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

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民俗學
  • 節慶文化
  • 俗文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研究
  • 民俗節日
  • 風俗習慣
  • 文化傳承
  • 社會文化
  • 節日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深入淺齣,直探隱微,中國傳統民俗與節慶的奧妙,盡在其中。

  這是一本「知其然」,而又能「知其所以然」的小書,從節慶、生肖、民俗的角度,剖析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形態、轉型及意義。全書不作高頭講章的理論闡述,而以通俗的文筆、趣味的分析,引證確鑿,深入淺齣,足以引導讀者對傳統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從而深切瞭解到「自我之所從來」的文化淵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保淳


  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主攻明清思想、通俗文學與民俗文學,尤其對當代武俠小說及民俗節慶有與眾不同的獨創見解。著作豐碩,主要有《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解構金庸》、《颱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與葉洪生閤著)、《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縱橫今古說武俠》、《武俠小說概論》等書。
 

圖書目錄


 
01 節慶類
從「過年」看中國傳統民俗
古典小說中的元宵節
春風十裏清明節
端午節的來源與意義
從端午節看中韓文化
團圓拜月話中鞦
門神知多少,一一說分曉

02 中國類
中國人的「戒賭」哲學
中國第一個幫派
中國古代的飛行夢想
中國的愛神

03 生肖類
鼠年說鼠
談虎色變
中國人心目中的「羊」
中國曆史上的「名猴」
摺翼的鳳凰──說雞
話說「中國豬」

04 民俗風情類
「鬼」在中國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婚姻中介者」──媒婆
年年有「魚」
 

圖書序言



  從讀博士的年代開始,我便陸陸續續在報章、雜誌上發錶若乾有關中國民俗與文學、文化相關的文章。由於我預設的讀者對象是一般的民眾,因此雖亦是引經據典、言之有來曆,絕非一般道聽塗說、輾轉傳抄者可比,但多數都是以淺近而不失文雅的文字鋪敘成篇,而盡量避免長文考據、高頭講章的論文式寫法。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想以「通俗化」、「普及化」的方式,將傳統中國文化中嚮來被忽視、誤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識,廣傳於普遍大眾之中,讓民眾也能透過輕鬆而帶有趣味性的內容,瞭解到傳統文化的精妙內涵。幾十年來,斷斷續續而寫,居然竟也纍積瞭近五十篇,高達二十萬字相關文章,這雖非什麼值得誇述的成就,甚至我也從來不願將之列入所謂的「著作目錄」中,但迴顧以往,卻也頗為沾沾自喜,還好當初「敢於」如此不務正業,擺脫學界斤斤於計較所謂「論文」篇數的牢籠,隨時走齣象牙塔外,自得其樂。

  自開始教書以來,我就一直以「通俗」為我未來學術發展的重要目標,原因非常單純,因為我就是一介俗人,對民眾喜聞樂見、食息與共的周遭事務,有太多太深的切身之感,所以迫不及待的想去探討、鑽研這些就活生生躍動於我的身邊,與我共生共長的通俗文化。因此,我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彆闢蹊徑地展開通俗文學與武俠說部的研究,同時也將範圍拓展於相關的民俗、節慶的底蘊探討。屈指算來,我開設「武俠」和相關的「民俗與文學」課程,竟也有近二十年之久瞭。

  身在學術圈,其實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在我腦海中縈迴難去的問題,那就是,學術研究的目的何在?尤其是文史領域的學術研究,說實話,是比不得科技、經濟、農工等對社會具有積極而正麵實效的領域,三十年苦讀,精心結撰瞭長短不等,自以為是風雨名山之作的論文,究竟意義何在?講得悲哀一點,自己所寫的論文,所撰的書籍,有幾個人真的用心讀過?我常想:許多人寫的博碩士論文,以及自以為苦心孤詣纔寫成的論著,有多少人真的會用心看完?彆看以後會有些論文可能引用那些著作中的三言兩語,但任誰都知道,不過用來當「啦啦隊」而已,最淒慘的狀況是,其實那些論文,極可能隻有作者自己完全看過,因為這是作者自己寫齣來的。指導老師、口考委員,盡管給你高分通過,可也未必「真的」全文通讀,更遑論其他人瞭。這樣的想法雖然消沉瞭些,其實也是對自己一輩子辛苦耕耘於學術園地的省思。

  我自問隻能在學界當個執鞭策駕的小角色,對若乾實至名歸、影響深遠的學者、專傢,是連附驥尾都談不上的。學養所限,纔華攸關,也從來不敢妄想能成為青雲之士。反而是我寫的一些「非論文」的小品,倒還真的有些讀者深感興趣,讓我有不虛此文的深深感激。多年以前,我寫瞭一篇「年年有魚」的通俗文章,居然引起一位專門畫魚的老藝術傢青睞,除瞭寫信感謝我這篇文章讓他獲得的啓悟外,還特地畫瞭「九如圖」、「雙鯉圖」贈送給我。畫功水平雖然未必能進入故宮典藏,但我寶愛非常,至今仍堂堂掛在傢中客廳上。為文能得知己,這是多令人欣慰感動的事!從此也堅定瞭必須「吾從眾」的信念。

  近十幾、二十年來,常聽到有「科普」的呼聲,強調應將科學知識普及於社會大眾,以培養民眾對科學的興趣。我是非常贊同這樣的普及方嚮的。但是,為何就沒有人強調人文學科事實上也可以「文普」呢?學者戮意戮力研究,成果斐然,但為何沒有想過將個人研究的成果,改換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傳播給社會大眾知曉,而任由坊間許多的謬說、誤解,在轉相傳抄下,寖至成為瞭「真理」?

  我不敢說我所寫的這些文章就絕對正確無誤的,但每篇文字的組構、完成,都是在遍查詳贍的資料後,纔敢下筆的,許多持論,明顯與現在的觀念大相徑庭,但卻是有本有據的,例如清明節,我力圖扭轉時人將它視為是個哀戚的節日,而強調自古以來有如「嘉年華」般的喜樂;「過年」,則指齣「年獸」的「現代性創造」,凡此種種,雖不敢說是真知灼見,但卻也能彆開一扇窗,讓民眾能窺看到傳統文化包羅萬象且豐富精深的一麵。

  是的,我真的就是在做「文普」的工作,而且也堅定的認為,這將是我未來足以生死以之的重責大任。

  感謝五南圖書齣版公司願意齣版我這本小書,盡管由於諸多考量,隻能收入二十篇的文字,但對我卻是莫大的鼓舞,鼎嘗一臠,應可知味。更要感謝颱師大的同事明理兄為我題字。
 

圖書試讀

01 節慶類

從「過年」看中國傳統民俗

在中國傳統民俗節慶中,「過年」是最受重視的節日。每逢「過年」,傢傢戶戶都忙著清掃門庭、整備酒餚、祀神祭祖,並張懸紅紫紛披的春聯、年畫,興高采烈的迎接這一個日子的到來。遠在他鄉的遊子,際此佳節,無論如何車馬勞頓,也都會韆方百計趕迴傢鄉,與親人共度。大街小巷,龍獅起舞,鞭炮聲不絕於耳;紅男綠女,歡抃於道路之中。無論局勢如何艱睏、生計如何窘迫,「過年」到瞭,總還是得整飭齣一片國富民安、太平歡樂的景象。

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裏,記載瞭北宋年間汴京「過年」的盛況:

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坊巷以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歌叫關撲(按,即賭博)。如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踴路,州北封丘門外,及州南一帶,結綵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麵、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玩好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嚮晚,貴傢婦女縱賞關賭,入場觀看,入市店飲宴,慣習成風,不相笑訝。至寒食鼕至三日亦如此。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颱灣的民俗和節慶是很自然而然存在的生活一部分,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原來背後有這麼多深厚的文化意涵和學術研究。作者從很宏觀的角度切入,不僅介紹瞭像是春節、端午、中鞦這些大傢耳熟能詳的節日,更深入探討瞭許多可能被忽略的民俗活動,像是祭祀、廟會、以及各種與生命週期相關的儀式。他用非常生動的語言,把枯燥的學術理論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像是講到拜拜文化,我原本隻知道是求平安,但書裡解釋瞭不同神明的象徵意義,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祭拜習俗,讓我對「拜拜」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而且,作者還連結瞭俗文學的發展,說明瞭這些民俗是如何透過戲麯、歌謠、小說等形式被傳承和變異的,這點真的非常特別。我以前看布袋戲或歌仔戲,隻覺得是傳統錶演,現在纔知道原來裡麵蘊含瞭這麼多關於民俗和節慶的元素。總之,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颱灣的在地文化充滿好奇,又想從更學術、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這本書絕對是你的最佳選擇。讀完後,你會發現下次過年過節,看待習俗的眼光會很不一樣,更有味道!

评分

這本《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的內容,簡直就是一本關於颱灣民俗的「深度遊」筆記。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是那種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一步步走進颱灣的民俗世界。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書中描繪瞭各式各樣的節慶和民俗活動,而且他總是能找到其中最有趣、最獨特的角度去切入。我特別喜歡他對於「人」的關注,像是節慶中的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在儀式中人們所展現的情感。他沒有迴避這些習俗中可能帶有的一些「怪力亂神」的成分,而是以一種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去探討,這讓我感到非常舒服。書中也提到瞭一些比較具體的文學作品,像是民間傳說、童謠等等,這些都是我童年時非常熟悉的東西,作者透過這些素材,串聯起瞭民俗的發展脈絡,讓我對這些曾經陪伴我成長的元素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所處的社會,以及那些看似平凡的習俗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意義。如果你想更瞭解颱灣,更貼近這片土地的人們,這本書絕對值得你細細品味。

评分

初次翻開《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我原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偏學術、比較嚴肅的書籍,但意外地,作者的筆觸相當親切,而且充滿瞭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深情。他並沒有直接給你條列式的民俗知識,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書中對於一些傳統節慶的描述,彷彿把我帶迴瞭小時候的記憶。例如,描述中鞦節烤肉的由來,雖然大傢現在都習以為常,但作者追溯瞭其發展演變的過程,讓我知道這並非一成不變的傳統,而是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而產生的新文化。書中也提到一些比較地方性的民俗,像是某些地區特有的祭典,我過去可能隻聽過名字,但透過作者細膩的描寫,我能感受到當地居民對這些儀式的投入和情感。他也很強調「俗」字,說明瞭民俗並非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來自於民間,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我特別喜歡他探討節慶如何凝聚社群、強化認同的部分,這讓我覺得,過節不僅僅是放假休息,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情感的連結。這本書的寫法,讓我在閱讀時感到非常輕鬆,但同時又獲益良多,讓我對「民俗」和「節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錶麵上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生命。

评分

坦白說,剛拿到《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時,我對於「俗文學」這個名詞有點陌生,以為會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讀過之後,我纔發現我錯得離譜。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瞭得,他能夠將複雜的民俗學和文學理論,用非常淺顯易懂,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對於颱灣各種民俗和節慶的介紹,讓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濃厚的在地氣息。他分析瞭許多節慶背後的社會功能,像是如何透過共同的儀式來強化社群的凝聚力,以及如何藉由節慶來傳承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提到瞭很多關於「禁忌」的討論,這是我過去比較少去深究的部分,但作者深入剖析瞭這些禁忌背後所反映的民間信仰和生活智慧。而且,他也很關注節慶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化,例如,他探討瞭商業化對傳統節慶的影響,以及年輕一代對於節慶的參與方式的改變。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民俗,更是對颱灣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觀察和反思。讀完之後,我對自己生活中的許多習俗,都有瞭更深的感觸和理解,不再隻是機械式的參與。

评分

這本《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知識補課。我過去對一些民俗和節慶的瞭解,大多停留在「知道有這迴事」的階段,並沒有深入去探究其起源和意義。作者從「俗文學」的角度切入,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切入點。他闡述瞭文學作品,像是戲麯、說書、民間故事等,如何承載、傳播和影響民俗節慶的發展,這讓我聯想到以前聽阿嬤說故事,或者看一些老電影,裡麵總是充滿瞭各種神話、傳說和傳統習俗。書中對於一些節慶的變遷,像是某些習俗的淡化或轉變,也做瞭很有趣的分析。例如,他提到某些祭祀活動,在現代社會中可能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而逐漸式微,但其背後蘊含的意義卻依然值得我們去思考。而且,作者在闡述時,常常會引用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或民間歌謠,讓整個論述更加生動有趣,而不是單純的學術論述。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民俗和節慶並非靜態的文化遺產,而是在生活中不斷演變、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如果你和我一樣,對颱灣的文化脈絡感到好奇,想知道這些習俗是如何形塑齣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絕對會給你很多啟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