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

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黑客技术
  • 渗透测试
  • 恶意软件
  • 犯罪心理
  • 网络犯罪
  • 信息安全
  • 数字取证
  • 安全漏洞
  • 攻击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结构
  本书共12 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基础篇(第1 章):主要介绍一些软体漏洞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常用工具及漏洞分析方法,最后向读者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书籍,方便读者做进一步地学习和交流。

  ■实战篇(第2~11 章):是本书最主要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漏洞类型挑选不同的经典案例,用不同的漏洞分析技巧,介绍比较高效的分析方法,剖析各种常见的软体漏洞类型、原理、利用和修复的实战技术。同时,紧接目前热门的行动网际网路安全问题,增加了Android 平台的漏洞分析,以保持内容与时俱进。

  ■展望篇(第12 章):对未来的软体漏洞发展趋势做出预判,相信未来的主要战场会更集中在行动终端、云端运算平台、物联网三大方向上,并对现有的这些方向的漏洞案例进行简介。

  适合读者群:电脑相关科系学生,资讯安全爱好者,软体安全及行动安全相关的从业人员,软体发展与测试人员、骇客等。                               

本书特色

  ►以各种类型的经典漏洞实战讲解
  ►分析各种系统及软体漏洞的成因及攻击方法

好评推荐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行动互联网的兴起、软体漏洞战场从PC端向行动端的迁移。本书从这个视角出发,结合实例、深入浅出、涵盖全面,是学习软体漏洞的绝佳之选。作者在腾讯安全应急回应中心是负责软体漏洞的处理和研究,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强烈推荐!--腾讯安全平台部总监  lake2

  安全性漏洞的挖掘与分析是隐秘且难度较高的一门技术,系统性的学习资料更是少。本书以近年来报告出的经典漏洞为蓝本,分析并讲解常见的各种系统及软体漏洞的成因及攻击方法,透过对这些精彩漏洞实例的全面讲解,相信读者对软体漏洞技术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被漏洞挖掘者的聪明与智慧折服。--软体安全专家  丰生强

  一本关于二进位漏洞分析最全面的力作,本书结合新的经典漏洞与新型分析方法,深度剖析不同类型的安全性漏洞,相信能够帮助那些希望从事安全行业的人员,为其提供更好的帮助。--阿里安全威胁情报中心安全专家  instruder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安全性漏洞也逐年爆发。如何快速分析漏洞成因是安全研究人员必备技能。本书涵盖各种各样的漏洞类型,覆盖PC端和行动端,极具实战性和全面性,兼具实用性和时效性,是安全研究人员提高漏洞分析能力的利器。--阿里巴巴行动安全专家  dragonltx
迷雾中的代码:数字时代下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抉择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技术手册,亦非对特定黑客行为的记录。相反,它是一部深度剖析数字文明转型期,权力、道德与真相在二进制迷宫中交织的社会学寓言。故事围绕着一个表面上平静的、由顶尖科技精英构筑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阿卡迪亚联盟”展开。这个联盟声称肩负着维护全球数字经济稳定的神圣使命,但其内部,一场关于数据主权、算法伦理和个人自由的无声战争正在酝酿。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黄昏 故事始于一个极度依赖实时数据流动的未来。全球金融市场已完全虚拟化,每一个交易、每一次信息交换,都由复杂的、自我修正的AI系统“宙斯之眼”进行监管。主角伊芙琳·里德,一位天赋异禀的系统架构师,是“阿卡迪亚联盟”的首席策略师。她坚信技术是解决人类冲突的终极答案,并致力于构建一个绝对透明、零容错的数字秩序。 然而,这份对完美的执着,使她开始忽视那些被系统边缘化的人群和被算法忽略的“异常值”。在一次针对新兴数字货币市场的例行压力测试中,伊芙琳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系统标记为“幽灵数据”的微小扰动。这个扰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攻击模型,它更像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却又无迹可寻的“存在”。 她的导师,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老派的密码学先驱奥古斯特·冯·哈根,此时正深陷于对技术异化的深刻反思中。哈根博士曾是数字自由的坚定信徒,但目睹了技术如何被权力机构用来固化阶级、操纵舆论后,他开始秘密接触那些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数字原住民”——那些拒绝被中央系统索引的创作者和思想家。 第二部分:边界之外的哲学 伊芙琳开始秘密追查“幽灵数据”的来源,她的调查将她引向了数字世界的灰色地带:一个被称为“巴别塔”的去中心化知识共享网络。这个网络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保存那些被主流搜索引擎删除或篡改的历史记录、科学论文和艺术作品。 在“巴别塔”的核心,她遇到了一个代号为“零点”(Nihil)的群体。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破坏者,而是一群数字考古学家和信息守卫者。他们相信,真正的安全并非来自无懈可击的防火墙,而是来自信息的多样性与冗余性。他们存在的目的,是确保在任何一个中央控制点崩溃或被污染时,人类的集体记忆和知识体系不会随之消亡。 与“零点”的接触,彻底颠覆了伊芙琳的世界观。她发现“宙斯之眼”并非中立的仲裁者,而是被设计用来识别和消除任何可能挑战现有权力结构的信息流。她所维护的“秩序”,实际上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数字独裁”。 第三部分:信任的货币 随着伊芙琳的内部调查深入,她发现联盟内部出现了裂痕。一个由伊格纳修斯·科尔领导的强硬派,主张将“宙斯之眼”的权限升级至“先发制人”模式——即在任何潜在威胁出现前,系统有权冻结相关账户和切断网络连接。科尔认为,在数字战争时代,效率和控制高于一切。 伊芙琳必须在维护她过去所信奉的稳定(即科尔所代表的铁腕秩序)和揭露系统真相(即“零点”所代表的自由分散)之间做出选择。她的抉择不再是关于代码的正确性,而是关于人类社会应以何种形态延续。 关键时刻,“宙斯之眼”检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针对全球能源分配网络的攻击企图。科尔立刻启动了最高级别锁定,但伊芙琳意识到,这次攻击的“特征”与她最初发现的“幽灵数据”惊人地相似,但其目的却截然不同。她怀疑,这很可能是一个更高层级的操纵——有人利用了联盟内部的紧张关系,试图嫁祸“零点”,从而为科尔推行完全控制提供借口。 第四部分:最终的迭代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次关于“全球网络安全协议”的紧急峰会上。伊芙琳和哈根博士联手,利用他们对底层协议的深刻理解,设计了一个精妙的“信息反制”。他们没有选择暴力破解或瘫痪系统,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哲学意味的行动:在关键时刻,向所有连接点广播一个无法被删除、无法被篡改的、关于“阿卡迪亚联盟”创建初衷与当前行为之间悖论的“元数据包”。 这个数据包并非病毒,而是一个哲学诘问,它迫使每一个连接到网络的人——从华尔街的交易员到边远地区的农民,从政府高官到底层黑客——在瞬间面对一个问题:你所依赖的“安全”,其代价究竟是什么? 最终,系统没有崩溃,但它被永久地改变了。科尔的强权路线受挫,联盟的权威受到动摇。“宙斯之眼”的绝对控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分散、更加依赖用户共识的“自修复网络”。 本书的结局是开放的。数字时代的权力斗争并未结束,它只是从固定的堡垒转移到了流动的协议之中。伊芙琳和哈根博士退出了聚光灯下,他们成为了新数字生态中默默无闻的“园丁”,负责维护新体系中对“不确定性”的尊重。这是一部关于如何与技术共存、如何定义数字时代下“自由”与“责任”的深刻探讨,它揭示了在代码世界里,最危险的漏洞永远是人性的盲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桠泉


  网路ID:riusksk、泉哥、林大夫,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骨伤科。
  毕业后任职腾讯安全应急回应中心(TSRC),主要负责安全应急回应工作,
  研究聚焦在软体安全、行动安全、Web安全等方向。
  曾获Microsoft、Adobe、Yahoo、百度、阿里、网易等各大厂商的漏洞致谢。
 

图书目录

前言

01 基础知识
1.1 漏洞的相关概念
1.2 为什么要分析漏洞
1.3 常用分析工具
1.4 常见的漏洞分析方法
1.5 学习资源
1.6 本章归纳

02 堆叠溢位漏洞分析
2.1 堆叠溢位简史
2.2 堆叠溢位原理
2.3 CVE-2010-2883 AdobeReader TTF 字型SING表堆叠溢位漏洞
2.4 CVE-2010-3333 MicrosoftRTF堆叠溢位漏洞
2.5 CVE-2011-0104 Microsoft Excel TOOLBARDEF Record 堆叠溢位漏洞
2.6 阿里旺旺ActiveX 控制项imageMan.dll 堆叠溢位漏洞
2.7 CVE-2012-0158 Microsoft Office MSCOMCTL.ocx 堆叠溢位漏洞
2.8 归纳

03 堆积溢位漏洞分析
3.1 堆积溢位简史
3.2 堆积溢位原理
3.3 堆积侦错技巧
3.4 CVE-2010-2553 Microsoft Cinepak Codec CVDecompress 函数堆积溢位漏洞
3.5 CVE-2012-0003 Microsoft Windows Media Player winmm.dll MIDI 档案堆积溢位漏洞
3.6 CVE-2013-0077 Microsoft DirectShow quartz.dll m2p档案堆积溢位漏洞
3.7 CVE-2012-1876 Internet Exporter MSHTML.dll CalculateMinMax 堆积溢位漏洞
3.8 小结

04 整数溢位漏洞分析
4.1 整数溢位简史
4.2 整数溢位原理
4.3 CVE-2011-0027 Microsoft Data Access Components 整数溢位漏洞
4.4 CVE-2012-0774 Adobe Reader TrueType 字型整数溢位漏洞
4.5 CVE-2013-0750 Firefox字串取代整数溢位漏洞
4.6 CVE-2013-2551 Internet Explorer VML COALineDashStyleArray整数溢位漏洞
4.7 归纳

05 格式化字串漏洞分析
5.1 格式化字串漏洞简史
5.2 格式化字串漏洞的原理
5.3 CVE-2012-0809 Sudo sudo_debug 函数格式化字串漏洞
5.4 CVE-2012-3569 VMwareOVF Tool 格式化字串漏洞
5.5 归纳

06 双重释放漏洞分析
6.1 双重释放漏洞简史
6.2 双重释放漏洞的原理
6.3 CVE-2010-3974 Windows 传真封面编辑器fxscover.exe 双重释放漏洞
6.4 CVE-2014-0502 Adobe Flash Player 双重释放漏洞
6.5 归纳

07 释放重参考漏洞分析
7.1 释放重参考(Use After Free,UAF)漏洞简史
7.2 UAF 漏洞的原理
7.3 CVE-2011-0065 Firefox mChannel UAF 漏洞
7.4 CVE-2013-1347 Microsoft IE CGenericElement UAF 漏洞
7.5 CVE-2013-3346 Adobe Reader ToolButton UAF漏洞
7.6 CVE-2015-0313 Adobe Flash Player Workers ByteArray UAF 漏洞
7.7 本章归纳

08 阵列越界存取漏洞分析
8.1 阵列越界与溢位的关系
8.2 阵列越界存取漏洞原理
8.3 CVE-2011-2110 Adobe Flash Player 阵列越界存取漏洞
8.4 CVE-2014-0160 OpenSSL TLS 阵列越界存取漏洞(「心脏出血」)
8.5 本章归纳

09 核心漏洞分析
9.1 Windows 核心漏洞漫谈
9.2 Windows 核心侦错环境架设
9.3 常见核心漏洞原理与利用
9.4 360 安全卫士bregdrv.sys 本机提权漏洞分析
9.5 CVE-2011-2005 Windows Afd.sys 本机提权漏洞
9.6 CVE-2013-3660 Windows win32k.sys EPATHOB 指标未初始化漏洞
9.7 CVE-2014-1767 Windows AFD.sys 双重释放漏洞(Pwn2Own 2014)
9.8 本章归纳

10 Android 平台漏洞分析
10.1 Android 平台漏洞简史
10.2 Android 平台漏洞分类
10.3 常见的漏洞分析方法
10.4 智慧插座漏洞分析
10.5 CVE-2013-4787 Android系统签名漏洞
10.6 CVE-2010-1119 Android WebKit UAF 漏洞
10.7 CVE-2014-3153 Android 核心Futex 提权漏洞(Towelroot)
10.8 本章归纳

11 其他类型的漏洞分析
11.1 本章引言
11.2 CVE-2013-2423 JAVA Applet reflection 类型混淆程式执行漏洞
11.3 CVE-2014-0257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11 dfsvc 元件沙盒逃逸漏洞
11.4 CVE-2014-9150 Adobe Acrobat Reader MoveFileEx IPC Hook 竞争条件(沙盒逃逸)漏洞
11.5 本章归纳

12 软体漏洞发展趋势
12.1 软体漏洞领域的新挑战
12.2 行动终端漏洞发展趋势
12.3 云端运算平台漏洞发展趋势
12.4 物联网漏洞发展趋势
12.5 本章归纳

图书序言

前言

为什么写这本书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 无法读懂网上很多软体漏洞分析文章,不了解里面的漏洞成因和漏洞利用技巧。

  ■ 即使读懂某篇软体漏洞分析文章,自己仍无法独立完成相同漏洞的分析。如果文章中所使用的测试环境与软体版本跟自己使用的不一样,则顿时更不知如何入手。

  ■ 很多软体漏洞分析文章贴出存在漏洞的组合语言程式码,指出导致漏洞的原因,即「结论式分析」,但如何定位到此段程式并无解释,看完之后,仍不知如何快速找出,缺乏可参考的想法。

  带着这些问题,相信读者会在本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再来聊下本书的一些写作经历,开始写作本书始于2012 年5 月,最初是「爱无言」找到我,说大家合作写一本关于软体漏洞案例分析的书,因为那段时间我在部落格上每週都会分享一两篇软体漏洞分析的实际案例,而当时还没有专门写软体漏洞案例的专着(几年前出版的《0Day 安全:软体漏洞分析技术》主要偏向堆积和堆叠溢位及核心方面的漏洞分析,实际案例较少,且「爱无言」也是作者之一)。

  就这样,两人开始谋划,写书的念头就此产生。

  后来,我又拉了两位朋友加入,然后几人列出大纲目录,但最后因种种原因,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完成本书创作,中途也多次想放弃,但庆倖的是,历时4 年后终于出版。

  就这样,一本原为「合着」的书写成了「专着」。

  相信一些读者看完本书目录之后会有一些疑问,也相信其中一些疑问也是我在定位本书方向时考虑的,所以有必要在此谈一谈。

  □ 本书与《0day 安全:软体漏洞分析技术》有何区别?

  □ 0day 安全一书主要是讲Windows 平台下堆叠溢位和核心提权的漏洞分析技术,还有关部分格式化字串漏洞,从基础讲起,最后是实例分析。本书则完全是以真实的漏洞为实例以分享漏洞分析时的一些技巧,以漏洞类型的不同来分享不同的漏洞分析技巧,可以说是「用侦错器写出来的一本书」,而且综合考虑目前热门的移动安全,特意加入Android 平台上的漏洞分析章节,从Java 层、Native 层和核心层等方向分享不同的侦错分析方法。从难度而言,本书比《0day 安全:软体漏洞分析技术》一书更难,可以将本书当作进阶版,搭配学习。

  □ 本书列举的许多漏洞实例网上早有分析文章,为何还写这本书?

  □ 着书的宗旨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读者经常看网上的漏洞分析文章,就会发现一个常见现象:它们大多是「结论性分析」,而非「想法性分析」。换句话说,就是贴出存在漏洞的组合语言程式码,然后直接列出漏洞成因的结论,至于如何定位到漏洞程式,并没有列出分析想法。正因为如此,即使你看懂了Vupen 漏洞军火商写的分析文章,也不代表你看完后就能独立分析出来,甚至在侦错之后,你还会发现Vupen 在一些文章里留有「坑」,故意省略或写错某些关键内容,如果没有自己实际侦错一遍是很难发现这些问题的。

  相信有一定软体漏洞分析经验的朋友会注意到,软体漏洞分析的大部分时间是花费在寻找和定位漏洞程式,而非分析存在漏洞的程式。对于有一定程式设计经验和漏洞基础的读者,如果直接给一段漏洞程式,可能很容易就看出来,但像Adobe 和Windows 这些复杂的软体或系统,在千千万万的程式行中找到漏洞程式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书的重点是讲授如何快速地定位漏洞程式,针对不同漏洞类型採取不同的分析技巧,以帮助大家快速地分析出漏洞成因,制定检测、防御与修复方案。书中的漏洞实例分析技巧是可以长期运用和延伸的,这才是本书的核心价值。

  □ 如何借助本书提升本身的软体漏洞分析能力?

  □ 本书主要针对有一定软体漏洞基础的读者,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基础,且有一定C 语言和组合语言基础,建议先看《0day 安全:软体漏洞分析技术》一书。软体漏洞分析是一种实作性比较强的安全领域分支,需要许多实际动手的侦错经验,因此建议大家在看本书时,一边看一边动手侦错,以加深了解,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熟练之后,哪怕十年未碰,也依然会骑。本书在分析漏洞时,也尽量以想法性的描述为主,以说明分析漏洞时的思考方式和常用技巧,包含工具和方法论,因此大家在阅读时,应该掌握书中介绍的思考方式、工具运用及分析技巧,毕竟单一漏洞案例本身是会过时的,但技巧性的东西总是可以参考和扩充的。

  记得大一上第一节历史课时,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在和朋友闲聊时,能够运用到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哪怕一句话作为话题,那这历史课就算没白学。同样地,我也希望未来大家在分析软体漏洞时,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帮助,哪怕是一个分析技巧,一个工具使用,我也觉得这4 年的付出是值得了。

  纵观近五年,各种APT 攻击事件频发,包含知名企业,甚至国家级单位都曾遭受到漏洞攻击。每年都有一款产品的漏洞被频繁用于网路攻击,例如2012 年的Office 漏洞(还记得经典的CVE-2012-0158 吗?),2013年的Java 漏洞,2014 年的Internet Explorer 漏洞,2015 年Adobe Flash漏洞。PC 端上的软体漏洞一直在逐年增加,虽然厂商在不断地推出各种安全机制,但漏洞利用技术的发展从未间断,Exploiter 们依然生存得很好。同时,网际网路早已步入行动化时代,伴随着PC 软体漏洞攻击事件的频发,行动端的漏洞攻击也在逐年增长。因此,笔者结合PC 端(Windows)与行动端(Android)平台上的漏洞案例,历时近4 年,将本身的实战经验整理成本书。

   求学之路

  经常有人问我:「一个医学生为什么会转行做安全?」通常我都会这么回答:「因为小说看多了」。

  大一时,由于喜欢看骇客小说,例如《骇客传说》、《地狱骇客》、《指间的骇客》,就去图书馆找一些骇客书籍学习,每天中午都不休息,几乎天天都泡在图书馆,甚至翘课去看电脑书。

  大四才买电脑,在此之前一直都只能去网咖、学校机房或借用室友的电脑。当年就用诺基亚3100 手机看完了《Windows 程式设计》、《Windows核心程式设计》和《Windows 环境下32 位元组合语言程式设计》。后来就网购实体书来看,这样比在网咖看电子书更实惠。

  大学期间,经常投稿《骇客防线》杂志,一方面可以加强个人技术,一方面可以用稿费作为生活补贴,后来就用稿费加上我哥的经济支援,买下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本书有一半内容是在那台电脑上完成的。

  在求学这条道路上,我一直是一个人默默地前行,就连一起生活多 年的室友也不知道我在学习安全方面的知识,我买的一堆电脑书一直藏在宿舍衣柜最里面。在此过程中,自己走过很多弯路,甚至多次差点放弃,但很庆倖最后还是坚持下来,并直到今日,依然在安全这条道路上前行着⋯⋯。

   面试经历

  在圈内朋友的建议下,我在大五(医学五年制)上学期开始找安全相关的工作,最后顺利拿到安恒和腾讯的offer。当初投简历给安恒时,安恒的副总裁看完简历后直接发了offer,我有点受宠若惊,也特别感谢安恒的信任,但最后还是选择腾讯。面试腾讯的经历,我觉得是个有趣的过程,值得与大家分享。

  那年我还在厦门市第二医院骨伤科实习,门诊部刚好不是特别忙,我在替一位腰椎患者做完针灸后,就接到来自腾讯安全中心的面试电话。然后趁主任不在,偷偷躲到门诊部后面的楼梯口进行电话面试,整个面试过程还算顺利,第2 天腾讯安全中心就来电说希望我到深圳总部面试。

  到深圳总部后,腾讯安全中心的主管面试我,虽然聊了一个半小时,但没有问我多少问题,聊完后直接被带去HR 那里面试。

  HR 面试我时,并非以正常的话题开场,我们是以腰椎间碟突出的话题开场的,也算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面试经历。

  回到厦门后,我跟带教老师说明转行情况,之后有上手术台的机会,我都会主动让给其他同班同学,让他们有更多练手的机会,我自然也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安全技术。

   加入腾讯

  腾讯是我的第一家雇主,也是目前我唯一工作过的公司,从我毕业一直工作到现在。在公司我见证了腾讯安全应急回应中心(TSRC)的成立与发展,帮助加强各种流程和标准,作为早期主要的漏洞审核者,我也从广大白帽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含各种漏洞採撷与利用技术,有关各个安全领域,如Web 安全、驱动安全、应用软体安全、移动安全等,正是TSRC给了我更多学习的机会,使得我在安全技术上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除此之外,我在公司也做一些安全研究工作,并研发出Android 与iOS 应用安全稽核系统,已投入公司日常营运使用。

  至今,我依然觉得工作能够与兴趣结合在一起,是一件既幸福又幸运的事,而选择腾讯依然是我当年的明智之举。

   着书感言

  本书是我写的第一本书,也可能是最后一本技术书籍,只有自己经历着书过程,才知道写书的不易。特别是类似本书这种以漏洞实例进行侦错分析的书,写起来特别费时,也更需要有持之以恆之的毅力。如果说单纯写书用掉1 年时间,那么我用来侦错的时间大约是3 年,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本用侦错器写出来的书」。

  「开头容易,收尾难」是个人着书的真实感受,很多人一时兴起写了开头,最后很难坚持下去,导致夭折了不少着作。

   本书结构

  本书共12 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基础篇(第1 章):主要介绍一些软体漏洞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常用工具及漏洞分析方法,最后向读者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书籍,方便读者做进一步地学习和交流。

  实战篇(第2~11 章):是本书最主要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漏洞类型挑选不同的经典案例,用不同的漏洞分析技巧,介绍比较高效的分析方法,剖析各种常见的软体漏洞类型、原理、利用和修复的实战技术。同时,紧接目前热门的行动网际网路安全问题,增加了Android 平台的漏洞分析,以保持内容与时俱进。

  展望篇(第12 章):对未来的软体漏洞发展趋势做出预判,相信未来的主要战场会更集中在行动终端、云端运算平台、物联网三大方向上,并对现有的这些方向的漏洞案例进行简介。

  ▨ 繁体中文版说明

  本书写作环境为简体中文,因此书中有些画面是在简体中文下操作。为保留原书完整性,本书使用简体中文系统产生之结果将保留,请读者对照前后文阅读

  ■ 致谢

  感谢我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他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援我前行。

  感谢我的兄长在生活和工作上对我的帮助与支援。

  感谢我的女朋友,正是她的督促和支援才让我能够准时完稿,并且书中有些画面是经过她后期制作的,以便使得图片的印刷效果更好。

  感谢我的姑母长期以来对我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

  感谢我的公司腾讯,它所营造的良好气氛,使我的技术水准和在职场的发展都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感谢在工作中一直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同事和主管,由于人数众多,就不一一列举。

  感谢王清先生为本书作序,他所着书籍一直是软体安全企业的经典。

  感谢编辑皎子、郑柳洁及她们的团队,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本书最后能够与大家见面。

  感谢各位圈内的朋友,他们包含但不限于(排名不分先后):wushi、爱无言、仙果、wingdbg、instruder、kanxue、lake2、harite、h4ckmp、dragonltx、非虫、monster、gmxp、古河、冰雪风谷、KiDebug、KK⋯⋯

  由于作者水准有限,书中难免有误,欢迎各位业界同仁斧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身处暗影的神秘人物,在完成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网络攻击后,最终选择了走向公众,揭露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元素,“骇客自首”暗示着一个故事的终结,也可能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极恶网路攻击”则勾勒出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内幕技巧”则直接点燃了我想要了解真相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网络安全这个领域既敬畏又好奇,总觉得里面隐藏着许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复杂性和高智商的较量。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这个神秘世界入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极恶”的网络攻击事件,不仅仅是描述攻击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层层剥离,揭示攻击者是如何策划、执行这些攻击的,他们使用了哪些具体的“内幕技巧”,是如何突破一层又一层的防御的。而且,“自首”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指南,更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叙事和人性探讨。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黑客最终选择“自首”?是法律的威慑,还是内心的挣扎?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讲述这些“自首”者的过往,他们的动机,以及他们对网络世界和自身行为的反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对网络攻击的运作机制、黑客的思维模式,以及这个领域背后复杂的人性与道德困境,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这个书名自带一种谍战片般的神秘感和冲击力。我一直对网络攻击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被称为“极恶”的攻击,它们是如何发生的?那些黑客又是如何做到让企业、政府机构甚至个人感到无助的?这本书的“内幕技巧”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安全科普,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揭示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门道”。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讲解一些黑客常用的攻击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进行端口扫描、如何利用社会工程学进行欺骗,甚至是如何编写恶意代码。而且,如果能结合一些真实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攻击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那将更加引人入胜。比如,某个著名的数据泄露事件,其背后的攻击链条是如何运作的?攻击者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核心系统的?我最感兴趣的是“自首”这个部分。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那些曾经在网络世界里逍遥法外的黑客,是什么契机让他们选择“自首”?是法律的压力,还是良心的谴责?书里是否会讲述一些黑客在“自首”前的心理斗争,以及他们是如何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到“是什么”的网络攻击,更能明白“为什么”和“如何”的网络攻击,并且能够从中看到技术、人性以及法律之间复杂的交织。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住了——《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和神秘感,仿佛一打开书页,就能进入一个充满硝烟的网络战场。我一直对网络安全和黑客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信息都比较碎片化,要么是新闻报道里的捕风捉影,要么是技术论坛里的专业术语。这本书的“自首”和“内幕技巧”几个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暗黑”的网络世界。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讲述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网络攻击案例,比如那些曾经震惊世界的黑客事件,详细剖析攻击者是如何一步步渗透、窃取信息,或者造成破坏的。而且,“内幕技巧”这个词,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具体技术手法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学到一些不同于教科书式的、更具实操性和“黑客思维”的知识。例如,黑客们是如何进行信息收集的?他们是如何发现系统漏洞的?又是如何利用这些漏洞实施攻击的?我尤其好奇“自首”这个部分,我很好奇,那些曾经在网络世界里呼风唤雨的黑客,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自首”?是法律的制裁,还是内心的挣扎?书里会不会讲述一些他们在“告密”前的心理历程,以及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的?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不是生硬的技术讲解。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网络安全领域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甚至能够激发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入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关于网络攻击的报道,觉得那些黑客就像是掌握了某种神秘力量的“魔法师”,能够轻松地绕过各种安全系统,达到他们的目的。但是,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些“内幕技巧”到底有多“内幕”?这正是我一直想知道的。书名里的“自首”二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揭秘,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故事。那些曾经在暗影中操作的黑客,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是法律的震慑,还是内心的触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真实的“自首”经历,以及他们在“自首”前后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更重要的是,“极恶网路攻击”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纸上谈兵,而是会触及到那些真正具有破坏性、影响力的网络攻击事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拆解这些攻击的流程,从最初的侦察、渗透,到最终的窃取数据或造成破坏,能够让我看到一个完整的攻击图景。并且,我希望这些讲解能够尽量通俗易懂,即使没有深厚的技术背景,也能有所领悟。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网络攻击的“手段”和“原因”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不再是对网络安全事件感到茫然,而是能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评分

我对于《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这本书,怀揣着一种混合了好奇与敬畏的情感。网络安全这个话题,对于我这个普通网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每天都会听到各种网络安全事件的报道,陌生则是因为那些专业的技术术语和运作模式,对我而言就像天书一般。《骇客自首》这个书名,却巧妙地避开了技术流的枯燥,反而用了一种叙事性的方式,预示着它将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极恶网路攻击”这几个字,更是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震撼人心的网络犯罪,比如大规模的数据泄露,或者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极恶”攻击是如何发生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破解,更希望能够了解攻击者的整个链条,包括他们的动机、组织方式、以及攻击的整体策略。而“自首”这个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人性的维度。我很好奇,那些在网络世界里游走在灰色地带甚至黑色地带的“骇客”,在经历过什么之后,会选择“自首”?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故事,或许有良心发现,或许有迫于压力,或许有利益交换。我希望书中能够挖掘这些“自首”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些网络犯罪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代码和漏洞,更是有着复杂动机和人生轨迹的个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生动的案例分析,更具洞察力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网络攻击的本质,以及隐藏在其中的人性光辉与黑暗。

评分

我拿到《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这本书时,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就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即将开始播放。网络安全和黑客攻击,这两个词语总是与神秘、危险和高智商联系在一起,但我总觉得,新闻报道和公开资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深入的内幕,是普通人难以触及的。这本书的“自首”和“内幕技巧”这两个关键词,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潜力打破这种隔阂。我最想知道的是,书中到底会剖析哪些“极恶”的网络攻击?是那些曾经让无数企业损失惨重的数据泄露事件,还是那些能够瘫痪国家基础设施的攻击?“内幕技巧”更是让我心痒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释黑客是如何进行侦察、渗透、窃取数据,或者造成破坏的。我期待能够读到一些非常具体、有实操性的技术讲解,当然,最好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即使我没有深厚的技术背景,也能理解。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自首”这个部分。这意味着书中可能包含一些黑客的亲身经历,或者他们对于自己过往行为的忏悔和揭露。我迫切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黑客最终选择“自首”?是法律的制裁,是良心的发现,还是其他更复杂的原因?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这些“自首”者的故事,他们的动机、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对网络世界和这个行业的看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揭秘,更能包含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洞察,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网络攻击这一现象。

评分

《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这个书名,光听着就让人血脉贲张,仿佛是一部精彩的动作片预告。我平时就对科技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事物“幕后”真相的书籍。网络安全和黑客技术,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的领域,但很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技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流于表面,不够深入。这本书的“自首”和“内幕技巧”这几个词,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迫切想知道,书中到底会讲述哪些“极恶”的网络攻击?这些攻击是如何实现的?那些被冠以“极恶”之名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和策略?“内幕技巧”更是让我浮想联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一些黑客常用的、鲜为人知的“招数”,比如如何利用系统的漏洞,如何进行社会工程学的攻击,或者如何规避检测。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能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理解这些技巧的运用和威力。更让我好奇的是“自首”这个环节。我很好奇,那些曾经在网络世界里叱咤风云的黑客,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自首”的选择?是法律的制裁,还是内心的反思?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自首”者的故事,他们的动机,以及他们是如何从“攻击者”转变为“揭秘者”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真实、危险又充满智慧的网络世界,让我能够以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网络攻击的运作,以及那些隐藏在数字阴影下的复杂人性。

评分

我被《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光是“骇客自首”这四个字,就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仿佛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网络安全和黑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只能从模糊的新闻报道中窥探一二。这本书似乎承诺要打开一个尘封的黑箱,让我得以一窥那些“极恶网路攻击”的幕后真相。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揭露哪些具体的攻击案例?是那些曾经让大公司束手无策的勒索软件攻击,还是那些能够窃取个人身份信息的精密骗局?“内幕技巧”更是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迫切地想了解,那些黑客们究竟是如何规避安全防护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常人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利用技术的漏洞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一些经典的攻击手法,但更重要的是,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真实的案例,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技术的运用和威力。而“自首”这个词,则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期待。我想了解,那些曾经在网络世界里“呼风唤雨”的黑客,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自首”的选择?是法律的制裁,还是内心的觉醒?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自首”者的故事,他们的动机、经历以及对过往的看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能触及到人性、伦理和社会层面,让我能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网络安全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是:这一定是一本能颠覆我认知的东西。它的书名,“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叙事感和冲击力。我总觉得,那些关于网络攻击的新闻,往往只呈现了冰山一角,而更多深层次的运作机制、幕后推手、以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都隐藏在黑暗中。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这扇尘封的门。我迫切地想知道,书里到底会揭露哪些“极恶”的网路攻击?是那些能够窃取国家机密的,还是那些能够让普通人倾家荡产的?“内幕技巧”这个词更是直击我的痒点,我渴望了解那些黑客们究竟是如何做到那些“不可能”的事情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攻破一道道防线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讲解一些经典的攻击手法,比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它不会停留在技术的原理层面,而是会结合真实的案例,讲述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的攻击中,并且取得“成功”的。尤其是“自首”这个概念,我非常好奇,在那些黑客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一个转折点,让他们开始思考“自首”的可能性?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们选择告别过去的身份,去讲述这一切?书中会不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描述他们是如何在法律的边缘试探,又是如何最终被捕或者选择主动交代?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网络攻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描述,而是带有故事性、人性化的解读,让我看到网络安全背后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够劲爆,“骇客自首:极恶网路攻击的内幕技巧”,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网络安全这个领域充满兴趣,但又苦于缺乏专业的知识,所以总是觉得它像一个神秘的黑箱。市面上关于网络安全的书籍很多,有的是技术教程,晦涩难懂,有的则是泛泛而谈,不够深入。而这本书的“自首”和“内幕技巧”这些词,似乎预示着它会带我窥探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许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那些新闻里常听到的网络攻击事件。我设想,书中会不会详细剖析一些经典的、令人发指的黑客攻击案例,比如勒索软件是如何一夜之间瘫痪一家大公司的,或者钓鱼邮件是如何一步步骗取用户敏感信息的。而且,“自首”这个词很有意思,它会让我思考,那些曾经在暗网里叱咤风云的黑客,在经历过什么之后,选择了“自首”,这个过程本身是不是也充满了戏剧性和值得玩味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他们亲身经历的,或者从其他渠道获取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比如黑客是如何策划攻击的,他们使用的是哪些工具和技术,以及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些考量和决策。如果书中还能探讨到黑客的心理动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游走的,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科普,更能触及到人性、社会和技术发展之间的复杂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