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最佳自我认知套书(你在想什么?+我自己的博物馆)

给孩子的最佳自我认知套书(你在想什么?+我自己的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情绪管理
  • 亲子沟通
  • 思维启蒙
  • 成长指南
  • 绘本
  • 家庭教育
  • 儿童读物
  • 情商培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优雅缤纷的情绪翻翻书+最具创意的博物馆探索书
带孩子进入一个想像世界,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

  《我自己的博物馆》

  给我一座博物馆,我将会填满它。---毕卡索

  跟着红衣女孩展开一场博物馆的探索旅行吧!小女孩发现巨大的虫子、奇特的野兽、年代久远的陶壶、非常不一样的现代画、羽毛形状的叶子,还有和她的头一样大的花呢!这些全部都是博物馆的收藏。原来她逛了古文物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美术馆,还有植物园,甚至是太空博物馆,小女孩充满惊奇和幻想,但是,她发现,自己最爱的博物馆正在家里等着她呢!那会是什么样的博物馆呢?

  这是作者艾玛.路易斯的第一本作品,以独特的拼贴风格,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书。而书里的呈现,更像是展现小女孩的兴趣和丰富的收藏,而这些收藏不也正好代表了自己是谁吗?原来,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博物馆!
  书末有6页由作者量身订做的发问单和学习单,让小读者们可以想想自己与博物馆的关系,以及与这本书的互动。

  《你在想什么?》

  每个人无时不刻都在想像、幻想、空想、奇想,
  咖啡店、书店或是马路上,这些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在想什么?
  可有注意到他(她)的嘴角上扬?看到他(她)的眉头纠结?
  原来,就在同一条街上,就在我们身边,居然有这么多有趣的想像和微妙的情绪正在发生。
  这本充满想像与惊喜的翻翻书,以优雅缤纷的色彩,以及幽默诙谐的想像空间,带我们进入一个纸上的异想世界。

  这本无敌有趣的翻翻书,你可以这样读:
  ★ 亲子共读时,可以用「你在想什么」、「猜猜看妈妈(爸爸)在想什么」问孩子,彼此激盪出不同的想法,也借此了解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内文当作发想素材,孩子有无限的挥想像力,他们一定回答出令人惊喜的答案。
  ★ 朋友共读时,可以先看文字,互猜对方的答案,然后再一起分享理由,也可以聊聊所观察到的细节。
  ★ 一个人读,先不要看文字,也先不要翻开小脑袋,试着猜猜看第一个映入自己脑海的想法,这也许就是自己潜意识的投射喔。

得奖记录

  《我自己的博物馆》

  获得2018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
  荣获2017波隆纳插画展「拉加兹奖」新秀奖
  入选2017年波隆纳插画家展
  入围2017年Klaus Flugge大奖

  《你在想什么?》
  OPENBOOK好书奖最佳童书、青少年图书
  好书大家读2017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第40次文化部优良读物推介

大心推荐

  吴敏兰 凯斯教育机构执行长
  杨俐容 台湾芯福里情绪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亲职教育专家
  苏益贤・丁郁芙 「心理师想跟你说」粉丝团、临床心理师/专业推荐
  青木由香 知名作家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安佐妈 知名部落客
  接喜与宽的绘本小旅行・接喜阅读达人 知名部落客
  林平/ 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
  周婉湘 /《一起读、一起玩》作者、语文教育博士
  洪淑青Selena + 龚芹zozo + 龚芮yoyo / 爱逛博物馆的自由作家
  黄姗姗 / 忠泰美术馆主任
  苏仰志 / 杂学校 创办人
 
探索心智的奥秘与自我的构建:一本面向成长中的个体的深度指南 献给所有渴望理解“我是谁”以及“我如何思考”的年轻灵魂。 本书并非专注于一套特定的儿童读物,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心智运作的复杂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个体如何通过持续的内省和外部互动来构建稳定而深入的自我认知这一宏大主题。它旨在提供一套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最终优化自我思维模式的框架和工具,帮助读者穿越青春期的迷雾,抵达成熟的自我洞察。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宫——理解思维的运作机制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念头和感受淹没。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致力于揭开大脑这个“无形器官”的神秘面纱,探讨人类思维是如何构成的,以及我们如何能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和情绪所裹挟。 1. 区分“思考”与“情绪”的边界: 我们首先要区分的是,哪些是基于逻辑和事实的“思考(Thinking)”,哪些是源于生理和经验的“情绪(Feeling)”。许多人在做决策时,往往将强烈的情绪反应误认为是最终的判断。本书将介绍一套观察内心活动的“过滤器”系统,教导读者如何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一样,记录下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和命名。我们探讨了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基础概念,例如“确认偏误”如何微妙地影响我们对信息的筛选和记忆的重塑,以及“锚定效应”如何使我们在最初的接触点上固步自封。理解这些偏差,是通往更理性决策的第一步。 2. 内部对话的解构与重塑: 每个人都有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在叙事,这个叙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本书详细分析了这种“内部对话”的结构——它通常是批判性的、自动化的,并且往往带有过去的阴影。我们不会提供“积极思考”的空洞口号,而是提供实用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捕捉那些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自动消极思维(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 ANTs)”。随后,我们将学习如何对这些思维进行“苏格拉底式提问”: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解释方式?如果我的朋友面临这种情况,我会如何安慰他?通过系统地挑战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统,读者可以开始重写自身的“操作系统”。 3. 注意力作为心智的指南针: 当代生活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注意力的分散。本书认为,注意力是我们心智的“能源分配器”。我们深入探讨了“元认知”(Metacognition)——即“思考我们的思考”的能力。这包括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调节和评估。我们介绍了几种基础的专注力训练技巧,这些技巧并非依赖于长时间的冥想,而是侧重于在日常任务中插入短暂的“认知检查点”。了解注意力的局限性(如多任务处理的真相),能帮助个体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和精力,将宝贵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部分:自我的搭建——从经验到身份的构建 自我认知并不仅限于“我知道我在想什么”,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我知道我是谁,我为何如此行事”。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如何整合经验、价值观和目标,从而构建一个稳定、真实且适应性强的个体身份。 1. 核心价值观的挖掘与排序: 身份的基石是价值观。当一个人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时,即使在面临艰难抉择时,也能找到内在的指南针。本书提供了一套深入的“价值观澄清练习”。这不是简单地从列表中选择词汇,而是通过对关键人生时刻(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历)进行案例分析,来反推出在那些时刻,什么对你而言是真正不可妥协的。我们探讨了“公开价值观”与“私下行为”之间的差距,并提供了弥合这种鸿沟的方法,确保个体的行为与内心深处的信念保持一致,这是产生“真实感”的关键。 2. 情绪图谱的绘制与情感的语言化: 情绪是自我认知中最为复杂的部分。本书强调,情绪本身不是问题,对情绪的误解和压抑才是。我们鼓励读者建立一个“情感词汇库”,超越“好”和“坏”的简单二分法,学习精确命名自己的复杂感受,例如“被边缘化的失落”、“对未知的兴奋”或“带着敬畏的担忧”。通过理解每一种情绪背后的信号——它们试图告诉我们关于环境、需求和边界的哪些信息——我们才能学会与情绪共存,而不是被其主宰。我们会介绍情绪调节的初步策略,重点在于“标记”与“接纳”,而非“消除”。 3. 叙事身份的形成: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人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也通过故事来定义自己。我们是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向自己和他人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本书探讨了“叙事性身份”的力量。过去的经历并非一成不变的剧本,而是可以被重新编辑和解读的素材。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命叙事(例如“创伤与救赎”型、“成长与适应”型),并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目前的故事框架。如果当前的故事让你感到受限或悲观,我们将学习如何引入新的主题、新的视角(例如,将失败视为“数据收集过程”而非“个人缺陷”),从而构建一个更具赋权性和前瞻性的未来叙事。 第三部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共情与反馈的循环 个体认知不是在一个真空中完成的,它依赖于与他人和环境的持续互动。这一部分着重于如何利用外部反馈来精炼内部的自我认知,并发展出高水平的社会情感智能。 1. 共情作为理解他人的窗口: 真正的自我认知包含对他者心智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Empathy)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它要求我们暂时放下自身的认知框架,尝试在对方的“世界模型”中看问题。本书区分了“情感共鸣”与“认知共情”,并提供了练习“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例如结构化的“双视角分析”:首先,完全从自己的立场描述问题;其次,尝试用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和优先事项来复述同样的问题。这种练习极大地增强了对人际互动复杂性的理解,减少了基于自我投射的误判。 2. 建设性反馈的接收与整合: 外部反馈是校准自我认知不可或缺的镜子。然而,大多数人本能地会防御或忽略负面反馈。本书提供了应对“批评冲击”的流程:首先,深呼吸,将反馈视为“关于行为的观察”,而非“关于个体的判决”;其次,提问以澄清信息(例如,“你说的‘不够自信’具体表现在哪个场合?”);最后,评估反馈的来源和可靠性。关键在于将接收到的信息视为“待处理的数据包”,而不是立即“接受或拒绝”的最终审判。 3. 适应性与持续的自我探索: 认识到“自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化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随着经验的增加、环境的变化和心智的成熟,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也必须进行调整。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强调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在自我认知中的核心地位——即相信能力和理解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策略培养出来的。我们鼓励读者将学习和自我反思视为终身项目,保持好奇心,持续地对旧有的“我以为我知道”的部分提出质疑,从而确保自我认知框架的弹性和生命力。 通过深入探索这些领域,读者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工具集,不仅能看清自己思维的运作轨迹,更能主动塑造一个更清晰、更有力量的自我身份,从而在复杂的人生旅途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玛.路易斯(Emma Lewis)


  住在英国伦敦,专职插画,这本书是她的第一本创作。

楼弘・莫侯(Laurent Moreau)

  2007年毕业于史特拉斯堡装饰艺术学校。他画画,拼贴,为诗歌画插画,有时想像他自己的故事。他和另外四位插画家在史特拉斯堡的「红色大门」工作室一同创作。他在媒体发表作品,创作绘本,也设计海报,策划文化活动,他也喜欢用拍立得相机拍照。

  英文访谈 www.questioningcreatives.com/laurent-moreau/
  作品介绍 zeroendictee.free.fr/

译者简介

尉迟秀


  1968年在台北出生,曾经做过报社文化版记者、出版社文学线主编、辅大翻译学研究所讲师、政府驻外人员、奶爸。翻译的童书有【叽哩哌啦找一找】、【母鸡奶奶晚安故事】、【我的第一套小小百科】、【宝宝的第一套经典童话】(亲子天下)、《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世界城市趴趴走》、《世界奇景趴趴走》(上谊)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我自己的博物馆:人人都有一座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不觉就会降低音量、放轻脚步,相较于其他空间,人们在博物馆内显得更拘谨。不过,艾玛.路易斯在此书中,却让博物馆变得亲切,在绘本有限的篇幅中,领着读者一一走访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像一本超越地域界线的博物馆指南。

  古文物博物馆是书中女孩参访的首站,接着又前往自然史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植物园也在参访之列,接着是收藏许多新知与未知的太空博物馆。虽然女孩在每一处只停留二至三页,却不会给读者走马看花之感。我多次翻阅这本文字极为精简的作品,每每都是静静缓缓的读,丝毫不觉得女孩在赶行程。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我认为原因在于作者透过主角的思考或想像,为不同博物馆下了精妙的註脚,读者阅读时会再三寻思、品味,步调便缓了下来。例如在古文物博物馆,女孩看着远古的动物陶偶,想像那曾经也是某个孩子的玩具;又如她在植物园,心想这里的「收藏」会不断生长……

  这本书言简意赅介绍各种博物馆,对尚无或少有机会参观此类场所的儿童,称得上是绝佳的导游。作者在她凭借此书获得波隆纳插画展新人奖之前,曾于某次採访中表示绘本最好要简洁,同时还要蕴含机智、有力的讯息,但内容必须平易近人。看来,这不是理想空言,她都实践在作品中了。

  此书不仅文字简洁又富含讯息,图也是如此。作者以朴拙不羁的拼贴作画,恰好表现出馆内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和包罗万象的馆藏。另外,包含主角女孩的橘红色上衣,各种层次的红贯穿全书。在视觉上,这些热血的「色彩游击队」也突袭了博物馆、美术馆以冷色调为主的印象;读者或许也能在图画中收到某种邀请或暗示--博物馆看起来冷静、严肃、貌似有些无聊,但只要探索的心和眼是热切的,应该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吧。

  至于书名为何是「我自己的博物馆」?这又是另一个作者给读者的重要讯息,请务必在故事最后多多逗留,即使是成人读者,一定也会有所获得,说不定,你也会得到「一座博物馆」呢!
 
海狗房东(绘本工作者,本书译者)

推荐序二

你在想什么?:脑中有个小宇宙


  第一次看到《你在想什么?》这本绘本是法文版,虽然看不懂法文,但是深深地被插图所吸引,每个形象鲜明的角色,看起来都很有戏,当我好奇地翻页看看每个角色的脑袋瓜里在想什么时,会不禁的赞叹「啊!原来每个人脑中都有个小小的宇宙啊!」

  记得小时候,当我坐在爸爸的车上,盯着走在路上的行人时,我总是在想,他们在想什么呢?当我开始自己搭公车时,我会盯着车上的乘客想,这些人要到哪一站下车做什么事呢?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我的脑海中的小宇宙可是比现在丰富许多呢!

  看到中译本的时候我笑了,原来,说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猫!让我在路上看到街猫的时候,都会肃然起敬,原来街头的猫是个哲学家,静静地观察每个路人,透析大家的心理状态…… 而看完这本书的你,是不是也可以暂时放下一切,看看周遭路过的人,猜猜看,大家脑海里在想什么呢?

  作者楼弘‧莫侯透过细腻的观察力,用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那一剎那的心情写照,时而幽默,时而沉重,时而抽象,时而写实,一本小巧的绘本,竟也云淡风轻的勾勒出了人生百态,让不同年纪的读者读出不同风味。

文/吴敏兰(凯斯教育机构执行长)

推荐序三

从「我自己的博物馆」到「收藏自己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项人类对机构建置的了不起发明,它储存了某一群人的日常生活、社会制度、物质文化,也收集了另一些人各式各样的想像、发明与慾望。从帝王贵族到市井小民,从儿童到成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收藏,而每个事务都可以成为收藏的对象。17世纪以降,知识成为分类的对象,以至于逐渐发展出历史、科学、艺术三大类的博物馆,各自在当代社会和公共体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它会告诉我们一些真实的事情,有些时候它会显现科技的进步,更有些时候它只是让我们鑑赏最美的物件。但是,是谁决定什么是真?什么是美?或什么值得被保存?什么样的发明是对谁有利呢?博物馆本身是如此复杂的知识与权力的结构,它不只是知识殿堂,更是认知学习、反省检视、批判思考的重要场所。「恐怕直到有一天长大了,才适合找机会去逛逛吧?」

  其实不然,《我自己的博物馆》这本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契机。从它的第一页开始,绘本艺术家艾玛.路易斯从多彩的手感图绘痕迹带我们进入博物馆的世界,同时从脚程的拓展引领大家涉猎了博物馆的多样性。进到每一种不一样的博物馆中,我们以为看到了各式各样被收藏的「物件」,其实更吸引人的反而是艾玛用各种各样的手法创造出来的形状和物件的符号。这时候我发现,我们不只可以告诉孩子哪一种博物馆收藏哪一种东西,同时当我们进入这本书,我们可以和孩子数数看艾玛发明了多少种表达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收藏在这本书里。

  或许,我们针对学龄前的儿童,透过这本书的翻阅(其实这本书的文字是写给和儿童一起阅读的大人看的),可以从事许多层次和方向的活动。从认识博物馆,辨别物件被蒐集和分类的形式,到欣赏物件如何被表达、色彩如何被安排。原来,它也是一本让我们认识艺术自由表达的书。这是年轻艾玛的第一本创作,拙朴单纯却充满创意和童趣的表现方式,对年幼读者产生深深的吸引力。同样是第一页「这本书的收藏家是?」,作者让儿童将自己的名字填写上去,声明了孩子的拥有权,更确立了他/她收藏家的身分。他们收藏了这本书、书中的博物馆、博物馆中的宝物,他们也收藏了艾玛的第一本创作、充满多样与差异的表现方式。最终他们来到一个未被填满的壁纸墙面前,面对一扇关着的房门,当它开启,来到孩子的独有天地,自己的房间。原来,博物馆的建构是由自己的房间开始的;而英文原着书名「The Museum of Me」,其实指的是收藏自我的博物馆!在我们认识博物馆之前,我们得要认识自己!

林平(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

推荐序四

你在想什么?:让想像力与创造力,带领我们感受生命的丰沛


  欧洲绘本对于「人与人性」的小小讨论,一向带给我无比的惊喜、丰富的享受,来自法国的这本《你在想什么?》,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它以翻翻书的形式,让理解人之所思所感成为一件充满趣味、令人莞尔的探索,同时又带给我们自我觉察与理解他人的严肃收获。从表情、肢体与情境线索开始,作者以19幅人像画引领读者一窥脑中干坤。法式的优雅色彩、简洁文字,展现了同一时空下每个人的不同知觉、思考、期待、想像,还有情绪,带给我们无限宽广的阅读空间。

  特别是关于情绪的部分,这本书也可以成为非常丰富的情绪教养素材。以研究情绪和脸部表情着名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将人的基本情绪归为六大类:开心、难过、生气、讨厌、害怕、惊讶,这本书即涵盖了最常见的前面三种。而简单却饶富深意的翻翻书设计,让读者可以轻易仿效延展,因此既可以做为亲子之间的情绪教养工具。父母亲可以善用本书让孩子以幽默的方式进入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这本书也可以当成朋友间闲谈、了解彼此的桥梁,更可以是独处时与自己对话的操作手册。

  除了表达不同情绪的脑内小剧场,这本书也着墨了不同人物的想像、期望与思考等活动。其中描绘鲁西昂爷爷一脸柔情,脑中浮现的是童年回忆,对于家有年老长辈的人来说,这一个画面就是理解他们为何会反覆怀想、一再提及年少的最佳入口。

  另外还有一张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一位正在喝气泡饮料的男孩,绿色的背景刻画出一种平静的氛围;当我翻开时,你们猜猜我看到什么了?在这里先卖个关子,鼓励大家去买书来看看,亲自体验这本佳作所带来的丰富感受。姑且不管这个男孩的脑中想的是什么,这张图透露出现代都会人非常需要的安静与悠闲,那怕只有一时半刻的平静、一时半刻的离开手机、离开电脑,让身心灵回归到这种空无,真的非常难得而重要的。

  最有趣的是,当我们翻阅过这一页页画面,理解了那一个个心思之后,书的后扉页所呈现的街景。你会发现,原来前面出现的那些人物都在这里—沉湎在回忆里的老爷爷、不知为何生着气的人、挂念着工作的中年人等等,还有那只全心看着主人、爱撒娇的小黄猫。再仔细观察,会发现有更多线索可以了解书中人物的想法和情绪表现,这最的神来一笔确实太令人惊艳了!

  这真是一本具有高度艺术原创性、丰富认知与情感元素的精彩作品,书中所呈现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将带领我们感受生命的丰沛!
 
文/杨俐容(亲职教育专家)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孩子们在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方面的困惑。当我看到这套“给孩子的最佳自我认知套书”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的价值。特别是《你在想什么?》这本书,它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理解情绪的框架。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快乐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生气就像一团火焰在燃烧”,能够让抽象的情绪变得具象化,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容易地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感受。我发现,当孩子们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不开心”或者“有点沮丧”时,他们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本书为他们提供了语言,让他们能够表达,也为他们提供了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单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我自己的博物馆》这本书,则更侧重于引导孩子发现和珍视自己的独特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无数的事情,但很多时候,这些经历都只是匆匆而过,孩子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意义。这本书鼓励孩子去“收集”和“展示”这些重要的时刻,无论是他们获得的奖状,他们亲手制作的小玩意,还是他们难忘的旅行记忆。这种“收集”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人生是由一个个独特的片段组成的,而这些片段都构成了“他们”本身。这套书在培养孩子的自我关怀能力、情绪智力以及建立积极自我评价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位多年沉浸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家长,我总是对那些能够真正触动孩子内心、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的书籍格外青睐。最近,我有幸接触到这套“给孩子的最佳自我认知套书”,尤其是《你在想什么?》和《我自己的博物馆》这两本,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孩子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往往容易忽略内在的探索。他们可能拥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却对自己的情绪一无所知;他们可能接触过各种新奇的事物,却不曾停下脚步审视过自己的成长轨迹。《你在想什么?》这本书,它并非简单地列举情绪词汇,而是通过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让孩子在故事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它教会孩子,即使是令人不快的感受,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是可以被理解和管理的。它为孩子搭建了一个安全的表达空间,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值得被看见和尊重的。而《我自己的博物馆》,则是一次关于“我是谁”的视觉化探索。它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无论是微小的兴趣爱好,还是独特的成长记忆,都可以被收藏、被讲述。这种“收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梳理。它让孩子明白,他们不是一个空无一物的存在,而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故事的个体。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唤醒了孩子内在的觉察力,让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汲取力量。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与人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我家的女儿,今年七岁,从小就有点内向,不太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都藏在心里,看得我好着急。这次读了这套书,我感觉她身上发生了好多积极的变化。就拿《你在想什么?》来说吧,以前她有不开心的事,总是憋着,要么就默默流眼泪,要么就干脆不跟我说话,我怎么问都问不出来。但看完这本书之后,她学会了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感觉有点生气”、“我好像有点失望”。虽然有时候还是说得不那么准确,但至少她开始尝试去表达了,这就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了!而且,书里那些关于不同情绪的插画,很有趣,也很生动,她常常指着说“你看,这个小猫咪跟我当时一样,都皱着眉头”。这说明她能够通过画面联想到自己的内在体验,并且愿意去分享。至于《我自己的博物馆》,这本简直太棒了!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画画,每天都要画上好几幅,我之前也只是觉得她喜欢画就让她画,但没怎么去深究。这本书让她明白,她画的每一幅画,都代表了她当时的某个心情、某个想法,或者某个经历。现在,她会把自己的画册珍藏起来,还会时不时拿出来给我讲,“妈妈,这是我上次去奶奶家的时候画的”,或者是“这幅画是我想象中的我的小花园”。她对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重视,也更加爱惜,仿佛真的在经营着自己的“专属博物馆”一样。这种对自我创造和自我价值的认识,让她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乐于分享自己的小世界。这套书真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内心的大门,让她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让我这个当妈的,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她。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儿童读物琳琅满目,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然而,《你在想什么?》和《我自己的博物馆》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画面风格非常吸引人,色彩鲜艳,却不杂乱,人物表情的刻画尤为细腻,这使得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地代入到角色的情境中去。对于《你在想什么?》,它不仅仅是告诉孩子有哪些情绪,更重要的是,它示范了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我自己的博物馆》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孩子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闪光点。我的女儿,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以前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低落,并且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本书给她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出口,她会指着书里的某个场景说,“我今天就是这种感觉”。而《我自己的博物馆》,则让她开始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并且为它们赋予意义。她不再是随手丢弃自己的画作,而是开始把它们分类,并用小标签写上“这是我画的太阳”,“这是我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这种主动的整理和标记,让我看到了她内在的成长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也让我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家那个“十万个为什么”制造机量身定做的!我儿子才六岁,平时就是个好奇宝宝,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欲。最近我发现他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但很多时候他表达的“为什么”背后,其实是他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比如说,他今天考试没考好,回来就闷闷不乐,我问他怎么了,他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后来我猜到他是因为考试没考好,又不好意思说,急得我直跺脚。这套书的《你在想什么?》正好就讲了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生动有趣的插画和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孩子能够明白,原来那些在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是有名字的,而且是可以说出来的。我儿子看完之后,就能更准确地告诉我,“妈妈,我因为考试没考好,所以很难过”,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哭闹或者沉默。这种进步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而《我自己的博物馆》呢,则巧妙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珍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兴趣。我家儿子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奇奇怪怪的小石头,每次都捧着一大堆,我总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孩子在通过收集这些物品,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成长。现在,他会主动告诉我,这块石头是他上次去海边捡到的,那片叶子是他从公园里带来的,就像在整理他的“博物馆藏品”一样。这套书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工具,为他未来的独立思考和健全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的非常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