建起了风车,用他们唯一不缺的资源──北海的狂风,将坝内的海水给抽干;再从远方运来土石,把坑洞给填平了。慢慢地,在北海的角落,竟然长出来一片又一片的土地;土地上面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草,让低地人可以耕种、得以饲养牛羊。

  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

  低地人与海争地,在自己创造的土地上耕种畜牧;此外,驾着小船在北海上勤快地做着运输生意,沟通了北海沿岸与南部莱茵河流域的货物贸易。他们鲜少关心欧洲的君侯将相们发生了什么大事—比起政治,不如努力做生意过活。

  于是,自从罗马帝国以降,低地人经历了法兰克王国(Francia, Kingdom of the Franks)、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洛林(Lorraine)、勃艮地(Bourgogne)的统治。接着,在十六世纪,透过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政治婚姻,尼德兰低地成为位在西班牙王国统治下的十七个行省。

  那时,正逢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当朝。

  宗教改革

  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那是一个信仰至上的年代。

  欧洲很早就被纳入基督教的世界。然而,在过去,教徒只能透过教会来聆听、解读圣经。一四五三年,来自低地、鹿特丹的伊拉斯摩斯(Erasmus of Ro¬erdam),出版了希腊原文的新约圣经,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可以亲自阅读圣经。接着,铅字印刷术出现了,大量印刷出版了拉丁文的圣经,让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不再需要透过教会的解读。

  越来越多用不同语言翻译的圣经问世,突然间,人们对于基督教有了各式各样、截然不同的看法。这让数百年来支配人类思想的罗马教廷大为恐慌—印刷术让罗马不再是上帝唯一的代言人;许多欧洲国王也感觉受到威胁:他们的王位通常得到罗马教廷的认可,教会失势,将危害到他们的利益。

  罗马教会在欧洲各地都有地区教会,由各地区的枢机主教掌管;而枢机主教的任命,则是透过政治妥协后、由罗马教宗任命。百年下来,圣洁的教会组织中也变得藏污纳垢,有着许多假借信仰之名的腐败事。

  其中最光怪陆离的,就是「赎罪券(Indulgentia)」。赎罪券源自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为了筹措军费,教会发行了赎罪券。到了十六世纪,赎罪券甚至演变成主教们为了筹措竞选枢机主教经费的募资工具。

  一五一七年,教会发行了一种全新的赎罪券,称为「大赎罪券」。这种新产品不只可以把你死去的亲人从炼狱中拉出来,还能把人一生的罪孽通通归零,还原到初生婴儿的纯洁状态。无论你犯过什么罪、做过什么坏事、甚至「即将」做出什么坏事,都没关系,天堂会原谅你的—只要你购买了大赎罪券。这么惊人的产品,在中古欧洲掀起抢购风潮;而教廷的神父们也化身为促销业务员,深入欧洲每一个城镇进行推广与演说。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诸圣节前夕,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牧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当地教会门上贴上了着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会误导信徒以及赎罪券的荒谬。这件来自德国的小小事件,很快就像野火一般燃烧了整个基督教世界。自此,展开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各式各样的新宗派崛起,被通称为新教;而反对宗教改革的罗马教廷,则被称为旧教,或是天主教。

  罗马教廷与它忠贞的欧洲国王们合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全境通缉马丁.路德;另一方面,由于百年来,教廷也在欧洲树立了不少政敌,德意志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Elector of Saxony)选择支持路德,将他隐藏在自己的势力下。

  宗教与政治一同,为多灾多难的欧罗巴大陆,带来新一波的腥风血雨。旧教的君主们在自己的领土内逮捕、处死新教徒;而新教国王们则以迫害旧教徒作为反制。若要说在当时,什么地方可以兼容新教与旧教,大概就只有尼德兰了。

  长期以来,尼德兰低地对于宗教的态度就是开放包容,无论你是新教徒还是旧教徒,在这里,都可以自由信奉自己的信仰。于是,在欧洲各地受到压迫的新教徒纷纷逃难于此。避难的新教徒之中,不乏富商、巧匠、以及知识份子,他们为尼德兰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来自美茵兹的新教徒带来了印刷术,使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成为了当代欧洲自由出版的重镇;南方安特卫普(Antwerp)的钻石师傅带来了宝石切割与鑑赏的知识;佛兰芒商人带来大批的纺织工人,让尼德兰成为重要的纺织中心。与当时欧洲其他地区相比,多元发展的尼德兰低地一下从蛮荒之地跃升为经济重镇;阿姆斯特丹似乎很快就能取代维也纳,成为新的欧洲首都。

  尽管包容各种教派,但是尼德兰人慢慢地往其中一支喀尔文教派(the Calvin)靠拢。来自法国的喀尔文(John Calvin),提出了「预定论」,即「谁能进天堂,上帝早就预先选定了」;行善并不会增加自己上天堂的可能性,但是「上天堂的人必定会行善」。于是,勤俭、努力工作,成为喀尔文教徒的行为准则。

  这样清心寡慾、克勤克俭的教派,非常适合在北海与海争地的低地人。在喀尔文教义下,尼德兰人更加辛勤工作,赚得更多钱财;可是根据教义,豪奢是可耻的,所以赚来的钱不能乱花,只能储蓄起来,或是投资到新的事业之中。

  这样的文化与价值观,成了现今全球资本主义的前身。在这种「只赚不花」的气氛中,尼德兰低地迅速累积资本,出现了大批的中产阶级,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尼德兰被称为「西班牙皇冠上的珍珠」—它已经是整个西班牙王国中最富有的地区。而这欣欣向荣的一切,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暨西班牙国王一纸血腥的圣旨下,嘎然停止。

  血腥诏令

  对于西班牙繁重的税制,富有的尼德兰中产阶级以及贵族们的不满日益升高;同时,他们也不满于在低地议会中,竟然没有尼德兰人代表为尼德兰人自己发声。于是,他们向国王查理五世要求政治改革。

  查理五世,身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西班牙国王,是个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一方面,他仰赖低地地区丰厚的税收作为他扩充军备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他又对于尼德兰的新教徒感到芒刺在背。

  当低地贵族们吵着要求增加尼德兰代表到低地议会的时候,查理五世总算是忍无可忍。一五五○年九月二十五日,一纸命令火速送到尼德兰总督的手上:

  「禁止喀尔文教派;禁止破坏天主教圣像(新教徒认为是偶像崇拜);禁止讨论与辩论圣经。违者斩首、活埋、或是处以火刑,并且没收财产。凡是为新教徒求情、包庇者,视为共犯,一并处罚。」

  西班牙不止对尼德兰新教徒进行无情的压制,查理五世的命令也贯彻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引起了许多德意志新教诸侯的不满,组成反对皇帝的联盟与之对抗,最后迫使查理五世签订和约,欧洲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尼德兰也获得了喘息。

  一五五六年,查理五世退位,将庞大的帝国一分为二,东方的神圣罗马帝国交给弟弟菲迪南,西方的西班牙王国则让儿子菲力(即菲力二世,Felipe II de España)继承。菲力二世继位后,重新执行承自其父的「血腥诏令」,对反抗西班牙统治的低地人民血腥镇压。此外,他是一位坚定而且狂热的天主教徒,在位期间大兴宗教审判所,对异教以及异端进行清算。简而言之,宗教斗争于此到达了巅峰,被杀害与驱逐的新教徒高达五万多人。

  誓绝法案

  帝国的高压统治和高昂的税收,以及菲力二世的宗教审查,让荷兰贵族们再也受不了。当时,最有势力的三名尼德兰大贵族:金羊毛骑士团(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贵族,最忠心拥戴国王的西班牙贵族)的奥伦治亲王(Prins van Oranje)、艾格蒙伯爵、以及荷恩伯爵,出面率领尼德兰起身反抗西班牙的暴行。

  一五五六年,尼德兰南部,激情的新教徒突然发起了「破坏圣像运动」:荷兰人手持木棒、铁棍,冲进天主教堂内破坏圣像、圣物;接着,他们冲进监狱,释放被逮捕的新教徒。破坏圣像活动一发不可收拾,菲力二世派遣了以血腥、残暴着称的阿尔瓦伯爵(Duke of Alba)前来镇压。奥伦治亲王威廉深知阿尔瓦伯爵的军事实力,力劝他的两个同伴先逃到南尼德兰(比利时)暂避其锋,但是艾格蒙伯爵和荷恩伯爵决定留在尼德兰与之对抗。

  艾格蒙伯爵等人失败被捕,与他的同伴们被斩首示众。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将这段历史写成了着名的艾格蒙序曲(Egmont Overture),用浪漫的手法歌咏这位为了荷兰独立而牺牲的年轻伯爵。

  悲痛的奥伦治亲王组织了佣兵团回到低地,开始了许多小规模的游击作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反叛西班牙的行列,而阿尔瓦伯爵也毫不留情地出兵镇压。在此期间,奥伦治的威廉亲王(Willem Ivan Oranje-Nassau)带着他那支拼装部队到处救援被围困的尼德兰城市,他打赢了阿克马保卫战、解放了莱登、守下了阿姆斯特丹。威廉亲王成为了领导荷兰独立的领袖。

  威廉亲王一度收复南部各省,荷兰独立有望。当时,尼德兰地区同时存在着天主教徒与新教徒,而且南北两部份在文化上也有差异。西班牙的新任尼德兰总督法内斯(Alexander Farnese, Duke of Parma)利用这一点,挑起尼德兰内部的南北对立,让南方各省组成了阿拉斯同盟(Union of Arras),在这些省份里面,不得有外国佣兵进驻(因此威廉的佣兵团被驱逐了),不得信奉天主教以外的宗教。

  作为对南方背叛的回应,年轻的政治家、来自海牙的爱国律师奥登巴那维(Johan van Oldenbarnevelt)组织了北方各省,在一五八○年成立了乌特勒支同盟(Union of Utrecht),威廉亲王也加入。

  乌特勒支同盟主要由七个省份共同签署,它们分别是:海德兰公国(Duchy of Gelderland)、荷兰伯国(County of Holland)、泽兰伯国(County of Zeeland)、前乌特勒支主教区(formerly the Episcopal Principality of Utrecht)、上艾瑟尔领地(Lordship of Overijssel)、弗里斯兰领地(Lordship of Frisia)、荷罗宁根领地与奥茉兰登(Lordship of Groningen and Ommelanden)

  隔年七月,七省同盟发表了一份声明──「誓绝法案(Act of Abjuration)」,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这份声明后来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独立宣言。

  「众所周知,国王是上帝所设立的一国之主,是为了管理民众、保护民众免受压迫和暴力侵犯之苦而存在,就像牧羊人照料他的羊群一样;但是,上帝造人,并非让人民成为国王的奴隶,不顾对错地去盲从他的命令;而是要让国王为了人民(没有人民,何来国王?),以公正、平等和爱心去治理他们、扶持他们,像慈父之于孩童、牧者之于羊群,甚至不惜为其舍命。」

  「当国王不但不这样去做,反而还压制、迫害民众,破坏他们古老的习俗、侵犯他们固有的权利,强迫人民对他卑屈顺从的时候,那他就不再是国王了。各省不仅应该拒绝承认其权威,还要以合法手段另择他人做护国君主。」

  「我们应当把这样一个天然法则传递给我们的后代,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节录于誓绝法案)

  八十年战争的前夕,这份慷慨激昂的声明,催生出了一个国家:尼德兰七省共和国(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里斯本的囚犯

沉重、粗鲁的吆喝声,在阴暗的地牢里回盪。柯内里斯.德郝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睁开了双眼。在这阴暗不见天日的地牢里,狱卒的怒斥,恍若安特卫普钟表匠所制作的机械时钟一般准时地将他从噩梦中唤醒,进入另一个噩梦。

又是新的一天。这名荷兰商人迅速坐起身子,伸展四肢:他可不希望自己强健的体魄被这个鬼地方磨光;他得把握时间,在该死的葡萄牙杂碎赶他去劳动之前,妥善利用须臾的光阴。

简单的运动之后,他面向角落席地而坐,开始他日复一日的「功课」。

「里斯本、绿角、好望角、马达加斯加……」他快速地念着这些地名,双眼紧闭,右手手指在地上的沙土上作画;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五百多次,在监狱里的五百多个日子里,每天早上,他都要复习一遍。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口中的地名、暗流、季风已经到了尾声。柯内里斯睁开双眼,看着地上用手指勾勒的线条:

那是一张海图。

他满意地微笑,剎那间,这里彷彿不是牢房,而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荷兰人用力咬了一下舌尖,刺痛的感觉痲痹了他的舌头,但他不觉得疼痛:这不痛,这是胡椒的味道。又麻又辣,是来自天堂的滋味。他双手一擦,海图消失,他的心情也归于平静、阴暗。

世界因为胡椒而转动

在十六世纪的欧洲,究竟是太阳绕着地球、或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还未有定论;但是,若你拦下一位在阿姆斯特丹街头低头快步行走的商人,问他「世界绕着什么转动」,他大概会不耐烦地回答你:

「当然是胡椒。」

胡椒,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人人趋之若鹜、但却取之不易的珍贵果实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十万八千里,却透过陆路、地中海,从亚洲传到欧洲。欧洲人透过阿拉伯商人认识到这种令人惊叹的黑色果实;他们的舌尖又麻又辣—这种兴奋的刺激感,彷彿来自于圣经中描述的伊甸园。

葡萄牙冒险家达伽马在一四九八年,绕过非洲,成为第一个走海路到达印度的欧洲人,从此开启了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这条纯海路得以避开义大利城邦对于东方香料的把持,直接与印度人交易香料,用更低的价格购买香料,独享惊人的商业利益:在当时,葡萄牙人在印度以六枚葡萄牙金币收购一英担(quintal,约为一百二十五磅)的胡椒,可以在欧洲至少以二十二枚金币卖出,价差接近四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通过“兰船东去”这一意象,讲述了一个关于远方、关于梦想、关于坚持的故事。我被书中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深深打动,也为那些勇敢踏上航程的人们而感到骄傲。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色的时所使用的比喻,它们既新颖又贴切,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诗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总有一盏灯火在远方闪耀,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

读完《兰船东去》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将“红发人”这一形象塑造得立体而深刻。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不羁的生命力,以及他们对自由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勇气和选择的问题。在航行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境,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时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兰船东去》颠覆了我对航海类小说的刻板印象。它并非仅仅是描写惊涛骇浪的冒险,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书中对“渡渡鸟”的描绘,虽然我从未见过实物,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能清晰地勾勒出它笨拙却又独特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种或许已经消失,却依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美好与神秘。我尤其被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历史片段所吸引,那些关于古代航海技术的描述,以及当时人们对远方的想象,都让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敬畏。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航海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想象力,将一个看似平凡的出发,描绘得充满了史诗般的壮阔。书中对于“兰船”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船只,更像是一种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象征,每一次的起航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微小细节的捕捉,比如海风吹拂过帆布的声音,阳光洒在甲板上的斑驳光影,甚至是船员们在星空下低语的片段。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置身于那艘船上,感受着海浪的起伏,呼吸着海水的咸湿气息。

评分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可能就是一本轻松的读物。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老友,缓缓地向我展开一幅幅令人心醉的画卷。作者对“胡椒”的描写,不仅仅是一种香料,更是一种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它承载着贸易的繁荣,也诉说着文化的交融。我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像那些急于推进情节的作品,而是充满了舒缓的节奏感,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场景,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尤其是那些关于海上风云变幻的描绘,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笔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