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诗词集(中册)

中华美食诗词集(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美食
  • 诗词
  • 饮食文化
  • 传统文化
  • 美食诗歌
  • 中华文化
  • 诗词鉴赏
  • 文化艺术
  • 中餐
  • 诗意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书的宗旨是让中华美食焕发出更多的文化气息。使我们在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中餐的时候,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享受。当然,对于精神方面的理解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慢慢品味的。对一餐一食的文化品位的理解和悟性也是需要一点心思和时间的。对中餐的认识,近代人更趋向于从实用角度来认识,比如,从营养学,养生学等角度来认识,这当然是很实际的,必要的。但我想,中餐的品位应该绝不仅仅是作为食物为我们所饱腹,维持生命之所用。就像服装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房屋不仅仅是遮挡风雨一样。

  我真诚地期望,我们极其丰富的中华美食文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书特色    

  ◎ 《中华美食诗词集》续作,有别八大菜系,以最熟悉的家常菜入诗词曲。
  ◎ 中国两大文化底蕴:「中华美食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尝试结合。
  ◎ 用文字烹调美食,以佳餚欣赏文字,在文字中领略中餐里蕴含的文化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凤麟


  1947年1月9日出生于中国辽宁沈阳市。

  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后于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攻读研究生并获工学硕士学位。一生从事新型建筑材料研究及生产。

  退休后移民加拿大,从事老年义工,先后担任《温莎华人敬老服务协会》会长和《大温莎中国人协会夕阳红分会》会长。由于热爱中餐,便于十几年前萌发用古典诗词赞美中餐的念头。

  至今,已完成多类中华美食菜餚1000余首。
 

图书目录

前言 2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简介 7
五言绝句 27
韭菜炒鱿鱼须 28
糖醋带鱼 28
家常腐竹 29
老厨白菜 29
爆炒腰花 30
芦笋炒牛肉 30
椒丝虾酱炒鱿鱼 31
牛蒡炒肉 31
蒸瓜子肉 32
鸡蛋角 32
葱烧剥皮鱼 33
蛤蛎丝瓜 33
菠菜菇菇 34
清炒高丽菜 34
自制虾饺 35
茄汁蒜泥虾 35
瑶柱节瓜脯 36
南瓜焖排骨 36
椒盐豆腐 37
洋葱炒鸡肉 37
金针菇肉卷 38
空心菜炒肉丝 38
咖喱土豆 39
红烧豆腐 39
海鲜蒸蛋 40
茄汁豆腐 40
香煎鸡翅 41
玉米烩肉粒 41
滑豆腐蒸水蛋 42
红烧鱼块 42
青椒炒猪耳朵 43
芋儿鸡 43
蒜蓉小白菜 44
蒜蓉西蓝花 44
蒜蓉芥蓝 45
蒜蓉油菜 45
香芹舞菇 46
香菇苦瓜 46
清炒苦瓜 47
肉片炒苦瓜 47
干煸菜花 48
四季豆烧肉 48
西葫芦木耳炒鸡蛋 49
白菜炖冻豆腐 49
香菇蒸鸡 50
家常炒虾子 50
黑椒牛仔骨 51
粟米斑块 51
梅菜蒸肉 52
雪里红炒肉末 52
五言律诗 53
洋葱炒土豆片 54
土豆香菇烧肉 54
牛仔骨烧土豆 55
椒盐土豆片 55
耗油鸡翅 56
咖喱鸡翅 56
蜜汁鸡翅 57
香酥鸡翅 57
蒜蓉芥兰 58
炒荷兰豆 58
香菇菜心 59
凉拌三丝 59
烧鸡 60
鸡肉丸子 60
土豆山药炖鸡汤 61
地锅鸡 61
家常红烧鸡块 62
凉拌鸡丝 62
滑熘鸡片 63
鸡蛋炒苦瓜 63
鸡蛋炒丝瓜 64
鸡蛋炒豆腐 64
鸡蛋炒冬瓜 65
鸡蛋炒肉丝 65
炸花生米 66
七言绝句 67
鸡蛋炒豇豆 68
鸡蛋炒黄瓜 68
鸡蛋炒菜花 69
鸡蛋炒西蓝花 69
鸡蛋炒荷兰豆 70
鸡蛋炒韭菜 70
鸡蛋炒西葫芦 71
鸡蛋炒木耳 71
鸡蛋炒香椿 72
鸡蛋炒莴笋 72
鸡蛋炒银鱼 73
鸡蛋炒蒜毫 73
鸡蛋炒青椒 74
鸡蛋炒小油菜 74
鸡蛋炒蘑菇 75
鸡蛋炒榨菜丝 75
鸡蛋炒土豆丝 76
鸡蛋炒茄丝 76
鸡蛋炒菠菜 77
鸡蛋炒苋菜 77
鸡蛋炒芹菜 78
鸡蛋炒洋白菜 78
鸡蛋炒香菇 79
鸡蛋炒秋葵 79
鸡蛋炒香肠 80
鸡蛋炒香葱 80
鸡蛋炒胡萝卜 81
鸡蛋炒豆角 81
鸡蛋炒青瓜 82
七言律诗 83
羊肉炖白萝卜 84
蚂蚁上树(之二) 84
土豆红烧肉 85
肉末酸豆角 85
煮毛豆 86
香辣牛肉 86
糖醋排骨 87
家常豆腐 87
皮蛋拌豆腐 88
水煮肉片 88
红烧冬瓜 89
麻辣鱼 89
虾皮鸡蛋羹 90
冬瓜排骨汤 90
鲜虾炒西兰花 91
青瓜炒虾仁 91
香辣肉丝 92
香干炒青菜 92
韭菜炒蛤蜊肉 93
蒜蓉炒青菜 93
炒三丝 94
素炒茄丝 94
菠菜炒粉丝 95
肉片炒角瓜 95
肉炒土豆丝 96
豆腐干炒肉 96
雪里红炒豆腐 97
雪里红炒黄豆 97
榨菜炒肉丝 98
菠菜粉丝汤 98
酸菜排骨汤 99
冬瓜丸子汤 99
大白菜粉丝丸子汤 100
紫菜鸡蛋汤 100
酸辣汤 101
猪蹄汤 101
豆腐汤 102
五美汤 102
素汤 103
四红暖汤 103
罗宋汤 104
黑木耳蛋汤 104
胡辣汤 105
蛤蜊巧达汤 105
锅巴汤 106
洋葱汤 106
高汤 107
五福临门汤 107
海参汤 108
素什菇汤 108
骨菇汤 109
南瓜汤 109
山药鸡汤 110
黄瓜鸡蛋汤 110
蘑菇汤 111
大卤汤 111
牛尾汤 112
鸭架汤 112
春笋火腿汤 113
冬瓜汤 113
丝瓜汤 114
苋菜汤 114
玉米荸荠汤 115
三丝豆苗汤 115
鱼丸汤 116
肉羹汤 116
奶白鱼汤 117
河虾汤 117
酸菜圆子汤 118
海鲜汤 118
牛肉汤 119
大酱汤 119
胡萝卜羊肉汤 120
生蚝汤 120
花甲苦瓜汤 121
腐竹木耳汤 121
西葫芦菜汤 122
胖头鱼汤 122
黄花菜炒木耳 123
洋葱炒鸡蛋(之二) 123
词与曲 124
排骨煲山药 125
红烧萝卜 125
番茄烧冬瓜 126
红烧茄子 126
红烧狮子头 127
东坡豆腐 128
鸡蛋炒番茄 128
凉拌海带丝 129
炖白菜豆腐 129
雪里红烧豆腐 130
红烧排骨 130
青椒炒土豆丝 131
回锅肉 131
炒蒜毫(薹) 132
虎皮尖椒 132
香菇油菜 133
北京烤鸭 133
家常炖豆角 134
家常泡菜 135
清蒸白鲈鱼 135
东北地三鲜(之一) 136
东北地三鲜(之二) 136
椒盐虾 137
炒洋白菜丝 137
拌茄泥 138
栗子鸡 139
凉拌木耳 140
熏鱼(五香熏鱼) 140
番茄炖牛腩 141
木耳山药炖鸡汤 142
水煮牛肉 142
麻辣烫 143
酱牛肉(之一) 143
酱牛肉(之二) 144
卤猪手 144
洋白菜炒粉丝 145
熘肝尖 145
萝卜粉丝汤 146
清炒虾仁 146
爆炒牛肉丝 147
红烧排骨 147
红烧肉 148
酱猪蹄 148
红烧凤爪 149
茶鸡蛋 149
煎荷包蛋 150
摊鸡蛋(摊黄菜) 150
红烧鸡翅 151
酱猪肝 151
洋葱炒鸡蛋(之一) 152
苦瓜炒甜椒 152
豆芽韭菜炒火腿丝(翡翠银芽) 153
黑木耳百合炒西芹 153
麻辣鱼片 154
豉汁排骨蒸南瓜 154
蚂蚁上树(之一) 155
蒜蓉麻将拌豇豆 155
水煮鱼 156
土豆炖排骨 156
虾皮鸡蛋羹 157
麻辣土豆丝 157
红烧鸡翅 158
香辣牛肉 158
古老肉(咕噜肉) 159
香椿拌豆腐 159
姜汁藕片 160
蒜苗炒豆腐 160
蒜蓉蒸丝瓜 161
拔丝地瓜(番薯) 161
红烧茄子(二首) 162
凉拌金针菇 163
凉拌鸡丝 163
番茄炒西兰花 164
香辣海带丝 164
丝瓜炒豆腐 165
丝瓜炒鸡蛋 165
萝卜干烧毛豆 166
韭菜炒鸡蛋 166
油焖大虾 167
金针菇青椒肉丝 168
西芹虾仁 168
蒜蓉油淋生菜 169
肉末茄丁 170
肉末毛豆 170
肉末豆角 171
肉末蒜薹 171
肉末豆腐 172
香菇炒肉 173
孔雀开屏清蒸鱼 173
番茄炒菜花 174
菜花炒肉片 174
干锅菜花 175
酸辣大白菜 175
白菜炖土豆粉条 176
素炒豇豆 176
素炒豇豆 177
素炒豇豆 177
肉丝炒豇豆 177
豇豆烧茄子 178
炸茄盒 178
青椒炒茄丝 179
茄子烧土豆 180
鱼香茄子 180
鱼香茄子煲 181
肉末烤茄子 181
番茄烧茄子 182
猪肉炖粉条 182
长生茄子煲 183
蒸淋茄子 183
腊肉炒茄丁 184
蒜香肉末茄子条 185
杭椒炒茄子 185
东北乱炖 186
香菇肉末烤茄子 186
酱烧茄子条 187
茄子干煸四季豆 187
酸辣凉拌茄子 188
蒜泥蒸茄子 188
茄子烧鱼柳 189
咸鲅鱼烧茄子 190
油焖茄子 190
雪菜肉末炒茄丁 191
白萝卜炖排骨 191
白萝卜炖牛肉 192
白萝卜炖鱿鱼干 193
炒白萝卜丝 193
白萝卜丝炒肉丝(之一) 194
白萝卜丝炒粉丝(之二) 195
白萝卜海带炖猪蹄 195
白萝卜炖腊肉 196
干贝烧白萝卜 196
老姜炖白萝卜 197
葱油白萝卜 198
炸萝卜丸子 198
白萝卜粉丝丸子汤 199
醋熘大白菜 199
酸辣大白菜 200
糖醋白菜 201
素炒白菜丝 201
炖大白菜 202
白菜炖豆腐 202
鱼香白菜丝 203
火腿炖白菜 203
三丝炒白菜 204
白菜木耳炒肉片 205
猪肉白菜(酸菜)炖粉条 205
酸菜炒肉丝 206
四川辣白菜 206
凉拌白菜丝 207
香菇炒白菜 207
黄芽菜煲鸭骨汤 208
开洋大白菜 208
虾米粉丝烩大白菜 209
炝炒大白菜 209
清蒸大白菜 210
大白菜烧肉丸子(素丸子) 210
大白菜烧肉丸子(素丸子) 211
大白菜炒鸡蛋 211
大白菜炒豆腐皮 212
大白菜炒豆腐干 213
大白菜炖鸡汤 213
大白菜炒土豆片 214
白菜土豆炖粉条 215
栗子烧大白菜 215
香菇白菜炒鸡柳 216
上汤大白菜 216
黄花菜炒大白菜 217
银杏大白菜 217
蒟蒻烧大白菜 218
白菜木耳炒鸡蛋 219
猪肉炖白菜土豆粉丝 219
油沁大白菜 220
开水白菜 220
干隆白菜 221
土豆烧牛肉 222
酸辣土豆丝 222
红油土豆片(丝) 223
土豆烧鸡翅 223
口味土豆条 224
酱烧小土豆 224
尖椒土豆丝 225
川香土豆烧排骨 225
剁椒皮蛋烧土豆 226
五花肉烧土豆 226
青椒炒土豆片 227
宫保土豆丁 227
炒土豆丝 228
土豆泥拌凉菜 229
锅巴土豆 229
大盘鸡 230
鸡汁土豆泥 230
番茄玉米土豆排骨 231
洋芋粑 231
土豆虾球 232
土豆炖鸡 232
土豆浓汤 233
土豆烩牛腩 234
胡萝卜土豆烩牛腩 234
红烧茄子土豆 235
咖喱鸡块 235
番茄土豆片 236
烤土豆 236
酱保肉丁 237
香辣虾 238
回锅土豆片 238
土豆红烧肉(排骨) 239
土豆焖鸭 239
肉末土豆 240
麻婆土豆 240
土豆汤 241
椒盐土豆条 241
土豆丸子 242
红烧土豆 242
土豆卷 243
鱼香土豆茄子 244
木耳土豆丝 244

 

图书序言



  所谓「家常菜」,就是老百姓每天在自己家里常做常吃的菜肴,即,所谓「妈妈的菜」「爸爸的菜」「奶奶的菜」……。

  一般来说,这样的菜,她既是健康的,方便的;也是经济的,可口的。所以,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可以这么说,我们几乎每一个华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是吃着我们自己家里父母亲给做的「家常菜」长大的。「家常菜」,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因为,她养大了一代代华人,成就了我们华人的世界。这是其最伟大的功勋之一,也是她的主要特点。

  其二,家常菜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意思。南方人生长在中国的南方,那里的不同季节的气候决定了那里的不同时令的农作物和蔬菜的品种。同样,北方也有北方的气候和特点。沿海的人们,海产品自然就吃得多,山区的百姓就常常以山区的土特产为食物。总之,久而久之,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民族乃至不同的宗教习俗,都会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自然「家常菜」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又大相径庭的了。

  其三,「家常菜」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在此,暂且按照最粗陋形式分成三大类:凉菜、热菜和汤菜。这三大类中,每一种又可以分成荤菜、素菜、以及荤,素混合菜这三个不同成分的菜肴。在这本集子里,我没有按照这种「科学」的顺序排列。只是今天做了什么菜,就写了什么诗词。一样是随机,一样是率性。只是图了个高兴而已。

  其四,因为「家常菜」是千家万户每天的菜肴,那必定是各不同的。同是「白菜炖豆腐」,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做出来的那一定是不一样的味道,这是因为每个家庭的传统不同,人们的口味和喜好也不同,有的喜欢咸,有的喜欢酸,有的偏爱辣,有的喜欢甜。有的家庭喜欢菜做的烂一点,追求「入味」,有的家庭喜欢「生」一点,追求营养和口感。总之,每个家庭的传统和风格不同,会使每个家庭的家常菜开出各样五色斑斓的小花。展现着中国人民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所以,我们中国的家常菜是生鲜的,活泼的,有着无尽的生命力的。

  其实,在上册中的八大菜系中的许多菜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至今,许多菜肴已经演变成了老百姓的家常菜了,所以说,八大菜系和家常菜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八大菜系中的许多名菜是在千千万万的家常菜中经过专业厨师的精心研究,反覆试验,改造而创作出来的。但是无论怎么说,家常菜是八大菜系的名菜的基础,八大菜系是家常菜的昇华而已。她们的共同点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中华美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

  时至今日,经过数千年的陶冶,无数家庭的反覆实践,如今的家常菜已经极为丰富,极为全面,几乎将所有食材的特点发挥至极。其数量也已成千上万,难以穷尽。在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家常菜」的百花园中,我们也只能信手拈来几朵小花,品其香,赏其色,赞其美,惊其特,抒发着由衷的感慨和赞美。

  家常菜至今仍在发展着,进化着。随着这个世界的全球化日益普遍,人员、资讯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结合的家常菜也渐渐地走进许多家庭的餐桌。中餐融进许多西餐的元素;西餐也多了一些中餐的味道,这都是很自然地事情。

  诗词是用以表达情感的,《中华美食诗词集》中册(家常菜)中表达的是对最普通的,每天都可以见到的小菜的由衷的咏颂,对那些创始者,那些为后人提供这些「家常菜」的做法和材料的先人的讴歌,对那些不同于西方的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的敬畏和崇拜。愿我的拙作,能为我们的中餐,我们的「家常菜」在色香味和好吃的基础上,在增加一些文化的清新和韵味。

  这里的诗词是我早年的拙做。都是率性而为。自然有许多有违格律之规。但是,我想还是不改了,既有那时的情趣,又有美好的回忆。也是一个乐子。

  在这本集子里写了一些诗歌,无外乎是一些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类的模仿唐诗的诗歌。因为是初次尝试,难免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无论是格律,韵脚,亦或是对仗等等都有可能并非十分严谨。错误之处,请多多包含。

  自我感觉,因为仅仅是图一个快乐而已,也并无其他非分之想。所以,也就没有苛求自己了。

二○一九年二月七日星期四

图书试读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简介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悠久的历史便能孕育丰厚的文化。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既源于本民族的经历和生活,同时又对这个民族的现实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有着巨大而无形的影响。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一日三餐,到语言习惯;从做人的品德到社会交往;从尊师爱教到敬老携幼;从琴棋书画到夫妻之道;从官场吏治到商贾之德,…… 总之,文化,就像水一样,浸润着我们民族每一个儿女的全身,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的言论和行为。而我们这本书里所涉及到的中国古典诗词,仅仅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朵灿烂的小花。
 
说及中国的古典诗词,那是渊源久远。自西周早期的诗经开始,至今亦有三千多年了。经过从诗经——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的发展,变化的阶段,而最终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本集中主要是以宋词和元曲的形式为主,间或有几首七律(唐诗)。律诗起源于唐朝,有五律,七律之说。五律,即五言律诗,五律,是由五言绝句发展变化而来的。五律,顾名思义,一般是每句五个字,一共有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为排律)。有固定的平仄格律和韵脚要求;七律,即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也是一共八句。七律的格律是由五律扩展衍申发展而来的。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其中间四句都是要求对偶句的。第一句可以是入韵,也可以是不入韵的,例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以「平」声开头,又押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再比如,上册中的《清炒虾仁》七律,则是以「仄」声开头,押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粉嫩鲜香醉天涯,回眸二月宴中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仙子翠片争清欲,圣女红根送甘遐。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色斑斓成艳曲,百香添味又平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虾仁遗情自然美,淡口清心做人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有幸讀到《中華美食詩詞集(中冊)》,我不得不說,它帶給我的感受,遠遠超過了我對於一本「詩詞集」的預期。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用詩歌編織而成的「舌尖上的台灣」的縮影。我特別喜歡書中對「小吃」的描寫,像是夜市裡常見的「蚵仔煎」,詩句中「金黃酥脆、內餡軟糯」的描寫,瞬間讓我想起了在夏夜裡,捧著熱騰騰的蚵仔煎,感受那獨特的海洋鮮味和微辣的滿足感。又比如描寫「牛肉麵」的詩,不只寫了牛肉的軟嫩、湯頭的濃郁,更描繪了麵條的Q彈,以及那股讓人暖到心裡的滋味,這與我在台灣許多店家品嚐過的牛肉麵,有著驚人的契合度。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能夠連結讀者的個人經驗,勾起那些關於食物的美好回憶。它不只是單純的文學作品,更是一本能引起共鳴的情感書。透過這些詩詞,我彷彿重新體驗了許多生活中的美好瞬間,也更加珍惜我們台灣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豐富美食文化。

评分

這次意外收到《中華美食詩詞集(中冊)》的試讀本,著實讓身為一個對美食與文學都充滿熱情的台灣讀者感到驚喜。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精緻的排版與考究的插圖,彷彿能聞到書中詩詞所描繪的菜餚香氣,也嗅到歷史的韻味。從南國的鮮味到北方的醇厚,從街頭的小吃到宮廷的佳餚,詩人們用字斟句酌的詞語,將一道道料理的色、香、味、形,甚至是背後的故事與情感,都描繪得淋漓盡致。例如,當讀到描寫東坡肉的詩句時,腦海中便浮現出那油亮誘人、入口即化的畫面,彷彿聽見了圍爐談笑的聲音;而描寫小籠包的詩,則 captures 了那皮薄餡豐、湯汁四溢的瞬間,令人垂涎。書中選取的詩詞,涵蓋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展現了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每首詩詞後附上的賞析,不僅解釋了詩詞的典故與寓意,更連結了現代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經驗,讓讀者在品味詩意的同時,也能對中華美食的發展脈絡有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詩詞集,更像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味覺與文化之旅,讓我對家鄉的飲食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動。

评分

收到《中華美食詩詞集(中冊)》這本書,我個人覺得最棒的一點是,它並沒有停留在單純的詩詞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各地區、各時代的代表性食物,融入到極具文學性的詩句當中。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美食地圖,用詩詞帶領我遊覽了中華大地的味蕾風景。例如,當我讀到描寫嶺南荔枝的詩時,那「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以及詩中對荔枝「色潤珠紅、甘甜欲滴」的細膩描寫,讓我彷彿置身於炎炎夏日,手捧著冰涼的荔枝,感受那份獨特的清甜。而當詩句轉向北方的餃子時,則又讓我聯想到家鄉過年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的溫馨畫面,詩中「皮薄餡飽、鮮美無比」的讚譽,更是精準地捕捉到了餃子最令人心動的特點。書中對食材的選擇、烹調的技法、乃至於食物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都有相當深入的描繪,這對於像我這樣喜歡探索食物背後故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饗宴。它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許多熟悉的菜餚,更讓我對那些我尚未品嚐過的,充滿了好奇與嚮往。

评分

嚴格來說,我平常並非那種會特意去翻閱詩詞集的人,對於「中華美食詩詞」這個主題,一開始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然而,《中華美食詩詞集(中冊)》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對這類書籍的看法。書中的詩詞,我認為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接地氣」的筆觸。它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極為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描繪出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司空見慣,卻又充滿魅力的食物。例如,有一首詩描寫家常的「炒青菜」,雖然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詩人卻能從「鑊氣騰騰」、「綠意盎然」等詞語中,傳達出那份樸實的美味,以及背後一家人圍坐用餐的溫馨場景,讓我讀起來感到無比親切,甚至勾起了對童年時光的回憶。而另一首描寫「鹵肉飯」的詩,更是精準地抓住了那濃郁的醬汁、軟糯的米飯,以及香氣四溢的豬肉,讓人在閱讀的同時,彷彿就能品嚐到那令人魂牽夢縈的台灣道地滋味。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即使是再平凡不過的食物,只要用心去感受,用文字去描繪,也能綻放出動人的光彩。

评分

拿到《中華美食詩詞集(中冊)》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會不會太文謅謅,跟不上我的口味?」畢竟我平常比較習慣看小說或是一些較為寫實的生活類書籍。但讀了幾頁之後,我發現自己大錯特錯。書中的詩詞,雖然講的是食物,但用詞並不艱澀,反而充滿了生活氣息,彷彿作者就坐在我旁邊,跟我一起邊吃邊聊。像是有一首詩寫到「碗底酥油飯,香溢滿庭芳」,讀起來就覺得一股暖意從胃裡升起,讓我想到媽媽煮的燴飯,那種溫馨的感覺。又比如描述「薑絲大腸」的詩句,雖然沒寫出「酸」和「辣」,但透過「醋意繞鼻」、「辛香暗湧」這些詞,我彷彿就能聞到那股獨特的酸香,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更讓我意外的是,書中的有些詩,還點出了許多我平常沒注意到的飲食細節,像是為什麼要選某種食材,或是為什麼某種烹調方式會產生什麼樣的味道。這讓我覺得,原來吃東西不只是填飽肚子,背後還有這麼多學問和故事。這本書的出現,真的顛覆了我對「美食詩詞」的想像,它讓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欣賞和體驗台灣從小吃到大的各種美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