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浪漫大道: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

飞越浪漫大道: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台三线
  • 浪漫大道
  • 空拍
  • 影像
  • 摄影
  • 旅行
  • 风景
  • 人文
  • 诗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换个高度 守护浪漫台三线之美

  本书为「浪漫台三线」第一本空拍摄影集,以宽广视野俯瞰浪漫台三线各乡镇村落与特色景点,寻找再生的力量、希望的动力,呈现多样、永续、共生的客家传承在此生生不息,邀请人们对浪漫台三线产生共鸣与守护的愿力。

  多层次解读:温柔葱郁的树林、秀美蜿蜒的溪流、波光潋滟的湖泊与陂塘、绵延的公路和山径、繁盛的茶园、稻田和果园、以及地面客家乡亲勤恳的身影。

名人推荐    

  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永得
《光影织就的记忆长廊:城市边缘的隐秘史诗》 导言:在混凝土的丛林之外 本书并非关于那些被光环笼罩的经典地标,也无关高速公路上的疾驰与呼啸。它是一部深入城市肌理的探秘之作,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边缘地带”——那些在城市扩张的阴影下,兀自生长、默默演替的聚落、废弃空间与过渡地带。我们以一种近乎考古的审慎态度,试图捕捉那些在高速变迁中即将消逝的景象,以及潜藏于这些景象之下的,关于时间、劳动与人性的复杂回响。 我们相信,真正的“史诗”往往不在宏大叙事之中,而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里,在砖石的裂缝中,在生锈的铁轨旁。本书试图用镜头和文字的交织,构建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工的隐形长廊。 --- 第一部分:锈蚀的呼吸——工业遗迹与时间的停滞 (一)沉默的巨像:老厂房的几何学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曾经是经济命脉,如今却被时间冻结的工业遗址。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功能性美学”的深度剖析。我们记录了巨型车间内,从天窗洒落的尘埃光束,如何将巨大的机器零件塑造成抽象的艺术品。高耸的烟囱,它们不再喷吐黑烟,而是成为了观察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独特瞭望塔。 我们详细考察了特定区域,例如旧纺织厂的巨大车轮与梅花状的通风口,它们承载了数百工人的青春与汗水。通过对这些空间的精确测绘和光影捕捉,我们探讨了“效率至上”的时代如何留下物理的遗迹,以及这些遗迹如何反过来审视我们当代对“发展”的定义。我们不会使用抒情的语言去美化衰败,而是冷静地呈现材料的肌理:剥落的油漆、被酸雨侵蚀的混凝土、以及在风中微微颤动的生锈钢筋。 (二)铁轨的记忆:货运编组站的幽灵 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往往隐藏在其货运网络之中。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对一个早已停止运营的特大型编组站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拍摄。这里是流动的终点,是物资转换的枢纽。我们记录了轨道间的杂草如何顽强地生长,模糊了人工和自然的界限;记录了信号灯在无人操作下,偶尔发出的微弱闪光,仿佛是系统自我诊断的最后一次尝试。 影像侧重于“空无”的状态。在没有货车穿梭的日子里,这些巨大的调度场域显露出一种近乎荒谬的尺度感。我们通过对比战后物资短缺时期的老照片与现在的空旷场景,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型对物理空间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形变。此外,我们还收录了对几位曾经在此工作的老调度员的口述历史,他们讲述了声音、气味和节奏如何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 --- 第二部分:过渡地带的生态——边界与渗透 (一)水岸的私语:城市排洪渠与野生生命的共存 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被视为“禁区”的排洪系统——那些由粗糙混凝土构筑的巨大沟渠,它们在旱季干涸,在雨季则成为宣泄城市压力的出口。本书挑战了这种“污秽”的刻板印象,转而关注这些硬质景观中,生命力的顽强展现。 我们记录了在水泥的缝隙中,耐旱植物如何扎根;记录了夜间,某些特定种类的鸟类如何将这些人工水道用作临时的栖息地。影像的色调在这里变得阴郁而潮湿,强调了人工结构对自然的挤压,以及自然如何以一种低调但坚韧的方式,渗透回被规划的几何秩序中。这里是城市“无用空间”的缩影,也是生态弹性研究的活体样本。 (二)高架之下的匿名世界 在巨大的城市高架桥下,光线被截断,形成一片永恒的暮色。这个空间常常被社会视为灰色地带,是流动性社会中的“滞留点”。我们没有将焦点放在居住于此的人群的窘境,而是着重于空间本身的物理特性——声音的反射、风的流向,以及光影的奇异折射。 我们利用长曝光技术,捕捉了车辆高速通过时,桥墩上留下的光轨,这种“动静分离”的画面,突显了高架桥作为“速度通道”与桥下空间作为“停滞容器”之间的强烈对比。这部分是对现代城市规划中“垂直分层”现象的视觉化批判。 ---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被遗忘的公共符号 (一)老式剧院与未完成的登台 城市中散落着一些关闭已久的老式剧院或电影院,它们是过去公共娱乐生活的中心。本书探究了这些场所内部装饰的细节:褪色的天鹅绒座椅、布满霉点的壁画、以及舞台上方悬挂着的,积满灰尘的幕布。 我们专注于“道具”本身——那些被遗弃的布景部件,那些在后台角落里堆积的旧戏服。通过对这些“物证”的细致描绘,我们试图重构一场已然落幕的盛大谢幕,探讨艺术的生命力如何在物理空间消亡后,仍然以残余物体的形式,向后世发出微弱的信号。 (二)社区角落的“非官方”纪念碑 不同于市政厅前的宏伟纪念碑,这些是散落在居民区、市场或小公园里的、由社区自发设立的标志物。可能是一块刻着老街坊名字的石板,也可能是一个被反复涂鸦却又不断修复的小型雕塑。 我们采用极近距离的特写镜头,聚焦于这些纪念物上时间留下的痕迹——指纹、刮痕、新的油漆层与旧的锈迹交叠。这些痕迹本身,构成了关于社区集体记忆、代际更迭和民间信仰的无声档案。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围绕这些细小的碎片展开:城市的精神实质,是否更可能存在于这些未经官方认可的、充满个人情感印记的角落里。 --- 结语:在边缘阅读中心 《光影织就的记忆长廊》提供了一种审视我们所居住世界的全新视角。它邀请读者走出主流的、被清晰界定的“大道”,踏入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等待被重新命名的空间。通过对工业废墟、过渡地带和公共符号残余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揭示,一个城市最真实、最富有生命力的叙事,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边缘地带,等待着有心人去聆听它们锈蚀而有力的呼吸。这是一部关于“存在”与“遗忘”的视觉论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佳芳


  政治大学广告系毕,笔耕居家、设计、建筑、饮食等领域,为《La Vie杂志》、《好吃杂志》、《Shopping Design》、台湾高铁车上刊物《T Life》特约记者,曾出版《台南洋行时光款款行》、《掌生香台中糕饼款款行》《瓷林演艺 隐形冠军林光清传奇》,现为「ESPRES:SO 如此表达工作室」负责人,持续用专业编辑人的眼睛,深入台湾乡下挖掘在地故事。脸书粉丝页「ESPRES:SO 如此表达」:www.facebook.com/espresss/

摄影者简介

陈应钦/空拍摄影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从国中开始,因参与科学展览,一头栽入植物的缤纷世界,投入植物观察与生态摄影长达二十余年,走进山林、拥抱自然,已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图书目录

山水相逢
崁津归帆 辐辏风华 018
甲第宏开 意匠如诗 020
回家朝山 信仰美好 022
水中有神 圆满自得 024
远东最大 水利壮举 026
老台茶 新盛世 028
大溪限定 九月雪 030
永安古宅 闽居之最 032
平安美好 蜿蜒老街溪 034
龙潭大池 圣蹟有灵 036
大汉溪民 三坑出洋 038
乳姑山茶 美人香 040
陂塘文化 地方活水 042
 
映景客庄
牛栏河 凤山溪 奔流唱山窝 046
安东古桥 揖拱自然 048
里山上南片 书香满罗屋 050
山丘多有情 古道思艰辛 052
罗马假期 桐雨飞雪 054
白流苏 坪林雪 056
山岗明媚 闲者便是主人 058
怀旧内湾线 潺潺油罗溪 060
三叉埤 涟漪百年 062
百年小学 废校创生 064
花藏 大山背 066
沙坑古村 戴屋记忆 068
献给柿乡 日晒情书 070
家庙思祖 文化寻根 072
文学圣地 召唤热血 074
北埔明珠 慈天大庙 076
闽客共荣 广福纳金 078
燕尾飞檐 天水秀峦 080
伙房忆起 南埔村美 082
一代茶商 巨富传奇 084
乐山又乐水 绝美长寿乡 086
乐龄面包 笑颜滋味 088
自然文创 隐艺陶乡 090
山水胜境 峨眉环湖 092
种出 山的味道 094
 
青青山色
大河弯弯 滋养乡土 098
拦河引水 储满希望 100
天佑三湾 五谷丰收 102
百年陂塘 生态活化 104
时光倒叙 黑金岁月 106
矿场铁缆 时代印记 108
巡守自然 生态悠游 110
森林迷雾 绣球浪漫 112
飞腾峭壁 白瀑绝景 114
湖泊映天 矮灵仙境 116
佛教圣地 寻幽揽胜 118
山中有佛 狮山向荣 120
在水一方 秘之境景 122
恭请尊爷 拓垦平安 124
栖仙之山 掬水一饮 126
内山公路 留客行 128
竹与纸的美丽与哀愁 130
登狮潭 垦山行 132
母亲花开 茶香再现 134
出矿坑 接地气 136
红土沃育 杭菊故乡 138
娇艳欲滴 草莓王国 140
寒夜苦路 得悟不退 142
内山马靴 华丽转身 144
生态护育 萤火银河 146
 
深情两河
魔幻写实 水利之美 150
断桥不灭 见证地震 152
飞掠湛蓝 山线浪漫 154
稻乡平野 视界无碍 156
果香台地 迎向绿经济 158
风土水 乐之章 160
大安溪 甜吻吻 162
乌嘎彦 一线天 164
垦荒与重生 166
鲤鱼伯公 水文信仰 168
追忆林业 黄金时代 170
老伙房 传香火 172
从石冈到老谷仓 174
拦河大坝 强震无畏 176
河流之阶 大地跳跃 178
巨人吸管 引水越岭 180
花梁钢桥 气势横渡 182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换个高度 守护浪漫台三线之美

李永得(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台湾的美让我无法自拔,」以空拍守护台湾之美的摄影大师齐柏林如是说。

  齐柏林曾拍过无数空拍照,当然也包括浪漫台三线区域。其中他为关西上南片聚落拍的照片,后来竟发挥巨大影响力。当时县政府曾规划一条外环道路,如果付诸实现,照片中上南片半月形里山稻乡美景将被拦腰切断,这个客家罗姓小聚落的安宁祥和也将毁于一旦。幸亏齐大师的空拍照,让乡亲们「看见」自己脚下的土地是多么珍贵美丽,守护上南片的共识得以迅速凝聚,及时挡住了工程,里山聚落之美最终得以留存。

  这个小故事是要说明——换个高度,更能认识台三线的风土、风物与风情,进而守护浪漫台三线之美,这也是这次客委会与天下杂志合作出版《飞越浪漫大道 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摄影集的用意。纵贯台湾西部丘陵地的台三线又称内山公路,「浪漫台三线」专指桃园大溪到台中新社全长一百五十公里的客家文化廊道。昔时重山阻隔、偏僻难至,曾是汉原开垦的地界,日治时代是军事与产业的重镇。客家先民在此坚忍拓荒,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文风景,是台湾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缩影。

  浪漫台三线丰富多元,不仅是一条历史大道,也是一条产业和人文大道。在《飞越浪漫大道 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从空中以所谓「上帝的视角」,来体验浪漫台三线何以是历史大道,也是产业和人文大道。

  首先,让我们从空中来观察这一条「历史大道」。

  由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演变,早年客家先民相互往来、用来运送物资的道路,还有拓垦时期建立的隘勇线,和原住民的猎径小路,这些留存至今的古道,我们称之为「Raknus Selu」,华语称为「樟之细路」。Raknus是赛夏族、泰雅族称唿樟的用语,Selu是客家话「细路」的拼音,意思是小径。「樟之细路」全路407公里,北起桃园龙潭,新竹的关西、芎林、竹东、北埔、峨眉,苗栗的头份、三湾、头屋、狮潭、大湖、卓兰,最后延伸到台中的东势、石冈,以古道山径、农路产道、绿荫公路,串连起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生活记忆、族群,以及沿线的产业链。

  在《飞越浪漫大道 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空中欣赏到「樟之细路」与现代公路蜿蜒迆逦在台三线沿途各乡镇的美丽景致,也让大家更了解:在开发的同时,让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遗迹能够永续留存,供后世感念、珍惜,这是一件非常重要、有意义的事。

  《飞越浪漫大道 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中也有许多画面说明:浪漫台三线也是一条产业大道。

  十九世纪中期台湾外销三宝:茶叶、樟脑与蔗糖,其中茶叶与樟脑主要产地,就在台三线。书中「大溪老茶厂」、「龙潭乳姑山茶园」、「姜阿新洋楼」等空拍照,都在诉说台三线上茶产业曾有的黄金岁月。「大溪桥」与「龙潭二段潭遗址」的空拍照,则是说明昔日这些茶叶、樟脑物产的关键辐辏地点与转运地理位置条件,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浪漫台三线当然还有其他产业,也在书中交织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大溪韭菜花田、新埔柿染、铜锣杭菊田、北埔南埔村的金黄稻穗、大湖草莓园……,皆美不胜收。当然,还有最时尚的「无烟囱产业」——观光休闲业,以及浪漫台三线上无处不在的「角落之美」,例如桃园石门水库、关西牛栏河畔与东安古桥、南庄蓬莱溪护鱼步道、新竹横山的大山北月与桐花胜景等等,也在在令人惊艳不已。

  最后,《飞越浪漫大道 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多幅空拍「人文地景」的照片则诠释了浪漫台三线为何也是一条人文大道。大溪李腾芳古宅与简送德古宅、横山戴氏二礼堂、北埔天水堂、新埔吴浊流故居、石冈土牛文化馆等等,都是客家子弟率宗族在浪漫台三线立足、奋斗、开山打林的遗迹。还有伯公庙、义民庙、五谷大帝庙等安抚人心的客家信仰建筑。从空中俯瞰这些人文地景,相较之下,一旁人车渺如芥子,让人对浪漫台三线的开拓和演进更生敬畏和感恩之心。

  《飞越浪漫大道 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书中还有更多湖光山色与人文历史风光,留待读者们细细发掘、品味。

  齐柏林说:「我只拍台湾,因为我和台湾土地谈了一场恋爱。」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也能够爱上浪漫台三线,珍惜、守护它的美好,直到永远。

图书试读

崁津归帆 辐辏风华
 
飞越大嵙崁溪(大汉溪),河床上岩层倾伏褶皱,像显微镜下的谷中谷。在水文的牵引之下,河阶地的大溪港埠发达,成了淡水河最内陆港口,扮演着从陆到海的转运角色。
 
近山物产在大溪上舢,在沪尾(淡水)出洋,古道上挑担往来,河面帆樯点点来去,往来新庄、艋舺、大稻埕之间,崁津归帆曾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
 
回望大溪桥,十三根桥墩筑起三百三十公尺,桥面安排红砖瓷瓦,拱门浮雕巴洛克,与老街商号建筑竞美。
 
平安美好 蜿蜒老街溪
 
用什么方式走读平镇最适宜?当然是自行车。自三崇桥至新富桥段的老街溪右岸自行车道,再往巷弄扩及,让你可以用最舒服的速度品味平镇的日常美好。无论参访三崇宫前的全台最大石狮,或广隆宫内全台最大石雕伯公,平镇都会带给你许多角落之美与无限惊奇。
 
平镇位居桃园平地中央,自古即是防卫要塞,守望大湖至中坜之间,昔称之为「安平镇」,取其行旅平安之意。渡海初登陌生地,渺茫命运何处留?来到岁龄两百多余年的褒忠祠,一砖一瓦纪念客家先贤,而客庄十二大节庆的平镇战祭,年年遥拜乙未客家战役,捍卫国土的义勇军。平镇人继承开疆精神,流淌着骁勇血液,把荒野奋斗为良田,把苦劳酿成人生喜乐。
 
 里山上南片 书香满罗屋
 
「罗氏家族渡海来,问君闲适何处寻,村夫遥指上南片。」关西罗家声名旺,担红砖造起家屋,里山私塾办兴学,薪传文化有功劳。
 
背山临溪,风水绝佳的罗屋是上南片的单姓聚落。罗氏于清朝时期到此地拓垦,已历两百多年。「罗屋书院」这座精美的客家伙房,更是家族重视教育、耕读传家的象征。
 
罗屋书院又名「豫章堂」,建筑雅致多细腻,外有亩亩方田围绕,内有节节竹窗,并有交趾陶麒麟牡丹共呈祥。回看老宅邸,岁月压舱石,朴拙土埆砖,古屋门埕杂沓,容颜痕迹斑斑。从前有族人邻里,晒稻围炉话家常,如今有游人散客,走读古蹟品佳餚,昔日家族荣光,只能铭记门廊。
 
阡陌小径回望,不闻琅琅书声传千里,而家宅依旧巍峨壮丽,冀盼书院世世代代,文化不停止薪传。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飞越浪漫大道: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这本书,我被它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书名深深吸引。想象着在高空俯瞰,台三线蜿蜒流淌,两旁是四季更迭的浪漫景致,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地理空间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似乎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用心,沉甸甸的质感,搭配上简洁而富有艺术感的封面,都预示着它绝非一般的摄影集。我期待在书中,不仅能看到令人惊叹的空拍画面,更能感受到摄影师通过镜头捕捉到的,台三线沿线那独特的生活气息、历史印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否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穿插在这些壮丽的景色之中?我很好奇,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里的浪漫,是否也能在飞越的视角下,被赋予全新的生命?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旅行,一次对台湾这片土地深邃情感的探索。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图书,应该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熟悉的事物。《飞越浪漫大道: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台三线,这条串联起台湾西部山区的交通动脉,在我以往的认知里,它更多的是一个地理坐标,一个连接城市的通道。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这条路赋予了灵魂。那些从空中俯瞰的画面,蜿蜒的公路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青山绿水之间;那些散落在山间的聚落,在夜色中点点星光,温馨而宁静。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似乎不仅仅停留于视觉的呈现,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它让我开始思考,当我们用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去审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时,是否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台三线,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看见”和“感受”生活。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飞越浪漫大道: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之前,我对“空拍影像诗”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种宏大叙事的纪实摄影,或者是纯粹的自然风光集锦。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构图,将台三线这条被誉为“浪漫大道”的公路,活脱脱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稻田的沙沙声,感受到阳光洒在山间的温暖,甚至能想象到沿途小镇居民的淳朴笑脸。那些航拍的画面,既展现了地貌的壮丽,又捕捉了人文的细腻,将自然美景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这种“诗意”的表达,不是生硬的文字堆砌,而是摄影师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感悟,通过影像传递出来,直抵人心。这本书让我对“影像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是一种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评分

说实话,我本身对摄影并不是特别精通,也缺乏对空拍技术的专业知识,但《飞越浪漫大道: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摄影的强大力量,以及影像的独特魅力。它让我明白,好的作品,不光是技术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触动读者的内心。这本书中的影像,我感觉到了一种非常细腻的情感流淌,摄影师仿佛将自己的心跳,也一同融入了镜头之中。那些山峦的起伏,溪流的蜿蜒,村落的炊烟,都带着一种温柔的抚摸,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三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充满诗意、宁静致远的世界。它不是那种张扬的、令人惊叹的视觉冲击,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打动,让我久久回味,不舍释卷。这本书,绝对是一份送给心灵的礼物。

评分

拿到《飞越浪漫大道:浪漫台三线空拍影像诗》的时候,我正经历一段有些沉闷的生活。生活节奏太快,常常让人忽略了身边的美好。《飞越浪漫大道》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突然闯入了我的世界。它让我得以从高处,重新审视这片我曾经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那些从天而降的画面,将我带离了日常的琐碎,让我沉浸在一种宁静而开阔的氛围中。我能感受到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付出的心血,那种对光影、构图、色彩的极致追求,最终汇聚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作。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关于山川的变迁,关于岁月的痕迹,关于生活的热情。这本书不只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它提醒我,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限的美好,只是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用心去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