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新义

校雠新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校雠
  • 新义
  • 经学
  • 注疏
  • 古代文献
  • 版本学
  • 校勘学
  • 训诂学
  • 文献整理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十卷,为目录学专着。论述「类例」(即分类)的产生、变迁及意义,并阐述四库源流、细类的形成及内容,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探讨藏书问题和书目校讐方法的重要着作。

本书特色

  1.    本书共十卷,为目录学专着。论述「类例」的产生、变迁及意义,并阐述四库源流、细类的形成及内容。
  2.    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探讨藏书问题和书目校讐方法的重要着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杜定友(1898-1967年)


  中国图书馆学家。先生在图书馆界的成就非凡,为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学奠基,更是中国图书馆学史暨世界图书馆学史理论大家之一。其学尤以融会东西方图书馆学为一体而为后世称道,有《世界图书分类法》、《图书馆学概论》、《校讐新义》等论着。

图书目录



类例第一
  类例之要论一之一
  学术源流论一之二
  类例条别论一之三
  部居次第论一之四
  类例凡例论一之五
  分类宜详论一之六
  中国无分类论一之七

四库第二
  四库源流论二之一
  四库全书指意论二之二
  四库门目论二之三
  四库类例论二之四
  四库之弊论二之五

经部第三
  经部源流论三之一
  易类三之二
  书类三之三
  诗类三之四
  礼类三之五
  春秋类三之六
  孝经类三之七
  五经总义类三之八
  四书类三之九
  乐类三之十
  小学类三之十一
  经部总论三之十二

史部第四
  史部源流论四之一
  正史类四之二
  编年类四之三
  记事本末类四之四
  别史类四之五
  杂史类四之六
  诏令奏议类四之七
  传记类四之八
  史钞史评类四之九
  载记类四之十
  时令类四十十一
  地理类四之十二
  职官政书类四之十三
  目录类四之十四
  史部总论类四之十五

子部第五
  子部源流论五之一
  儒家五之二
  兵家五之三
  法家五之四
  农家五之五
  医家五之六
  天文算法家五之七
  术数艺术类五之八
  谱录类五之九
  杂家五之十
  类书类五之十一
  小说类五之十二
  释道类五之十三
  子部总论五之十四

集部第六
  集部源流论六之一
  楚辞类六之二
  别集类六之三
  总集类六之四
  诗文评类六之五
  词曲类六之六
  集部总论六之七

编次第七
  目录学论七之一
  分类目录之弊论七之二
  人次论七之三
  书次论七之四
  类次论七之五
  互着论七之六
  别裁论七之七
  次第论七之八
  中国无目录学论七之九

书目第八
  书目学论八之一
  史家书目八之二
  学术书目八之三
  引用书目八之四
  书目之书目八之五
  版刻书目八之六
  考订书目八之七
  题跋八之八
  附燬阙书目八之九

藏书第九
  藏书史料九之一
  书厄论九之二
  求书论九之三
  流通论九之四
  历代藏书之少论九之五

校讐第十
  正名论十之一
  方法论十之二
  出入论十之三
 

图书序言

自叙

  叙曰上古结绳而治书契蔑然周室而还坟典略备历代官守业不出六艺之门故刘向部次先叙六艺而及诸子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视为目录之始汉志删繁就简去辑略而存其六今略亡而志存后学犹可窥其端倪其后魏氏代汉秘书荀勗因中经而更着新簿分为四部大凡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惠怀之乱靡有孒遗宋元嘉八年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既造目录又撰七志合道佛为九条梁有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普通中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文雅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自为七录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元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及焦竑国史经籍志至清之四库总目集图书之大成天录琳瑯极版目之大观官家目录无代蔑有至私家撰述其最着者有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祈承㸁澹生堂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朱彝尊竹垞行笈书目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范氏天一阁书目近人叶德辉有观古堂书目连篇累牍更仆难数第校讐之司未闻其法故郑樵撰通志辟校讐略以论部次之得失意至善也惟于班氏之论过为贬驳有失古人之心明焦竑撰国史经籍志纠缪一卷亦多所论列清儒章学诚乃折衷诸家作校讐通义究其源委勒成一家然仍不免于门户之见是非得失未能釐别况我国学术向病庞杂目录之学亦复患此近来欧化东渐图书之学成为专门取其法融会贯通之亦我国言校讐者之责也窃本夫子述而不作之旨成校讐新义十卷世之达者幸董正之

 

图书试读

类例第九

类例之要论一之一


自来部次图书首重类例类例者犹今之分类也良以图书典籍浩如烟海非部次州居无以见其统系郑樵曰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能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以今之书校古之书百无一存其故何哉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又曰七略者所以分书之次,即七略不可以明书欲明天者在于明推步欲明地者在于明远迩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噫类例不明图书失纪有自来矣……(中略)古之言类例者于辨章学术三致意焉而于图书之应用未尝及也夫古之藏书首重于点守今之藏书重于致用势所然也……图书之不分类者犹药石寒热之不分也以寒热不分之药石治病以类例不明之部别治书其不失者几希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校雠新義」,光聽名字就覺得很「重」。現在市面上的書,有些為了吸引眼球,名稱都搞得花里胡哨,但內容卻空洞無物。而「校雠」這兩個字,立刻讓人聯想到紮實的學術研究,那種字斟句酌、一絲不苟的態度。我認為,能夠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作者,必定是一位對學術有著極深熱情和敬意的人。他不會滿足於人云亦云的說法,而是會自己動手去考證,去辨析。而「新義」的出現,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充滿了信心。這代表著作者不僅僅是整理前人的研究,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我猜測,書中很可能會有對某些經典文本進行細緻的校勘,並且在校勘的過程中,發現一些過去學界未曾注意到的地方。這些發現,或許會改變我們對某些學術問題的固有認知。我又想到,校勘的過程往往是漫長而艱辛的,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比對各種版本、查閱大量的資料。作者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依然能保持敏銳的學術洞察力,並能提出「新義」,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這本書,我相信會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細細體會的學術著作,它會引導我們深入理解文本的奧秘,並且啟發我們對學術研究的全新思考。

评分

這本書名「校雠新義」,聽起來就很有深度,對於我這種平常就喜歡鑽研古籍、對文字細節特別敏感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寶貝。光是「校雠」這兩個字,就喚起了我對傳統學術研究方法的好奇心。記得以前在大學唸書的時候,老師就常強調「校勘」的重要性,認為這是理解古籍、還原原貌的基礎。而「新義」兩個字,更讓人期待作者能帶來不同於以往的觀點和解讀。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針對特定的古籍進行校勘,還是從校勘的學理層面進行探討?又或者,作者會結合現代的學術資源和科技,為傳統的校勘學注入新的生命力?我甚至想到,也許書中會探討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我們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例如,某些字詞在不同版本中出現了微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就藏著作者原意或後人傳抄的痕跡。再者,校勘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比對,更是一種對歷史、文化、思想的深度理解。作者會不會在校勘的過程中,引申出關於當時社會風貌、文人交往、學術流派的觀察?這些都讓我充滿了探究的慾望。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在我腦海中激盪出無數的想像,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踏上這趟文字探險的旅程。

评分

「校雠新義」這個書名,對我這個身處資訊爆炸時代,卻越來越渴望回歸文本本源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股清流。現在很多關於學術的討論,往往流於表面,充斥著速食的觀點和誇大的論調。而「校雠」這兩個字,立刻把我拉回了傳統學術研究那種扎實、嚴謹的氛圍。它不是那種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的「知識」,而是需要你去辨析、去比較、去考證的「學問」。我很好奇,作者在「校雠」的過程中,是否會觸及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或者發現一些前人忽略的細節?又或者,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他在校勘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趣事,讓讀者也能感受到學術研究的樂趣所在?而「新義」的部分,更是讓人充滿期待。在經過嚴謹的校勘之後,作者能夠基於這些證據,提出新的詮釋,這將會是對我們理解相關學術議題的重大貢獻。我期待書中能有案例分析,能夠清楚地展示作者如何透過校勘,最終形成他的「新義」。例如,他可能會選擇某個經典文本,展示其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然後運用他的方法,論證哪個版本更接近原貌,或者如何透過整合不同版本的優點,形成更完整的理解。總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一同參與一場嚴謹而富啟發性的學術探究。

评分

「校雠新義」,聽到這個書名,我心裡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追求速成的時代,能有一本書名這麼「沉」的學術著作出現,本身就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光是「校雠」這兩個字,就勾起了我對傳統學術研究方法的好奇,那種一字一句、一撇一捺都要考究的嚴謹態度,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欣賞的。我好奇作者在進行「校雠」時,會運用哪些方法?是傳統的紙本對校,還是會結合現代的數位化技術?又或者,他會不會在書中分享一些他獨創的校勘技巧,讓我們這些後學能夠有所學習?而「新義」兩個字,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這意味著作者不僅僅是在做一些整理性的工作,而是要在已有的學術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創新見解。這讓我想到,也許書中會針對某些長期存在的學術爭議,提出新的論證,或者對某些經典文本的解讀,帶來全新的視角。我甚至可以想像,作者可能會在書中剖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一個文學作品,透過嚴謹的校勘,揭示出被時間湮沒的真相,或者發現前人未能觸及的細微之處。這本書,無疑是對我們閱讀習慣和學術觀念的一種挑戰,也是對我們提升學術素養的一次絕佳機會。

评分

拿到這本「校雠新義」,第一個感覺就是「紮實」。封面設計簡潔大方,紙質觸感也很好,一看就是經過用心製作的。我平常對那些華而不實的包裝比較無感,更在意的是內容的深度和嚴謹度。這本書從書名上就透露出一種潛心研究的氣息,不像有些書那樣標榜「快速」、「易懂」,而是邀請讀者一起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我猜測作者必定是一位在學術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對所討論的題材有著相當的掌握。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新義」的部分究竟會有多「新」?是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還是對某些長久以來存在爭議的學術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例如,在古典文學的詮釋上,常常會因為版本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解讀,而作者是否能透過嚴謹的校勘,為我們釐清這些迷霧,提供更清晰的脈絡?我還想到,校勘工作本身就充滿了挑戰,需要極大的耐心、細緻的觀察力,以及對相關領域知識的廣泛涉獵。作者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提出「新義」,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也讓我對作者的學養和治學態度充滿了敬意。我相信,這本書絕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是一份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細細品味的學術饗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