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附赠明信片书【侠骨‧情心‧绘金庸:珍藏江湖】)

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附赠明信片书【侠骨‧情心‧绘金庸:珍藏江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庸
  • 武侠
  • 漫画
  • 改编
  • 小说
  • 插画
  • 明信片
  • 珍藏版
  • 江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特蒐!史上第一部金庸漫画全纪录
惊艳!生动炫目的金学图像故事书

  「漫笔」指画家画笔,「金心」即金庸创意,「漫笔金心」就是漫画家笔下的金庸小说。

  如果说,金庸小说构筑了一个波澜壮阔、驰骋想像的武侠世界;而漫画,就是让玄奇的想像有了落实的模样。如果说,金庸以万钧笔力写下无数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而漫画,就是跨界创作人以各自的敏锐心灵,重新用画面节奏凝鍊或延伸出经典的姿态万千。

  透过一张又一张的珍贵图片(近两千幅),一页又一页的创作揭密,开启了炫目迷人的时光隧道,六十多年来、一百五十余种金庸小说漫画的演变轨迹、版本图像,尽收眼底。从漫画「寻找失落的旧版故事」,窥探金庸的原创奇想;从「漫画家说故事的方式」,提取有意思的切面,尽览各家特色。唯有丰富的文献收藏、扎实的研读细究,才能将图像所勾勒的金庸偌大江湖,信手拈来、娓娓叙说。

  这是史上第一部金庸小说漫画全纪录,也是最「好看」的金学图像故事书!

  【随书附超值礼】

  李志清/绘图《侠骨.情心.绘金庸——珍藏江湖明信片书》
  规格:12.5 × 18 cm,内含 12 张明信片
  李志清是唯一获金庸书面授权,可以绘画所有金庸小说人物与故事情节的香港知名画家。近年以金庸小说为题材创作水墨画,把武侠元素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选取小说中的抽象成分,再加以感性的创作」。《侠骨.情心.绘金庸——珍藏江湖明信片书》收录 12 幅李志清 2018 至 2019 年间的水墨画作品,厚磅美术纸精美印刷,特殊胶装设计,可直接撕下,既可做为私人小画册珍藏,也是适合与朋友分享的礼物书。

  【六大精彩看点】

  1 完整蒐罗——首开先河,资料完善,第一部以图像为主题的金学着作
  作者为金庸版本研究暨收藏专家,本书是史上第一本以「图像」为专题的金学研究着作,收录 50 年代末至 2019 年这六十一年来,香港、台湾、中国大陆乃至日本、星马地区,150 多种金庸小说漫画及插图画作。尤其是 70 年代以前的漫画,坊间多半罕见难寻,书中完整呈现全部书影,以便让读者充分理解当年实况。作者还访谈多位漫画家分享其改编创作的过程,俨然是汇集历来所有金庸小说漫画与图像的「瑯嬛福地」,也宛如缤纷神奇的时光隧道,反映了时代风潮、文化流行的递嬗多变。

  2 视觉飨宴——近百位画师,近二千张图片,生动描绘金庸的江湖世界
  本书所述「漫画」泛指广义的图像,含括:搭配小说的插图和封面插画、连环画(一页一图或一页两图)、连环图(一页多图,指受日本影响、有动作分镜的漫画)、水墨画、动画,以及跨越小说之外的「二次创作」及周边产品,包含:搞笑漫画、同人漫画、电玩游戏设定画集、桌游卡、邮票、尪仔标(香港称「公仔纸」、大陆称「啪叽」)等。近2000张珍贵图片、近百位画师绘者的作品齐聚一堂,生动描绘了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是金迷们揽胜必蒐的视觉图鑑。

  3 文献揭密——从最早的插图到最新的漫画,寻索图像创作的流变与里程碑
  你知道现存最早的金庸小说漫画是哪一部吗?台湾最早的金庸漫画在 50 年代即已面世?第一本全彩色的金庸漫画是哪位名家的作品?漫画改编最多的又是哪部金庸小说?本书【上篇.历史说】梳理了金庸小说漫画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并且揭示每个时期画家所树立的「里程碑」,比如:最早出现的插图、首次在报纸连载的漫画、第一本标明「金庸原着」的漫画书、史上唯一的金庸小说动画……,乃至于 2019 年最新问世的漫画,也是短篇小说《越女剑》的第一本漫画《猿女天仙记》,画家是马来西亚人。

  4 创作考掘——以图为证,重现失落的旧版故事,突显作品的改编特色
  70 年代以前的金庸漫画,以旧版故事为改编底稿,许多修订版、新修版中被删除的部分,正好可以透过漫画重新认识,进而探索金庸的创作原型与修改想法。比如在旧版《倚天》,原来张无忌会使降龙十八掌其中三招,是谢逊传授给他的,张无忌共使用四次降龙十八掌;又如《倚天》旧版中的玉面火猴,《射鵰》旧版中「黄蓉智擒血鸟」、「蛙蛤大战」等异兽情节,作者特地撷取相关漫画内页,重现这些消失的情节或人物。此外,作者介绍的重点,强调漫画家对原着的理解与判断、对情节的取舍与侧重,并且交代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创作背后的故事,借此突显改编的特色。

  5 惊喜彩蛋——集合各家版本的侠士身影、武打丰姿,一次尽览
  【中篇.逐部说】按金庸小说名称分类,先条列出作者精心整理的版本图表,方便读者综览每部改编漫画之书名/作者/年代/出版社/出版地/册数/页数/开本等,继而深入介绍各书的叙事手法、改编特色与创作背景。篇末更附有「彩蛋」,荟萃各家笔下的侠士身影与武打丰姿,如:江南七怪、张三丰与武当七侠、神仙姐姐玉像、陈家洛的奇门兵器、独孤九剑、火焰刀对六脉神剑阵、小龙女「天罗地网势」……等人物造型、兵器设定、武功招式的精采画面,供读者对比和欣赏。

  6 首度曝光——从未出版的画家手稿、李志清最新水墨画作,先睹为快
  本书不只让许多失传的早期漫画重见天日,也包含了首度曝光的作品——独家收录 60 年代台湾漫画家从未出版的手稿《惊虹剑》(改编自《碧血剑》)、香港「邝拾记报局」发行的普及本《神鵰侠侣》111 册与《倚天屠龙记》113 册封面全辑、台湾漫画家纪厚博先生交由作者于书中发表的文章〈金庸小说.台湾漫画〉。「香港漫画研究社」创会成员杨维邦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序文,详细论述上世纪 10 年代至 90 年代,香港的漫画创作与大中华地区、东南亚各地的关系,让读者更加了解金庸小说所处的社会,如何影响金庸漫画的创作。此外,画家李志清先生特别应作者之邀,以《越女剑》为题为本书绘画封面。

名人推荐

  杨维邦(香港漫画研究社创会成员):

  邱健恩博士从五十年代的港产连环图画,而至 60 到 90 年代的港台及大陆各种翻版及授权漫画均有搜罗,并作了梳理及抽丝剥茧的分析解读,更找来当事人现身说法。漫画以外,还涉猎到鲜为人谈论的小说插图、封面画、水墨创作、公仔纸以至现今世代的桌游图像、邮票设计,均有所论述,不单止给金庸作品的周边产品作了个周密的补白,也给港台大陆的漫画史作了个重要的补白。是漫画作品这几十年如何与金庸小说「同行」,同闯高峰的最佳见证。

  林保淳(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华武侠文学学会会长):
  这书分从历史与专书分述,按图详解,剖析新旧,将一百五十多种、近二千张剪影的金庸漫画,从漫画家的访谈、画风的探究、画作的品赏、小说与漫画的区别,到整个金庸漫画历史的流变,都覶缕娓说的《漫笔金心》,终于要面世了,无论从武侠漫画的研究,或是金庸小说的研究而言,都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一部鉅作,漫画金庸双献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马铭浩(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暨图像漫画研究室主持人):

  在金庸所建构的中华武侠体系里,不同的文创产业都能依附而生,衍生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产业价值。本书所收藏、纪录的,不只是一般的漫画,更是华人漫画史里的瑰宝。本书的另一重大意义,是集文学、文献、文创于一身。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创研究,都必须始于文献收集与整理。作者是资深漫画收藏家,又具备文学阅读根基与文献考证功底,三方面交相结合,确能把这个题材发挥至极致。
笔墨江湖:武侠小说选集与文化研究导览 一、 经典武侠小说精选集:再探武林风云 本选集汇集了二十世纪中文武侠小说史上的数部重量级作品,旨在呈现不同流派、不同时代武侠精神的演变与光辉。这些作品不仅是娱乐消遣的佳品,更是研究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思潮、侠义观念变迁的重要文本。 1. 《风云际会录》:北派开山之作的时代回响 收录了早期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北派三大家”中一位巨匠的早期代表作。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小说主角并非传统的浪子侠客,而是身负家国重任的江湖中人。作品着力刻画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宏大主题,人物性格复杂,恩怨情仇交织着家国大义。 重点赏析点: 武学体系的写实化倾向: 相比于后世天马行空的描写,此书中的武功更注重内功的修炼与招式的逻辑性,体现了早期作者对传统武术的尊重与探索。 社会批判的深度: 借由江湖纷争,深刻揭露了旧式社会结构的腐败与不公,为底层民众的命运发出强烈的呐喊。 独特的地域风貌: 故事场景多描绘北方广袤的黄土地和古老的城镇,语言凝练,充满苍凉之美。 2. 《烟雨江南客》:南派传奇与浪漫主义的极致 本书精选了南方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女性角色的立体塑造而著称。故事围绕一个江南世家的兴衰展开,核心冲突并非简单的善恶对抗,而是权力、爱情与自我救赎的复杂博弈。 重点赏析点: 细腻的心理刻画: 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入木三分,特别是对女性角色的犹豫、挣扎与最终的觉醒,展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 唯美的场景渲染: 笔下的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如同水墨画般灵动,烘托出故事中缠绵悱恻的氛围。 情义与私情的权衡: 探讨了在传统的道德约束下,个体情感的爆发与压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 《异域奇谭》:武侠与奇幻元素的融合探索 这是一部充满实验性质的作品,讲述了主角因故流落至一个从未被中原武林知晓的边陲之地,卷入了一场涉及古老文明和神秘力量的纷争。本书突破了传统武侠的地域和概念限制,引入了如阵法、禁术等元素,极大地拓宽了武侠题材的想象空间。 重点赏析点: 世界观的构建: 作者巧妙地将地理、民族风俗融入武侠体系,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平行江湖”。 哲学思辨的介入: 对力量的本质、文明的冲突等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使得故事的厚度增加。 节奏的张弛有度: 动作场面与悬疑铺垫的切换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二、 武侠文学文化研究专论集:解构与重塑 本部分收录了当代学者对武侠小说现象的深度剖析,旨在超越单纯的文本阅读,从社会学、美学、叙事学等多个维度,对武侠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批判性研究。 1. 《侠义谱系学:从先秦至现代的“侠”之嬗变》 本书追溯了“侠”概念的源头,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个体反抗精神,到魏晋南北朝的游侠风尚,再到宋元话本中的江湖义气,直至近现代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建构。研究聚焦于“侠”的定义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被重新诠释和利用。 研究内容提要: 文本细读: 对《聂隐娘》、《游侠刘玄德》等早期文献中的侠义行为进行语境化分析。 权力与反叛: 分析侠客在官府与草莽之间的张力,探讨“以暴制暴”的合法性基础。 文化符号的固化与解构: 考察侠义精神如何被大众媒体和商业运作所简化或异化。 2. 《叙事策略与武学美学:武侠小说中的空间与动作表达》 本专论侧重于武侠小说特有的叙事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着重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境,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武功转化为读者可感知的视觉体验。 研究内容提要: 空间叙事: 探讨“名山大川”与“深宅密室”等特定空间在推动情节和揭示人物命运中的作用。 “招式”的语言化: 分析武侠小说中对动作描写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以及如何营造出速度感和力量感。 高潮段落的结构分析: 以几部代表性作品的巅峰对决为例,剖析其情节布局、悬念设置和情感释放的技巧。 3. 《武侠文化的社会投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 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武侠小说为何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成为主流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工具,更是集体情感的容器。 研究内容提要: 身份焦虑的投射: 分析都市人群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根”、“传统”、“个人能力”的渴望,如何在武侠世界中得到补偿。 道德重塑的需求: 在传统道德体系崩塌或重构之时,武侠故事提供了一套清晰(或至少是自洽的)的道德准则。 大众传播与接受: 考察武侠文学如何通过连载、电影改编等方式,渗透并影响不同阶层的社会认知。 三、 江湖人物志:群像速写集 本册收录了对武侠小说中众多经典配角或边缘人物的侧写分析,这些人物往往在情节上起着关键作用,却常常被主角光环所掩盖。 重点收录人物类型: “非典型”的反派: 探讨那些有其悲剧性根源、动机复杂的反派角色,如“为情所困”的枭雄。 武林贤者与师父: 分析那些指引主角、却深藏不露的智者形象的文学功能。 “侠”的女性视角: 集中探讨那些身怀绝技却不以情爱为主线的女侠角色,及其对传统女性定位的挑战。 通过这套精心策划的选集与研究资料,读者将能够全面、深入地领略到武侠文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健恩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后获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博士。曾于香港的专上学院任教,离职前为高级讲师,以版本学、语言学为研究方向。

  2009 年举办「金庸小说版本展」,展出逾 300 件旧版金庸小说文献,是华人地区首创。2010 年,发表〈自力在轮回——寻找金庸小说经典化的原始光谱〉,根据多年收藏的旧版小说,釐清金庸小说从连载到单行本的文献系统与相关问题。2013 年,获香港文化博物馆委任为特约研究员,探讨「金庸小说与流行文化」,并为筹建「金庸馆」借出逾 1800 件藏品。近年专事研究金庸小说的文创现象。

图书目录

推荐序1:漫画作品与金庸小说「同行」的最佳见证/杨维邦
推荐序2:漫画金庸双献功/林保淳
推荐序3:金庸武侠的强大文化生命力/马铭浩
自序:「画家画笔」写出「金庸创意」
 
【上篇】历史说
01  50年代与60年代:插图,让金庸的想像世界有了模样
02  60年代至70年代初:旧版金庸故事漫画初试啼声
03  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金庸小说漫画百家争鸣
04  90年代至千禧年:金庸小说漫画最辉煌耀眼的年代
05  金庸小说漫画番外篇
    彩蛋:邝拾记普及本《神鵰》与《倚天》封面全辑
 
【中篇】逐部说
01  书剑恩仇录
02  连城诀、侠客行与飞狐系列
03  倚天屠龙记
04  神鵰侠侣
05  笑傲江湖
06  天龙八部
07  射鵰英雄传
08  碧血剑、鹿鼎记、越女剑
09  金庸外一章:搞笑、同人与外传
10  金庸外二章:画集、周边商品
 
【下篇】漫画家说
01 访问:黄玉郎、白金龙、黄展鸣、何志文、李志清、梁伟家
02 附录1:金庸小说‧台湾漫画/纪厚博
03 附录2:金庸武侠漫画──还看谁是侠之大者/司空剑
 
鸣谢

 

图书序言



「画家画笔」写出「金庸创意」

  背景


  我一直认为,单凭金庸个人,根本无法让他的武侠小说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从1958年香港的峨嵋影片公司拍摄电影《射鵰英雄传》开始,金庸小说已经与跨文字领域紧紧地绑在一起,成了命运共同体。自此以后,人人脑袋中的金庸小说人物,不再只是文字的想像,还会有真人形象的投射。

  金庸小说漫画几乎与电影同时出现,不同的是,漫画以儿童和少年为对象,文字图像化让这些小伙子在看电影之前,就有了金庸故事的印象。看金庸小说漫画就像撒种一样,当小伙子长大了,在他们心里的这颗漫画种子,便会发挥效用,引导他们走进金庸小说的想像世界。在那个年代,「公仔佬」(今天换了个很专业的名称:漫画家)即使地位不高,却已经为金庸贡献心力,一点一滴、一代又一代地参与打造「金庸小说文化城」的地基。漫画之于金庸小说文化的推广,功不可没。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金庸的名字愈来愈响亮,笔下的十五部小说也成为了经典,但那些曾经默默参与建构「金庸现象」的人却在时代洪流中消逝。他们的作品,也因着功能消失而渐被湮没,或被收藏,而永不见天日。

  意义

  事实上,金学界早有人提出「金庸现象」。如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宋伟杰在1999年出版的《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中,即以「跨文类流行方式」来解读金庸现象,该书分别从电影、电视、舞台剧、电玩等角度探讨跨文类媒介与金庸小说的关系。可惜的是,他用了整整五页的篇幅胪列曾经出现的金庸影视作品,但谈到金庸小说漫画时,却只有寥寥数行:
 
  香港漫画也有《如来神掌》,取材《倚天屠龙记》,将金庸笔下人物「四大法王」分别绘出,并用线条流畅的画法表现「干坤大挪移」、「寒冰绵掌」的威力;《醉拳》则取材《射鵰英雄传》,但改换主角名字为王无忌,还将原着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改换为东毒、西魔、南僧、北丐、中神通……1995年,黄展鸣的《神鵰侠侣》漫画刚刚出版前两册,迅即风靡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金庸现象在漫画界仍旧前景可观。(页46)
 
  从1958年第一本金庸小说漫画面世开始,到1995年为止,以金庸小说为题材的漫画不知凡几,获记录下来的却只有三种。

  宋伟杰能够从跨文类讨论金庸现象,是深知跨文类对金庸小说的发展与流布何其重要,显然并非轻蔑漫画。他之所以只说了几句,便不得不草草收场,只有一个原因:文献不足征也。早期的漫画家,社会地位不高,不会有人去访问、去记录,而漫画是比辞赋小道更「小道」的「小儿科」娱乐制品,更不会有公家机关去收藏。在流行文化地位尚未抬头的年代,任何相关产品都会因为不再流行而逐渐消失。由于文献不足,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清楚地了解当日的情况。

  要更真切而有效地研究金庸小说现象,必须先从文献着手。正如要探求金庸小说的发展真貌,光有各版文字内容并不足够,还要有各版小说的纸本实物(退而求其次是全本扫描),那才是最真实而原始的「文物」。像《武侠与历史》中,表现出版日期的方法有两个,一是XXXX年XX月XX日,另一是XX XX XX,乍看之下,内容一样,实际可能从中透露一些玄机。没看过各种原物文献,排列相关资料,有些疑问,或不能解决。漫画也一样。如果说,金庸小说之所以伟大,跨文类应记一功;那么,漫画做为跨文类之一,也应该获重视,不应该被抹去、被忽视。

  如果把倪匡的《我看金庸小说》视为金学滥觞(也有金学开始于更早的说法),金庸研究已经发展差不多四十年了。时间推移,旧物消失,「金庸文献整理」已经刻不容缓。因为,文物不全,一切据此而爬梳整理的研究成果,最终也可能成为站不住脚的后果。

  价值

  《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就是基于这种想法而出版的「金庸小说文献学」的资料书。「漫笔」指画家画笔,「金心」即金庸创意,「漫笔金心」就是漫画家笔下的金庸小说。那是笔者根据多年收藏漫画所得,整理出来的成果。说是「大系」,只是指截至目前为止,能够找到的金庸小说漫画全纪录。往后如果有更多漫画面世与「出土」,自然会有「大大系」甚至「大大大系」了。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历史说】是笔者根据多年蒐集而来的金庸小说漫画按时序排列,并尝试配合时代背景,分期论述发展过程,并寻找演变轨迹。【中篇‧逐部说】则按小说名称把漫画重新分类,逐一介绍各书叙述故事的特点,并透过比较异同,从而突显各种漫画的特色。【下篇‧漫画家说】则请漫画家现身说法,谈改编漫画的经验,以及对金庸小说的看法。

  如果说,本书有一点点价值,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第一、这是截至目前为止,第一本纯以「图像」为专题的金学着作,在「金庸小说文献学」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第二、全书收录六十一年来超过一百五十种的漫画与画集,是有史以来最完备的金庸小说漫画的「目录书」,除了封面,还有内文,让读者可以窥见每书特色;

  第三、既以「漫画」为题,自以「图像」为主。全书图片逾二千张,除漫画外,也涵盖其他平面插图画作。80年代以前的漫画,现在传本不多,为让读者更充分理解当年实况,70年代或以前的金庸小说漫画封面,都会全部呈现书中。80年代及以后的,除非因数量稀少而逐渐为人忽略的漫画会全收录封面外,其余各书,由于还能找到(有些甚至可以在网路上看到),本书只精选几个封面,仅作记录。

  交流

  笔者收藏金庸小说漫画经年,每当以为已经收藏了全部的金庸小说漫画,并为此沾沾自喜时,又总会有一些不曾见过的漫画突然「出现」。2009年,那时我已经收藏了约70种漫画,而到了今年年初,已经累积到一百一十种。增加的四十种中,只有约十种是近十年才出版的,也就是说,我在十年间多找了约三十种老漫画。即使在撰写本书期间,也有六种漫画「出土」,当中更有两种估计是1958年期间的作品,可以视作最早期的金庸小说漫画。我原是坐在井底的青蛙,相信现在还在井中。

  漫画「新」出现,原本的看法便要改写。2017年,吴贵龙的《亦狂亦侠亦温文──金庸的光影片段》收录了一部《碧血剑》小人书(连环画),1962年出版,可以视为最早的金庸小说漫画。今年年初,纪厚博先生提到,王朝基于1959年画的《神拳宝剑》就是取材自《碧血剑》,如此一来,金庸小说漫画的历史,又可以推前两年。二月初,从马来西亚购入伍寄萍与钱塘江画的漫画,据推算是1958年或之前的作品,而金庸小说漫画史又得改写。

  我本想在书名后加「初稿」二字,但基于永远可能有新资料出现,「初稿」与否,便不重要了。我只期望本书出版后,能得到各方友好指正,甚至提供资料,让我重新改写。唯有这样,漫画家当年的心血才能得以流传,为世人所知。

  是为序。

推荐序

漫画作品与金庸小说「同行」的最佳见证

杨维邦(香港漫画研究社创会成员)

 
  数月前知悉金庸小说研究及蒐藏专家邱健恩博士,正在闭关撰写研究金庸小说改编漫画的新作,怎知日前收到他的电邮,希望我能为这本《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写推荐序,因此得以先睹此书初稿为快,更因他丰富细致的资料搜集而感到惊讶。打从50年代的港产连环图画,而至60-90年代的港、台、大陆各种翻版及授权漫画均有蒐罗,并做了梳理及抽丝剥茧的分析解读,更找来当事人现身说法。漫画以外,还涉猎到鲜为人谈论的小说插图、封面图、水墨创作、公仔纸,以至现今世代的桌游图像、邮票设计,均有所论述,不单止给金庸作品的周边产品做了个周密的补白,也给港台大陆的漫画史做了个重要的补白。

  在这篇推荐序的开首,我先做一点香港漫画发展的补充,希望对读者阅读本书时有所帮助。香港的漫画家、连环图画家与小说插画家,在70年代以前,基本上属于三个不同行业(近年则有综合趋势,年轻艺术家可做多方尝试),虽然同是以画公仔为生,但因彼此的要求不同,工作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报章及杂志上最早出现的是漫画家,大概在上世纪10年代之前已经出现,主要是单幅的讽刺画、谐画及四格连续漫画。当时的漫画家除了绘画谐画,也负责设计报刊的版头,亦有兼画一些广告插画。

  至于小说插图,大概始于30年代,由于早年绘画人材缺乏,小说插图多由漫画家兼任,如30年代的叶因泉、李凡夫、陈子多、袁步云、郑家镇,40年代的陈鲁历、区晴、吴化鹏,50年代的李凌翰、许冠文、崔柏安等,都是漫画、插图两栖画家。战后报章出版蓬勃,插画家应接不暇,当红的插画家都须以专业应对,如绿云、云君、凤箫、李家裕、詹秋风、董培新、安卡、王司马、崔成安等。至于连环图画,俗称小人书、公仔书,主要是以图画来交代故事情节,70-80年代渐次拼入漫画范畴之内。

  连环图画基本上发端于清末时期的插图本章回小说,配合西方引进的石版印刷发展而来,约在20年代末期已成型,并于上海统一称谓为「连环图画」,最晚于30年代便以路边出租形式扩展至全国城乡,以至东南亚及欧美唐人地区。香港在30年代的街头巷尾充斥各种租书摊档,由于上海出现战事,一些出版商把从上海绘制好的画稿在香港印刷,并转销至东南亚各地。

  1949年以后,大陆政府开始整顿连环图画行业,提升绘画素质并净化内容,以便做为教育及政治宣传的工具。由于趣味偏离原有市场口味,租书商遂在香港另觅人材编绘出版,并取代上海供应东南亚市场。早期的港产连环图画家,部分从上海南来,部分从本地招聘或培训,最早从业者包括钱塘江、潘飞鹰、黄少龙、伍寄萍、莫君岳等,画风均是参照上海旧有连环图画名家临摹。由于最早的上海连环图画是以绘画京戏剧情为主,因此香港连环图画的人物都是穿着舞台服饰,反派角色都是勾画花脸,连打斗方式也带着几分舞台功架。最早期的金庸小说漫画正是此时期的产物。

  与此同时,报章上的插画家亦有另类形式的连环漫画出版。报章上的小说插图一般只佔据约四分之一的篇幅,既是小说的一部分,又可以做为小说的图解,更可以点缀版面。

  也有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副的连图小说,一般以三幅图画配以少量文字说明,逐日连载,更接近连环图画的表现形式,之后再辑成图书,这就更接近美国式的Comic Book(连环漫画)。40-50年代,绿云、陈鲁历及李凌翰都有出版过此类图书。到了1953年,一本全彩色、中英对照的连环漫画《小安琪》面世,由鲍氏兄弟编绘,画风近似迪士尼卡通,售价港币六角。其时香港正值首波战后婴儿潮(按:战后第一次有大量婴儿出生),虽然接近中产消费,仍有不错销量。

  到了50年代末,联华图书也希望在市场上分一杯羹,于是出版一系列较廉价的儿童图书,黑白印刷,每册港币二角。为了标榜健康,书名均冠以《好爸爸》、《好妈妈》、《好姊姊》等。旗下漫画家许冠文(负责编绘《好妈妈》)眼见《好妈妈》受欢迎,于是自立门户,出版《笑画笑话》综合漫画,在书中连载《好妈妈》及抗日漫画《财叔》,之后更将《财叔》独立出版,售价一角,大受欢迎。当时连环图画正遇上星马禁止入口,全行苦无出路,于是争相转向一角装公仔书的出版,版面由原来的一版一图画,改为一版六至八格图画,表现形式更倾向于美式连环漫画。

  与此同时,由《漫画世界》分支出来的《漫画周刊》(李凌翰主编),将杂志形式转为报刊形式,由週报改为日报出版,虽然出版时间短暂,却触发了漫画日报的兴起。由于幽默漫画稿源难觅,要保持水准不易,遂由出版商提供故事,征求漫画家供稿,每天出版一个完整故事。为了能以最短时间完成稿件,因此大都不会採用先前的繁琐制作方式,而以简单的漫画笔调来绘制。这些日报稿件在出版若干期之后,都会结集成单行本,以一元一厚册32开本出版,连环图画开始与漫画合流。

  60年代前半,不少连环图画从业员转为绘制一角装公仔书及漫画日报,也就在此时,《老夫子》、《13点》、《傻侦探》几本畅销漫画横空出现,形成漫画书百花齐放的局面。差不多同一时间,日本翻版漫画借着007电影热潮引入,夺走部分较年长的青少年读者,接着遇上67年香港暴动、无线电视开台、能源危机等,让公仔报跌至低谷,连环图画进入二角装公仔书时代。处此低潮时代,不少连环图画家转而画武侠漫画主打星马市场,金庸武侠小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资料宝库。

  二角装时期的公仔书,制作相对较粗糙,难与翻版日本漫画抗衡,只能以较低廉的售价、更显浅的内容、更灵活道地的取材来吸引年幼的读者。当时的热门题材有科幻故事、神怪鬼古、爱情故事、民间传奇,后来更发展出现代功夫等题材。

  踏入70年代,年轻一代作者开始冒出头,黄玉郎与上官小宝成功把握功夫电影的热潮,创设功夫漫画。由于看到前途一片光明,大肆招聘新人,改良画面效果,进入彩色电脑制版,并把绘制方式发展成流水作业、企业式生产,历经80、90年代推至最高峰时期,成了漫画中的主流。
 
  在这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连环图画发展到现代漫画,在港、台以至后来的中国大陆,金庸改编的漫画作品虽非主流,却从未间断地以各样形式存在,由初期单纯的剧情陈述,到后来要求编绘者必须着重如何演绎原有故事及刻画各个角色的性格。把此段时期的漫画重新搜集回来已非易事,要进行系统分析更是难上加难的事。

  邱博士除了熟悉金庸小说各种不同版本情节外,他还是个漫画收藏家,并且是个漫画爱好者,才可以看得如此仔细。他在书中既铺陈了六十年来金庸小说的漫画发展历程,也为这一百多部漫画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说。

  要解说金庸小说漫画,其实一点也不容易。原因有三:第一、读者不一定都看过这漫画,但又不能只讲故事,因为同样是《射鵰英雄传》,故事都大同小异,讲故事不代表讲漫画。第二、如果不讲故事,讲漫画的创作背景,更是难上加难。几十年前的漫画界,别说相关背景,就连漫画家本身,也不一定能够有较详细的介绍,在资料欠缺的情况下,要谈「背景」实在不容易。第三、讲漫画家如何画漫画,这也很难。画风是种感觉,只有喜欢或不喜欢,硬要仔细分析,不是不可以,但太过深入(比如该如何运用线条),则过于专业,即使能讲清楚,读者也未必有兴趣看。

  邱博士选择用「寻找失落的旧版故事」和「漫画家说故事的方式」来介绍漫画,非常有趣。大家小时候读过金庸旧版小说,有些旧版故事印象仍然残留在脑海中,金庸小说后来几经修改,这些故事再也看不到了。邱博士介绍金庸小说漫画时,如果漫画里出现旧桥段,他就会选这些桥段来介绍。例如白金龙的《天剑龙刀》,保留了一段张无忌会使降龙十八掌的情节,又如《如来神掌》中,龙剑飞(张无忌)把寒潭中的火蛙烤来吃了,像这些情节,已经不能在修订版与新修版中找到。

  此外,他从漫画家说故事的方式来评价漫画的成败,也非常有见地。改编文学名着,不论是电视、电影、漫画,表现方式与文字都很不相同,因此,改编者必须有更多考量,才有可能成功。他能够从「金庸说故事」与「漫画家说故事」的异同方面着手,点出漫画家改编原着故事时要考虑什么地方,以及碰到的难处,都说得头头是道。

  这几十年来,金庸的小说为华人地区的漫画界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包括武功系谱、门派特色、江湖结构等各方面。邱博士的《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是漫画作品这几十年来如何与金庸小说「同行」、同闯高峰的最佳见证。我诚意向读者推荐这本着作,也让我们一同缅怀金庸先生。

漫画金庸双献功

林保淳(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华武侠文学学会会长)

 
  健恩终于肯出书了,这可是千唿万唤始出来的成果,《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早是我引颈翘盼的大作了。

  健恩是晚我相当多届的学弟,在学校读书时从无缘见面,听闻,并知道他与我有相同的兴趣,以及相当杰出的表现之后,那种突获知音的喜悦,是很难形容的。我研治武侠,而文学、文化与社会,是我最欲探究明白的;对比健恩,他在与我关注同样课题之余,还能行有余力,对武侠漫画,对金庸,有更专更精的研究,且不惜耗金费时,勤蒐广罗,这就是我望尘莫及之处了。

  我对武侠漫画,倾向于对台湾50年代漫画家,如陈海虹、叶宏甲而下的名家的关注,因为这是我童幼之时的精神食粮;对武侠作品,也偏爱台籍作家,如三剑客、古龙等的推扬,因为这是我青少年时的武侠梦。对香港漫画,对金庸小说的认识,已是迟至我大学时代的事了。因此,广不如健恩,精也瞠乎其后。与健恩多次晤谈,赫然发觉他对漫画,尤其是金庸小说改编的漫画,竟如是如数家珍、了若指掌,且藏书数百种之多,真的是羡慕嫉妒恨兼而有之。

  这本分从历史与专书分述,按图详解,剖析新旧,将一百五十多种、二千张剪影的金庸漫画,从漫画家的访谈、画风的探究、画作的品赏、小说与漫画的区别,到整个金庸漫画历史的流变,都覶缕娓说的《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终于要面世了,无论从武侠漫画的研究,或是金庸小说的研究而言,都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一部鉅作。漫画金庸双献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金庸武侠的强大文化生命力

马铭浩(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暨图像漫画研究室主持人)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丰富的文化核心概念,金庸武侠小说虽以文字创作为主,但是却成就了不同载体的丰硕成果,而图像、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环。

  文字与图像的思考方式本就有差异,金庸小说漫画让读者有更多的想像空间,也延续了武侠漫画的精神。在他所建构的中华武侠体系里,不同的文创产业都能依附而生,衍生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产业价值。更重要的是,金庸小说漫画继承了曾有过的华人武侠漫画风潮,让文化得以延续并茁壮。本书所收藏、纪录的,不只是一般的漫画,更是华人漫画史里的瑰宝。

  本书的另一重大意义,是集文学、文献、文创于一身,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创研究,都必须始于文献收集与整理。作者是资深漫画收藏家,多年来收藏了许多旧版小说与金庸小说漫画,又具备文学阅读根基与文献考证功底,三方面交相结合,使本书在介绍漫画发展,以及分析漫画与文学的异同时,都以大量而丰富的漫画资料为基础,加上文笔流畅,论述清晰,确能把这个题材发挥至极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當初看到「漫畫大系」這幾個字,心中還是有些許的忐忑。畢竟,將如此宏大、如此複雜的武俠世界,用漫畫的形式呈現,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漫筆金心》的出現,徹底打消了我的疑慮。它並非簡單的圖畫堆砌,而是對金庸小說情節進行了精煉與再創作,將那些錯綜複雜的關係,那些意味深長的對白,以更為直觀、更為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金庸小說的精髓,那份俠義精神,那份對人性的探討,依然能夠透過漫畫的語言,觸動人心。

评分

我特別喜歡這套書在人物塑造上的處理。我們都知道,金庸先生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極具特色,有血有肉。而《漫筆金心》的漫畫家們,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出色。無論是郭靖的憨厚淳樸,黃蓉的聰慧機靈,楊過的孤傲狂狷,還是小龍女的冰清玉潔,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我甚至覺得,某些時候,漫畫的筆觸,比文字更能捕捉到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那一個眼神,一個微表情,都足以訴說千言萬語。

评分

這套書的出版,對於像我這樣從小看金庸小說長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情懷的重現。它勾起了我年少時無數美好的回憶,讓我想起了第一次讀到《射雕英雄傳》時的激動,第一次讀到《神鵰俠侶》時的感動。如今,透過這套漫畫,我彷彿重新走進了那個熟悉又充滿魅力的江湖,再次與那些令人難忘的角色們相遇,再次體驗那份屬於金庸武俠的獨特魅力。

评分

一直以來,對金庸先生的小說,總有種難以言喻的感情。那些盪氣迴腸的俠義故事,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情糾葛,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成為許多個夜晚的睡前讀物,也成為我年少時最嚮往的武俠世界。這次偶然間發現了這套《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實在是讓我驚喜連連,迫不及待想與同樣熱愛金庸的書友們分享我的初步觀感。這套書的出版,可謂是將我對金庸武俠的熱愛,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它不再是單純的文字敘述,而是透過精湛的漫畫筆觸,將那些我曾經在腦海中無數次勾勒的場景,那些鮮活的人物,真實地呈現在眼前。

评分

當然,作為一套改編作品,《漫筆金心》在某些情節的取捨上,必然會有一定的側重。然而,從我的角度來看,它非常聰明地抓住了每一部小說的核心,將最精彩、最關鍵的部分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在有限的篇幅內,依然能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與吸引力。它並沒有因為漫畫的形式而犧牲掉原作的深度,反而透過視覺化的呈現,讓許多原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意境,變得更加鮮明。

评分

這套書的出版,不僅僅是給予金庸迷們的一份厚禮,更是對於中國武俠文化的一種傳承與推廣。透過漫畫這種更為大眾化、更具吸引力的形式,相信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讀者,認識、了解並愛上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這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延續,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播。我認為,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一本漫畫集,它更承載著一段跨越世代的文化記憶。

评分

總的來說,《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是一套兼具藝術性、文學性和收藏價值的優秀作品。它成功地將金庸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武俠世界,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現出來,給予了我們這些金庸迷們一次全新的驚喜。無論是重溫經典,還是初次接觸,我相信這套書都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感動與樂趣。它讓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再次沉浸在那個充滿俠義與愛恨情仇的江湖之中,重拾那份年少時的熱血與憧憬。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漫畫改編,是能夠在忠於原作的基礎上,加入創作者獨特的視角與理解。這套《漫筆金心》給我的感覺,正是如此。每一幅畫面,都凝聚著漫畫家對金庸武俠世界的細膩體悟。他們不僅僅是描繪角色的外貌,更是捕捉到了人物的靈魂,將那份灑脫、那份堅毅、那份柔情,透過線條與色彩,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尤其是那些經典的武打場面,過去我只能憑藉文字的想像,如今卻能藉由漫畫的動態感,感受到拳風掌影的凌厲,刀光劍影的銳利,彷彿身臨其境,參與到那場場驚心動魄的對決之中。

评分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絕對是一套值得入手的珍品。其精美的裝幀,細緻的畫風,再加上附贈的明信片書,都體現了出版方的用心。每一張明信片,都是一幅獨立的藝術品,可以單獨欣賞,也可以寄送給同樣喜愛金庸的朋友,分享這份喜悅。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一次收藏的愉悅。

评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這套書在場景描繪上的細膩度。金庸先生的小說,往往會對各地的風土人情,各門各派的建築特色有著詳盡的描寫。《漫筆金心》的漫畫家們,顯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這方面,將那些描繪中的景象,一一化為生動的畫面。無論是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還是塞北草原的遼闊蒼茫,亦或是險峻山嶽的巍峨壯麗,都透過他們的畫筆,展現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美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