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

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议会史
  • 政治史
  • 代表制
  • 政治体制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发展
  • 宪政
  • 历史学
  • 政治学
  • 国家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日等国的议会史研究属于历史学、政治学的古典研究领域。而中国的议会和选举研究,虽有部分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抗战时期的参政会、内战时期的国民大会,以及中共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人大及政协等着作;但通史性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跨越1949年通观自民国(大陆)时期至现代中国大陆体制的着作几未曾见。更因极富曲折性的中国近现代史,其本身即是一连续性的体制转换,在此过程中议会或短命而终,或在不同时期性质各异,更增研究之困难。本书透过通观近现代100年的议会史,简列比较国际与中国大事例,并侧重中国大陆现况,试图进一步考察近代国家的间接民主主义/代议制的意涵与其实践。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清末民初政治变迁的著作的简介,与您提到的《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无关: 书名: 《龙旗下的风暴:清末民初的士绅、地方自治与革命的张力》 作者: 史学研究者 魏鸿 (化名,以模拟真实出版物的风格)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与内部传统秩序瓦解时所经历的剧烈转型。它并非聚焦于中央的政治机构更迭或军事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中国腹地,审视了地方精英阶层——士绅群体——在这一历史十字路口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复杂的心态。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松动与“士绅”的新定义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地方权力结构的重塑,使得传统士绅的社会功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首先梳理了18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士绅群体如何试图通过“地方自治”运动来重新界定自身合法性与社会责任。 我们看到,以地方教育、水利和保卫团练为依托的士绅,不再仅仅是儒家伦理的维护者,而是成为了地方事务的实际管理者。这种“半官半民”的地位,使得他们在朝廷权威下降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缓冲空间。本书通过对江南苏南地区、华北山西与直隶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士绅阶层内部的深刻分野:一部分精英选择利用“新政”的机会跻身体制,成为“绅董”或士绅阶层的政治代表;而另一部分则倾向于以乡绅的身份维护既有的宗族利益,对中央的改革抱持观望甚至抵触的态度。 第二部分:自治的实践与革命的暗流 “地方自治”在晚清被视为是“开明专制”的改良路径,旨在构建一个有效率且能自我约束的基层权力结构。然而,自治的实践过程,无意中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政治语言。 本书细致考察了各省咨议局(以及县、州一级的自治组织)的运作模式。这些组织虽然在名义上接受清廷节制,但其议事流程、经费筹集以及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权力的行使,实际上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政治意识的“地方精英”。我们通过分析档案中关于“捐输”与“请愿”的记录,发现士绅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民意”来制衡官僚系统。当中央政府试图削弱自治权力或强行推行新政(如废除地方团练、收归国有)时,这种积蓄已久的权力张力便瞬间爆发。 革命党人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海外。本书的重点在于展示,革命思想是如何通过这些半公开的自治平台,借助教育系统(新式学堂)和民间社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士绅阶层和其子弟中的。很多地方的革命骨干,正是曾参与或组织过自治运动的“开明士绅”的后裔或门生。 第三部分:辛亥的爆发与士绅的抉择 辛亥革命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光荣革命”,也不是自下而上的无产阶级起义,而是一场地方精英主导的、带有强烈的“权力洗牌”性质的运动。本书详细描绘了武昌起义爆发后,地方士绅所面临的“投名状”困境。 在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时,士绅的行动模式呈现出高度的地域性和功利性。在某些地区,受革命思潮影响较深的士绅迅速倒向革命,宣布独立,以期在新政权中保住并扩大既有利益;而在另一些宗族势力强大的地区,士绅们则与保守的地方官员或团练首领结盟,试图通过“调停”或“拥护”清廷的方式,避免彻底的社会动荡。 本书通过对数个省份独立后的政治接管报告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革命”如何被地方精英所“吸纳”和“规范”的过程。胜利的革命党人,如若没有地方士绅阶层的配合(特别是对财政和治安的控制),其政权是难以站稳脚跟的。革命胜利后,前清的官僚与士绅精英,仅仅是换了一面旗帜,迅速掌握了新的都督府或临时政府的实权部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权力继承模式,为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和地方主义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本书的价值: 《龙旗下的风暴》摒弃了传统的“中央决策”叙事框架,首次系统地将清末的政治现代化置于地方精英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它强调了地方自治的“双重遗产”:一方面,它为现代政治的萌芽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它也固化了地方精英的权力,使其在接下来的民国时期,继续以“地方实力派”的面貌主导着中国的政治走向。本书旨在为理解为何辛亥革命未能带来彻底的社会结构变革,提供了一个扎根于地方实践的全新视角。读者将看到,龙旗落下时,真正与风暴共舞的,是那些懂得如何利用体制与反体制力量来维护自身“场域”的乡绅与士绅阶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依文章序)

深町英夫(日本)


  中央大学国际经营学部

贺祥(Joshua Hill)

  俄亥俄大学历史系

王奇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

金子肇 

  广岛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

孙宏云(广州)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村元哉 

  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

汪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

杜崎群杰(日本)

  中央大学经济学部

水羽信男 

  广岛大学大学院总合科学研究科

张济顺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中冈玛莉 

  常磐大学总合政策学部

加茂具树 

  庆应义塾大学总合政策学部

石冢迅 

  山梨大学生命环境学部

张玉萍 

  东京大学教养学部

编者简介

深町英夫/主编


  东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术),日本.中央大学国际经营学部教授,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国民党史。着有《쑨원 근대화 기로》、《教养身体的政治 中国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孙文 近代化の岐路》、《身体を躾ける政治 中国国民党の新生活运动》、《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 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政党・社会・国家 中国国民党の形成过程》,合着有《重探抗战史(一) 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1938)》,编有《中国议会100年史 谁が谁を代表してきたのか》、《中国政治体制100年 何が求められてきたのか》,编译有《孙文革命文集》等书。

译者简介

班婷 


  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

徐亚文 

  广岛女学院大学国际教养学部

黄媚 

  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系

图书目录

推荐序/潘光哲
 
序章 谁代表谁?如何代表?/深町英夫
 
部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前期
第一章 「选举而出以运动,已与真理不合」──再谈民国初期选举制度/贺祥(Joshua Hill)
第二章 从「神圣」到「厌弃」──对国会的期待与幻灭/王奇生
第三章 不服从民意的代表──新国会的「议会专制」/金子肇
 
部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后期
第四章 区域代表或职业代表?──国民党对职业代表制的理解和运用/孙宏云
第五章 削弱党治的民意──国民参政会与立法院/中村元哉
第六章 威权领袖与议会──蒋介石的自由民主观/汪朝光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第七章 前卫党与党外势力──建国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杜崎群杰
第八章 实业界与政治参与──首届全国人大与中国民主建国会/水羽信男
第九章 建构「国家主人翁」形象──首次人民代表普选/张济顺
 
部 当代
第十章 威权主义「议会」的界限──地方选举与民意/中冈玛莉
第十一章 通过选举吸收民意──地方人大、政协的角色/加茂具树
第十二章 立宪主义与民主主义──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法院的抗衡/石冢迅
 
部 补篇
第十三章 民族/民主──国共两党政权与满族的政治参与/深町英夫、张玉萍
 
后记/深町英夫
大事记
索引
执笔者一览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兼胡适纪念馆主任


  十九世纪以降,「西力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多重难尽;尤其是近现代西方的主流政治传统─自由主义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及与其相适应/配套的政治观念/文化/实践(以下简称民主实践)─竟也成为中国人(主要是菁英阶层;以下不再详为定义)倡议仿行,尔后更欲落实而不懈。复且,「民主」原先只是中性的辞汇,居然更被视为某种终极理想的判准价值,甚至带有相当的道德涵义。在现实里,我们给某人戴上「不民主」的帽子,就有相当的批判色彩;就如同英国的政治思想研究大家John Dunn的感慨:「民主理论成为了当前民族国家体系的道德世界语。」(Democratic theory is the moral Esperanto of the present nation-state system.)他表示,我们应该深入地从历史的脉络中思考:为什么人们在理论上都自称是「民主派」(democrats)?他更表示,即便这种自认为是「民主派」的认知,众所共享,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毕竟除非我们採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参与一切政治事务,得以亲自统治我们的国家,否则在政治层域里,民主不过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又从来不停止追求的一个名词而已。

  民主实践的理想,悬镜高台,众所仰望,同时也映射出不堪的一面。时至今日,今日台湾/中国採行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固然和西方几无二致;无论是谁,绝对都不敢/不能否定它。即便是内心深处意欲集权于己的,也得别扭地借由状似民主的程序,包裹自己独裁其实的行动。海崃两岸的掌权者,不正都是採用宪政程序,好让自己可以在最高的权力位置上独柄终身,死而后已吗?只就这等「宪政闹剧」居然可以堂而皇之的上演来说,大概没有多少人能同意,台湾/中国的民主实践,可以和西方并驾齐驱,相提并论。

  尤可惧者,让民主实践得以维系、运作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往往以「扭曲」了的「自以为是」的观念/语汇而被取代,甚或持续发酵,普遍流行。外貌和精神上,既留着辫子也穿着西装的人,所在多有,左支右绌,窘境无穷。台湾/中国嚷着要走进民主大道,追求共和政府,却沉恋于特定政治势力打造建构的迷思世界,不要说就像能够/敢于打破「天圆地方」古老观念的水手哥伦布一样,可以「发现」新大陆了,即使是借以用来知晓自己落脚所在的旧大陆上辨别方位的地图,都画不出来。当然,能够打破「天圆地方」古老观念的水手哥伦布,自以为找到前往东方的新通路,却没想到自己的名字竟被记在「发现」新大陆的功劳簿上。哥伦布固然有自己的观念盲点;颁赠功勋奖章给他的后世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前一阶段已经蕴酿积累的观点,并不会因为下一阶段得以掌握到新鲜的认知,与时俱新;两者反倒交织错结,新旧杂韖,有待抽剥离分,区异辨歧,还它一个历史的本来面貌。

  「橘逾淮而枳」,理由何在?民主实践的理想与其落差,蜿蜒曲折,.实令有心之士,念兹在兹,上下求索而不倦。深町英夫教授领衔编着的这部书,正是东瀛与异域学术菁英追问解答这个大问题的成绩之一。

  深町教授与学林同好的努力取迳,则一本日本实证史学之传统,执着于个别课题之深化,却又大异其趣。盖许多东瀛卓学之士的心力所至,往往「见树而不见林」,既不考虑研究课题的前后历史渊源传承,复未可放眼四海,疏理研究课题的世界史意义,不免多少有憾。相对的,本书讨论研究的展现,固然不是民主实践在中国的全盘历史观照,亦非一锤定音,智光所照,但及一隅,仅仅考察民主实践的具体制度之一:「议会」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其遭遇,成果所示,则已远迈寰宇同伦,读者实受其益。正如编者深町英夫教授的提醒:议会作为民主实践的具体制度:「谁代表谁?如何代表?」根本不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是民主实践跨越国际界限边际的共同问题;他还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强调议会体制与它在中国的实践,具有长达百年的议会、选举的历史,并指出至今仍在当代中国的人大、政协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发挥(页3)。

  就前者言,像是民国初年第一届中央国会与地方议会的产生和实践,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遭受的试炼,不会只是民主实践在中国的难局。人们期待代表真正能够一禀公心,代表民意;可是,选举之际的荒腔走板,议会召开会议之时的暴力场景,在在令人失望。正如贺祥(Joshua Hill)教授的研讨显示,民国初选举竟有「计金钱报酬之厚薄」为投票之唯一考虑的画面(本书第一章);又如,王奇生教授描摹人们当时对国会的期待与幻灭,甚至批评曰:「国民既已绝望于国会,于是对于议员,但视之如禽兽」(本书第二章);至如金子肇教授勾勒民初国会安福系怎样借国会之权力而纳欲中国银行为己身的金库的故事,更是民主实践里「以权争钱」(power and money)的最好例证了(本书第三章)。

  议会体制在中国历史脉络里的连续性,一以贯之。就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党在国上」的体制之下,还是必须创建党的指挥棒下翩然起舞的所谓议会体制。然而一旦议会是号称标榜民意的机制,威权意志与人民声音之间的磨擦矛盾,便不可免,张力十足。中村元哉教授论述国民党体制下的立法院和国民参政会,如何凭借国内外舆论从而抗颉威权当局乃至呈现出对峙态势,清楚地显示了箇中场景,也道出国民党体制的脆弱性(本书第五章)。倘若国民党在这个面向上是失败者,那么,共产党如何借由诸端高明的统治技术,竟让状似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制,完全顺从在威权政党的指导下,以此加强自己的统治,既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是当前中国的现实处境。探讨其中经纬,当然不能徒託空言。正如水羽信男教授〈实业界与政治参与─首届全国人大与中国民主建国会〉一章,研究1953至1954年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准备工作时,普选运动在基层社会展开之际工商业者的参与状况,即有史料开发之功。他引证上海市档案馆庋藏的上海市选委会办公室编的《普选状况反映》,以显示舆情所向。相信读者看到工人阶级的这般意见,绝对瞠目结舌:
 
  资本家参政,讨论国家大事给他们晓得,他要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现在选他,到社会主义,一刀杀掉算了。(页169)

  民主实践「数人头,不比拳头」的美好理想,在共产体制之下号称议会的构成过程与其实践,真的只是理想而已。

  约略总结,编者深町英夫教授不无自豪地说,通观近现代百年的中国议会史,并且带入国际性的比较角度理解,也让人得以思考近代国家里的间接民主主义(代议制)的意义等等更具普遍性的课题,并且注意议会体制在中国的实践之连续性,本书「尚属首次」(页4)。借此数例,在在证明,编者的壮志自豪,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任何着作都难免「白璧之瑕」。笔者「吹毛求疵」,深感本书对于大清帝国时代中国领略西方民主实践的场景,积累而成的「民主经验」,未尝涉及,颇觉稍有憾焉。毕竟,其间影响所及,或有不容小觑者。正如晚清名士、曾经奉使日本、美国的黄遵宪(1848-1905),亲历美国民主实践的体会,本来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不料,他到了美国之后:

  见其官吏之贪诈,政治之秽浊,工党之横肆,每举总统,则两党力争,大几酿乱,小亦行刺,则又爽然自失,以为文明大国尚如此,况民智未开者乎?

  因此,黄遵宪眼见中国「民权自由之说,遍海内外,其势长趋直进,不可遏止」,乃至「革命」之声,「嚣嚣然盈于耳」,不以为然;相对的,他的主张则是「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及其成功,则君权、民权两得其平」。
                
  就此一例,或可想见,这等「民主经验」应当是后来者取法异域制度,找寻现实改造的「灵感」来源。

  民主实践在台湾/中国的历史,多彩斑斓;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角度,自是各式各样。有心之士捧读本书,借以一窥东瀛和异域学术菁英追问解答这个大问题,固是受益良多,更可启示吾辈,一锄不能成井,一笔未得描龙。研究书写民主实践在台湾/中国的历史,务须开拓国际视野,注意前后历史传承及其变异,才能揭穿此际生活世界里那些由政治力量打造编织的重重历史迷思。那么,将特定意识形态除魅化之后而建立的历史共识,可能凝聚团结的,才会是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国家。

图书试读

序章 谁代表谁?如何代表?(摘录)
 
深町英夫(日本.中央大学国际经营学部)
 
现代议会的多样性
 
关于当代议会(及与其密不可分的选举)的意义,我们听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2011年始于纽约华尔街,之后扩展至世界各地的「占据(occupy)运动」,以及2014年台湾发生的占据立法院的「太阳花」学运,这些即是出于对议会制度(或间接民主制)的怀疑和失望而发生的群众行动。另一种则主张云,就原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的体制转型而言,自由选举的实施才是实行民主主义的条件。前者指出,代议制度/代表制(主要在先进民主国家)已陷入机能障碍,不能充分反映民意;后者表明,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体制崩溃后,需要确立代议制度,如此才能使民意的表达得以制度化。若将此两种意见粗略地概括而言,即前者指的是代表制民主主义这个通往楼上的楼梯「过渡平台」,后者则适合仍处于楼下的国家(下称「楼梯论」)。
 
根据早川诚所言,代表制「同时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面向,一个是代表者将被代表者的意见如实地表达出来的面向;另一个是代表者不受被代表者的意见束缚,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由表达见解和行动的面向」,间接民主主义即是「创造出代表和市民双重主体」,由此将种类繁多又变化不定的民意转换为制定有效政策的制度。这种代表者和被代表者之间的分离,当然即如上所述的,是在今日先进民主国家对代议制度产生质疑的原因。
 
当代世界的主流政治思想认为,统治正统性(至少作为虚构)根据民意的付託,统治者即是人民的代表,此可谓将近代体制区别于前近代体制的一个指标。在这一点上,通常被认为处于政治体制分类之两端的民主主义和极权主义之间,其实毫无区别,因此有些学者指出,即使在非民主体制下也存在着由人民代表所构成的机关(即使是作为一种形式),甚至议会和选举可以促使其体制持续下去。当然,我们可以正如上述的「楼梯论」那样设想单线性政治发展的过程,据此预测出在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的国家,将来也会发生民主化(而且在更远的将来会面临代议制度的极限),但这只不过是仍未受到历史验证的假说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而实际阅读体验,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议会”这个概念是如何被理解、被建构、被利用,又如何随着历史的洪流而演变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于“代表性”的多元化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数量的统计,更是关于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民意的真实性以及代表与被代表群体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晚清咨议局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转型时期政治的困境与挣扎;对民国时期各种议会的梳理,则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碎片化与探索性;而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考察,更是让我看到了不同政治模式下的代表性问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少数群体、边缘群体在议会中的“代表性”问题的探讨,这使得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作者的写作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他善于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的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初次翻阅《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追问所吸引。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穿透表象,触及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体制演变的灵魂。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谁拥有了“代表”的资格?这些代表又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手中的权力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与书中的历史人物一同经历着探索与挣扎。从清末的咨议局萌芽,到民国时期名目繁多的国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群体代表性的探讨,不同阶级、民族、性别的人们在议会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的诉求又是如何被听到或被忽略的?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代表性”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政治参与模式的深刻反思。本书的史料考证严谨,逻辑清晰,但又不失文采,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像一把钥匙,为理解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脉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份关于民主与政治参与的思考录,对于任何关心中国政治进程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章节,相信它会带给我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立意非同寻常,它并没有满足于描述中国议会制度的兴衰,而是大胆地将“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置于叙事的核心。这使得《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哲学探讨。我被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议会“代表性”内涵的分析深深吸引。在晚清,代表性是否真正体现在广泛的社会参与?在民国,代议士的产生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如何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与诉求?这些问题,都让我的思考触及到了政治制度的本质。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梳理,极具学术价值,但作者的语言却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力量。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来阐释抽象的政治概念,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既充实又富有启发。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关于代表与被代表的思辨。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也更加深刻的维度。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振聋发聩的作品。它迫使我以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中国近代政治史中的“议会”概念。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而是大胆地提出了“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样直击核心的问题。这使得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颠覆性。我开始意识到,在很多时候,“议会”本身可能只是一个符号,其背后所代表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焦点。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议会代表产生机制的剖析,简直是一场手术刀般的解剖。无论是晚清时期官员主导的选举,还是民国时期复杂的政党政治下的代议士,亦或是新中国初期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代表的构成,每一种形式都揭示了当时社会权力关系的微妙之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被代表”群体的叙述所打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声音微弱的群体,他们的利益是如何在议会中被呈现,或者被压制的?这种视角,是许多传统史书所忽视的。本书的叙事方式也极富特色,它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冰冷的史料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不是一本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思考,去质疑,去辨析。但正是这种思考的深度,让它具有了非凡的阅读价值。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叙事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充满了多元的解读空间。

评分

《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窗口。在阅读之前,我可能对“议会”的理解比较笼统,但本书通过对“谁代表谁”和“如何代表”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讲述议会制度的建立和演变,而是不断追问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和社会基础。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议会代表的构成、产生方式以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分析,都极其详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代表性”的多元解读所吸引。例如,在清末,代表的产生是否真正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意愿?在民国时期,政党代表的出现,又对传统的代表模式带来了怎样的冲击?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让我看到,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实际运作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本书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它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乏微观的人物刻画,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严谨又引人入胜。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书中的某个观点或某个历史细节所触动,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的深刻反思,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读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本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复杂光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呈现一个线性发展的议会制度,而是通过“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一极具穿透力的追问,引导读者深入探究“代表性”背后的权力运作与社会结构。我被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议会代表产生机制的细致剖析所吸引。从晚清官员主导的咨议局,到民国时期政党博弈下的国民大会,再到新中国时期基于不同群体构成的代表大会,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与反思。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被代表”群体的描绘,那些在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声音,他们的诉求是如何被纳入议会,或者又为何被排除在外?这种视角,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于一般的历史著作。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善于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物命运相结合,使得冰冷的史料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本书,我不仅看到了中国议会制度的演变,更看到了中国社会在追求政治参与和代表性过程中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并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

评分

《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本书,如同一部史诗般的画卷,徐徐展开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参与的曲折历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议会制度形式的梳理,而是以“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一核心问题,直击了政治制度的灵魂。我被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内涵的演变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变迁深深吸引。从晚清时期带有浓厚官僚色彩的议会,到民国时期政党角逐下的代议士,再到新中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每一个阶段的“代表”都充满了历史的肌理与时代的烙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边缘化或被忽略的群体“代表性”问题的关注,这使得本书的叙事更加全面和深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善于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的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议会制度的演变,更让我对“代表性”这一政治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政治实践的诸多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已经为读者预设了深刻的探究方向。而实际阅读后,我的感受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中国议会制度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代表性”这一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社会利益和政治诉求。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身份、产生方式以及其所代表群体的详尽分析所打动。无论是清末的咨议局,民国时期混乱的国会,还是新中国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个阶段的“代表”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意义和政治内涵。书中对于那些在历史中声音微弱的群体,他们的“代表性”问题,都得到了细致的关注。这使得我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权力更迭,而是更加立体和多元的社会演变。作者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他将严谨的史料考证与富有感染力的叙事相结合,使得整本书既具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阅读的趣味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让我对中国政治的探索与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本书,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探险。我原本以为,对“议会”的理解可能仅限于其作为立法机构的职能,但阅读此书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代表性”这一概念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和利益分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的身份、资格以及其产生的路径,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核心矛盾和政治诉求。书中对于清末咨议局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萌芽,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性。而对于民国时期各种议会形式的梳理,更是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混乱与尝试。我被书中关于“谁代表谁”的追问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人数的统计,更是关于权力来源、合法性以及民意实现的机制。书中对于不同群体代表性的分析,比如工人、农民、妇女等,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细致的理解。我开始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体制中,是否存在着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声音?本书的论证严密,史料翔实,但作者的语言却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它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思考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我们所处的“代表”体系,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与公正。这本书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对政治理解的深化。

评分

这是一部挑战传统史学叙事的力作。作者在《中国议会百年史:谁代表谁?如何代表?》一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中国议会制度演变的简单勾勒,而是将焦点对准了“代表性”这一核心命题,并且抛出了极具颠覆性的追问:“谁代表谁?如何代表?”。这种视角,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权力机构的更迭,而是深入到了权力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民意基础。书中对于晚清时期官僚主导的议会,民国时期政党博弈下的国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类型的代表大会的分析,都极其深入。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议会中“发声”能力的探讨。例如,在旧式议会中,劳动者的声音是否能够被听到?在民国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代表,他们的利益是如何被权衡的?这种对“代表性”的细致考察,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看似普适的政治制度,在其具体的实践中,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不公。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他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案例分析巧妙地结合,使得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阅读本书,我常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兴奋,仿佛在与作者一同探索历史的真相。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政治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