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谣论

中国歌谣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歌谣
  • 民歌
  • 民间文学
  • 诗歌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学
  • 口头文学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朱介凡教授以其四十年的光阴,专门收集中华谣谚,又以五年时间完成「中国谚语论」、「中国歌谣论」。

  凡根基于风土民情,在山野、家庭、市街上,公众所唱的语句,辞多比兴,意趣深远,声韵激越,形式定律或有或无,而雅俗共赏,流传纵横,这就是歌谣。谚语歌谣是民族智慧上的名珠钻石,得其一颗一粒,不仅是只在文采上瑰丽炫目而已,实可以终身翫习。

  本书共分十章,收录美术史家李霖灿教授序文,文末另有朱介凡先生跋一篇。

本书特色

  1.    本书完整辑录「中国谚语」及「中国歌谣」。
  2.    民间文学研究必备图书资料。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民间叙事与口头文学研究 图书名称: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民间叙事与口头文学研究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民俗学家或历史学者的姓名] 出版信息: [虚构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在剧变之下,民间叙事和口头文学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深层功能及其文化韧性。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文学体裁,而是采取宏观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视角,将口头文学视为社会肌理、权力运作和集体记忆的活态载体,力求揭示在传统秩序崩塌与现代性涌入的夹缝中,普通民众如何通过口头艺术重塑、表达和抵抗他们所处的现实。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论证细密,力求突破传统民俗学仅关注“收集整理”的局限,转向对“意义生成”与“功能转化”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时代的洪流与叙事的形变 本部分聚焦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遭遇的根本性冲击——帝制终结、军阀混战、民族危机以及思想启蒙的浪潮——如何直接形塑了民间叙事的载体与内容。 首先,本书详细梳理了“旧闻”与“新说”的交织过程。传统的说书、弹词在面对报纸、白话文兴起时,并非简单消亡,而是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我们通过对特定区域(如江浙一带的评话和徽州的山歌)的田野资料比对,分析了传统英雄传奇如何被“移植”或“借壳”以评论时局,如将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套用到对新式政治人物的评价中。 其次,本书重点探讨了“知识的下沉”与“谣言的泛化”。在识字率低微的背景下,口头传说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我们考察了瘟疫、战争和地方叛乱期间,口头故事和谜语如何承担起知识普及(如卫生常识、敌我识别)和情绪宣泄的双重任务。特别关注了迷信观念在现代危机面前的爆发性增长,并将其置于社会控制失效的语境下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权力、抵抗与日常的修辞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即探讨民间叙事如何成为弱势群体与既有权力结构进行隐蔽对话甚至抵抗的场所。 我们细致考察了“骂歌”与“俚语”的功能。在公开言论受限的年代,利用隐晦的谐音、夸张的比喻和地域性强烈的讽刺,民间歌手和艺人能够安全地评论官僚腐败、赋税沉重乃至地方恶霸的暴行。本书引入了文化抵抗理论,将这些口头表达视为一种“低烈度的文化战争”。 此外,本书关注了“职业群体叙事”的特异性。不同行业——如轿夫、船工、矿工、小贩——拥有各自独特的工作歌谣、行话和仪式。这些叙事不仅规范了行业内部的交流,更构建了区别于主流社会的身份认同。例如,对长江航道上水手歌谣的研究,揭示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国家管控疏漏的不满。 第三部分: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重构 近代中国的剧变并非全然是破坏性的,它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叙事主题。本书详细考察了西方文化、新式教育和新兴技术如何被本土化的口头传统所吸收和改造。 “新故事”的诞生是本部分的重点。如对“洋货”的描绘,最初可能充满恐惧与怪异感(如对电灯、火车等技术的夸张描述),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元素逐渐被纳入地方戏曲和傀儡戏的剧本中,成为讲述现代生活的新素材。我们分析了早期白话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作品被口头艺人“二次加工”的过程,展示了书面文学如何向下渗透并融入街头文化。 同时,民族主义思潮在口头领域的回响也得到了深入探讨。民族英雄的传说如何被快速地重新编织,以适应新的政治需求,以及地方神祇在面对“打倒偶像”运动时的挣扎与适应,构成了文化认同变迁的生动注脚。 第四部分:记忆的保存与口头传统的未来 在社会迅速城市化和印刷媒体普及的背景下,口头传统的存续面临巨大挑战。本部分着眼于口述历史的价值,并对20世纪中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反思。 本书通过对几位关键口头传承人(如最后一代的“瞽师”、最后的“故事奶奶”)的个案研究,重建了他们记忆体系的逻辑结构。这不仅是对文献的补充,更是对一种“非文本化”知识体系的抢救性发掘。研究表明,这些口头传统中蕴含的许多关于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和家族史的细节,是档案文献无法触及的。 最后,本书对口头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置换”进行了前瞻性讨论。尽管传统形式衰落,但其叙事模式、情感表达和社群凝聚功能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新的媒介和场景中,如集体歌唱、广场舞蹈乃至早期大众娱乐形式。 结语: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民间叙事与口头文学研究》是一部扎根于田野,立足于历史的跨学科研究。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展现了中国民间口头艺术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所爆发出的惊人生命力与创造性,为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心理结构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切入点。本书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介凡


  朱介凡先生是民间文艺学家, 1912年9月28日出生于湖北武昌,谣、谚语学家。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在谚、谣方面有突出贡献。着作有《中国风土俚谚小集》、《中国谚语类编》、《中华谚语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序说
一、 主旨
二、 缘法
三、 本书的结构
四、 中国歌谣之分类
五、 歌谣研究会
六、 音乐家之治理中国歌谣
七、 张锦鸿「中国民歌音乐的分析」
八、 歌谣工作新阶段及客家歌谣之令人激赏
九、 中国歌谣音乐分析的拟议
十、 可佩的先进─凌纯声、张镜秋
十一、   爱乐合唱团所走的道路
十二、   史惟亮「论民歌」
十三、   罗香林论客家歌谣的中原传承

第二章   中国歌谣的风貌
    论句子
一、 二言句
二、 三言句
三、 四言句
四、 五言句
五、 六言句
六、 七言句
七、 七言五句体
八、 两句式的短歌
九、 秧歌戏的句子
十、 衬字句法与语词自由延伸
十一、   自由式
十二、   特长的句例
    论结构
一、 平摆
二、 堆积
三、 引进
四、 递接
五、 对举
六、 排列
七、 属序
八、 连锁
九、 重叠
十、 问答
十一、   反结
    论比兴
一、 明喻
二、 隐喻
三、 夸饰
四、 拟人
五、 意象
六、 滑稽
七、 颠倒
八、 起兴
九、 中兴
十、 尾兴
十一、   赋比兴之融浑
十二、   兴兼表义说
    论比兴
一、 头韵
二、 中韵
三、 脚韵
四、 趁韵
五、 儿化韵
六、 谐音
七、 岔接
八、 气急
九、 声拗
十、 叠词
十一、   语助
十二、   嵌套
十三、   引头与押尾
十四、   土语

第三章   花儿
一、 几点看法
二、 七言绝句的主体
三、 双套儿
四、 五句成章式
五、 三句式小唱
六、 本子花、草花
七、 令
八、 韵脚字例
九、 三句成章的诗歌传统
十、 花儿本事之一例

第四章   歌谣生活
一、 诗教
二、 社会现实与神祕色彩
三、 古代歌谣生活的几个趣例
四、 吴越王唱山歌
五、 歌仙刘三妹及其他的传说
六、 傲山歌
七、 苗傜地区的歌谣生活
八、 康藏
九、 蒙古
十、 新疆
十一、   一般人的歌谣生活
十二、   秧歌
十三、   例禁语鄙弃
十四、   血泪之歌

第五章   儿歌
一、 母歌
二、 童话世界
三、 人生孺慕之情
四、 儿歌源流久长之一例
五、 流传台湾各地的一首儿歌及其艺术歌唱的实验
六、 讹传与创化
七、 游戏生活
八、 上学与励志
九、 吕坤父子之演绎儿歌
十、 抒情与叙事
十一、   月光光
十二、   孩子们的诗趣

第六章   情歌
一、 中国人的恋爱生活
二、 中国情歌的分析
三、 恋爱生活的情态
四、 恋爱生活的德性
五、 恋爱生活的心境
六、 山歌跟俗曲
七、 对口情歌之一例

第七章   工作歌
一、 概说
二、 农歌
三、 採茶歌
四、 牧歌
五、 工歌
六、 夯歌
七、 船歌
八、 渔歌
九、 兵歌

第八章   生活歌与叙事歌
一、 日常生活
二、 家族与妇女
三、 社会生活
四、 政治生活
五、 经济生活
六、 断丧中华民族的鸦片烟毒
七、 教育
八、 历史歌
九、 故事歌
十、 叙事歌的几个例
十一、   博物
十二、   嘲谑讽刺

第九章   仪式歌
一、 概说
二、 喜歌
三、 丧歌
四、 神曲
五、 酒曲
六、 节令歌
七、 巫祝
八、 乞歌

第十章   谣
一、 古今传承
二、 民国初建
三、 军阀祸国殃民
四、 土匪横行霸道
五、 乡巴佬意识
六、 世间百态
七、 国民革命军北伐
八、 日本侵略
九、 八年抗战
十、 胜利
十一、   台湾光复前后
十二、   共党叛乱
 
附录 郭长扬「留美音乐见闻」
     本书选录歌谣统计表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介凡兄是一位奇人,他以四十年的光阴,专门收及中华谣谚。最近又以五年时间,矢志不分,把《中国谚语论》、《中国歌谣论》一一写出,于是乎我知道欠他的一笔文债不能不清偿了。并不是说文债大似军令,只是为了「以文会友」的道义信守,我必须把么些足的谣谚诗歌即刻写出,因为在五年前我们已经这样约过。

  大约我们这一些「文人」都有点好事,换句话说,兴趣广泛,每每把不相干的事也揽入自己的业务之中。记得我从国立艺专毕业了出来,便步行走向云南西北部的玉龙大雪山,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海拔二万呎高的皑皑白雪,既是一座如水晶般碧绿的太古雪山,又三面地为金沙江所围绕,还怕不能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一个新面目吗?

  为此,我走到了玉龙大雪山下,我走到了金沙江边。掬一捧江水,想到了这一清如镜的雪山江水是要流下江南去的,我心目中自生无限依恋。听一听江上清音,一缕柔歌在隔江穿梭对答如织:

  雪山不老年年白
  江水长流日日清

  是歌诵山川壮丽,还是在倾吐情怀……我就这样诗情画意地第一次接触了么些族地区的歌谣,也是由于此,我有了收集这一带歌谣谚语的心意。

  在金沙江的崃谷地带之中,我派「乌拉」娃子(驿站制度)而行。千山万水,双影遥征,我曾有「万水千山谁与共,蛮歌一曲乌拉娃」的歌咏。每到景色绝佳之处,他总是拉开嗓子仰天高歌一曲,余韵铿然,历久不歇,真是气壮山河,声震金石。──正式麦黄时节,他这么声裂金石地一唱,直惊得雀鸟四飞。我见到云雀成阵,在空中盘旋一阵,又俯冲而下就食田亩,心中不禁为胼手胝足的农夫叫屈,该有多少粮食都为雀鸟所糟蹋?于是我便把这项意思对我的同路人加以表白,却没有想到,他只微微一笑,用汉语对我说了一句谚语:「只要收成好,麻雀吃多少」!好大的气派,我真恨不得立刻能将前言全部收回,真是「硁硁然小人哉」,平白地见笑乎大方之家。我就这样在金沙玉龙之间,第一次接触到了么些地区歌谣谚语的宝藏。

  这不过是渺沧海之一粟,但如此美丽的开端,已告知我们:民间的智慧如何地丰富动人。在「海风月刊」第二卷十、十一两期上,我曾有一点初步的报导,三千首的金沙江上情歌,是我与和晋吉诸位好友的第一次结果,在那儿很简洁扼要地,传达出一点点边疆民歌智海浩濶的馨香沃人。

  在翻译么些族象形文字经典之时,我也同样地位这支边疆民族的智慧所撼动。在一本袪除不祥的经典之中,内中有一句格言说得真好:「未下雨,搭帐篷;不口渴,掘井水。」我一读之下,为之赞叹不已,这不是和我们祖先所说的「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如出一口的吗?么些人的这一句谚语,亦足足够我们服膺终身而受益无穷。

  而且好浓厚的高原牧场气息:「天未下雨先把帐棚搭,口不渴时先把水沟挖」。在「原」上的牧人,看见了山雨欲来,马上就停止了一切草场上的嬉戏,大家都来工作:扯绳子的扯绳子,钉椿子的钉椿子;收拾散佈一地的零星什物,招唿四下吃草的牛羊犬马,赶快拉起帐篷,以避即将来临的狂风暴雨,真是好一幅「高山急雨来得快,那里等得慢商量」(金沙江上情歌一阙)的动人图画!──游牧旅行的人,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想得到,而且要预作准备,咱们不是也有「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谚语吗?

  么些人民迄今尚有一部分以游牧为生。他们逐水草而居,凡到一处,水草为先。等到口干舌燥时光再来掘井挖沟,那怎么会来得及?在草原山凹,遇到小小泉眼,汨汨涓涓,最是至宝,先遣部队常为后来者豫作一番爬梳濬流积水的工作,以备继来人畜饮用,后一句诗歌的情谊深切感人!

  若能明白一点点么些象形文字,那就会更加地趣味横生。譬如说:原文的第一个笼罩括弧之形是天,正在落着「雨」滴。(见图一)

  第二个字画月尽「无」光,会意作「未、不」,是一个运用得最多的否定词。第三个字是落,画一大树落果子之形。第四字画一心脏,借音作语助词用,其情况有似于《楚辞》中的兮字,随后画一蒜头及一帐篷,合起来作帐篷解。第七字画一水桶,借其音作「撑搭」起来。第一句到此完毕,整句的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吗?就先把帐篷来搭好」,正和汉人谚语「宜未雨而绸缪」的意思相当。

  下一句的意思,和尚句平行:第一次画一单扇之门,借音作口。第二字是月尽无光,作否定词用。第三字画一蒸锅,借音作渴作干。第四字与第一句同。第五字画一种头发双岔之鬼,借音和下一字联用作井水解。也有人写作山中源泉汨汨而流的形状,那是山中碱水之状,牲畜最嗜饮之泉水也,充分道出了游牧民族对牛羊之亲切情谊。下一字画牛羊之「角」,与上字联成「井水」一词。末一字则是画一棵有毒的花,黑色表示其有毒,借其音作挖掘的「挖」。──合起来,这第二句的意思是:「在还没有口渴的时候,先把水源来挖好」。正和汉人谚语的「勿临渴而掘井」相当。两句联联相比,命意遣词造句,真是再巧合也不能了!

  从此开了端,兴趣日以广,我一面译经,一面就收辑谚语歌谣,几乎平分了我一半作画的时间。同时兴趣极高,还进一步作一些「么些诗歌」的汉译工作,真是收获丰富。如在「祭龙王」等经之中,就有不少好的谚语格言:

  既为好汉,闯祸难免,祸越大越好了结,雨越大越好天晴。(真是鸡零狗碎,纠缠不清,惊天动地,也只是平常之意。见于《祭龙王经》中的〈怒煞阿突传〉。)

  离官吏,远了好。离皇帝,近了好。
  兄弟虽亲,不如友生。
  好汉闯江湖,就仗朋友多。(以上两则,是么些人对友谊的赞美。)
  人太能干会丧生,刀太锋利会割手。
  狐狸乱跳,遇到老虎。老虎乱跳,遇到药箭。
  大丈夫的话,不能反悔。老虎口中的肉,不能吐出。
  犁田折了铧,不能怨石头,不能怨耕牛。
  布谷鸟叫,好消息到!(春日布谷一鸣,青黄不接之苦难季节行将过去,故心中有大地春日之绿野喜悦。)
  男子不能不想女人,猎狗不能不想野兽。
  兄弟不可结仇,姊妹不可吵嘴,兄妹不可婚配。
  好汉不听话,祸害到自身。好女不听劝,脸被别人指,祸害到自身。
  兽儿这般小,够不上刀来宰。鸟儿这么小,值不得箭来射。
  人鬼不走一条路,畜兽不过一道桥。
  仗火过处,血流成河。官吏坐处,青草不生。
  以官长压事,以多巴压鬼。
  主人不恶,奴隶不逃。
  主人兇恶,奴隶逃走。石头熟了,蜜蜂搬家。
  流水松间,你上不来绕。艾蒿草间绕,你上不来绕。只有我的坐位,没有你的坐位。
  养女儿是人家的面份。白羊是家神的面份。黄猪是山神的面份。(么些人认为以白羊黄猪祭家神山神最吉,儿女儿终须出嫁。)
  大理会「打」人,昆明会「綑」人。(这显示出么些人畏惧远游,原意为「大理会夹人,昆明会吊人」。昆明在么些语中曰「衣赤」,即元史上的「押赤城」也,赤有吊人之意,谐音作綑人。)
  母虎生小虎──自己生。母虎养小虎──自己养。
  家畜肥了是要杀的,庄稼熟了是要割的。
  别人的罪过,没有苍蝇蚊子那么大,你都指着说。自己的罪过,有氂牛老虎那么大,你却瞧不见。
  没有人诉讼,官吏吃不到钱。没有鬼作乱,「多巴」,吃不到肉。(么些族的巫师叫「多巴」,以跳神禳鬼为业,得经功前及祭肉礼米,是其报酬。)
  心中着急,手上起火。
  噼柴缝里伸手,是会夹伤手指。石灰中加水,是会烫伤人的。
  自己做贼,自己承认。自己喝酒,自己呕吐。
  麂头獐头没有肉,叔父姪子没有情。(这里有一点母系社会之遗意,因为正是反面文章,舅父外甥情谊不同异常也。)
  好汉遇到了仇家,找着亲戚绕三转,就会得解脱。
  小鸟被鹞子追赶,看见大树绕三圈,就会得解救。
  好汉不能交到仇人手中两回,小雀不能落入老鹰爪里两次。
  杀人要偿「命价」,猎兽要赔「木神」。(命价就是赔偿苦主的「人命银子」。木牌则是一种法仪用物,么些巫师在木牌之上,画成千万牛羊,用以赔偿龙王鬼怪。)
  好马有四蹄,可以走四方。好汉有九命,可以闯九州。
  生男要能干,生女要美丽。
  生九个男儿,开九个村庄,生七个女儿,辟七处地方。

  像这样的谚语歌谣,信手掇拾,美不胜收,是我当日边疆生活中的甘露明珠。今日走笔聚集,犹有一丝老友重逢的甜蜜回忆,沁人齿牙,好一缕缕的回甘滋味。

  我也曾经尝试翻译么些诗歌,题目就叫做「重逢」(见图二)五言四句,很像是汉诗五言绝句样子。这是么些族的「逢旧吟」。第一句是「不见日已久」,所以先有一个月尽无光的否定辞,然后继有一个目光及物的图画文字。第二句是「今日又相逢」,前二字即今日之意,所以第二字画一日轮。第三句的意思是「倾听鸟雀噪叫的声音」,行中第二字即是一头鸟雀。末一句是「像是诵念经文一样的动物」,前二字是唱歌的意思,第二字画唱歌之形,旁有一株树木,因为么些人树与歌同意,所以是一个正规的形声字。末一字为鱼,鱼和二同音,联读起来是「相同,一样」的意思。

  这首久别重逢之歌,在么些地区中脍炙人口。每当老友邂逅,几乎没有例外地,都会一面喜极相握,一面唸唸有词地朗诵这首诗歌。有一天,我的兴致来了,参加一群文人的聚会,共同来翻译这首「重逢」的诗歌。当仁不让,我诗先成:

  日久不相见  此日又重逢
  倾听鸟雀噪  尽作乐歌声

  仍旧还他五言一句,颇能传出故人邂逅时光心下欢忻之情。因为不但觉得故人殷殷存问语言好听,就是连树上鸟鸣檐间雀噪都如歌管弦嘹亮动人,么些诗歌真善于形容!

  而且末一句,在么些原唱中饶有深意,这是指的「梵唱」或「梵呗」。喇嘛或「多巴」所唱之经文,么些人认为最好听,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者也。如今却是由于不期而遇,喜出望外,所以不但故人语言觉得入耳,连听到的鸟雀噪晴之音,一一都是人间至乐,活生生地描画出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边疆社会背景。其情况甚于西方人在圣诞夜听弥赛亚名曲演奏一样,宗教情感薄弱的汉人经验中,一下子还不易于参透个中情味,我的译文,在这一点上也大部失败。──我曾想到试译之为「尽作梵歌声」。但是必须继之以长篇累牍的註解,诗歌若一旦加上那许多啰啰苏苏的附註流苏,那也就十分地邋遢寡味,和么些原诗的白描功夫天壤悬隔了。

  么些诗歌的美妙,有时却是在于「歌唱」之中,在这一点上,泸沽湖上的情歌,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一阙。(见图三)

  原来么些人分为「有文字」与「无文字」二支,泸沽湖是后者的中心地区。这曲歌的意思清浅如话,却又哲意深永,一片青春乐天色调;只得两句:「死者不能复生,活着及时行乐吧!」──若论简单,举世无比,但单刀直入,动人心弦。原意是「人死去了,回来的道路是没有的,活着的时候,尽量地来唱歌玩耍吧」!──在者儿的「唱歌玩耍」,有侧重谈情说爱的趋向,所以在泸沽湖上,不论男女老幼,大家都爱唱这曲歌调。(见图四)直到如今,我只要闭目一想,变觉得悠悠盪盪身在湖上独木舟中,听那些么些儿女,远近唱和此曲,不但一口道尽了及时行乐的生活真义,而且清景如在目前,一片湖水盪漾。迄今我还有此种积习残留,每当世事纠结不开之日,便悠悠然曼歌此曲一二遍,将人世繁杂推远一点距离,来澄怀观道,便会觉得湖上清风飒然而至,平添我不少青春欢乐气象,忧结亦为之顿时消失,不再自我困扰,真是人间一帖清凉丹散,对我功德无涯,可见一曲歌谣动人之深。(请参看「自由谈」七卷七期之「为君清丽写泸沽」一文)

  谚语歌谣,是一个民族智慧上的明珠钻石,得其一棵一粒,不仅是指在文采上瑰丽耀目而已,实可以终身翫习,受用不尽。我在丽江时光(这儿是「有文字」的么些人的中心),曾和一位么些壮士攀登一座卓立在高山上的喇嘛寺院。他出生横断山脉,我追不上他的矫健步伐,只有追赶喘气的份,面孔上也是一片困顿求息的颜色。他把这一切都看入了眼里,横跨两步,高踞在一座小阜之上,震开他风箱行的胸腔,用西藏话为我高歌一曲,意思是:「勿戚戚然爬此高坡,且欣然跻彼颠峰」──这阙歌不但唱得合时应景,而且哲意深长:反正已经来到此世,与其终日里愁眉苦脸忧形于色,何如眉开眼笑地乐我平生?后退实不足取,正好携手登山,一览那儿明霞万道的高山景色!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感谢这一缕山鸣谷应的嘹亮歌声,它不但如晨钟暮鼓地使我「了悟」,而且永远地为我指示「方针」。

  上面的笺笺叙述,尽是我在玉龙大雪山下的所掇拾来的诗歌片片,不知道这对于介凡兄,能不能增添一点资料,派插一点用场?──我就以此「还债」,不敢说是作序。介凡兄的这项大的工作尽人皆知,如今大功告成,朋友们只有祝福的份儿,那还需要来锦上添花的写什么序言?只以此短文来纪念采风同好的二十年友谊。
 
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  李霖灿于外双溪故宫博物院

图书试读

四、中国歌谣之分类

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虽未明确的探讨歌谣分类问题,却可以显然看到:

1.    他这个研究里,不涉及儿童歌谣,其自序认定:「须知民歌和童谣有别。」

2.    民歌的范畴,胡氏取的广义看法。如所论「古代抒情的短歌及其他短歌」,包含了国风,吴风,越风,胡笳十八拍,子夜歌,竹枝歌,莲花落,道情;而「古代叙事的长歌」,指的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其「近代抒情的短歌」,则举出了北京俗歌,凤阳花鼓,扬州小曲,苏州山歌,江浙间的民歌,粤讴,两广山歌,苗傜情歌;「近代叙事的长歌」呢,更及于唱本,鼓儿词,大鼓书,滩簧,龙舟曲。

这种广义的看法,正如刘复之对待俗曲一样。刘氏序「中国俗曲总目稿」:

我们研究民间文学,从民国六年冬季开始征集歌谣起,到现在还不满十五年。在这个很短的时其之中,我们最初所注意的只是歌谣,后来就连俗曲也同样看重,甚而至于看得更重些。歌谣与俗曲的分别,在于有没有附带乐曲:不附乐曲的如「张打铁,李打铁」,就叫做歌谣;附乐曲的如「五更调」,就叫做俗曲。

所以俗曲的范围是广的:从最简单的三句五句的小曲起,到长篇整本,连说带唱的大鼓书,以至于许多人和同扮演的蹦蹦戏,中间有不少的种类和阶级。

刘复他们所蒐集的俗曲本子,都藏于中央研究院。俞大纲评论说:

中央研究院所藏的这一部分材料,实包括近数百年来全国性的俗曲原始素材,说他是俗曲,其实是不太妥当的,应该称之为俗文学的总汇。(后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歌谣,更重要的是,他将歌谣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以及社会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歌谣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从来没有想到,那些看似随口哼唱的歌谣,竟然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内涵。作者的写作风格很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感受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歌谣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何传递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回想一些我曾经听过的,但早已模糊不清的歌谣,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共鸣。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这本书,嗯,我拿到手的时候,感觉有点沉甸甸的,不只是书本身的重量,还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挺朴素的,但仔细看,那些淡淡的色彩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不落俗套的品味。我平常对民俗音乐研究涉猎不多,但“歌谣”这两个字总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听奶奶哼唱的那些不成调的小曲,还有上学时课本里偶尔会出现的几首朗朗上口的民歌。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世界。我尤其好奇,书中会怎么去解读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生活百态的歌谣,它们是如何在民间流传,又承载了多少代人的情感和记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去理解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深深扎根于我们文化土壤里的声音,去感受那些最纯粹、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毕竟,歌谣是最贴近寻常百姓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们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实的生活片段,最朴素的情感共鸣。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扇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虽然我不是从头到尾按顺序阅读,但每次翻开,都能在不同的章节里找到让我惊喜的内容。作者在探讨歌谣的艺术特征时,引用了大量的实例,而且对这些实例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歌谣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歌谣的时代变迁和地域差异的考察,这让我意识到,歌谣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演变,也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史书,只不过是以歌谣为切入点。那些歌谣,就像是历史的碎片,被作者巧妙地拼接起来,展现出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我甚至开始思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也接触过某些歌谣,只是当时并未留意。这本书,让我对“民族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这本书,我一直有个很奇怪的感受,就是仿佛穿越了时空。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带着一种很有人情味的温度。他写到那些山野之间,田间地头,甚至市井巷陌里传唱的歌谣,我脑海里就不自觉地浮现出画面感。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那种丰收的喜悦、离别的愁绪,甚至孩童的嬉闹,都仿佛在歌谣的旋律中鲜活起来。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歌谣的起源和演变脉络的梳理,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血。那些看似零散的歌谣,在作者的笔下,被串联成了一幅巨大的、活生生的中国社会生活画卷。我不禁会想,今天的我们,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是否还记得那些属于我们祖辈的歌谣?它们在时代变迁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歌谣”这两个字,它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低语。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书籍,总感觉过于理论化,有点枯燥。但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把你带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景。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行文流畅,而且充满了智慧。他不仅仅是罗列歌谣,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歌谣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些地域性极强的歌谣,它们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诉说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歌谣在那个特定环境下被演唱的情景,感受那份浓烈的地域特色。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情感世界和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最朴素的歌谣,也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民族情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不同地区歌谣的比较分析,那样会更有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