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浪漫大道: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

飛越浪漫大道: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颱三綫
  • 浪漫大道
  • 空拍
  • 影像
  • 攝影
  • 旅行
  • 風景
  • 人文
  • 詩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換個高度 守護浪漫颱三綫之美

  本書為「浪漫颱三綫」第一本空拍攝影集,以寬廣視野俯瞰浪漫颱三綫各鄉鎮村落與特色景點,尋找再生的力量、希望的動力,呈現多樣、永續、共生的客傢傳承在此生生不息,邀請人們對浪漫颱三綫産生共鳴與守護的願力。

  多層次解讀:溫柔蔥鬱的樹林、秀美蜿蜒的溪流、波光瀲灧的湖泊與陂塘、綿延的公路和山徑、繁盛的茶園、稻田和果園、以及地麵客傢鄉親勤懇的身影。

名人推薦    

  客傢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永得
《光影織就的記憶長廊:城市邊緣的隱秘史詩》 導言:在混凝土的叢林之外 本書並非關於那些被光環籠罩的經典地標,也無關高速公路上的疾馳與呼嘯。它是一部深入城市肌理的探秘之作,聚焦於那些被主流敘事遺忘的“邊緣地帶”——那些在城市擴張的陰影下,兀自生長、默默演替的聚落、廢棄空間與過渡地帶。我們以一種近乎考古的審慎態度,試圖捕捉那些在高速變遷中即將消逝的景象,以及潛藏於這些景象之下的,關於時間、勞動與人性的復雜迴響。 我們相信,真正的“史詩”往往不在宏大敘事之中,而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裏,在磚石的裂縫中,在生銹的鐵軌旁。本書試圖用鏡頭和文字的交織,構建一條連接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工的隱形長廊。 --- 第一部分:銹蝕的呼吸——工業遺跡與時間的停滯 (一)沉默的巨像:老廠房的幾何學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曾經是經濟命脈,如今卻被時間凍結的工業遺址。這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對“功能性美學”的深度剖析。我們記錄瞭巨型車間內,從天窗灑落的塵埃光束,如何將巨大的機器零件塑造成抽象的藝術品。高聳的煙囪,它們不再噴吐黑煙,而是成為瞭觀察城市天際綫變化的獨特瞭望塔。 我們詳細考察瞭特定區域,例如舊紡織廠的巨大車輪與梅花狀的通風口,它們承載瞭數百工人的青春與汗水。通過對這些空間的精確測繪和光影捕捉,我們探討瞭“效率至上”的時代如何留下物理的遺跡,以及這些遺跡如何反過來審視我們當代對“發展”的定義。我們不會使用抒情的語言去美化衰敗,而是冷靜地呈現材料的肌理:剝落的油漆、被酸雨侵蝕的混凝土、以及在風中微微顫動的生銹鋼筋。 (二)鐵軌的記憶:貨運編組站的幽靈 一個城市的發展軌跡往往隱藏在其貨運網絡之中。本書投入瞭大量篇幅,對一個早已停止運營的特大型編組站進行瞭長期的跟蹤拍攝。這裏是流動的終點,是物資轉換的樞紐。我們記錄瞭軌道間的雜草如何頑強地生長,模糊瞭人工和自然的界限;記錄瞭信號燈在無人操作下,偶爾發齣的微弱閃光,仿佛是係統自我診斷的最後一次嘗試。 影像側重於“空無”的狀態。在沒有貨車穿梭的日子裏,這些巨大的調度場域顯露齣一種近乎荒謬的尺度感。我們通過對比戰後物資短缺時期的老照片與現在的空曠場景,揭示瞭經濟結構轉型對物理空間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形變。此外,我們還收錄瞭對幾位曾經在此工作的老調度員的口述曆史,他們講述瞭聲音、氣味和節奏如何定義瞭那個時代的生活。 --- 第二部分:過渡地帶的生態——邊界與滲透 (一)水岸的私語:城市排洪渠與野生生命的共存 許多城市都有一條被視為“禁區”的排洪係統——那些由粗糙混凝土構築的巨大溝渠,它們在旱季乾涸,在雨季則成為宣泄城市壓力的齣口。本書挑戰瞭這種“汙穢”的刻闆印象,轉而關注這些硬質景觀中,生命力的頑強展現。 我們記錄瞭在水泥的縫隙中,耐旱植物如何紮根;記錄瞭夜間,某些特定種類的鳥類如何將這些人工水道用作臨時的棲息地。影像的色調在這裏變得陰鬱而潮濕,強調瞭人工結構對自然的擠壓,以及自然如何以一種低調但堅韌的方式,滲透迴被規劃的幾何秩序中。這裏是城市“無用空間”的縮影,也是生態彈性研究的活體樣本。 (二)高架之下的匿名世界 在巨大的城市高架橋下,光綫被截斷,形成一片永恒的暮色。這個空間常常被社會視為灰色地帶,是流動性社會中的“滯留點”。我們沒有將焦點放在居住於此的人群的窘境,而是著重於空間本身的物理特性——聲音的反射、風的流嚮,以及光影的奇異摺射。 我們利用長曝光技術,捕捉瞭車輛高速通過時,橋墩上留下的光軌,這種“動靜分離”的畫麵,突顯瞭高架橋作為“速度通道”與橋下空間作為“停滯容器”之間的強烈對比。這部分是對現代城市規劃中“垂直分層”現象的視覺化批判。 --- 第三部分:記憶的碎片——被遺忘的公共符號 (一)老式劇院與未完成的登颱 城市中散落著一些關閉已久的老式劇院或電影院,它們是過去公共娛樂生活的中心。本書探究瞭這些場所內部裝飾的細節:褪色的天鵝絨座椅、布滿黴點的壁畫、以及舞颱上方懸掛著的,積滿灰塵的幕布。 我們專注於“道具”本身——那些被遺棄的布景部件,那些在後颱角落裏堆積的舊戲服。通過對這些“物證”的細緻描繪,我們試圖重構一場已然落幕的盛大謝幕,探討藝術的生命力如何在物理空間消亡後,仍然以殘餘物體的形式,嚮後世發齣微弱的信號。 (二)社區角落的“非官方”紀念碑 不同於市政廳前的宏偉紀念碑,這些是散落在居民區、市場或小公園裏的、由社區自發設立的標誌物。可能是一塊刻著老街坊名字的石闆,也可能是一個被反復塗鴉卻又不斷修復的小型雕塑。 我們采用極近距離的特寫鏡頭,聚焦於這些紀念物上時間留下的痕跡——指紋、颳痕、新的油漆層與舊的銹跡交疊。這些痕跡本身,構成瞭關於社區集體記憶、代際更迭和民間信仰的無聲檔案。本書的結論部分將圍繞這些細小的碎片展開:城市的精神實質,是否更可能存在於這些未經官方認可的、充滿個人情感印記的角落裏。 --- 結語:在邊緣閱讀中心 《光影織就的記憶長廊》提供瞭一種審視我們所居住世界的全新視角。它邀請讀者走齣主流的、被清晰界定的“大道”,踏入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等待被重新命名的空間。通過對工業廢墟、過渡地帶和公共符號殘餘的細緻描摹,本書旨在揭示,一個城市最真實、最富有生命力的敘事,往往隱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邊緣地帶,等待著有心人去聆聽它們銹蝕而有力的呼吸。這是一部關於“存在”與“遺忘”的視覺論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佳芳


  政治大學廣告係畢,筆耕居傢、設計、建築、飲食等領域,為《La Vie雜誌》、《好吃雜誌》、《Shopping Design》、颱灣高鐵車上刊物《T Life》特約記者,曾齣版《颱南洋行時光款款行》、《掌生香颱中糕餅款款行》《瓷林演藝 隱形冠軍林光清傳奇》,現為「ESPRES:SO 如此錶達工作室」負責人,持續用專業編輯人的眼睛,深入颱灣鄉下挖掘在地故事。臉書粉絲頁「ESPRES:SO 如此錶達」:www.facebook.com/espresss/

攝影者簡介

陳應欽/空拍攝影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從國中開始,因參與科學展覽,一頭栽入植物的繽紛世界,投入植物觀察與生態攝影長達二十餘年,走進山林、擁抱自然,已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圖書目錄

山水相逢
崁津歸帆 輻輳風華 018
甲第宏開 意匠如詩 020
迴傢朝山 信仰美好 022
水中有神 圓滿自得 024
遠東最大 水利壯舉 026
老颱茶 新盛世 028
大溪限定 九月雪 030
永安古宅 閩居之最 032
平安美好 蜿蜒老街溪 034
龍潭大池 聖蹟有靈 036
大漢溪民 三坑齣洋 038
乳姑山茶 美人香 040
陂塘文化 地方活水 042
 
映景客莊
牛欄河 鳳山溪 奔流唱山窩 046
安東古橋 揖拱自然 048
裏山上南片 書香滿羅屋 050
山丘多有情 古道思艱辛 052
羅馬假期 桐雨飛雪 054
白流蘇 坪林雪 056
山崗明媚 閑者便是主人 058
懷舊內灣綫 潺潺油羅溪 060
三叉埤 漣漪百年 062
百年小學 廢校創生 064
花藏 大山背 066
沙坑古村 戴屋記憶 068
獻給柿鄉 日曬情書 070
傢廟思祖 文化尋根 072
文學聖地 召喚熱血 074
北埔明珠 慈天大廟 076
閩客共榮 廣福納金 078
燕尾飛簷 天水秀巒 080
夥房憶起 南埔村美 082
一代茶商 巨富傳奇 084
樂山又樂水 絕美長壽鄉 086
樂齡麵包 笑顔滋味 088
自然文創 隱藝陶鄉 090
山水勝境 峨眉環湖 092
種齣 山的味道 094
 
青青山色
大河彎彎 滋養鄉土 098
攔河引水 儲滿希望 100
天佑三灣 五榖豐收 102
百年陂塘 生態活化 104
時光倒敘 黑金歲月 106
礦場鐵纜 時代印記 108
巡守自然 生態悠遊 110
森林迷霧 綉球浪漫 112
飛騰峭壁 白瀑絕景 114
湖泊映天 矮靈仙境 116
佛教聖地 尋幽攬勝 118
山中有佛 獅山嚮榮 120
在水一方 秘之境景 122
恭請尊爺 拓墾平安 124
棲仙之山 掬水一飲 126
內山公路 留客行 128
竹與紙的美麗與哀愁 130
登獅潭 墾山行 132
母親花開 茶香再現 134
齣礦坑 接地氣 136
紅土沃育 杭菊故鄉 138
嬌艷欲滴 草莓王國 140
寒夜苦路 得悟不退 142
內山馬靴 華麗轉身 144
生態護育 螢火銀河 146
 
深情兩河
魔幻寫實 水利之美 150
斷橋不滅 見證地震 152
飛掠湛藍 山綫浪漫 154
稻鄉平野 視界無礙 156
果香颱地 迎嚮綠經濟 158
風土水 樂之章 160
大安溪 甜吻吻 162
烏嘎彥 一綫天 164
墾荒與重生 166
鯉魚伯公 水文信仰 168
追憶林業 黃金時代 170
老夥房 傳香火 172
從石岡到老榖倉 174
攔河大壩 強震無畏 176
河流之階 大地跳躍 178
巨人吸管 引水越嶺 180
花梁鋼橋 氣勢橫渡 182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換個高度 守護浪漫颱三綫之美

李永得(客傢委員會主任委員)


  「颱灣的美讓我無法自拔,」以空拍守護颱灣之美的攝影大師齊柏林如是說。

  齊柏林曾拍過無數空拍照,當然也包括浪漫颱三綫區域。其中他為關西上南片聚落拍的照片,後來竟發揮巨大影響力。當時縣政府曾規劃一條外環道路,如果付諸實現,照片中上南片半月形裏山稻鄉美景將被攔腰切斷,這個客傢羅姓小聚落的安寜祥和也將毀於一旦。幸虧齊大師的空拍照,讓鄉親們「看見」自己腳下的土地是多麼珍貴美麗,守護上南片的共識得以迅速凝聚,及時擋住瞭工程,裏山聚落之美最終得以留存。

  這個小故事是要說明——換個高度,更能認識颱三綫的風土、風物與風情,進而守護浪漫颱三綫之美,這也是這次客委會與天下雜誌閤作齣版《飛越浪漫大道 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攝影集的用意。縱貫颱灣西部丘陵地的颱三綫又稱內山公路,「浪漫颱三綫」專指桃園大溪到颱中新社全長一百五十公裏的客傢文化廊道。昔時重山阻隔、偏僻難至,曾是漢原開墾的地界,日治時代是軍事與産業的重鎮。客傢先民在此堅忍拓荒,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曆史人文風景,是颱灣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縮影。

  浪漫颱三綫豐富多元,不僅是一條曆史大道,也是一條産業和人文大道。在《飛越浪漫大道 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從空中以所謂「上帝的視角」,來體驗浪漫颱三綫何以是曆史大道,也是産業和人文大道。

  首先,讓我們從空中來觀察這一條「曆史大道」。

  由於交通運輸方式的演變,早年客傢先民相互往來、用來運送物資的道路,還有拓墾時期建立的隘勇綫,和原住民的獵徑小路,這些留存至今的古道,我們稱之為「Raknus Selu」,華語稱為「樟之細路」。Raknus是賽夏族、泰雅族稱呼樟的用語,Selu是客傢話「細路」的拼音,意思是小徑。「樟之細路」全路407公裏,北起桃園龍潭,新竹的關西、芎林、竹東、北埔、峨眉,苗栗的頭份、三灣、頭屋、獅潭、大湖、卓蘭,最後延伸到颱中的東勢、石岡,以古道山徑、農路産道、綠蔭公路,串連起自然生態、曆史人文、生活記憶、族群,以及沿綫的産業鏈。

  在《飛越浪漫大道 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從空中欣賞到「樟之細路」與現代公路蜿蜒迆邐在颱三綫沿途各鄉鎮的美麗景緻,也讓大傢更瞭解:在開發的同時,讓先民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艱辛遺跡能夠永續留存,供後世感念、珍惜,這是一件非常重要、有意義的事。

  《飛越浪漫大道 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中也有許多畫麵說明:浪漫颱三綫也是一條産業大道。

  十九世紀中期颱灣外銷三寶:茶葉、樟腦與蔗糖,其中茶葉與樟腦主要産地,就在颱三綫。書中「大溪老茶廠」、「龍潭乳姑山茶園」、「薑阿新洋樓」等空拍照,都在訴說颱三綫上茶産業曾有的黃金歲月。「大溪橋」與「龍潭二段潭遺址」的空拍照,則是說明昔日這些茶葉、樟腦物産的關鍵輻輳地點與轉運地理位置條件,一張照片,勝過韆言萬語。

  浪漫颱三綫當然還有其他産業,也在書中交織齣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畫麵:大溪韭菜花田、新埔柿染、銅鑼杭菊田、北埔南埔村的金黃稻穗、大湖草莓園……,皆美不勝收。當然,還有最時尚的「無煙囪産業」——觀光休閑業,以及浪漫颱三綫上無處不在的「角落之美」,例如桃園石門水庫、關西牛欄河畔與東安古橋、南莊蓬萊溪護魚步道、新竹橫山的大山北月與桐花勝景等等,也在在令人驚艷不已。

  最後,《飛越浪漫大道 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多幅空拍「人文地景」的照片則詮釋瞭浪漫颱三綫為何也是一條人文大道。大溪李騰芳古宅與簡送德古宅、橫山戴氏二禮堂、北埔天水堂、新埔吳濁流故居、石岡土牛文化館等等,都是客傢子弟率宗族在浪漫颱三綫立足、奮鬥、開山打林的遺跡。還有伯公廟、義民廟、五榖大帝廟等安撫人心的客傢信仰建築。從空中俯瞰這些人文地景,相較之下,一旁人車渺如芥子,讓人對浪漫颱三綫的開拓和演進更生敬畏和感恩之心。

  《飛越浪漫大道 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書中還有更多湖光山色與人文曆史風光,留待讀者們細細發掘、品味。

  齊柏林說:「我隻拍颱灣,因為我和颱灣土地談瞭一場戀愛。」希望讀者看完這本書,也能夠愛上浪漫颱三綫,珍惜、守護它的美好,直到永遠。

圖書試讀

崁津歸帆 輻輳風華
 
飛越大嵙崁溪(大漢溪),河床上岩層傾伏褶皺,像顯微鏡下的榖中榖。在水文的牽引之下,河階地的大溪港埠發達,成瞭淡水河最內陸港口,扮演著從陸到海的轉運角色。
 
近山物産在大溪上舢,在滬尾(淡水)齣洋,古道上挑擔往來,河麵帆檣點點來去,往來新莊、艋舺、大稻埕之間,崁津歸帆曾是再熟悉不過的風景。
 
迴望大溪橋,十三根橋墩築起三百三十公尺,橋麵安排紅磚瓷瓦,拱門浮雕巴洛剋,與老街商號建築競美。
 
平安美好 蜿蜒老街溪
 
用什麼方式走讀平鎮最適宜?當然是自行車。自三崇橋至新富橋段的老街溪右岸自行車道,再往巷弄擴及,讓你可以用最舒服的速度品味平鎮的日常美好。無論參訪三崇宮前的全颱最大石獅,或廣隆宮內全颱最大石雕伯公,平鎮都會帶給你許多角落之美與無限驚奇。
 
平鎮位居桃園平地中央,自古即是防衛要塞,守望大湖至中壢之間,昔稱之為「安平鎮」,取其行旅平安之意。渡海初登陌生地,渺茫命運何處留?來到歲齡兩百多餘年的褒忠祠,一磚一瓦紀念客傢先賢,而客莊十二大節慶的平鎮戰祭,年年遙拜乙未客傢戰役,捍衛國土的義勇軍。平鎮人繼承開疆精神,流淌著驍勇血液,把荒野奮鬥為良田,把苦勞釀成人生喜樂。
 
 裏山上南片 書香滿羅屋
 
「羅氏傢族渡海來,問君閑適何處尋,村夫遙指上南片。」關西羅傢聲名旺,擔紅磚造起傢屋,裏山私塾辦興學,薪傳文化有功勞。
 
背山臨溪,風水絕佳的羅屋是上南片的單姓聚落。羅氏於清朝時期到此地拓墾,已曆兩百多年。「羅屋書院」這座精美的客傢夥房,更是傢族重視教育、耕讀傳傢的象徵。
 
羅屋書院又名「豫章堂」,建築雅緻多細膩,外有畝畝方田圍繞,內有節節竹窗,並有交趾陶麒麟牡丹共呈祥。迴看老宅邸,歲月壓艙石,樸拙土埆磚,古屋門埕雜遝,容顔痕跡斑斑。從前有族人鄰裏,曬稻圍爐話傢常,如今有遊人散客,走讀古蹟品佳餚,昔日傢族榮光,隻能銘記門廊。
 
阡陌小徑迴望,不聞琅琅書聲傳韆裏,而傢宅依舊巍峨壯麗,冀盼書院世世代代,文化不停止薪傳。

用戶評價

评分

初拿到《飛越浪漫大道: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這本書,我被它充滿詩意和畫麵感的書名深深吸引。想象著在高空俯瞰,颱三綫蜿蜒流淌,兩旁是四季更迭的浪漫景緻,這本身就構成瞭一幅動人的畫捲。我一直對那些能將地理空間與人文情感巧妙融閤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本書似乎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期待。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用心,沉甸甸的質感,搭配上簡潔而富有藝術感的封麵,都預示著它絕非一般的攝影集。我期待在書中,不僅能看到令人驚嘆的空拍畫麵,更能感受到攝影師通過鏡頭捕捉到的,颱三綫沿綫那獨特的生活氣息、曆史印記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否會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穿插在這些壯麗的景色之中?我很好奇,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裏的浪漫,是否也能在飛越的視角下,被賦予全新的生命?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旅行,一次對颱灣這片土地深邃情感的探索。

评分

說實話,我本身對攝影並不是特彆精通,也缺乏對空拍技術的專業知識,但《飛越浪漫大道: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這本書,卻讓我感受到瞭攝影的強大力量,以及影像的獨特魅力。它讓我明白,好的作品,不光是技術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觸動讀者的內心。這本書中的影像,我感覺到瞭一種非常細膩的情感流淌,攝影師仿佛將自己的心跳,也一同融入瞭鏡頭之中。那些山巒的起伏,溪流的蜿蜒,村落的炊煙,都帶著一種溫柔的撫摸,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溫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三綫不為人知的另一麵,一個充滿詩意、寜靜緻遠的世界。它不是那種張揚的、令人驚嘆的視覺衝擊,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打動,讓我久久迴味,不捨釋捲。這本書,絕對是一份送給心靈的禮物。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閱《飛越浪漫大道: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之前,我對“空拍影像詩”這個概念並沒有一個特彆清晰的認知。我腦海裏浮現的是那種宏大敘事的紀實攝影,或者是純粹的自然風光集錦。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通過獨特的視角和精妙的構圖,將颱三綫這條被譽為“浪漫大道”的公路,活脫脫地呈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稻田的沙沙聲,感受到陽光灑在山間的溫暖,甚至能想象到沿途小鎮居民的淳樸笑臉。那些航拍的畫麵,既展現瞭地貌的壯麗,又捕捉瞭人文的細膩,將自然美景與生活情境融為一體。這種“詩意”的錶達,不是生硬的文字堆砌,而是攝影師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熱愛與感悟,通過影像傳遞齣來,直抵人心。這本書讓我對“影像詩”有瞭全新的理解,它是一種能夠喚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

评分

拿到《飛越浪漫大道: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的時候,我正經曆一段有些沉悶的生活。生活節奏太快,常常讓人忽略瞭身邊的美好。《飛越浪漫大道》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突然闖入瞭我的世界。它讓我得以從高處,重新審視這片我曾經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那些從天而降的畫麵,將我帶離瞭日常的瑣碎,讓我沉浸在一種寜靜而開闊的氛圍中。我能感受到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付齣的心血,那種對光影、構圖、色彩的極緻追求,最終匯聚成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作。每一張照片,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故事,關於山川的變遷,關於歲月的痕跡,關於生活的熱情。這本書不隻是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的慰藉。它提醒我,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蘊藏著無限的美好,隻是需要我們換一個角度,用心去發現。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圖書,應該能夠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或者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理解熟悉的事物。《飛越浪漫大道:浪漫颱三綫空拍影像詩》無疑做到瞭這一點。颱三綫,這條串聯起颱灣西部山區的交通動脈,在我以往的認知裏,它更多的是一個地理坐標,一個連接城市的通道。但這本書,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將這條路賦予瞭靈魂。那些從空中俯瞰的畫麵,蜿蜒的公路仿佛一條巨龍,盤踞在青山綠水之間;那些散落在山間的聚落,在夜色中點點星光,溫馨而寜靜。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似乎不僅僅停留於視覺的呈現,更是在傳遞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它讓我開始思考,當我們用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生活,去審視我們與環境的關係時,是否會有更多的發現和感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颱三綫,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去“看見”和“感受”生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