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医之传经送宝,西医之透视剖析,或可以两大门派视之,而少以信仰待之!只因门派可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始能求精求实;但若持以信仰观念,则易生区隔与排斥,甚因坚信一方,枉失了对证疗治之良机。然而,门派各有所持,始能区分特色;倘若以「楚河、汉界」为棋盘之分野,中医别于西医之最大特色,则非「五行、经脉」莫属,且指出「命门」乃生命之始,甚为寿终火熄之处!依此特点,遂令着作直取「五行 经脉 命门关」为名。
年逾不惑之后,心生疑问,何为「脏腑」?
走过四十寒暑,自知对皮里肉下之常识薄弱,遇身体不适,就医服药,纵然不知其成分为何?甚而自服成药,以求「速效」了事,从未疑过若干症状,或为脏腑之求救讯号?再则,知悉人有五脏六腑,若未能道出完整名称,更别谈脏腑之各司何职?
深秋某夜,归途中淋着略伴风寒之细雨,随后即引燃了笔者踏入中医领域之「兴趣」;只因雨水循着衣领而湿了项背,深觉一股凉意正伺机扩张版图!当下仅热泡紫苏叶服饮,而后惊觉凉军明显溃退,煞是奇妙!果真大地自有驱解外感之良药?自此引来笔者一探人体经脉之究竟。然而,循了经脉之路,自然连上阴阳五行之说、脏腑脉道之理。熟悉经脉穴位后,为进一步证验其效,遂推开了针灸治术之大门!累积经验之后,不禁折服脏腑之智慧,高出自我思维甚多。一如:胃腑能将不适之物吐出,自个儿却不能辨出物之有害,而直往嘴里送。为此,探索中医之医经医理,依循老祖宗之经验文献,始可尝试与自个儿脏腑沟通,进而协助脏腑解决因误吸、误食、误染、误伤所致之过。
自入中医领域之后,即是解人体疑惑之开始!然经研习之数年间,逢人即表中医之美,但遇不了解中医而排斥中医者,绝无勉强对方接受之道理。惟因笔者年届半百,以一己之力,无以永续推助中医入于人心,遂回想自身之经历,始知「兴趣」乃成就一事之起始动力,故转而关注引人对中医萌生「兴趣」之方法,一旦得效,即可种下推助中医之幼苗。笔者欣慰发现,已见得有心人为着协助世人接近中医,或以白话释义,或以传统说书形式,介绍历代着名医家之传奇轶事,更见以漫画图解方式,精简表达了中医经典文献,诸如此类,无不令人感佩。惟见坊间诸多编纂故事者,一味将穴位与草药名称,充于作品之中,姑且不论其对证与否,终让阅者于脑海中留下了该故事之情节,却视其中之取穴、施药,以为点缀陪衬而已,煞是可惜!
然而,笔者受惠于老祖宗所传之医经药理甚多,遂于推己及人之思维下,试想……
可否编纂以五行为纲,以经脉为本,以脏腑为基,以药理为骨之着作?
可否让人经历一段故事后,即于潜移默化中,留下了五行与经脉之印象?
然于构思此般创作中,颇为恼人之处,即是该作品之时代背景与地理环境!倘若着重于《黄帝内经》之春秋战国时代,除非仿效他人跨越时空之笔法,否则,势必衔接不及医圣张仲景之东汉,更别提药王孙思邈之唐朝与金元四大家!再说,各时代之地理条件不一,根本无从下笔。
然为减少遗憾,笔者选择了跳脱历史与地理之禁锢,决採自创时空条件,借以融合《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针灸大成》之精要论点,并依据《神农本草经》、《本经疏证》、《医方集解》等医药之载述,使之发挥于着作中之相关解析,并借「传世名方」四字,以尊敬先圣先贤所创之治症方剂;居中更以笔者体验了医圣张仲景,与历代医家所留医案之心得为辅助,合以中医之脏腑五行向位,作为地理环境,成就一发展于读者皮肉之下、脏腑之间之故事情节,尝试让读者能于阅历故事之中,思索日常用药观念,并于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医之美,进而于阅毕之后,燃起推开中医大门之「兴趣」。
通悟上乘医经医理者,可成为悬壶济世之医师,亦可为传承之教者。然而,笔者依循各医家、医典,自研自习,借此领略了各方对中医之应用与见解;虽无以达于医中之上乘,进而救人、授业,却可借由执笔,广佈中医之护身、强身、养生等理念,遂着手为中医编纂一故事,以期能为中医引来更多探索与响应者。
此作以小说方式呈现,故不若正统中医书籍之严谨。着作中或有不及备载与笔误之处,盼各方欲领略中医之博大精深者,乃依循正统教材为宜。然欲引人对中医萌生「兴趣」,实乃笔者编纂此作之所期,毕竟研习医术,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以此聊表着作始末,谨此为序。
着者 谢文庆 二○一八年八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