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玉阿嬷的春花(精装附光碟手工具组)

爱玉阿嬷的春花(精装附光碟手工具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心悬念古早春花手艺,只为十年着书还一愿~
  一丝一转,牵系绵源师生缘;
  发愿传承,重现民艺无限风采。

  本书共分四部,从制作春花所需的「基本工具」、「基本练习」,到「十一种春花示范」,均有详尽完整的图文说明,希望让有兴趣者,能自学并与欣赏爱玉阿嬷的春花艺术之美,也借此为保存传统工艺尽一份心力;此外,本书记述了阿嬷的日常生活小故事,盼望读者能从她的处事之道中,看到另一种生活之美。

  为了让读者更完整地学习并欣赏爱玉阿嬷的春花之美,作者林明毅在DVD里试着还原阿嬷的手法,亲自示范了剪纸型及十一种春花的制作,期待借由影像,使步骤之间连贯的细节更清楚呈现。难得的是,DVD里特别收录了过去阿嬷的生活点滴,剪辑成「阿嬷的手」、「感谢洗衣机」、「来去淡水」等小故事,让大家有机会一睹当时已九十几岁的阿嬷,她的身影与手做春花时的风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明毅


  民国五十四年生于台北。退伍后进入实践专科学校就读夜间部服装设计系,因缘际会迷上了民俗古物与工艺品,也因此与当时已经八十几岁的爱玉阿嬷,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头栽进了学习春花制作的世界,探索至今仍深深着迷、欲罢不能。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愿美丽的春花处处绽放 萧美铃
推荐序  为春花传承寄予无限祝福 黄昭琼
作者序  让美好的技艺流传下去
前 言  感谢一路走来满是贵人

第一部 基础工具介绍

第二部 行前练习
分线
丝线缠铁丝
剪纸型
叶子
剪金箔
叶子加金箔
接线
大叶片
花芯
面纸缠铁丝
月眉

第三部 十一种春花示范
梅花
玫瑰
五叶
双五叶
小花叶子的制作
康乃馨
双康乃馨
菊花
石榴
双石榴
双螺纹叶子的制作

鹿

第四部 阿嬷的故事
东北学习印刷技术
百龟寿字,人情浓
穿丝袜的水蜜桃
古早酱油,愈陈愈香
昔时贤文
不喜欢麻烦人家的阿嬷
阿嬷的手
感谢洗衣机
儿童乐园过去馆
九十岁的打工仔
来去淡水
致谢
附录《昔时贤文》

图书序言

自序

让美好的技艺流传下去


  我是佛教徒,我相信缘分。能与爱玉阿嬷认识是缘分,一见如故的感受让我更加深信不疑。

  在此,我想感谢蔡明哲先生居中牵线,让我与阿嬷相识;也谢谢陈秋菊、刘晏秀二位学姐的引领,让我感受到民艺之美。那时候我们一有空就拚命逛老街,还跑遍了彰南路的艺品店,那段日子看似疯狂,却让我欣赏到许多历史悠久,甚至原本应该被博物馆收藏的中华文物与民间艺品,每每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既兴奋又幸运。

  曾有朋友到家里看到我多年来收藏的文物,觉得这是「败家」,我并不以为意,自己喜欢就好。在收藏的过程中,我慢慢兴起一个想法—我希望能好好学习一项老的技艺,让自己手做的物品,有一天也能成为被收藏的对象。没想到,后来春花让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在学习春花的过程中,最让我深深感动的,是阿嬷的细心教导。她做了几十年的春花,早已驾轻就熟,但教导我的时候,从来没有不耐烦。对于世事,她也总是娴静以待,懂得自处。真正动手做春花之后,我终于有点了解她那份怡然自得从何而来。

  自己开始学习之后,为了要把丝线均匀地缠到纸片、铁丝上;为了要练就剪刀一下去,就剪出大小形状一致的纸片……我只能每天、每天不断地练习,找到最佳手感。慢慢地,在「动」中也体会出一种「静」,在缠绕的律动中,自然产生一份安定与安静。有几次,专注出了神,竟然让我想出法子解决了难题或做出关键点。比方说,我一直很想重现阿嬷鹿春花里红黄装饰的漂亮又自然的姿态,却一直无法抓到要领。有一次做到出神处,突然好像被什么贯通而突破了这个关卡,开启了另一扇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体会难以言喻,却也是春花最吸引我的地方。

  这也让我联想到《大学》里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然,或许《大学》所说的,是更形而上的层次,但我觉得,即使以字面上的意义来说,「知止」、「定」、「静」、「安」、「虑」、「得」也相当贴切地形容了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无论练习或做任何事的时候,若能够把专注力集中在你要学习的对象,然后全心投入,就能够达到一种心无旁骛的安静,坚持下去的话,假以时日必定会有所收获。

  能认真做一件事,心无杂念地专注一件事,内心的感觉非常愉悦,做春花就让我有这种感觉。所以在这里,我想勉励有志学习春花的朋友,尽量能反覆训练自己的手感,每天剪纸型、缠叶片、缠绕铁丝,因为勤练基本功夫本身就很有意义。若是有机会的话,就多多观察大自然之美,借此丰富自己的美感与人生。

  由于本身工作的关系,加上兴趣广泛,而没能将本书尽快出版,多年来总觉得辜负了我对阿嬷的承诺,一直心感抱歉。如今本书终于付梓,了却我一桩心愿,相信阿嬷在另一个地方也会看见而感到欣慰。

  最后,谨以本书纪念春花阿嬷陈爱玉女士以及我的父母亲。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传统工艺尽一份心力,实现保存这项技艺的愿望。

前言

  写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还愿。

  我跟阿嬷学习春花告一段落的时候,兴起了帮她出书的愿望。一方面,我一直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她都没收学费与材料费,让我惦记着要回馈一些东西给她;另一方面,当时这项技艺愈来愈少人知道,深怕失传,所以我兴起一个念头,想把阿嬷制作春花的手法与巧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我跟阿嬷提起想为她出版一本书后,直至今日,她已经过世十多年了,而从筹备制作开始,也匆匆过了八、九年,真是世事难料!

  ■与春花及阿嬷的邂逅

  回想起来,我能够认识爱玉阿嬷、学习了春花,后来还能将书出版,一路上真的遇到许多贵人。

  退伍之后,我考上现在改制为实践大学的实践专科学校,就读夜间部服装设计系,认识了也喜欢欣赏古物、工艺品的陈秋菊与刘晏秀二位学姐。专科一年级时的清明节假期加上跷课,有了将近十天的长假,于是我跟学姐们相约到大陆贵州及四川旅游。从此,我就喜欢上了中国文物与苗族刺绣。回来后,我开始疯狂地寻找这些美丽的老东西,一有空就与学姐相约逛古董市场,甚至开车到彰化市的彰南路一带寻宝,而现在隶属新北市的三崃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就这样,我认识了在三崃开店的蔡明哲先生。我还记得,第一次逛到他店里的时候,我发现玻璃柜里展示着鲜红色而且很精致的东西,让我一见钟情、深深着迷,询问之下才知道那是闽南习俗中家有喜事,尤其是嫁娶时所使用的春花。蔡先生告诉我,这些春花是一位已经八十几岁的老阿嬷亲手做的,我听了很惊讶,便拜託他介绍我们认识,而他也很干脆地答应了。我买下店内陈列的春花,不同花样各一朵,回家细细品味、端详,发现用丝线这么看似简单的东西,能够做到如此精致,真是不容易,愈看愈觉得真是太美了!

  后来我才知道,蔡先生与阿嬷的大儿子是好朋友,同是文物爱好者,所以他在店里顺便放了些春花来贩卖。后来,蔡先生看到我这么懂得欣赏传统好手艺,也就依约抽空带我去找这位做春花的阿嬷。

  ■天生巧手,无师自通

  第一次与爱玉阿嬷见面那天,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她家住在社子,其实距离我家很近,只隔了一座百龄桥。我与蔡先生约在社子一家有名的鱼丸冬粉店碰面,吃完午餐后,大概是一点多到阿嬷家里拜访。说也奇怪,我一看到阿嬷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也觉得她很厉害,八十几岁了手还这么巧。

  我们虽然初次见面却无所不谈,一聊就聊了两、三个小时。

  相谈甚欢下,我才知道,阿嬷之所以学习春花这项技艺,是因为以前可以靠卖春花赚钱过日子,所以,坊间做得好的人都不愿意教别人这项技术,阿嬷就自己去买了龟、鹿二支春花回家拆解研究,渐渐创作出十一种花样。

  为了量产,阿嬷的家里就像小型工厂,也规划了「生产线」。她让女儿们各自负责某个部分,最后才由她把各个部分组合成一朵朵的春花。当时阿嬷还保存了一张「嘉义佳美行」寄来的明信片,她告诉我,当时的「订单」就是背面写上预订数量的明信片,阿嬷做好之后会寄过去,而对方收到了就寄现金袋付款。当时是民国六十四年,春花在店家的售价是每朵五元左右,订单不少,直到塑胶花出现,生意才开始下滑。

  很多年纪大的人根本不敢碰触死亡的话题,但阿嬷却很不一样。她是位非常开明的老人家,从来不忌讳谈生死大事。或许是聊开了,她甚至跟我聊到她想怎么样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她早就把遗照准备好,照片也裱好相框,还买了灵骨塔;她也算过大概会有哪些人来参加她的告别式,所以事先用白色毛线勾了花,准备以后给来参加的亲朋好友配戴。我看到她都准备妥当,还真的吓了一跳,如此豁达的态度,真是少见!同时,我也对阿嬷希望不要麻烦儿女的心意感到尊敬。

  ■从无到有的喜悦

  我当下就很想学习这项手艺,于是大胆地问了阿嬷一句:「我来跟妳学好不好?」她竟然也很爽快地立刻说:「好。」阿嬷不要我拜师,要我有空就过去学。一个星期后,我第二次到阿嬷家,就正式开始学了。

  我是阿嬷除了家人以外第一个学生,因为她没有教学的经验,所以第一次「上课」她就只是随兴地把十一朵春花通通放在面前,让我自己选择。我一眼就看上了「石榴」,因为它圆圆饱满的样子很好看,就请阿嬷从它开始教,哪知道这才是恶梦的开始。因为石榴很难做,不但要将平面折成立体,而且只要线有一点没有缠好,后来在折弧度的时候线就会滑落而露出白色的纸版,就只得把叶片整个重头再缠一次。我记得自己大约做了三十几颗,才终于完成一颗完整又没有落线、饱满的石榴。

  回想起来,虽然一开始就学得很辛苦,不过还好每一次的练习都成为宝贵的经验,后来才晓得怎么样把叶片缠得更平整,石榴调整得更圆、更饱满。

  我跟阿嬷学做春花,前后加起来大概有三年的时间。因为我当时在家上班,每星期大概可以抽出二到三天,但只能利用中午大约两个半小时左右的空档,到阿嬷家中学习。历经无数失败而终于完成一朵石榴,就花了我三个月的时间。还好我中途没有放弃,因为我先从难的开始学,接下来的几种春花反而感觉比较顺手。即使如此,每一种春花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靠勤加练习来克服。

  我们从缠线开始。那一天我拿着纸片一直缠,却怎么缠也缠不好,阿嬷要我拿一些回去练习,之后就每次去的时候跟着她一起做。隔了一阵子,才换成练习丝线缠铁丝。还记得那时候我无论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一堆「家私」,只要有空档的时间就拿出来做,甚至用餐等菜上桌之前的空档,也会拿出来练习一下。

  阿嬷不会讲太多理论,就是实际做一次给我看,然后让我自己开始做。若做到不会的地方,阿嬷会要我自己去想,做了几次还是无法完成成品,再告诉我问题在哪里。她希望我自己思考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自己活用技巧。老实说,我第一次转铁丝根本转不动,实在感到挫折。阿嬷说:「不会驾船嫌溪弯。」意思是说我自己能力或技术欠佳,不检讨自己没有本事,却要找借口,怪东怪西。

  没想到慢慢地,我竟然也能够把整条铁丝缠上红色丝线,最后做出一件成品,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言喻。我还记得自己那天一边骑着摩托车,一边沿路唱歌回家,因为终于完成了,真是开心!回家后,我为那一朵石榴写上「八月七日,第一朵」,小心地放在盒子里,因为能够从无到有做出成果,彷彿也成了一种自我肯定。

  ■陷入胶着到露出曙光

  决定筹备制作这本书之后,我开始花很多时间练习,希望能重拾手感。可惜的是,阿嬷已经不在人世,有疑问的时候,就只能自己不断尝试摸索。

  以前我是直接拿阿嬷手上现有的材料来学,没有问清楚材料哪里买、怎么做,而只知个大概,没想到这个「大概」,后来却让自己伤透脑筋。为了重现阿嬷的春花,我必须开始去寻找质感类似的材料。大部分的材料都不难找,唯独花芯的制作陷入了胶着。

 我跟阿嬷学习的时候,花芯是她自己做的,大概是用一根比较硬挺的线,蒸熟的糯米打成浓稠的汤汁,取适当的量加入染料,线沾上 此汤汁,尾端会呈现水滴状。因为有点繁琐,阿嬷后来也改买现成的花芯。在重新练习的日子里,我一直买不到适合做花芯的线,之后我到专门卖线的公司也找不到以前做花芯的线。虽然在迪化街的服饰材料店有卖现成的花芯,但我还是觉得那些亮晶晶的花芯不适合用在春花上。

  由于时间久远,很多材料现在已经少人使用,工厂也因此停产,或有更好的替代材料,加上阿嬷的儿女们也记忆有限,想重现我初见春花时的那种美,实在有点困难。我看着阿嬷所留下的花芯,想到整个过程并不是很顺利而感到有点沮丧。

  在这种心情下,有一天我骑车经过社子,无意间看到那间鱼丸冬粉店,正是二十几年前与蔡明哲先生相约到阿嬷家拜访那天,我们中午吃饭的地方。那日旧地重游,叫一碗鱼丸冬粉第一口吃下时,尝到和过去一模一样的滋味,再吃一口鱼丸,所有的记忆全部涌现,与阿嬷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历历在目。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

  或许是冥冥中阿嬷有保庇吧!几天后的下午,我再次到迪化街附近的服饰材料行询问,试试运气。有位老板突然想起一间专门卖线的店,要我去问问看。我骑着摩托车在巷弄之间穿梭,终于在重庆北路二段六十四巷的转角附近,找到了那家店,说明来意后,老板竟然告诉我:二十多年前,有一位住社子的阿嬷也请他帮忙找做春花的丝线。多么巧合!我猜阿嬷更早以前用来缠叶片的丝线,使用的应该是真的丝线,只是后来改用仿丝线,就是在这里买的。可惜的是,老板说那种线已经停产了。我现在所使用的仿丝线则是锦丝制线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包边线」,与阿嬷过去使用的不同。

  线店的老板建议我去找位于同一巷的南昌行询问看看,或许能够找到更多资讯。找到了南昌行,我拿出阿嬷以前做的花芯,老板仔细看了看说:「这可能是纸制成的线。」回到家中我赶紧把阿嬷留下的花芯剪了一段泡在水中,过了几分钟,它展开变成一小张纸,等干燥后我再剪一小段用火烧,果真是纸没错。这真是个重大的发现!

  我上网查了些资料,果然看到有纸制成的线,粗一点叫纸藤,可以用来编织各种器物,再细一点的业界称为「纸纱」或「纸线」,可用来制成椅子及家具。细一点的纸线只有一两家厂商在制作,其中一家是位于南投埔里的隆春企业。我还记得查到的那天是星期五,我先打了电话去确定他们是否仍在生产这种纸线,而且可以使用在花芯的制作上。他们回答说:「有」,但週末没有上班。

  进展有了曙光,我很想赶快一探究竟,于是週六与母亲商量,週日就坐高铁去台中。碰巧好友许天赐回鹿港老家,于是他来高铁站接我,就一同到天后宫吃了彰化肉圆与美味又便宜的面线,傍晚搭南投客运到埔里,住在邮局旁的民宿。位于马路边的房间干净但很吵,一晚没睡好,于是我一大清早起床就出门,问了附近的早餐店,不到十分钟就找到隆春企业。接待人员看到我这么早来拜访都吓了一跳,但上班时间还没到,于是请我坐下喝茶。

  终于,业务人员上班了。当他知道我前来拜访的原委之后,很热心地找了些样品给我参考。纸线的单位是「KU」;虽然他给我1KU至3KU的样品,但隆春目前只有生产3KU的纸线,其他的必须订购五十公斤以上才会生产。最后,我买了一粒3KU的纸线,还要了些1及2KU的样品,收获满满地北返。

  经过一番波折,总算让我买到花芯的材料,了却心头一桩大事。

  后来我做了一番实验,似乎慢慢能还原阿嬷手做的花芯,尽管无法尽如人意、一模一样,但成功地做出真正能用的花芯,内心还是很高兴,毕竟若是多年后,坊间连花芯也无人制作的时候,自己动手也不会太困难了。

  ■出书,跨领域的考验

  开始进行书的内容时,也面临许多考验。当初我一决定以手绘方式呈现制作春花的步骤时,就开始託人寻找适合的人选,找到的第一位进度一直落后,最后只好放弃。第二位最后失联。有一次与在大陆的朋友闲聊时透露出我的无奈,经由他的热心介绍,我认识了当时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的李玉川小姐。

  我还记得是民国一○三年的元月三十一日,适逢大年初一,我前往大陆江西省南昌市拜访她。李玉川、她的弟弟李力,以及亲友到机场接机,让我先到旅馆安顿好,就去她家拜访。旅馆离住家很近,走路不到十分钟。到李家之后,才发现她与父母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奶奶同住,一家人都很亲切。李妈妈特别做了些南昌的地方菜,很好吃,大家就边吃边聊天,讲到我与春花如何结缘,再拿出春花给大家看,每个人都觉得确实精巧细致。

  很幸运的是,李玉川小姐听了我想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的愿望之后,相当感动,就答应尽力帮我完成。其实我不想急着赶进度,因为画好最重要,所以,我希望能请她先画出一些范例,让我们能够依此讨论,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及作法,还好,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于是我第二天马上开始制作玫瑰及梅花,她也很用心地画些图案出来。因为我停留在南昌的时间只有一週,就请李力把制作过程拍照记录,拍完后先给我看,确认是否为我想呈现的样子,之后,再由李小姐根据影像绘图。

  李妈妈说李小姐是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也确实如此。第三天,她就跟我说,希望接下来她可以先从较难的地方着手,万一有疑问就可以直接问我,至于其他的部分她可以靠联想完成,例如双五叶春花只是把二支五叶结合,相同的步骤即可省略,只要将二支结合时的步骤画出来,应该就可以了。双康乃馨及双石榴也可依此类推。她除了很聪明,会举一反三之外,努力且用心,工作进行很顺利。我原本的想法是,我在那週之内能示范七至八朵就很好了,没有想到竟然全部完成,并且我在隔年的过年期间就拿到全部的手绘图稿,真令人惊喜!

  真的谢谢李玉川、李力及她的父母亲。我在南昌那七天,他们除了每天到饭店接送之外,还特别准备三餐,让我有家的感觉,能有他们的帮助,让我感动至今。此外,我也要特别感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孙逊先生的协助,没有他的介绍,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在此,我还要感谢阿嬷的女儿谢如娟女士,回忆小时候的生活点滴;也感谢阿嬷的儿子谢应期先生,提供阿嬷年轻时的照片。

  本书的编排,由浅到深,我建议初学者从行前练习开始,循序渐进,以利学习。最后,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够从本书获益。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