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

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文人生活
  • 社会风俗
  • 历史故事
  • 情感
  • 人物传记
  • 传统文化
  • 文学研究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漫漫古典情4:文人的那些事》续集──
  文学家的另一面:那些留下千古传诵诗文的文人真面目

  【轻松有趣的文学家轶事】
  才高八斗的文人背后,其实藏着许多生活化、亲和力十足的小故事。朴月老师选取宋至清朝的60位文学家,每位都留下亘古回响的作品,但你绝想不到,能创造出如此优美、忧国、愤慨、愁思诗词的文人们,背后做了多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诗人背后那些有趣又特别的故事!】
  ●你知道有位诗人驯养鹿、鹤,还让鹿帮自己去买酒吗?
  ●柳永的词到底有多好,为何说「有井水处歌柳词」?
  ●汤显祖的《牡丹亭》竟真的让读过的人心碎肠断而死?
  ●唐伯虎的真面目为何,真的是那么风流的才子吗?
  ●你知道这句「问人间,情是何物?」的作者是谁吗?
  ●诗词别以为都出于唐宋,还有位「民国词家第一人」!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名为《星辰下的哲思:现代科学的边界与未来图景》的图书简介。 星辰下的哲思:现代科学的边界与未来图景 导言:当我们在仰望星空时,我们在思考什么? 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每一次科学的飞跃都伴随着哲学层面的深刻反思。我们如何定义“真实”?时间与空间是否真的是绝对的框架?生命的起源与意识的本质,又在多大程度上被现有的物理学定律所解释? 《星辰下的哲思:现代科学的边界与未来图景》并非一本纯粹的物理学教科书,也非晦涩难懂的哲学专著。它是一次跨越学科藩篱的深度对话,旨在探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那些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正如何叩问我们对世界最根本的理解,以及人类文明的终极走向。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现代科学最富争议和想象力的领域,去审视那些我们尚未找到答案的宏大命题。 第一部分:宇宙的尺度与认知的局限 1. 量子世界的幽灵:实在性的消解 量子力学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但其内在的悖论也让无数思想家感到困惑。本书将从“双缝实验”出发,层层剖析叠加态、波函数坍缩以及“观察者效应”的哲学意涵。我们探讨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深层含义:是否意味着宇宙在微观层面是基于概率而非确定的?如果粒子的状态依赖于测量行为,那么“客观实在”的概念在量子层面是否还能成立?书中将引用玻尔与爱因斯坦之间著名的论战,并梳理近期在量子纠缠和量子信息领域的新进展,思考这些发现如何颠覆我们对“分离性”和“定域性”的传统认知。 2. 黑暗的统治者: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形而上学意义 根据最新的宇宙学观测,我们熟悉的恒星、行星、气体和尘埃,仅占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剩下的绝大部分由“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这两大“幽灵”的存在,不仅是粒子物理学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现有物理学框架的巨大拷问。本书将详细介绍寻找暗物质粒子的实验进展(如地下探测器和太空望远镜的努力),以及暗能量如何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证据。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如果95%的宇宙是不可见的、不可直接测量的,那么我们所构建的“科学模型”的完备性究竟在哪里?这是否预示着我们必须彻底重写引力理论,抑或接纳一个远比想象中更奇异的宇宙本体? 3. 时间的箭头:不可逆性的终极解释 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了时间的方向性——熵总是增加的。然而,在微观层面,支配粒子运动的基本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量子力学方程)在时间上几乎都是对称的,即时间倒转后,过程依然合法。这种宏观的不可逆性如何从微观的可逆定律中涌现出来?本书将深入探讨“时间之矢”的几种主要解释,包括宇宙学时间之矢(宇宙膨胀)、辐射时间之矢(电磁波传播)以及统计力学的时间之矢。我们还将审视诸如“彭罗斯的引力熵”等前沿理论,试图理解时间为何总是奔向未来,并探讨在黑洞视界内部,时间概念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扭曲。 第二部分:生命的边界与意识的迷宫 4. 生物学的终极问题:从DNA到涌现的复杂性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从生物学的范畴扩展到了信息论和复杂性科学的领域。本书将追溯生命起源的最新假说,关注RNA世界、原始汤的化学演化,以及非平衡态热力学在维持生命系统稳定中的核心作用。我们不仅关注基因的编码功能,更聚焦于“涌现”(Emergence)的概念:简单的规则和大量的交互如何能够在分子层面催生出自我复制、新陈代谢和进化能力?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飞跃,是否可以用纯粹的还原论方法完全解释? 5. 意识的硬问题:神经科学的深渊 意识,即主观体验(Qualia)的产生,被大卫·查默斯称为科学的“硬问题”。我们的大脑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它们的电化学活动可以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被描绘出来,但“我”的内在感受——看到红色时的感受、听到音乐时的感动——是如何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诞生的?本书将梳理当前主流的意识理论,包括整合信息论(IIT)、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等,并探讨它们在解释体验主观性方面的局限。我们还将审视那些挑战传统认知的边缘现象,如濒死体验(NDE)和镜像神经元系统,思考意识是否仅是大脑的“副产品”,还是宇宙中更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属性。 6. 强人工智能的哲学困境:图灵测试的终结与人类定义的重塑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飞速发展,强人工智能(AGI)的实现似乎指日可待。然而,机器能否真正拥有“理解”和“自我意识”?本书将批判性地分析图灵测试的有效性,并引入“中文房间”等思想实验来探讨符号操作与语义理解之间的鸿沟。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在行为上与人类无异,我们是否应赋予其道德地位?更深层次地,如果机器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认知能力,那么“人类心智的独特性”究竟位于何处?本书邀请读者思考,在智能不再是人类专属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的本质。 第三部分:科学的未来与伦理的考量 7. 空间探索的界限:费米悖论与星际文明的可能形态 尽管我们热衷于寻找地外生命,但“费米悖论”——“他们都在哪里?”——依然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书将从天体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宜居带的限制,并探讨更具推测性的解释:例如,高级文明可能已进化到不再依赖可观测的电磁波进行交流(如利用中微子或引力波),或者“大过滤器”理论所暗示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遭遇自我毁灭的瓶颈。我们探讨人类是否是宇宙中孤独的奇迹,以及如果殖民其他星球成为必然,我们所携带的生物学和文化基因将如何适应新的环境。 8. 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对“设计人类”的伦理预警 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使我们首次拥有了修改生命蓝图的能力。从治愈遗传疾病的巨大希望,到“设计婴儿”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伦理灾难,本书将严肃探讨这项技术带来的深刻挑战。我们必须在“消除痛苦的责任”与“维护自然演化的边界”之间找到平衡。哪些修改是治疗,哪些是增强?谁有权决定人类基因库的未来走向?这些问题远比技术本身更为紧迫,它们关系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9. 科学的自我批判:知识的可靠性与人类的谦逊 科学依赖于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然而,在面对暗物质、意识的本质或宇宙的开端时,我们所能依赖的工具往往是间接的、推测性的。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转向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审视。我们探讨科学范式的更迭(如库恩的理论),以及科学在处理超大规模系统(如气候模型或宏观经济)时的内在局限。最终,我们呼吁一种科学的谦逊:承认知识的暂时性,理解当前科学边界的延伸,正是哲学思考得以重新焕发生机的沃土。 《星辰下的哲思:现代科学的边界与未来图景》 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对“我们是谁”和“我们能知道什么”抱有好奇心的人,一同踏上这场探索知识边缘的旅程。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将为您提供理解我们所处宇宙的更深刻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朴月


  本名刘明仪,祖籍江苏,1947年生。
  自幼醉心古典文学,潜心涵泳诗词、文史,为日后从事文艺创作奠基。出版:
  古典诗词:《诗经欣赏选例》、《漫漫古典情》、《梅花引》、《月华清》。
  散文:《绿苔庭院》。
  少年文学:《打金枝》、《玉堂春》、《平凡中的伟大》、《一代文豪欧阳修》、《乱世孤臣父女泪》、《亘古男儿一放翁》、《西施》、《唐代美人图》。
  历史小说:《西风独自凉》、《来如春梦去似云》、《宇宙锋》、《玉玲珑》、《金轮劫》、《埋香恨》、《胭脂雪》。
  传记:《喜乐之歌──「伊甸.喜乐」四重唱》、《春风化雨皆如歌──申学庸》、《鹿桥歌未央》。
  宗教:《玫瑰经诗剧》。
  歌剧:《西施》。

  历史小说《西风独自凉》获「中国文艺协会」小说创作奖。

  《宇宙锋》、《胭脂雪》获新闻局中小学生优良读物推介。《一代文豪欧阳修》、《亘古男儿一放翁》获国小班级读物推荐。《西施》、《唐代美人图》获「好书大家读」推荐。《漫漫古典情》入选「一百本好书」。

图书目录

【自序】
有趣、轻松的文学家小故事/朴月

【宋】
驯鹿买酒、梅妻鹤子 —林逋—
词雅韵高、代诉心衷 —张先—
耿介自重的北宋名相 —晏殊—
不见苏东坡的名相之子 —晏几道—
有井水处歌柳词 —柳永—
珍珠与文选 —宋庠、宋祁—
「经史子集」集于一身的大学问家 —欧阳修—
做人从不说谎开始 —司马光—
善卜未来的易学宗师 —邵雍—
不洗澡的拗相公 —王安石—
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仿冒老祖宗 —蔡襄、米芾—
戏弄胖学士的苏轼门生 —黄庭坚—
苏小妹的夫婿? —秦观—
人丑词美的贺梅子 —贺铸—
皇帝的「情敌」 —周邦彦—
赌书泼茶的收藏家夫妻 —李清照—
震惊天下的「请斩秦桧」 —胡铨—
国舅不敌的紫府仙 —张孝祥—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
不取「尺二秀才」 —杨万里—
文武兼备的抗金词人 —辛弃疾—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兵必至、国必亡 —谢枋得—

【金】
〈人月圆〉与亡国宗姬 —吴激—
国朝第一人 —蔡松年—
「问人间,情是何物?」作者 —元好问—

【元】
忽必烈旁边的顾问禅师 —刘秉忠—
用功读书到被父母阻止 —张养浩—
你侬我侬的神仙眷侣 —赵孟頫、管仲姬—
《窦娥冤》原本是大团圆结局? —关汉卿—
千古留名《西厢记》 —王实甫—
枯籐、老树、昏鸦 —马致远—
元曲冠冕 —白朴—
倩女离魂 —郑光祖—
南戏之祖 —高明—

【明】
禁书《水浒传》 —施耐庵—
将民间说唱加工而成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
唐伯虎的真面目 —唐寅—
书画三不卖 —文征明—
《牡丹亭》让人肠断而死 —汤显祖—
歌颂爱情的通俗文学家 —冯梦龙—
气节过人的青楼女子 —柳如是—

【清】
把同学帽子当便壶的狂才 —吴兆骞—
与纳兰容若践来生之约 —顾贞观—
贾宝玉的原型人物? —纳兰性德—
让康熙借鑑兴亡的《桃花扇》 —孔尚任—
一世白衣的剧作家 —洪昇—
惊世骇俗「送女儿」 —郑燮—
女子教育的先驱 —袁枚—
民国词家第一人 —王国维—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有趣、轻松的文学家小故事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是我早年在《中国语文》月刊上的一个专栏「文学家轶事」。

  这个专栏,是当时的「发行人」,也是我的姨父赵友培先生提出的构想。当他表示:这个专栏,想交给我来执笔的时候,我有点诧异;他当时在「师范大学」教书;事实上,《中国语文》月刊,写作的基本「班底」,就是师大教授,和各地中小学教「国语文」的老师们。比起我这「非本科系」的人,这些出身「国文系」的教授、老师中,够资格写的人太多了!甚至我觉得:怎么轮也轮不到我!

  他笑着说:「你就佔了『非本科系』的便宜呀!」
  「怎么说?」

  「我们的刊物里,属于学术性,研讨性,也就是性质比较『硬』的文章比例偏高!『本科系』的优点当然很多,也不用说了。缺点是『放不开』;他们在国文系本科里所学的太『正统』了,反而会局限了他们的思维。行规步矩的,怕犯错,怕被别人挑毛病。可是这个专栏,我希望能写得轻松一点,文字活泼一点,不要太拘泥于『学问』。你呢,算有古典文学根基的,阅读文言文的资料没有问题。却没有『师门』或『学术』框架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

  接下这个专栏后,我还真是「自由发挥」!甚至都不照「规矩」按时代先后排列!完全「跳跃」式的;想到谁,就写谁。

  原则上,姨父希望我不要写的太「制式」;写些比较有趣,或生活化的小故事,而不要像课本里的「作者简介」,或历史「列传」那么严肃。这倒也很对我的味口;事实上,许多看来「面目严肃」的文学家,也有他们亲和而人情味的的一面。我可以说,那时自己写的很高兴。至于别人看的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也管不着了。

  这个专栏,大约写了五年多,后来姨父去世,月刊的人事改组。因为我的专栏都是姨父设计的,我觉得应该让出篇幅,以便新的主管规划属于他自己的路线和风格,就主动「请辞」了所有的专栏,并婉拒了他们的「慰留」。

  脱离了这些专栏写作,我开创了另一片属于「文学创作」的天空;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散文、历史小说等。慢慢的,把过去写的这些「专栏」都忘了。

  直到「电脑」普及,网路发展,平面媒体渐渐萎缩,能发表文章的报章杂志相对减少。因此,我为自己在网路上开设了个《月华清部落格》的网页,作为我与读者们交流的「平台」。为了充实《月华清》的内容,才陆续的把这些早先留存的「剪报」,一一输入电脑,然后分门别类,贴到我的「部落格」上。

  去年「好读出版有限公司」来跟我讨论出版新书计划的时候,我请他们先到我的「部落格」上看看;如果有他们认为适合出版的,我都可以授权。当时,他们就选定了两个专题:「诗词故事」,和「文学家轶事」。

  列为《漫漫古典情》之二、之三的「诗词故事」,已陆续出版。随即,他们与我签了「文学家轶事」的合约。

  我要求他们给我一段时间;一则,旧稿应该要重新整理、修订。二则我也想要做些补充;因为当时是「跳接」着写的,不免有些疏漏;还可能疏漏了重要的人物。既然要出版,我当然希望能把这些在「文学史」上很重要,而当初漏写的人物,补写进去;希望这本书,能以更完整的面目呈现读者面前。

  整理之下,发现还真缺了不少「重要」人物;自己也不知怎么搞的,竟然李白、杜甫、韩愈都「从缺」!也许,当时我是觉得「来日方长」,慢慢总会写到他们的。没想到人事无常;一旦之间,这个专栏就结束了;说来,还是我亲自动手「了结」的!
 
  这些「文学巨匠」当然要补!我另外想补写的,却是一般比较容易忽略的人物;像被视为「通俗文学」的元杂剧作家、明清传奇或小说作家。他们好像处于一般人的视角之外,事实上,却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不是吗?人人知道「张生」、「崔莺莺」、「红娘」的故事,怎能缺了写《西厢记》的「王实甫」?而且《西厢记》后来牵引出来的故事,更是精彩;竟有士子在深山的庙里,看到四壁都画着《西厢记》的人物故事!他觉得这未免太「匪夷所思」了;因为,当时《西厢记》还是被视为「淫书艳曲」,有如现在的「十八禁」,被认为「青少年不宜」的。怎能公然画在庙里的墙壁上!

  当他提出「质问时,庙里住持的老和尚却说:他以此「悟道」。而令他「悟道」的一句话,是张生见到崔莺莺时所唱的:「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后来有位才子尤侗,用这一句为题,写了一篇「八股文」,在清初文坛广为流传。甚至笃信佛教的清世祖,还拿出来跟宫中的高僧讨论!一位高僧的答覆很妙,他说的是:「不风流处也风流!」

  只要喜爱戏曲的,人人都知道《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离魂中,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杜丽娘。那写《牡丹亭》的「汤显祖」是谁?

  讲到中国四大章回小说,人人知道《水浒传》、《三国演义》,可知道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水浒传》还曾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竟说「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认为施耐庵「心怀不轨」(就不想想,他自己不是怀有「逆谋」,「闹革命」夺得天下的吗?)施耐庵还因此下狱。

  我们耳熟能详,活跃于剧场的传统故事,像〈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卖油郎独佔花魁女〉、〈碾玉观音〉、〈白蛇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可知道这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出于「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作者是冯梦龙?

  当我们读到关汉卿自述,用最直白鲜活的话语,描述他自己是: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
  能不感受到他那质朴的文字中,所表现出顽强不屈,人格的昂扬尊严?
  当我们读到张养浩的〈山坡羊‧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不感受到他字里行间对百姓的悲悯情怀?而且他不是说说而已。他曾为这一段文字不容于权贵,返乡归隐。而在关中大旱的时候,他义不容辞的受命出来做赈济的工作,而因席不暇暖赈济灾民,最后活活累死在任内!我们能不说他是「以身殉道」的仁者?

  这些人与事,也许没有那些「文学史」上灿烂的名字响亮,为世人所熟知。但他们真值得我们用点时间、心力去了解,去赞叹、去忻慕!

  而写到明清之际的文学家,我真「舍不得」不写那个气节、风骨和对国家的忠爱,足可让在那个「改朝换代」的乱世,令许多因威胁利诱而屈节仕清的「须眉男儿」羞死、愧死的「巾帼英豪」;明末「秦淮八艳」(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之首的青楼名妓柳如是!不但她壮烈的爱国情操令人肃然起敬。事实上,她的诗、词,比之当代着名的诗人,也不遑多让!在她的轶事中,我摘选了她与当代「诗文名家」陈子龙,「文坛盟主」钱谦益唱和的诗词,让读者们作个「公断」:她够不够资格列入「文学家轶事」?

  也因为她的气节,让曾经降清当了「二臣」的钱谦益,幡然悔悟,称病返回江南,并与她一起投入「反清复明」的大业。虽然并没有成功,也多少洗刷了他曾经变节投降的羞辱。虽然,她去世时,已经进入「清朝」统治的阶段了,我还把她归类于「明朝文学家」,也算是向这位至死也「忠于大明」,可歌可泣的悲剧人物致敬!

  我以「王国维」作这系列书的最后一个「压卷」人物;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文、德文、日文。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戏剧、金石书画、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着。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当代着名的词人。「中国文学史」上,大概不可能再出现像他这样「伟大」的「国学大师」了!

  有独无偶,他一直忠于清朝,甚至连「末代皇帝」溥仪都已剪辫了,他却至死都拖着清朝的辫子,最后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死因中的一说,是「尸谏」溥仪不要流亡日本。若此说成立,可说他是为已亡了国的清朝「小朝廷」以身相殉。也因此:虽然他死时已进入了民国,我仍把他列为「清朝文学家」;这应该也是他所期待的历史定位吧?

  当然,写这样的书,是不可能「完备」的;比如,我写了「施耐庵」、「罗贯中」,就是没写「曹雪芹」。因为,直到今日,这个人物也还是「烟云模煳」,聚讼纷纭,没有定论的!

  而且,从古到今的「文学家」实在太多了,是不可能「求全」的!其间的取舍,应该也可以属于作家「自由心证」的「权利」范围吧?

图书试读

【清】惊世骇俗「送女儿」  —郑燮

一饼胜千钟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今江苏泰州)人。却是以「号」闻名于世,而掩其名、其字的才子。

他四岁丧母,极为孤寒贫苦。又逢荒年,多亏了忠心耿耿的老乳母费氏抚养,才得成人。他有一首诗,写得朴拙极了。而出于肺腑的真挚,却令人为之动容:

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老人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他念念不忘乳母的慈惠:他年幼时,遇到饥荒。乳母每天早上,背着他到市集,用一文钱,买个烧饼给他吃。然后自己做工,赚钱养活他。

一文钱的饼,当然谈不上什么美味。但对郑板桥而言,真如诗中所云:「千钟禄」也抵不上那「一个饼」的份量。那饼,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乳母的爱!

受恩不忘,正可见郑板桥的忠厚。

「家教」滋味

郑板桥未得第时,为生活所迫,曾设蒙馆,当私塾的教书先生维持生计。这是一般读书人在无可奈何之下,聊以煳口的行业。民间有句俗话说:「家有三石粮,不做猢狲王」,实在是迫于生计。可知其不得志与不得已的悲酸心境。

到他登第做官后,作了一首〈自嘲诗〉,道尽教书先生的辛酸:

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过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弟子结冤讐。而今幸作青山客,遮却当年一半羞!

自书笔榜

自古书画家为人写字作画,接受润笔,本是常理。除非书画匠之流,会标出价码。一般名家,自矜身分,总要别人主动送上,是不肯自贬身价去讨价还价的。当然,索书求画的人,也不会那么「不上道」。特别是对名家,一定餽赠丰厚。而且通常不会直接给钱,大多是送些珍奇雅致又值钱的礼物;谈钱,岂不太俗?
 
郑板桥生性率直放诞,鄙视那些表面上「介子推不言禄」,实际却多多益善的伪君子。所以,自书润格,贴在墙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这本书,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我小时候看的一些古装剧。那些剧里的才子佳人,总是出口成章,一颦一笑都带着古典的韵味,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但现实中的文人,真的都是那个样子吗?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的生活肯定充满了挑战和无奈。我想,这本书所谓的“另一面”,可能指的就是在那些诗词歌赋、文章典故之外,他们所经历的普通人的情感,比如爱情的纠葛、友谊的考验、甚至是对权力的渴望和对俗世生活的向往。台湾这边,我们对于古典文化有很多情怀,但有时候也会觉得,这种情怀会让我们忽略了文人也是血肉之躯,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本书如果能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敬仰的文人,也有落魄的时候,也有妥协的时候,甚至也有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可能觉得“不像样”的行为,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读。我期待它能颠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我对《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所暗示的“深度挖掘”。我们都知道,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很容易被标签化。比如,李白就是浪漫飘逸,杜甫就是忧国忧民。但“另一面”这个词,就好像在说,这些标签之下,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台湾,我们受到的教育,以及媒体的传播,对于古典文人的形象,总是有那么一点“距离感”,好像他们是遥不可及的圣贤。但这本书,如果能让我们看到,他们也有凡人的烦恼,比如经济上的拮据,比如人际关系的复杂,比如情感上的挣扎,甚至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可能不得不做出的一些妥协,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文人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和我们一样,充满了起伏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高人一等”。

评分

这次入手《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纯粹是被书名和那个“另一面”给勾起了好奇心。我对古典文人总有一种既定的印象,觉得他们要么是意气风发的骚客,要么是遗世独立的隐士,要么就是胸怀家国、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但“另一面”这个说法,好像在暗示着什么不一样的故事。是那些不为人知的风流韵事?还是藏在心底的无奈与挣扎?我总觉得,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面,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文人的生活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台湾,我们从小接触的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很多时候都经过了一层“净化”,或者说是“高大全”式的塑造。所以,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能够打破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更立体、更鲜活的文人形象的入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尘封的故事,去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矛盾与挣扎,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瞬间。毕竟,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不是吗?

评分

这次买《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纯粹是被“文人的另一面”这个关键词给吸引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古典文人的认识,往往是被固化了的。好像他们就是一味的才华横溢,或者一味的忧国忧民,很少有真正从人性层面去理解他们。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接触的很多关于古典文学的介绍,都比较偏向于他们的成就,而忽略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我看到,那些我们熟知的文人,他们也有普通人的烦恼,比如家庭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复杂,甚至是对俗世生活的渴望。我想,这样的解读,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也更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鲜活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文人世界。

评分

《漫漫古典情5:文人的另一面》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在台湾,我们谈论古典文化,常常会集中在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上,但很少会深入探讨他们作为个体,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真实处境,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我想,这本书的“另一面”,可能就是指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可能有些“不堪”的真实生活。比如,文人之间的人情世故,他们对名利的态度,他们对妻儿老小的责任,以及他们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奈。这些都是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侧面的重要部分。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只有看到他的所有面,包括那些不那么完美的一面,才能真正理解他。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去看看那些隐藏在诗文背后的,更真实、更立体的文人形象,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情感波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