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以降,「西力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多重难尽;尤其是近现代西方的主流政治传统─自由主义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及与其相适应/配套的政治观念/文化/实践(以下简称民主实践)─竟也成为中国人(主要是菁英阶层;以下不再详为定义)倡议仿行,尔后更欲落实而不懈。复且,「民主」原先只是中性的辞汇,居然更被视为某种终极理想的判准价值,甚至带有相当的道德涵义。在现实里,我们给某人戴上「不民主」的帽子,就有相当的批判色彩;就如同英国的政治思想研究大家John Dunn的感慨:「民主理论成为了当前民族国家体系的道德世界语。」(Democratic theory is the moral Esperanto of the present nation-state system.)他表示,我们应该深入地从历史的脉络中思考:为什么人们在理论上都自称是「民主派」(democrats)?他更表示,即便这种自认为是「民主派」的认知,众所共享,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毕竟除非我们採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参与一切政治事务,得以亲自统治我们的国家,否则在政治层域里,民主不过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又从来不停止追求的一个名词而已。
就前者言,像是民国初年第一届中央国会与地方议会的产生和实践,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遭受的试炼,不会只是民主实践在中国的难局。人们期待代表真正能够一禀公心,代表民意;可是,选举之际的荒腔走板,议会召开会议之时的暴力场景,在在令人失望。正如贺祥(Joshua Hill)教授的研讨显示,民国初选举竟有「计金钱报酬之厚薄」为投票之唯一考虑的画面(本书第一章);又如,王奇生教授描摹人们当时对国会的期待与幻灭,甚至批评曰:「国民既已绝望于国会,于是对于议员,但视之如禽兽」(本书第二章);至如金子肇教授勾勒民初国会安福系怎样借国会之权力而纳欲中国银行为己身的金库的故事,更是民主实践里「以权争钱」(power and money)的最好例证了(本书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