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学二十讲:民俗与节庆

俗文学二十讲:民俗与节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节庆文化
  • 俗文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 民俗节日
  • 风俗习惯
  • 文化传承
  • 社会文化
  • 节日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入浅出,直探隐微,中国传统民俗与节庆的奥妙,尽在其中。

  这是一本「知其然」,而又能「知其所以然」的小书,从节庆、生肖、民俗的角度,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形态、转型及意义。全书不作高头讲章的理论阐述,而以通俗的文笔、趣味的分析,引证确凿,深入浅出,足以引导读者对传统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深切了解到「自我之所从来」的文化渊源。
 
书名:华夏衣冠:传统服饰的文化密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脉络、社会功能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涵。从先秦的深衣到明清的常服,从帝王的衮冕到庶民的布衣,服饰不仅仅是御寒蔽体的工具,更是华夏文明数千年审美情趣、礼仪规范、等级制度乃至哲学思想的直观载体。本书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古代绘画、文献记载的细致梳理与解读,力求揭示每一件衣冠背后的“密码”,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古代社会的生活肌理。 第一章 礼制初成:先秦服饰的秩序与象征 本章聚焦于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奠基阶段——先秦时期。衣冠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宗法礼制和等级观念的成熟紧密相关。 衣冠的起源与“上衣下裳”的奠基: 探讨衣裳制度的形成,分析“上衣下裳”这一基本形制对后世两千年服饰结构的影响。重点剖析了“玄衣纁裳”在祭祀场合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颜色、材质在不同阶层间的严格区分。 深衣的兴起与儒家精神的融入: 详细解析深衣(曲裾、直裾)的结构特点——“被”、“ বাইরের”、“裳”的组合,以及其所代表的“规矩方圆”的儒家理想人格。研究孔子“深衣”的典故,探讨服饰如何内化为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 少数民族服饰的早期影响: 初步考察周代与周边戎狄部族的服饰交流,为后续章节中民族服饰的融合埋下伏笔。 第二章 汉魏风骨:大气磅礴与清瘦飘逸的交织 汉代服饰以其雄浑大气与实用性著称,而魏晋风度则将服饰的审美推向了魏晋风度所特有的飘逸与洒脱。 汉代的制度化与袍服的确立: 重点分析汉代“袍服”的普及,特别是公服与常服的形制差异。研究汉代织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服饰装饰性的提升。对“曲裾”向“直裾”演变的过程进行考证,探讨其对行动自由度的影响。 魏晋风度的衣冠外化: 深入剖析魏晋时期士人对传统束缚的反思,表现为服饰上的“褒衣博带”风尚。这种宽大、松弛的着装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玄学清谈、超然物外的追求。对“襜褕”、“襦裙”的形制进行细致描摹。 北朝的胡汉交融: 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化服饰与鲜卑传统服饰之间的相互吸收,如窄袖的出现,为隋唐多元风格的爆发积蓄能量。 第三章 盛唐气象:雍容华贵与胡风的绚烂 唐代是中国服饰史上一个极其开放和繁荣的时期,其兼收并蓄的胸襟,使得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华丽感。 从“宫装”到“胡服”的时尚革命: 详述唐代“胡服”(如圆领袍、缺胯袍)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特别是女性服饰的“大胆”变化,如袒领装、半臂的流行,体现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开放态度。 襦裙的再创新与“袒领”的社会语境: 重点分析唐代襦裙的形制——高腰、齐胸,并结合当时的“衫裙”搭配方式,探究其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颠覆。 织染技术与纹样的登峰造极: 结合唐三彩、绫罗锦缎的工艺,解析“宝相花”、“联珠纹”等盛唐典型纹样的文化符号意义。 第四章 宋代的内敛与文人化:雅致的回归 宋代审美趋向于内敛、精致与理学思潮的影响,服饰风格也从唐代的雍容转为宋代的清雅含蓄。 褙子与宋裤的日常化: 重点研究宋代女性常服的代表——褙子(或称“背子”)的形制变化及其在不同阶层中的应用。同时,关注宋代“束腰内衣”与“宋裤”在女性日常穿着中的实用性。 士大夫的“直裰”与“朴素观”: 探讨宋代理学对士大夫服饰风格的影响,分析“直裰”这类简洁、朴素的服饰如何体现文人对简、静、雅的追求。 官服制度的细化与“公服”的严格化: 考察宋代对官服品级的细致划分,如公服的颜色与补子的出现,标志着行政管理服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五章 辽金元异域风:游牧民族的服饰渗透 本书的独特视角之一,在于系统梳理辽、金、元三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中原服饰体系带来的冲击与融合。 契丹与女真的“辫线袍”: 分析契丹、女真贵族所着的“辫线袍”(源于游牧民族的实用服饰)的结构特点,及其在与汉族服饰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元代蒙古服饰的主导地位: 详述元代“辫线汉衣”的流行,以及蒙古服饰(如“质孙服”)在宫廷和官员着装中的强制性影响,探讨其如何成为当时中原服饰的主流。 服饰的权力体现: 论证在征服王朝时期,服饰如何成为巩固统治、彰显民族区分的最直接工具。 第六章 明清定型:等级的固化与满汉的融合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服饰体系的最后阶段,也是汉族服饰在经历异族统治后进行大规模复兴与最终定型的时期。 明代的“复古”与汉族服饰的回潮: 详细描绘明代官服(如“飞鱼服”、“曳撒”)的制度化和常服(如“道袍”、“直身”)的特点。着重分析明代女性服饰——袄裙制度的成熟与“比甲”的流行。 清代易服与满汉服饰的冲突与整合: 集中分析“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服饰的毁灭性影响,并深入剖析满族服饰(如长袍、马褂、坎肩)如何取代旧制,成为官方主流。 清代民间的“中西合璧”: 考察清中后期,在江南等地,部分民间服饰在款式和装饰上,所展现出的对西方贸易品(如蕾丝、纽扣)的微妙借鉴,为服饰的近代转型做铺垫。 结语:衣冠背后的文化记忆 总结传统服饰在礼仪、社会结构、审美观念中的核心作用,并展望近代服饰变迁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深远影响。本书力求通过对“衣冠”的细致考察,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形态是如何承载精神价值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保淳


  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主攻明清思想、通俗文学与民俗文学,尤其对当代武侠小说及民俗节庆有与众不同的独创见解。着作丰硕,主要有《经世思想与文学经世》、《解构金庸》、《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与叶洪生合着)、《古典小说中的类型人物》、《纵横今古说武侠》、《武侠小说概论》等书。
 

图书目录


 
01 节庆类
从「过年」看中国传统民俗
古典小说中的元宵节
春风十里清明节
端午节的来源与意义
从端午节看中韩文化
团圆拜月话中秋
门神知多少,一一说分晓

02 中国类
中国人的「戒赌」哲学
中国第一个帮派
中国古代的飞行梦想
中国的爱神

03 生肖类
鼠年说鼠
谈虎色变
中国人心目中的「羊」
中国历史上的「名猴」
折翼的凤凰──说鸡
话说「中国猪」

04 民俗风情类
「鬼」在中国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婚姻中介者」──媒婆
年年有「鱼」
 

图书序言



  从读博士的年代开始,我便陆陆续续在报章、杂志上发表若干有关中国民俗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文章。由于我预设的读者对象是一般的民众,因此虽亦是引经据典、言之有来历,绝非一般道听涂说、辗转传抄者可比,但多数都是以浅近而不失文雅的文字铺叙成篇,而尽量避免长文考据、高头讲章的论文式写法。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以「通俗化」、「普及化」的方式,将传统中国文化中向来被忽视、误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广传于普遍大众之中,让民众也能透过轻松而带有趣味性的内容,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妙内涵。几十年来,断断续续而写,居然竟也累积了近五十篇,高达二十万字相关文章,这虽非什么值得夸述的成就,甚至我也从来不愿将之列入所谓的「着作目录」中,但回顾以往,却也颇为沾沾自喜,还好当初「敢于」如此不务正业,摆脱学界斤斤于计较所谓「论文」篇数的牢笼,随时走出象牙塔外,自得其乐。

  自开始教书以来,我就一直以「通俗」为我未来学术发展的重要目标,原因非常单纯,因为我就是一介俗人,对民众喜闻乐见、食息与共的周遭事务,有太多太深的切身之感,所以迫不及待的想去探讨、钻研这些就活生生跃动于我的身边,与我共生共长的通俗文化。因此,我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别辟蹊径地展开通俗文学与武侠说部的研究,同时也将范围拓展于相关的民俗、节庆的底蕴探讨。屈指算来,我开设「武侠」和相关的「民俗与文学」课程,竟也有近二十年之久了。

  身在学术圈,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在我脑海中萦回难去的问题,那就是,学术研究的目的何在?尤其是文史领域的学术研究,说实话,是比不得科技、经济、农工等对社会具有积极而正面实效的领域,三十年苦读,精心结撰了长短不等,自以为是风雨名山之作的论文,究竟意义何在?讲得悲哀一点,自己所写的论文,所撰的书籍,有几个人真的用心读过?我常想:许多人写的博硕士论文,以及自以为苦心孤诣才写成的论着,有多少人真的会用心看完?别看以后会有些论文可能引用那些着作中的三言两语,但任谁都知道,不过用来当「啦啦队」而已,最凄惨的状况是,其实那些论文,极可能只有作者自己完全看过,因为这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指导老师、口考委员,尽管给你高分通过,可也未必「真的」全文通读,更遑论其他人了。这样的想法虽然消沉了些,其实也是对自己一辈子辛苦耕耘于学术园地的省思。

  我自问只能在学界当个执鞭策驾的小角色,对若干实至名归、影响深远的学者、专家,是连附骥尾都谈不上的。学养所限,才华攸关,也从来不敢妄想能成为青云之士。反而是我写的一些「非论文」的小品,倒还真的有些读者深感兴趣,让我有不虚此文的深深感激。多年以前,我写了一篇「年年有鱼」的通俗文章,居然引起一位专门画鱼的老艺术家青睐,除了写信感谢我这篇文章让他获得的启悟外,还特地画了「九如图」、「双鲤图」赠送给我。画功水平虽然未必能进入故宫典藏,但我宝爱非常,至今仍堂堂挂在家中客厅上。为文能得知己,这是多令人欣慰感动的事!从此也坚定了必须「吾从众」的信念。

  近十几、二十年来,常听到有「科普」的唿声,强调应将科学知识普及于社会大众,以培养民众对科学的兴趣。我是非常赞同这样的普及方向的。但是,为何就没有人强调人文学科事实上也可以「文普」呢?学者戮意戮力研究,成果斐然,但为何没有想过将个人研究的成果,改换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传播给社会大众知晓,而任由坊间许多的谬说、误解,在转相传抄下,寖至成为了「真理」?

  我不敢说我所写的这些文章就绝对正确无误的,但每篇文字的组构、完成,都是在遍查详赡的资料后,才敢下笔的,许多持论,明显与现在的观念大相径庭,但却是有本有据的,例如清明节,我力图扭转时人将它视为是个哀戚的节日,而强调自古以来有如「嘉年华」般的喜乐;「过年」,则指出「年兽」的「现代性创造」,凡此种种,虽不敢说是真知灼见,但却也能别开一扇窗,让民众能窥看到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且丰富精深的一面。

  是的,我真的就是在做「文普」的工作,而且也坚定的认为,这将是我未来足以生死以之的重责大任。

  感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愿意出版我这本小书,尽管由于诸多考量,只能收入二十篇的文字,但对我却是莫大的鼓舞,鼎尝一脔,应可知味。更要感谢台师大的同事明理兄为我题字。
 

图书试读

01 节庆类

从「过年」看中国传统民俗

在中国传统民俗节庆中,「过年」是最受重视的节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清扫门庭、整备酒餚、祀神祭祖,并张悬红紫纷披的春联、年画,兴高采烈的迎接这一个日子的到来。远在他乡的游子,际此佳节,无论如何车马劳顿,也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乡,与亲人共度。大街小巷,龙狮起舞,鞭炮声不绝于耳;红男绿女,欢抃于道路之中。无论局势如何艰困、生计如何窘迫,「过年」到了,总还是得整饬出一片国富民安、太平欢乐的景象。

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北宋年间汴京「过年」的盛况: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按,即赌博)。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结綵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俗文学二十讲:民俗与节庆》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民俗和節慶是很自然而然存在的生活一部分,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背後有這麼多深厚的文化意涵和學術研究。作者從很宏觀的角度切入,不僅介紹了像是春節、端午、中秋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節日,更深入探討了許多可能被忽略的民俗活動,像是祭祀、廟會、以及各種與生命週期相關的儀式。他用非常生動的語言,把枯燥的學術理論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像是講到拜拜文化,我原本只知道是求平安,但書裡解釋了不同神明的象徵意義,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祭拜習俗,讓我對「拜拜」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且,作者還連結了俗文學的發展,說明了這些民俗是如何透過戲曲、歌謠、小說等形式被傳承和變異的,這點真的非常特別。我以前看布袋戲或歌仔戲,只覺得是傳統表演,現在才知道原來裡面蘊含了這麼多關於民俗和節慶的元素。總之,如果你跟我一樣,對台灣的在地文化充滿好奇,又想從更學術、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這本書絕對是你的最佳選擇。讀完後,你會發現下次過年過節,看待習俗的眼光會很不一樣,更有味道!

评分

這本《俗文学二十讲:民俗与节庆》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知識補課。我過去對一些民俗和節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知道有這回事」的階段,並沒有深入去探究其起源和意義。作者從「俗文學」的角度切入,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切入點。他闡述了文學作品,像是戲曲、說書、民間故事等,如何承載、傳播和影響民俗節慶的發展,這讓我聯想到以前聽阿嬤說故事,或者看一些老電影,裡面總是充滿了各種神話、傳說和傳統習俗。書中對於一些節慶的變遷,像是某些習俗的淡化或轉變,也做了很有趣的分析。例如,他提到某些祭祀活動,在現代社會中可能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而逐漸式微,但其背後蘊含的意義卻依然值得我們去思考。而且,作者在闡述時,常常會引用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或民間歌謠,讓整個論述更加生動有趣,而不是單純的學術論述。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民俗和節慶並非靜態的文化遺產,而是在生活中不斷演變、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台灣的文化脈絡感到好奇,想知道這些習俗是如何形塑出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絕對會給你很多啟發。

评分

坦白說,剛拿到《俗文学二十讲:民俗与节庆》時,我對於「俗文學」這個名詞有點陌生,以為會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讀過之後,我才發現我錯得離譜。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了得,他能夠將複雜的民俗學和文學理論,用非常淺顯易懂,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方式呈現出來。書中對於台灣各種民俗和節慶的介紹,讓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濃厚的在地氣息。他分析了許多節慶背後的社會功能,像是如何透過共同的儀式來強化社群的凝聚力,以及如何藉由節慶來傳承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提到了很多關於「禁忌」的討論,這是我過去比較少去深究的部分,但作者深入剖析了這些禁忌背後所反映的民間信仰和生活智慧。而且,他也很關注節慶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化,例如,他探討了商業化對傳統節慶的影響,以及年輕一代對於節慶的參與方式的改變。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民俗,更是對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觀察和反思。讀完之後,我對自己生活中的許多習俗,都有了更深的感觸和理解,不再只是機械式的參與。

评分

初次翻開《俗文学二十讲:民俗与节庆》,我原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偏學術、比較嚴肅的書籍,但意外地,作者的筆觸相當親切,而且充滿了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情。他並沒有直接給你條列式的民俗知識,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書中對於一些傳統節慶的描述,彷彿把我帶回了小時候的記憶。例如,描述中秋節烤肉的由來,雖然大家現在都習以為常,但作者追溯了其發展演變的過程,讓我知道這並非一成不變的傳統,而是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而產生的新文化。書中也提到一些比較地方性的民俗,像是某些地區特有的祭典,我過去可能只聽過名字,但透過作者細膩的描寫,我能感受到當地居民對這些儀式的投入和情感。他也很強調「俗」字,說明了民俗並非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來自於民間,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我特別喜歡他探討節慶如何凝聚社群、強化認同的部分,這讓我覺得,過節不僅僅是放假休息,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情感的連結。這本書的寫法,讓我在閱讀時感到非常輕鬆,但同時又獲益良多,讓我對「民俗」和「節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表面上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生命。

评分

這本《俗文学二十讲:民俗与节庆》的內容,簡直就是一本關於台灣民俗的「深度遊」筆記。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是那種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一步步走進台灣的民俗世界。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書中描繪了各式各樣的節慶和民俗活動,而且他總是能找到其中最有趣、最獨特的角度去切入。我特別喜歡他對於「人」的關注,像是節慶中的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在儀式中人們所展現的情感。他沒有回避這些習俗中可能帶有的一些「怪力亂神」的成分,而是以一種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去探討,這讓我感到非常舒服。書中也提到了一些比較具體的文學作品,像是民間傳說、童謠等等,這些都是我童年時非常熟悉的東西,作者透過這些素材,串聯起了民俗的發展脈絡,讓我對這些曾經陪伴我成長的元素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所處的社會,以及那些看似平凡的習俗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意義。如果你想更了解台灣,更貼近這片土地的人們,這本書絕對值得你細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