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蒐!史上第一部金庸漫画全纪录
惊艳!生动炫目的金学图像故事书
「漫笔」指画家画笔,「金心」即金庸创意,「漫笔金心」就是漫画家笔下的金庸小说。
如果说,金庸小说构筑了一个波澜壮阔、驰骋想像的武侠世界;而漫画,就是让玄奇的想像有了落实的模样。如果说,金庸以万钧笔力写下无数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而漫画,就是跨界创作人以各自的敏锐心灵,重新用画面节奏凝鍊或延伸出经典的姿态万千。
透过一张又一张的珍贵图片(近两千幅),一页又一页的创作揭密,开启了炫目迷人的时光隧道,六十多年来、一百五十余种金庸小说漫画的演变轨迹、版本图像,尽收眼底。从漫画「寻找失落的旧版故事」,窥探金庸的原创奇想;从「漫画家说故事的方式」,提取有意思的切面,尽览各家特色。唯有丰富的文献收藏、扎实的研读细究,才能将图像所勾勒的金庸偌大江湖,信手拈来、娓娓叙说。
这是史上第一部金庸小说漫画全纪录,也是最「好看」的金学图像故事书!
【随书附超值礼】 李志清/绘图《侠骨.情心.绘金庸——珍藏江湖明信片书》
规格:12.5 × 18 cm,内含 12 张明信片
李志清是唯一获金庸书面授权,可以绘画所有金庸小说人物与故事情节的香港知名画家。近年以金庸小说为题材创作水墨画,把武侠元素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选取小说中的抽象成分,再加以感性的创作」。《侠骨.情心.绘金庸——珍藏江湖明信片书》收录 12 幅李志清 2018 至 2019 年间的水墨画作品,厚磅美术纸精美印刷,特殊胶装设计,可直接撕下,既可做为私人小画册珍藏,也是适合与朋友分享的礼物书。
【六大精彩看点】 1 完整蒐罗——首开先河,资料完善,第一部以图像为主题的金学着作
作者为金庸版本研究暨收藏专家,本书是史上第一本以「图像」为专题的金学研究着作,收录 50 年代末至 2019 年这六十一年来,香港、台湾、中国大陆乃至日本、星马地区,150 多种金庸小说漫画及插图画作。尤其是 70 年代以前的漫画,坊间多半罕见难寻,书中完整呈现全部书影,以便让读者充分理解当年实况。作者还访谈多位漫画家分享其改编创作的过程,俨然是汇集历来所有金庸小说漫画与图像的「瑯嬛福地」,也宛如缤纷神奇的时光隧道,反映了时代风潮、文化流行的递嬗多变。
2 视觉飨宴——近百位画师,近二千张图片,生动描绘金庸的江湖世界
本书所述「漫画」泛指广义的图像,含括:搭配小说的插图和封面插画、连环画(一页一图或一页两图)、连环图(一页多图,指受日本影响、有动作分镜的漫画)、水墨画、动画,以及跨越小说之外的「二次创作」及周边产品,包含:搞笑漫画、同人漫画、电玩游戏设定画集、桌游卡、邮票、尪仔标(香港称「公仔纸」、大陆称「啪叽」)等。近2000张珍贵图片、近百位画师绘者的作品齐聚一堂,生动描绘了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是金迷们揽胜必蒐的视觉图鑑。
3 文献揭密——从最早的插图到最新的漫画,寻索图像创作的流变与里程碑
你知道现存最早的金庸小说漫画是哪一部吗?台湾最早的金庸漫画在 50 年代即已面世?第一本全彩色的金庸漫画是哪位名家的作品?漫画改编最多的又是哪部金庸小说?本书【上篇.历史说】梳理了金庸小说漫画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并且揭示每个时期画家所树立的「里程碑」,比如:最早出现的插图、首次在报纸连载的漫画、第一本标明「金庸原着」的漫画书、史上唯一的金庸小说动画……,乃至于 2019 年最新问世的漫画,也是短篇小说《越女剑》的第一本漫画《猿女天仙记》,画家是马来西亚人。
4 创作考掘——以图为证,重现失落的旧版故事,突显作品的改编特色
70 年代以前的金庸漫画,以旧版故事为改编底稿,许多修订版、新修版中被删除的部分,正好可以透过漫画重新认识,进而探索金庸的创作原型与修改想法。比如在旧版《倚天》,原来张无忌会使降龙十八掌其中三招,是谢逊传授给他的,张无忌共使用四次降龙十八掌;又如《倚天》旧版中的玉面火猴,《射鵰》旧版中「黄蓉智擒血鸟」、「蛙蛤大战」等异兽情节,作者特地撷取相关漫画内页,重现这些消失的情节或人物。此外,作者介绍的重点,强调漫画家对原着的理解与判断、对情节的取舍与侧重,并且交代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创作背后的故事,借此突显改编的特色。
5 惊喜彩蛋——集合各家版本的侠士身影、武打丰姿,一次尽览
【中篇.逐部说】按金庸小说名称分类,先条列出作者精心整理的版本图表,方便读者综览每部改编漫画之书名/作者/年代/出版社/出版地/册数/页数/开本等,继而深入介绍各书的叙事手法、改编特色与创作背景。篇末更附有「彩蛋」,荟萃各家笔下的侠士身影与武打丰姿,如:江南七怪、张三丰与武当七侠、神仙姐姐玉像、陈家洛的奇门兵器、独孤九剑、火焰刀对六脉神剑阵、小龙女「天罗地网势」……等人物造型、兵器设定、武功招式的精采画面,供读者对比和欣赏。
6 首度曝光——从未出版的画家手稿、李志清最新水墨画作,先睹为快
本书不只让许多失传的早期漫画重见天日,也包含了首度曝光的作品——独家收录 60 年代台湾漫画家从未出版的手稿《惊虹剑》(改编自《碧血剑》)、香港「邝拾记报局」发行的普及本《神鵰侠侣》111 册与《倚天屠龙记》113 册封面全辑、台湾漫画家纪厚博先生交由作者于书中发表的文章〈金庸小说.台湾漫画〉。「香港漫画研究社」创会成员杨维邦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序文,详细论述上世纪 10 年代至 90 年代,香港的漫画创作与大中华地区、东南亚各地的关系,让读者更加了解金庸小说所处的社会,如何影响金庸漫画的创作。此外,画家李志清先生特别应作者之邀,以《越女剑》为题为本书绘画封面。
名人推荐
杨维邦(香港漫画研究社创会成员): 邱健恩博士从五十年代的港产连环图画,而至 60 到 90 年代的港台及大陆各种翻版及授权漫画均有搜罗,并作了梳理及抽丝剥茧的分析解读,更找来当事人现身说法。漫画以外,还涉猎到鲜为人谈论的小说插图、封面画、水墨创作、公仔纸以至现今世代的桌游图像、邮票设计,均有所论述,不单止给金庸作品的周边产品作了个周密的补白,也给港台大陆的漫画史作了个重要的补白。是漫画作品这几十年如何与金庸小说「同行」,同闯高峰的最佳见证。
林保淳(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华武侠文学学会会长): 这书分从历史与专书分述,按图详解,剖析新旧,将一百五十多种、近二千张剪影的金庸漫画,从漫画家的访谈、画风的探究、画作的品赏、小说与漫画的区别,到整个金庸漫画历史的流变,都覶缕娓说的《漫笔金心》,终于要面世了,无论从武侠漫画的研究,或是金庸小说的研究而言,都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一部鉅作,漫画金庸双献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马铭浩(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暨图像漫画研究室主持人): 在金庸所建构的中华武侠体系里,不同的文创产业都能依附而生,衍生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产业价值。本书所收藏、纪录的,不只是一般的漫画,更是华人漫画史里的瑰宝。本书的另一重大意义,是集文学、文献、文创于一身。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创研究,都必须始于文献收集与整理。作者是资深漫画收藏家,又具备文学阅读根基与文献考证功底,三方面交相结合,确能把这个题材发挥至极致。
笔墨江湖:武侠小说选集与文化研究导览 一、 经典武侠小说精选集:再探武林风云 本选集汇集了二十世纪中文武侠小说史上的数部重量级作品,旨在呈现不同流派、不同时代武侠精神的演变与光辉。这些作品不仅是娱乐消遣的佳品,更是研究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思潮、侠义观念变迁的重要文本。 1. 《风云际会录》:北派开山之作的时代回响 收录了早期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北派三大家”中一位巨匠的早期代表作。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小说主角并非传统的浪子侠客,而是身负家国重任的江湖中人。作品着力刻画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宏大主题,人物性格复杂,恩怨情仇交织着家国大义。 重点赏析点: 武学体系的写实化倾向: 相比于后世天马行空的描写,此书中的武功更注重内功的修炼与招式的逻辑性,体现了早期作者对传统武术的尊重与探索。 社会批判的深度: 借由江湖纷争,深刻揭露了旧式社会结构的腐败与不公,为底层民众的命运发出强烈的呐喊。 独特的地域风貌: 故事场景多描绘北方广袤的黄土地和古老的城镇,语言凝练,充满苍凉之美。 2. 《烟雨江南客》:南派传奇与浪漫主义的极致 本书精选了南方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女性角色的立体塑造而著称。故事围绕一个江南世家的兴衰展开,核心冲突并非简单的善恶对抗,而是权力、爱情与自我救赎的复杂博弈。 重点赏析点: 细腻的心理刻画: 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入木三分,特别是对女性角色的犹豫、挣扎与最终的觉醒,展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 唯美的场景渲染: 笔下的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如同水墨画般灵动,烘托出故事中缠绵悱恻的氛围。 情义与私情的权衡: 探讨了在传统的道德约束下,个体情感的爆发与压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 《异域奇谭》:武侠与奇幻元素的融合探索 这是一部充满实验性质的作品,讲述了主角因故流落至一个从未被中原武林知晓的边陲之地,卷入了一场涉及古老文明和神秘力量的纷争。本书突破了传统武侠的地域和概念限制,引入了如阵法、禁术等元素,极大地拓宽了武侠题材的想象空间。 重点赏析点: 世界观的构建: 作者巧妙地将地理、民族风俗融入武侠体系,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平行江湖”。 哲学思辨的介入: 对力量的本质、文明的冲突等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使得故事的厚度增加。 节奏的张弛有度: 动作场面与悬疑铺垫的切换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二、 武侠文学文化研究专论集:解构与重塑 本部分收录了当代学者对武侠小说现象的深度剖析,旨在超越单纯的文本阅读,从社会学、美学、叙事学等多个维度,对武侠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批判性研究。 1. 《侠义谱系学:从先秦至现代的“侠”之嬗变》 本书追溯了“侠”概念的源头,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个体反抗精神,到魏晋南北朝的游侠风尚,再到宋元话本中的江湖义气,直至近现代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建构。研究聚焦于“侠”的定义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被重新诠释和利用。 研究内容提要: 文本细读: 对《聂隐娘》、《游侠刘玄德》等早期文献中的侠义行为进行语境化分析。 权力与反叛: 分析侠客在官府与草莽之间的张力,探讨“以暴制暴”的合法性基础。 文化符号的固化与解构: 考察侠义精神如何被大众媒体和商业运作所简化或异化。 2. 《叙事策略与武学美学:武侠小说中的空间与动作表达》 本专论侧重于武侠小说特有的叙事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着重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境,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武功转化为读者可感知的视觉体验。 研究内容提要: 空间叙事: 探讨“名山大川”与“深宅密室”等特定空间在推动情节和揭示人物命运中的作用。 “招式”的语言化: 分析武侠小说中对动作描写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以及如何营造出速度感和力量感。 高潮段落的结构分析: 以几部代表性作品的巅峰对决为例,剖析其情节布局、悬念设置和情感释放的技巧。 3. 《武侠文化的社会投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 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武侠小说为何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成为主流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工具,更是集体情感的容器。 研究内容提要: 身份焦虑的投射: 分析都市人群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根”、“传统”、“个人能力”的渴望,如何在武侠世界中得到补偿。 道德重塑的需求: 在传统道德体系崩塌或重构之时,武侠故事提供了一套清晰(或至少是自洽的)的道德准则。 大众传播与接受: 考察武侠文学如何通过连载、电影改编等方式,渗透并影响不同阶层的社会认知。 三、 江湖人物志:群像速写集 本册收录了对武侠小说中众多经典配角或边缘人物的侧写分析,这些人物往往在情节上起着关键作用,却常常被主角光环所掩盖。 重点收录人物类型: “非典型”的反派: 探讨那些有其悲剧性根源、动机复杂的反派角色,如“为情所困”的枭雄。 武林贤者与师父: 分析那些指引主角、却深藏不露的智者形象的文学功能。 “侠”的女性视角: 集中探讨那些身怀绝技却不以情爱为主线的女侠角色,及其对传统女性定位的挑战。 通过这套精心策划的选集与研究资料,读者将能够全面、深入地领略到武侠文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